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氏竹葉石膏湯 (解肌發汗、清營透毒法) 明繆仲淳《醫學廣筆記》 生石膏五錢 蘇薄荷一錢 荊芥穗一錢 蟬衣一錢 炒牛蒡一錢五分 生葛根一錢五分 白知母一錢 麥冬一錢 生甘草一錢 元參二錢 西河柳葉五錢 鮮竹葉三十片 冬米一撮 【主治】治溫毒痧疹,熱壅于肺,逆傳心包,喜涼惡熱,自汗煩躁,口渴飲冷,咽燥唇裂。舌苔芒刺,譫語潮熱,發斑發狂,脈洪大者。 【方論選萃】 清王晉三:痧疹熱邪壅于肺,逆傳于心包絡,喘咳煩悶,躁亂狂越者,非西河柳不能解??娭俅緡L獨用西河柳葉,風干為細末,水調服四錢,喘躁立定,水漿不入口者,灌之可生,力贊其為神秘之方。又戒人慎勿用定喘藥,惟應大劑竹葉石膏湯。竹葉、石膏、牛蒡、荊芥、蟬蛻、薄荷、麥冬、知母、干葛、生草、冬米、加西河柳兩許。另立心裁,表里施治。蓋以客邪犯心肺,營衛并傷,非獨主于里也。大凡灼熱在表,而見諸證者,則有竹葉、石膏之喜涼解肌發汗;熱毒蘊里而見諸證者,則有西河柳之咸溫潤燥,開結和營,以解天行時熱,了無余蘊矣(《絳雪園古方選注》)。 近代何廉臣:仲淳用此湯解肌發汗,清營透毒,表里并治,最有效力。切勿拘泥吳鞠通西河柳溫散之說,因循貽誤也(《重訂廣溫熱論》)。 【按語】 此辛涼宣透,辛寒清氣復合之方也。凡痧疹透發未徹,氣分里熱熾盛,而見壯熱煩躁口渴者,最為對證。蓋荊芥、薄荷、牛蒡、蟬衣辛涼宣透,使痧疹隨衛分之邪,一齊透達,西河柳尤為透疹要藥;石膏、知母、竹葉、冬米、甘草辛寒清氣,解氣分無形之熱;玄參、麥冬甘寒生津,以溫邪熱毒,最易傷人津液焉。處方面面俱到,可謂法之善者也。即風溫、溫熱衛氣交并者,投之無不合轍,不特以痧疹為限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