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斑湯 (辛寒復咸寒法) 清吳鞠通《溫病條辨》 石膏一兩 知母四錢 生甘草三錢 元參三錢 犀角二錢 白粳米一合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鐘,夜一服。 【主治】溫熱邪入陽明氣分,壯熱口渴,發斑譫語,舌絳苔薄黃,脈洪大滑數者。 【方論選萃】 清吳鞠通:此熱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法也。前人悉用白虎湯作化斑湯者,以其為陽明證也。陽明主肌肉,斑家遍體皆赤,自內而外,故以石膏清肺胃之熱,知母清金保肺而治陽明獨勝之熱,甘草清熱解毒和中,粳米清胃熱而保胃液,白粳米陽明燥金之歲谷也。本論獨加元參、犀角者,從斑色正赤,木火太過,其變最速,但用白虎燥金之品,清肅上焦,恐不勝任,故加元參啟腎經之氣,上交于肺,庶水天一氣,上不循環,不致泉源暴絕也,犀角咸寒,稟水木火相生之氣,為靈異之獸,具陽剛之體,主治百毒蠱疰,邪鬼瘴氣,取其咸寒,救腎水,以濟心火,托斑外出,而又敗毒辟瘟也;再病至發斑,不獨在氣分矣,故加二味涼血之品(《溫病條辨》)。 【近代驗證】 例一 周小農治溫病案(選自《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病者:陳席珍,年六十余,住無錫。 病名:溫病。 原因:素體液虧無苔,花甲之年,倒脹折閱,郁氣不舒,肝失調暢為內因,丙午夏病溫為外因。 癥候:身熱自汗,渴不惡寒,神煩惡熱,時時懊憹。 診斷:脈左小數,右洪搏數,舌紅而絳,遂斷為溫邪郁火交蒸,最防熱盛動風,驟變痙厥。 療法:用梔、翹、蘆、竹、知、茹、郁、桔急疏清解為君,兼顧胃津,花粉、石斛以佐之。 處方:黑山梔三錢 青連翹三錢 廣郁金三錢(生打) 桔梗一錢 淡竹茹三錢 天花粉三錢 肥知母四錢 鮮石斛三錢 先用活水蘆根二兩鮮淡竹葉四線煎湯代水。 復診:病勢不衰,陳素信乩方,云:年周花甲,元陽大虧,若再投涼判,必致生機驟絕。乩示附子理中湯,高而參、炮姜、附子均重用,陳不敢服。至三候遍發黑紫斑,大顯溫熱明癥,熱戀陰傷,舌至絳紫而干。始同意復診,因議大劑化斑,又清氣營。 復方:生石膏一兩(研細) 肥知母五錢 生甘草八分 生粳米三錢(荷葉包) 元參五錢 犀角粉一錢(藥湯調下) 效果:繼以甘涼頻投,如吳氏五汁飲之類,至四候熱退凈而愈,然亦險矣。噫,治病最虞有人中傷,若假神妄評,更為陰刻也。 例二 葉鑒清治春溫發斑案(選自《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病者:楊左,年三十余,字波人。 病名:者溫發斑。 原因:邪陷入胃,化火劫津,致熱蒸發斑。 癥候:溫邪已逾一候,身不惡寒,蒸蒸發熱,斑如錦紋,頭面胸背四肢均有,色尚紅活,大渴飲冷,頭額汗多,煩躁氣悶,甚則神昏譫語,溺赤如血,便閉三日,舌干絳,根苔黑,唇焦,前板齒燥。 診斷:脈來右洪數,左弦數,脈癥合參,顯是陽明熱盛之候,上蒸包絡,則時有譫語,熏蒸肌表,則灼熱發斑,邪熱方張,津波已傷,誠恐驟變痙厥,勿謂言之不豫也。 療法:陽明經腑氣血皆熱,故用膏、知、地、斛雙清氣血生津救液為君,大青葉、生草化斑解毒為臣,竹葉清泄膈上之熱,茅根清宜血分之熱,元參專瀉浮游之火,味咸色黑,且能養陰,以清心腎之熱,合銀翹清解為佐使。服一劑。 處方:生石膏二兩 鮮生地二兩 生甘草一錢 大青葉三錢 大竹葉三錢 連翹四錢 肥知母四錢 鮮石斛八錢 潤元參四錢 金銀花四錢 茅根肉五扎(去心衣) 二診:熱灼較和,赤斑更多,昨夜譫語較少,寐亦稍安。醒后煩悶渴飲尚甚,舌根黑苔已化,干絳無津,唇焦便閉,溺赤莖痛,種種火盛劫津之象,未見少減。病已九日,右脈洪數,左脈弦數,仍防昏痙變端,再以大劑生津清熱法治。 二方:生石膏二兩 鮮生地二兩 生甘草一錢 大青葉三錢 凈連翹四錢 肥知母三錢 鮮石斛三錢 肥元參四錢 天花粉四錢 金銀花四錢 茅根肉五扎(去心衣) 鮮竹葉三錢 黑犀角四分(磨沖) 另用鮮石斛三錢燉湯代茶。 三診:熱勢漸減,赤斑漸淡,有汗津津,譫語已止,舌絳有液,脈來洪數稍靜,煩悶渴飲尚甚,大便未行,小溲赤痛,邪戀陽明,慎防昏痙變端,守原法治。 三方:生石膏一兩五錢 鮮石斛八錢 京元參四錢 凈連翹四錢 焦山梔三錢 鮮生地一兩五錢 生草梢一錢 天花粉四錢 金銀花四錢 竹葉心三錢 茅根肉五扎(去心) 燈心三扎 犀角三分(磨沖) 另燉鮮石斛代茶。 四診:斑漸回,熱較退,煩燥氣悶渴飲等,亦有減無增,夜寐較安,譫語不作,脈右尚形浮數,左弦數,便暢不痛,色深黃,舌苔紅潤,胃納漸展,病情已有轉機。治再生津清化,然必須加意謹慎,勿變為上。 四方:生石膏一兩 鮮石斛五錢 京元參三錢 凈連翹三錢 大竹葉三錢 鮮生地一兩 天花粉四錢 焦山梔三錢 金銀花三錢 嫩蘆根一兩(去節) 燈心三扎 鮮石斛湯代茶。 五診:身熱解而不徹,諸恙悉退,三部脈象,數而不大,舌胎紅潤,微有薄苔,煩悶已平,渴飲漸和,赤斑循序而回,小溲黃,邪勢已退六七,不生他變,可保無虞。 五方:鮮石斛四錢 凈連翹三錢 綠豆皮四錢 鮮竹葉三錢 甘蔗皮五錢(塘西產) 冬桑葉錢半 金銀花三錢 嫩蘆根一兩(去節) 生竹茹錢半 燈心三扎。 六診:斑雖回凈,肌熱猶未解清,易汗口干,舌紅潤,根生薄苔,脈象弦數,右甚于左。今日頻轉矢氣,大便欲解而未行,大邪雖退,余燼尚存,潔再清胃養津,參以潤腸。 六方:西洋參一錢 生扁豆衣錢半 火麻仁四錢(研) 大竹葉三錢 綠豆衣四錢 鮮金斛四錢 凈連翹三錢 瓜蔞仁四錢(研) 嫩蘆根八錢(去節) 甘蔗皮五錢(塘西) 七診:交兩候熱退身涼,脈來靜軟,大便亦行,干燥異常,溫病后津虛腸燥,往往如此。 七方:西洋參一錢 生扁豆衣錢半 凈連翹三錢 火麻仁四錢(研) 生谷芽三錢 鮮金斛三錢 穞豆衣三錢 嫩蘆根八錢(去節) 松子仁三錢(研) 淡竹葉錢半 八診:胃納頗旺,脈來濡而有神,溺長色淡,皆邪去正復之佳象也,前方既合,毋庸更章 八方:西洋參一錢 南沙參三錢 穞豆衣三錢 橘白一錢 淡竹葉錢半 川石斛三線 扁豆衣錢半 生谷芽三錢 生竹茹錢半 燈心三扎 九診:大病之后,全恃胃氣健旺。今寢食均安,大便又行不時,津液來復,即脾家運化之力亦健,所以神采頗好,脈象有神,治再和養,惟怡情靜攝,調勻飲食,較服藥尤為緊要。 九方:米炒洋參錢半 川石斛三錢 生谷芽三錢 水炒竹茹錢半 燈心三扎 南沙參錢半 穞豆衣三錢 橘白一錢 抱木茯神三錢 紅棗三枚 效果:服四劑全愈。 例三 丁學屏治暑溫案(選自《丁學屏臨證筆記》) 毛某某,女,35歲,職員。1975年7月22日因發熱頭痛廿天,伴嘔吐入院,住院號:7560。 患者于6月底開始畏寒、發熱。T:37.5-39℃。頭痛,劇烈時有嘔吐。同時伴有盜汗、全身乏力等癥狀。 74年下半年曾罹患滲出性胸膜炎。 入院體檢:神志清,瞳孔等大,眼底(-),頸明顯抵抗,四肢感覺檢查未發現異常,腹反射二側遲鈍,兩下肢肌力佳,膝反射等對,無明顯巴氏征查得,二側克氏征(+),HR:88次/分,齊,肺(-)。 血液檢查:白細胞7300,嗜中性81%,淋巴細胞18%,大單核1%。 腦脊液常規:外觀清,略呈黃色。潘氏定性:+++,紅細胞22、白細胞112/立方毫米,多核69%,單核31%。隱球菌未查見。 腦脊液生化:糖52毫克%,蛋白386.8毫克%,氯化物640毫克%。診斷為結核性腦膜炎。予對氨基水楊酸鈉2.0 4次/日,異煙肼0.2 3次/日口服;鏈霉素1.0克,分兩次肌注;每日靜脈滴注卡那霉素1.0;25%山梨醇250毫升;氫化可的松50毫克。第三天開始給可的松15毫克/日。體溫仍在39℃至39.5℃之間。乃于第六天開始加用中藥,藥后三天體溫正常,頭痛消失。 初診:7月27日,暑溫已近三候,午后熱壯,口渴煩汗,頭痛項強。舌質嫩紅、苔光剝無津。邪逗氣分,熱勢充斥三焦。陰津耗爍,有液竭動風之慮。治擬辛寒清氣,咸寒滋液。方從化斑、增液兩方裁取。 京玄參9.0克 天花粉12.0克 北沙參12.0克 天麥冬各9.0克 金石斛12.0克 知母6.0克 連翹12.0克 地骨皮12.0克 左秦艽6.0克 忍冬藤12.0克 生玳瑁9克先煎 生石膏24克 三帖 復診:7月30日,身熱已退,頭疼稍衰。小溲不能自解,府氣已通。舌嫩紅、光剝之苔已生茸茸白腐,脈形濡細。陰津漸有來復之機,邪熱留連三焦,一時尚難清徹。再從透熱轉氣,滋養陰津方中。參入滋腎通關之意。 京玄參9.0克 天花粉12.0克 北沙參12.0克 金石斛12.0克 生玳瑁9.0克(先煎) 生石膏24.0克 知母6.0克 連翹12.0克 忍冬藤12.0克 焦山梔9.0克 川黃柏6.0克(鹽水炒) 肉桂心1.2克 三帖 藥后發熱頭痛緩解,無嘔吐,昨夜自行排尿一次。體檢心肺陰性。頸強較前好轉,但仍有抵抗。 【按語】 此治陽明熱毒熾盛,勢漸迫入營分之法。以其壯熱煩躁,煩渴自汗,非白虎之辛寒清氣,不能挫其亢炎之勢。然其譫語發斑,舌色紫絳,是邪毒漸入營也。以故復入玄參、犀角清心解毒,涼營泄熱,亦復方之例焉。 附方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