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當新浪網的前身——四通利方信息技術公司成立的時候,可能沒有人想到,今天她會成為中國互聯網第一門戶網站。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是:以新浪、搜狐、網易為代表的門戶網站,正在改變21世紀普通中國人的互聯網生活。
中國互聯網十年發展,門戶網站也走過了幾個階段。1996到1998年,新浪、搜狐、網易三大門戶網站不約而同地在內容上發力,爭相提供新聞、BBS、電子郵件、搜索等基礎性服務。這被看作是門戶網站發展的初期,人們叫這些企業為ICP。當時互聯網在中國才剛剛起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當年發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止1998年12月31日,中國網民人數僅為210萬。互聯網公司幾乎清一色是以海外VC投資、創業者極力燒錢賺取注意力為特征,以至于讓傳統經濟學家也有些霧里看花。
1999年7月12日,中華網在納斯達克上市,這是在美國納斯達克第一個上市的中國概念網絡公司股。隨后,2000年4至7月,新浪、搜狐和網易相繼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掀起了網絡企業美國上市的一個高潮,也使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步入新階段。
在這前后,許多網站都號稱自己是門戶。例如,聯想與AOL合作投資FM365時,曾經以國內外兩大IT巨頭聯姻的噱頭,在媒體上大肆宣傳,引起了市場的極大關注。但很快就因遭遇冬天而夭折。263也曾經號稱是自己是“第四門戶”,未果后轉向了專業的電子郵件服務提供商。甚至在2003年前后,TOM再度發起門戶網站沖擊,但在不久前收縮內容編制。最有代表意義的是,2005年11月馬云掌舵的雅虎中國突然宣布放棄門戶、專注搜索業務,此前的4月,中國門戶網站第一股中華網正式宣布改名CDC,放棄門戶網站轉做軟件開發和
網絡游戲。由此,充分說明了中國網絡門戶市場的擁擠和激烈競爭。
回到2000年。當三大門戶剛剛想引領中國互聯網產業走向紅火時,來自大洋彼岸的消息卻讓所有的從業者不得不收縮戰線——3月10日,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在觸摸歷史高點5132點后,急轉直下,到2001年4月4日時,指數已經跌至1619點,全球互聯網市場隨即陷入低潮。
這個低潮期漫長而堅冷。沒有人具體統計過當時到底有多少家互聯網企業倒閉。不過,隨后的全球調查數據顯示,直到2002年第三季度,申請破產保護或倒閉的網絡公司較上年同期和前季大幅減少,互聯網泡沫的破滅才接近尾聲。而在這次寒冬中,中國也不例外,海外投資者紛紛撤資,大批互聯網公司陷入裁員、兼并、收購和倒閉潮中,許多網站或消失不見,或被迫轉型。門戶網站同樣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不得不尋找新的盈利來源。
2001年3月,新浪開始嘗試新型網絡廣告形式,在2000年的十大網絡廣告媒體排名公布中,新浪已經居于首位。同年4月,網易收購Tianxia研發團隊,為日后進入網絡游戲產業打下基礎。不過在這一年,幾大門戶中主流的聲音依然是,“精簡開支,挺過難關”。門戶網站們紛紛或壓縮,或將電子郵箱、校友錄、個人主頁等免費服務轉向收費。免費還是收費,一時也激起了網友和媒體的激烈討論。
也是在這一年,網站開始嘗試并推出了一項新的服務:短信。讓起初很多人大跌眼鏡的是,相比其他業務,和運營商捆綁在一起的短信服務使網站擁有了新的收入來源,并很快變成了實際盈利——短信業務在當時拯救了大批互聯網站。在2002年7月,搜狐公布的2002年第二季度財報中,提前兩個季度實現盈利。2003年1月初,新浪并購了移動增值服務商廣州訊龍,月底,新浪發布財報,首次以凈營收1290萬美元實現全面盈利。直到現在,短信業務仍是中國大多數門戶網站的重要收入來源,僅次于網絡廣告。在三大門戶收入構成上,只有網易的網絡游戲在總收入比重中,超過了短信。
此后,中國網民的持續爆發為網站帶來新的增長。2005年7月21日,CNNIC發布的“第十六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05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數已經突破1億。其中寬帶上網的人數增長迅猛,首次超過了網民的一半,達到5300萬人。我國網民數和寬帶上網人數均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在這一背景下,門戶網站的流量屢創新高,甚至,新浪網已經成為繼央視之后最有影響力的媒體。
2004年,有媒體在重新回顧這一歷程后,將門戶網站的變化濃縮為一句話:從“輸血”到“造血”。門戶網站也孕育了大量商業機會。即便是目前在股市受到追捧的Google,最初也是靠為雅虎提供搜索服務而取得生存的機會。而門戶網站自身,也正在嘗試更多的新業務為其日后的發展做準備——WAP、搜索、P2P或是其他。
無論互聯網上新的商業模式如何層出不窮,我們也不能忽視門戶網站在整個互聯網產業中的地位和作用。即使是在今天,類似博客這樣的新概念在中國經過多年的發展,2005年由新浪站出來力推才漸漸成為主流,由此可見門戶的“一哥”地位至今牢不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