安宮牛黃丸 (清心開竅法) 清吳鞠通《溫病條辨》 牛黃一兩 郁金一兩 犀角一兩 黃連一兩 朱砂一兩 梅片二錢五分 麝香二錢五分 真珠五錢 山梔一兩 雄黃一兩 金箔衣 黃芩一兩 上為極細末,煉老蜜為丸,每丸一錢,金箔為衣,蠟護。脈虛者人參湯下,脈實者銀花、薄荷湯下,每服一丸。兼治飛尸卒厥,五癇中惡,大人小兒痙厥之因于熱者。大人病重體實者,日再服,甚至日三服;小兒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 【主治】溫病熱陷包絡,神昏譫語。兼治飛尸卒厥,五癇中惡,及大人小兒痙厥之因于熱者。 【方論選萃】 清吳鞠通:此芳香化穢濁而利諸竅,咸寒保腎水而安心體,苦寒通火腑而瀉心用之方也。牛黃得日月之精,通心主之神。犀角主治百毒,邪鬼瘴氣。真珠得太陰之精,而通神明,合犀角補水救火。郁金草之香,梅片木之香,雄黃石之香,麝香乃精血之香,會四香以為用,使閉錮之邪熱溫毒深在厥陰之分者,一齊從內透出,而邪穢自消,神明可復也。黃連瀉心火,梔子瀉心與三焦之火,黃芩瀉膽、肺之火,使邪火隨諸香一齊俱散也。朱砂補心體,瀉心用,合金箔墜痰而鎮固,再合真珠、犀角為督戰之主帥也(《溫病條辨》)。 清何廉臣:安宮牛黃丸最涼,瓜霜紫雪丹次之,犀珀至寶丹、牛黃清心丸、萬氏牛黃丸、新定牛黃清心丸又次之。芳香開竅,辛涼透絡,主治略同,而各有所長,臨用對證斟酌可也。 【近代驗證】 例一 陳貽達治乙型腦炎案(選自《福建中醫醫案醫話選編第二輯》) 江某,男,四歲。病已七天,初起發熱,失痛、嘔吐。翌日便見嗜睡,陣發性抽搐,即用西藥治療五天,但仍手足瘈疭,身熱如焚,并且不省人事。診其體溫為39℃,面色青黃,失傾項強,背反張,目直視,口歪偏左,神昏、抽搐,痰涎潮涌,失溲便溏,頭微汗,舌苔滑膩,脈象濡數。急宜芳香辛開,熄風豁痰。 處方:藿香二錢 佩蘭葉三錢 半夏三錢 竺黃四錢 腹皮三錢 樸花二錢 荷葉五錢 銀花五錢 鉤藤八錢 菖蒲(后入)八分 羚羊(另煎)一錢 安官牛黃丸二粒(和服) 用鮮葦根二兩,鮮竹如一兩,煎湯去渣,納上藥,煮取三杯,頻頻小許灌服。 二診:體溫降為38.7℃,神識半昏,失仍傾側,陣發性抽搐,大便溏泄三次,溺赤,苔滑膩較薄,脈濡滑帶數,治宗昨法。 處方:佩蘭葉三錢 藿香二錢 川貝三錢 僵蠶三錢 半夏三錢 菖蒲(后入)七分 羚羊(另煎)六分 膽草二錢 木瓜一錢五分 碧玉散一兩 止痙散(分沖)二錢五分 安宮牛黃丸一粒(和服) 煎法及服法均同前。 三診:體溫及癥狀如昨,用藥仍照前法。 四診:體溫為38℃,神志漸清,項強背反均較緩和,輕度抽搐與痰鳴,排便成條狀,小溲赤而頻,舌苔薄膩,脈緩滑,再與芳香清化,佐以熄風滌痰。 處方:白蔻一錢 佩蘭葉二錢 半夏二錢 菖蒲(后入)五分 淡竹三錢 僵蠶二錢 石決明(先煎)一兩 苡仁四錢 銀花四錢 鮮葦根二兩 止痙散二錢 清心牛黃丸一粒(和服) 五診:體溫降為37.8℃,通大便一次,精神轉好,兩目有神,略有抽搐,頭尚傾側,舌尖紅,舌中微黃而膩,脈軟而滑。此邪少虛多之候,宜清化與養陰法。 處方:銀花三錢,鉤藤三錢,花粉三錢,石決明(先煎)五錢,鮮竹葉八十片,苡仁四錢 忍冬四錢 寄生四錢 柏子二錢 益元散一兩 六診:情況續有進步,照上方再服一劑。 七診:體溫降為37.3℃,神清語亮,睡眠安靜。兩目有神,手足活動如常,惟胃納不佳。 處方:洋參一錢 麥冬二錢 生地二錢 玉竹一錢五分 內金一錢五分 淮山三錢 苡仁三錢 谷麥芽二錢 冬瓜仁三錢 例二 吳仲俊治溫邪竄營案(《選自《福建中醫醫案醫話選第二輯》) 林某,男,二十五歲。夏初感溫邪,遷延一星期。癥頭痛身疼,吞蹇難伸,神識昏迷,四肢厥冷,大便不通。小便黃赤,脈細數有力,舌苔黑而不潤。此乃溫邪竄入心營,逆傳心包。致令神識昏迷。內真熱而外假寒,故四肢厥逆,病情嚴重。法宜芳香開竅,清熱透邪。用安宮牛黃丸加銀花、竹葉,作為煎劑。 處方:黃連三錢 山梔四錢 黃芩四錢 郁金三錢 雄黃粉二錢 硃砂(研沖)七分 冰片(沖)一分 牛黃(沖)五分 麝香(沖)一分 真珠(研沖)一錢 連翹四錢,銀花四錢,鮮竹葉五十片,犀角(磨汁沖)二錢。 二診:癥稍轉機,四肢微溫,神識時清時昧,再照前方與服。 三診:舌轉潤,黑苔全退,大便已解,神識亦清。但陰液還不能一時恢復,擬與加味復脈湯。 處方:元參八錢 生地黃八錢 炙草二錢 白芍四錢 火麻仁三錢 阿膠(另燉沖)三錢 麥冬五錢 金釵斛四錢 四診:前方連服三劑,余邪已清,津液稍復;但胃氣尚未大振,擬養陰和胃,以善其后。 處方:北沙參三錢 扁豆三錢 甘草一錢 麥冬四錢 淮山五錢 玉竹三錢 金釵斛三錢 谷芽三錢 例三 《幼科條辨》乙型腦炎案 孔某某,男,11歲。1970年8月10日入院。患兒發熱、頭痛2天,伴嘔吐,日4~5次,不能進食。今上午煩躁不安,抽搐昏迷。檢查:體溫40℃,昏迷狀,瞳孔等大,對光反射遲鈍,頸項強直,心率速。化驗:血白細胞 20000/立方毫米,中性90%,淋巴10%。腦脊液:外觀輕度渾濁,鏡檢細胞數910,單核細胞占多數。潘氏試驗(+),糖50毫克%,氯化物694毫克%。細菌涂片(-)。兒科診為乙型腦炎。邀中醫急會診。 壯熱無汗,煩躁不安,嘔吐頻頻,項強抽搐,神識昏迷,二目天吊,小便黃赤,大便不干。手腳發涼。舌紅苔黃,脈弦數。辨證:暑溫重證,熱毒熾盛,氣營兩燔,內閉動風。治法:辛涼泄熱,透營轉氣,熄風解毒,降逆止嘔。 處方:犀角9克,單煎分3次鼻飼 銀花30克 黃連6克 生石膏60克,先煎 知母12克 生石決明24克 鮮蘆根30克 菊花9克 鉤藤12克,后下 荷葉邊、板藍根各15克 竹茹12克 水煎取250毫升,分4次(每6小時1次)鼻飼完。安宮牛黃丸1丸,羚羊角1克,分2次鼻飼。并針刺雙肘尖以退燒。方中銀花、黃連、蘆根、板藍根清熱解毒,知母、石膏、荷葉清熱生津除煩,此7味配伍,使邪熱還出氣分而解。犀角清營涼血解毒。菊花、羚羊、石決明、鉤藤清熱平肝,鎮痙熄風。竹茹降逆止嘔。安宮牛黃丸清熱解毒力強,且開竅安神。 8月11日二診:上方連進2劑,全身微汗出,體溫降至39℃,抽搐天吊已止,神識欠清,嘔吐項強,手足逆冷,已不需鼻飼,尿黃赤,量較前增多。舌紅苔黃,脈數。治用原方去羚羊角,水煎250毫升,每6小時服60毫升。安宮牛黃丸1丸,分2次沖服。 8月12日三診:體溫降至38.4℃,不煩躁,嘔吐止,手足不涼,神識略清,口渴苦黃,脈數。熱勢雖減,肝風雖止,但邪毒內閉仍重,仍宜清熱解毒,并清心開竅。 方用銀花18克 板藍根15克 菊花10克 生石膏60克,先煎 鉤藤10克,后下 知母9克 蘆根20克 鮮荷葉15克 黃連6克 犀角9克,單煎分3次服 竹葉9克 石菖蒲、郁金各6克 甘草3克 水煎300毫升,分3次服。萬氏牛黃清心丸2丸,分2次服。針刺上廉泉,日1次。 8月14日四診:服上方2劑,體溫降至37.2℃,神志已清,口渴,略進飲食,二便可,下午嗜睡,對光反射如常。苔黃干,脈略數。治宜養陰清余熱。 方用生石膏24克,先煎 竹葉9克 鮮荷葉15克 知母6克 鉤藤9克,后下 生地12克 玄參15克 麥冬12克 梔子、黃芩、郁金、石菖蒲各6克 水煎300毫升,分3次服。萬氏牛黃清心丸,日2次,每次1丸。繼針上廉泉,日1次。囑飲西瓜汁。 8月19日五診:服上方5劑,體溫36.4℃,頸項已軟,精神好轉,納食增進,言語二便如常。苔薄黃有津,脈略數。宜育陰培元,以善其后。 方用白芍12克 沙參、麥冬各9克 花粉、石斛各12克 五味子4.5克 蓮子心2克 丹皮6克 甘草3克 山藥9克 水煎服。 上方又服6劑,住院20天,停藥出院。 【按語】吳氏此方,實從至寶丹脫胎。方中犀角、牛黃、雄黃三者并用,冰、麝合用,取法于至寶。以辰砂、珍珠,易玳瑁、琥珀,以郁金易安息;益入川連,山梔,苦寒直折,一清心胃火熾,一泄肝膽伏火。其瀉火乏力,較至寶原方為尤勝。何廉臣先生謂安宮牛黃最涼,有鑒于此耳。現今用治感染性熱病神志昏迷,重癥肝炎肝性腦病,中風之屬于痰火閉塞機竅者,屢建奇功。劑型改革之醒腦靜針劑,靜脈滴注,取效尤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