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古代漢語復習資料

     leolaoshi 2006-03-15

    [ 第一部分  古代漢語基礎知識

    一、古代漢語常用工具書

    1字典辭書的編排:1)按部首和筆畫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號碼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兩個漢字拼注一個漢字讀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與被切字聲母相同,下字與被切字韻母、聲調相同。如:“呼報反”,即用“呼”的聲母h和“報”的韻母ao聲調(ˋ)相拼,是“號”或“愛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釋義方式:1)直訓:也叫語詞式。它用一個詞去解釋另一個詞。如:元,始也。2)描寫:對被釋對象的特征、形狀、位置、作用等給予解釋。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3)義界:也稱為定義式。如:斗,十升也。4)譬況:即用人們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難以解說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書:1)《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東漢許慎著。是我國規存最早的字典。全書分漢字為540部,開創了以部首統率漢字的字典編纂法,收字以小篆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開始編寫的,參加編寫的有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編成。這部字典按部首筆畫的多少,把214個部首分別歸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漢語大字典》:是一部解釋漢字形、音、義的大型語文工具書。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國搜集漢字單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單字五萬六千個左右。

    4)《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專業等單位聯合編寫,1979年出版。收古漢語常用字三千七百多個。修訂版于1993年問世。

    5)《辭源》:專門為閱讀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書。

    6)《辭海》:是一部綜合性的辭書。所收對象除單字外,主要是語詞、人物、著作、歷史事件、古今地名、團體組織以及各學科名詞術語等。古語今語、古義今義并收。

    7)《漢語大辭典》:由《漢語大辭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辭典》編纂處編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書十二卷,共收單字二1萬二千個左右,詞目約三十七萬條,五千余萬字。是一部大型的歷時性的詳解語文詞典,它試圖從語詞的歷史演變過程加以闡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這部詞典是迄今漢語語文辭書中搜羅最為宏富的一部大型語揮文詞典。其次,這部詞典引例豐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編寫成的,保證了收詞立目、釋義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經傳釋詞》:清王引之著,是一本著重研究先秦和漢代經傳中虛詞特殊用法的著作。

    9)《詞詮》:近人楊樹達著。這部書收集了古書中常用的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及一部分代詞、動詞、副詞,說明它們的用法、意義并引書證。

    (10)《詩詞曲語辭匯釋》:近人張相著。這部書匯集了唐宋金元明以來流行于詩詞劇曲中的特殊魚詞537個,作者從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較推敲,考釋語辭的含義和作用。這部著作是我們閱讀和研究古典詩詞曲的重要參考書和工具書。

    二、  漢字的結構

    1、 漢字的結構與“六書”

    1)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結構特點是依樣畫葫蘆,即許慎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如日、月、止、目、人、車、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指事:許慎的定義是“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認識大體,仔細觀察就發現意義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4)會意:許慎:“比類合誼,以見指揮”,字面意思是會合成意,即由若干符號相互構成一種聯系來表達某種意義。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

    5)形聲:由兩個部分構成,一個部分表示意義或字義的屬類,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聲符。如:江、河、楊、柳等。

    6)假借:許慎:“本無其字,依聲托事”。有些詞原先沒有為它造過專用字,只是從現成的字中選取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后來習慣了,這個字也就歸它使用了。如:莫。

    7)轉注:許慎:“建類一首,同意相受。”即兩個字的部首相同、兩個字的意義有引申關系。如:考、老。

    8)形聲字的形符和聲符的位置:(1)左形右聲。如:松、理、越。(2)右形左聲。如雕、期、鴻、救。(3)上形下聲。如茅、空、簡。(4)下形上聲。如基、裳、姿。(5)外形內聲。如園、閭、街。(6)內形外聲。如辯、聞、讎。

    9)形符和聲符位置有反常的情況:如“視、祁、錦、欽、馮、和、蝕”是右形左聲,“釗、到”是左形右聲,“悶、問”是內形外聲,“閨、閣”是外形內聲,“孟”是上形下聲,“篤、筑、竺”是下形上聲。

    10)形符和聲符不能按自然結構分析:(1)形符偏于一隅:修、倏、騰、滕、裁、栽、穎、潁、佞、疆。(2)聲符偏于一隅:旗、施、徒、徙。(3)形符藏于聲符中間:贏、羸、辯、辨、哀。(4)聲符藏于形符中間:裹、衷、戚。(5)互相穿插,分合離奇:隨、游、賴。

    11)省形和省聲:有少數形聲字,它的形符或聲符已經簡省,必須補全才能起表意或表聲作用。如:釜,從金省,父聲。雷,從雨,田省聲。

    12)最早成系統的文字,現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

    13)文字的演變階段:(1)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戰國西方周秦的“籀文”屬大篆文字。東方六國系統的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隸。(2)今文字:漢隸、章草、行書。魏晉真書(楷書)。

    14)隸變:漢字由篆書到隸書的變化叫隸變。

    15)隸變對漢字結構的影響:

    (1)部首形體的變化:如“人”變為“亻”,“心”變為“忄”。(2)簡省或訛變。如“春”,從艸從日,屯聲,(上部訛變)。“更”,從攴丙聲(整體訛變)。(3)混同,是訛變的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隸變后就混同了。如“服”從舟而不從月,“膾”從肉而不從月。

    16)本義:漢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詞義稱為文字的本義。

    17)如何探求本義:探求本義,既不能脫離文字形體,也不能脫離文獻用例。若撇開字形,僅從文獻用例追溯詞義的源頭,是無法或難以辦到的。如誅;若僅根據字形而脫離文獻語言,探求本義也是不大可能的。如高。

    三、 古書中的用字

    1假借字:凡文獻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記錄的詞不是該字的本義或引伸義,這個字就是假借字。

    2、假借字的分類:(1)本無其字:某些詞原先并沒有為它專門造字,人們從現有的文字中選取某些同音字來記錄它,這是本無其字的假借。有兩種結果:A某些詞既然本無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歸它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還同時用于表示本義,有兩種情況:a有的假借字自從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頭換面以新的面貌來表示本義。如“莫”本義是昏暮,后假借為否定性無定代詞。自從它被借用后,為本義又造了一個“暮”字。“莫”的本義反而不為人所知了。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義和假借義兩種功能,如“汝”本義是水名,假借義為第二人稱代詞,現本義和假借義同時存在。B本無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時期以后,為了區別用法,人們為假借義另造新字。如“辟”,本義是刑法,假借義是避開,為假借義造了后起本字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詞原先已為它造過專用字,但由于種種原因,書寫者沒使用本字,而另找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它,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有三種情況:A、在某種意義上借字與本字通用。a本字是規范字,如“早蚤”、“疲罷”、“伸信”前面一個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盡管兩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為規范字。b假借字人們習以為常,把它視同本字。如“彼匪”。B、平時用本字,偶爾用同音字、近音字來代替。如“寤”借為“牾”,即寫了別字。C假借字的使用頻率大大超過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沒有或亡失,“無”只表示求雨的舞蹈;從西周金文開始,有無的無既用“亡”,也用“無”;先秦古書中“無”的用例已大大超過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無”字了。

    3、古今字: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字來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如“莫→暮”。

    4、古今字的形體:(1)古字+形符→今字。如“其→箕”“取→娶”“昏→婚”。(2)古字改變形符→今字。如“說→悅”“振→賑”“沒→歿”“張→脹”。(3)古字略加變形→今字。如“大→太”“閑→間”“陳→陣”。(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體上可能無關。如“亡→無”“伯→霸”。

    5、古今字形成的原因:(1)古今字假借為其他用途,又為它的本義造今字。如“正→征”“隊→墜”“或→域”。(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義,又為它的本義造今字。如“責→債”“益→溢”“景→影”。(3)古字用于表示本義,又為它的引申義造今字。如“解→懈”“家→嫁”“支→肢”“道→導”。(4)古字用于表示本義,又為它的假借義造今字。如“辟→避”“厭→饜”“與→歟”。

    6、古今字與假借字的關系:二者有交叉現象。古今字立足于時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則立足于文獻中文字所表示的意義跟它的本義是否有關。

    7、異體字:(1)狹義的異體字指讀音相同,意義相同,而形體不同的文字。(2)廣義的異體字除包括狹義異體字外,還包括文獻中通用的假借字和古今字。本教材討論的是前者。

    8、異體字的形體類別:(1)文字結構類型的不同。如“淚--  ”“野--  ”“看--  ”。(2)同是會意字,而構成成分不同。如“明--  ”“棄  ”。(3)同是形聲字而成份或位置不同。如“煙  ”“歌--  ”“村--  ”“嶺--  ”“鞍--  ”。(4)隸變不同或文字訛變。如“春--  ”“享--  ”。(5)為了書寫方便而形成的俗字。如“冊  ”“別--  ”。(6)還有一些是古體字。如“禮--  ”“無--  ”。

    9、異體字的辨識:(1)同出一源,分化后分工明確。如“烏”和“於”原先是同一個字,春秋后才逐漸分化為不同形體,二字分工明確,意義不同。因此它們曾經是異體字,現在卻不算了。(2)雖然通用,但有一個義項不通用。如“修”和“  ”是通假關系,而不是異體關系。

    10、繁簡字:簡化字與被簡化的繁體字合稱為繁簡字。(1)簡化字:特指1956年國務院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所頒布的簡化字,不一定筆畫少就是簡體字。(2)繁體字:特指與簡化字相應的繁寫楷書字體。

    11、必須注意的幾個問題:(1)同形字:有些簡化定與古書中的某些字字形完全相同,但實際上是讀音和意義都不相同的兩個字,形體相同純屬于巧合。如“臘--  ”“術--  ”“適--  ”。(2)同音替代字:簡化字中有一些來源于原先意義不同的同音(或音近)字,如“后後”“藥--  ”“仆--  ”“幾  ”“谷--  ”。(3)兩字共簡為一形,必須注意判別它代表的到底是哪一個字。如“鐘”是“鍾”和“  ”的簡化字。另外還有“歷--  、  ”“復--  、  ”。

    四、   古今詞義的異同

    1詞義異同的情況:1)有些詞古今都用,詞義不變。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2)古用今廢詞。古代曾經使用而現代不用的舊詞。如“觥”等。3)古今義絕對不同。古代和現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義與今義卻迥然不同。如“齋”本來是動詞,指古代祭祀或典禮前的清心潔身,以示虔誠。魏晉時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義。4)大多數詞古今義有聯系有區別。

    2造成舊詞消亡的原因:1)它們隨著所表示的歷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嘍臘”的“嘍”,是古代楚地祭祀飲食神的節日,后來祭祀這種形式消亡了,“嘍”這個詞也就不用了。2)隨著社會觀念的改變而消逝。如“祲”。3)被別的詞語所替代,也就是說舊詞所反映的事物、觀念等仍是后代社會生活中存在的,但后代改變了說法。如“倡優”現在用“藝人、演員”來代替,舊詞“倡優”也就死亡了。

    3古今詞義的差別:1)意義的多少不同。一個詞有本義,有引申義,一個詞的古今意義的多少,往往會產生變化,有的舊義消亡了,有的新義產生了。如“池”在古代意義是a護城河b池塘。現代意義是a池塘b旁邊高中間洼下的地方。古今相比,“池”的意義一增一減。另外還有:國、防、家、列、憐、仇、除、僅、書、信、將等。2)詞義的側重點不同。如“售”,古義側重行為的結果,指把商品賣掉,今義側重行為的本身,是賣。“再”,古義是側重行為的數量,是兩次是第二次。今義側重于行為的重復,是“又”。3)詞義的輕重和感情色彩不同。一些詞在發展中意義的輕重發生了變化。如“恨”的古義輕,是遺憾、不滿,今義重,是仇恨、忿恨。“怨”的古義重,是恨的意思,今義輕,是埋怨和不滿。還有一些詞在發展中褒貶意義發生了變化。如“謠言”古義是中性的,今義是貶義。另外“下流”古中今貶,“吹噓”古褒今貶,“謗議”古中今貶,“爪牙”古褒今貶,“鍛煉”古貶今褒。4)詞義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如“布”古指麻布、葛布。今指棉布。“坐”古指兩膝著席或床榻,臀部壓在腳后根上,今指臀著席位上。

    4 詞義變化的類型:從古今詞義的范圍著眼,可以把詞義的變化分為詞義的縮小、詞義的擴大、詞義的轉移三類。

    5、詞義的縮小:其特點是古義的范圍大于今義,今義一般包括在古義之中。如“墳”古義是用土堆積而成的高地,今義是埋尸體的土堆。“臭”古義是氣味,今義是難聞的氣味。另外還有“親戚”“宮”“禽”“丈夫”“丈人”等。

    6、詞義的擴大:古義的范圍小于今義。如“焚”古義是放火燒山進行圍獵,今義泛指一切焚燒。另外有:“響”“色”“河”“江”“裁”等。

    7、詞義的轉移:詞義由指甲事物變為指乙事物,詞義中心轉移,而甲乙事物之間又有一定的聯系。如“封”古義指積土成堆,今義指封閉。另外還有“走、腳、獄、誅、貨”等。

    8、怎樣掌握詞的古義:我們必須勤查有關的工具書與閱讀古代作品相結合,對詞義的古今義例反復參證比較,還可以通過一些文字的和語言的手段幫助我們掌握詞的古義。分三方面談:1)從字形上分析。如“勸”從“力”,可見本義是勉力、奮力。“醒”從酉,本義是酒醒。2)從語境上分析。如“童子莫對,垂頭而睡。”證明“睡”的本義是“打瞌睡”。3)從成對使用的反義詞、同義詞上分析。如“進退”“高下”“富貧”“窮達”“治--亂”。4)從今語中保存的古詞古義上去考察。如“款待”中的“款”古義是誠懇。“捐軀”中的“捐”古義是舍棄。“呼天搶地”中的“搶”古義是觸、碰。“舉世無雙”中的“舉”古義是“全”。等。

    五、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1詞的本義:多義詞的幾個意義,其中一個意義是詞義引申的起點,這個意義就是詞的本義。我們所講的本義是指詞在文獻語言所使用的幾個意義中作為引申派生起點的那個意義。

    2、引申義和本義的關系:二者間的關系有遠有近。1)近引申義同本義之間一般是一詞多義的關系。2)遠引申義同本義之間可以是一詞多義,也可以是兩個同源詞。

    3、依據什么來探求詞的本義:

    1)借助詞的書寫形式。如“誅”從言,本義是譴責。2)考察文獻語言用例。如“獄”在先秦文獻中都是“訴訟”、案件義,到漢代文獻才有當“監獄”講的,因而本義是“訴訟”。

    4 、詞的引申義:在多義詞的幾個意義中,由本義派生出來的意義叫引申義。

    5、引申義和本義的聯系方式:

    1)相似:a形貌性狀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為斗星。b功能作用相似。如“關” 由門閂引申為關卡。c 方式情態相似。如“奮”由鳥展翅引申為舉起、揚起。2)相關。a甲事物對乙事物具有標志作用,借甲代乙。如“齒”由門牙、牙齒引申為年齡。b借動作行為指代動作行為的主體或客體。如“倡”由領唱引申為一般的唱,再引申為以演唱為職業的人。C借形狀特點指代事物或人。如“剛”由堅硬引申為金屬鋼。D借方位處所指代事物或人。如“陵”由大土山引申為帝王的墳墓。3)相因。引申義和本義間具有因果、條件等邏輯關系,通過推導實現引申。如“危”本義為陡峭、高峻。陡而高則易傾,故引申為不穩定。

    6、詞義引申的趨勢:1)從個別到一般。如“江”從專稱長江引申為泛指河流。2)從具體到抽象。如“道”由道路引申為途徑、方法。

    7、直接由本義派生出來的意義叫直接引申義。由直接引申義派生出來的意義,對本義來說,就是間接引申義。如“防”的本義;堤壩。直接引申義:堵水、防水。間接引申義:禁阻、防備、防止→約束→規范、標準。

    8、引申的方式:1)以本義為起點,向著同一方向遞相派生出幾個意義的引申脈絡,叫連鎖式引申。如“防”。2)以本義為中心向不同的方向派生出數個直接引申義的詞義引申脈絡,叫輻射式引申。如“問”、“時”。

    9、引申義的讀音和書寫形式:

    1)通常是用一個字來表示的,讀音也相同。2)有的后來為引申義另外造了字。如“解”ji 由分割、分解引申為松懈、懈怠。改讀(xi )后來寫作“懈”。(3)有的只改變讀音,未另造新字。如“說”(shu )由陳述、解說引申為勸說、說服。改讀(shu )(4)有的讀音未變,但卻另造了新字。如“反”由翻轉引申為返回,后來寫作“返”。

    10、研究詞義引申的意義:1)舉綱張目,以簡馭繁。2)窮原竟委,加深理解。3)掌握規律,舉一反三。

    六、 同義詞的辨析

    1同義詞:是指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

    2同義詞間的差別:1)范圍廣狹不同。如“人”和“民”,“民”的外延比“人”的小。它的范圍是“人”當中被認為愚昧無知的部分。“問、詢、訪”三個詞中“訪”的適用范圍比較小,通常指君長就重大問題向臣下征求意見。2)性狀情態不同。如“坐、跪、跽。”3)程度深淺輕重不同。如“饑” 是一般的餓,想吃東西。“餓”是嚴重的餓,指的是長時間未進食,受到死亡的威脅。另外,一般的病叫“疾”,病重叫“病”。一般了解叫“知”,深刻了解叫“識”。4)側重的方面不同。如“恭、敬”“恭”側重外貌,“敬”側重內心。5)感情色彩不同。如“誅、殺、弒”“殺”是中性,“誅”表示殺死有罪者,含罪有應得的肯定意味。“弒”用于下殺上,含犯上違禮、應予貶責的意味。6)語法功能不同。如“恥、辱”中“恥”作動詞時是意動用法,意思是“以之為恥”。“辱”作動詞時是使動用法,意思是“使之蒙受恥辱”。

    3 、辨析同義詞的根據和方法:1)考察詞在文獻語言中的用例。2)借助訓詁書中的詞義訓釋。3)探索詞義的引申派生關系。4)察看各自的反義詞。

    4、 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1)同義詞的“同”是就義項講的,而不是就詞義系統講的。一個詞的詞義系統包括該詞的全部義項。不可能全部義項一一相同。如“盜”和“竊”。2)詞義是發展的,同義關系是可變的。如“履”和“屨”。由于詞義是發展變化的,在考察同義詞的時候,應該注意詞義的時代性和同義關系的可變性。3)有些同義詞有用于泛指和用于特指的區別。意義有異有同的同義詞,特指有別,泛指無別。如獸皮帶毛的叫“皮”,去毛的叫“革”。

    七、古代漢語的判斷句

    1、判斷句是根據謂語的性質給句子分類得出來的一種句型。所謂判斷句一般是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作謂語的句子,對事物的屬性作出判斷,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2、古代漢語判斷句和現代漢語不同,一般是不用系詞“是”的,而是在謂語后面加語氣詞“也”幫助判斷。

    3 、關于“是”字:1)我們講古代漢語不用“是”,是指文言文說的,至于白話,是用系詞“是”的,先秦文獻極少用系詞“是” ,漢代后有所增加。2)古代漢語里“是”可當形容詞,詞義是“對的”、“正確的”,意思是“認為…對”、“認為…正確”。出現在“名詞+是+名詞”的組合中。可單獨作謂語,也可帶賓語。3)“是” 字本是一個指示代詞,常常用來復指前文,系詞“是”字正是從代詞“是”的復指用法發展出來的。

    4 、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幾種形式:1)“主+謂+也”,如:此王業也。2)“主+者+謂+也”,如:陳勝者,陽城人也。3)“主+者+謂”,如:兵者,兇器。4)“主+謂”,如:兵,兇器。5)“主+副+謂+(也)”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6)“主+為+賓”,如:“余為伯倏。”

    5 、古代漢語判斷句的表達功能:古代漢語判斷句有兩種基本表達功能,主謂語除了在句法上構成判斷外,在邏輯上也構成判斷關系:1)表示類屬關系。如:陳勝者,陽城人也。2)表示等同關系。如:梁父即楚將項燕。另外,有些判斷句主謂語在邏輯上并不構成判斷關系,而是:1)表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2)表示主語和謂語之間有某種邏輯關系。如:夫戰,勇氣也。3)表示造成某種結果的原因。如: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八、古代漢語被動意義的表達方式

    1 主動句: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達動作行為的發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讀書。

    2 被動句:主事是謂語動詞所表達動作行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3 古代漢語被動句的類型:

    A 語義上表被動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賦離騷。”B 有句法標志的被動句:

    (1 )“于”字句。

    a “及物動詞+ 于+ 施事者”如:楚懷王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b 省略“于”字,“動+ 施事者”如:大樹不夭斤斧,物無害者。

    c “于”字句經常用于主動與被動對比的復句里。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d “乎”(介詞)的語法功能與介詞“于”同。

    (2 )“為”字句。a “為+ 施事者+ 及物動詞”,如:(吾子)今為赤帝子斬之。b “為+ 及物動

    詞”,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3 )“見”字句。a “見+ 及物動詞”如:人皆以見侮為辱。b “見+ 及物動詞+ 于+ 施事者”,

    如:昔者彌子瑕見愛于衛君。c 南北朝后,“見+ 動詞(主動句)”表示“對我怎樣”,如“慈父見背”

    (慈父背棄我)。(不是被動句)(4 )“為……所……”句。a “為+ 施事+ 所+ 及物動詞”。如:先

    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b “為+ 所+ 及物動詞”,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c 東漢后,“為……之

    所……”“為……所見”在漢魏六朝常見,唐后消亡。

    (4 )“為……所”句。

    a “為+ 施事+ 所+ 及物動詞”,如:先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

    b “為+ 所+ 及物動詞”,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c 東漢后,“為……之所……”“為……所見”在漢魏六朝常見,唐后消亡。

    (5 )“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及物動詞”如:臣被尚書召問。

    b 先秦“被”是及物動詞,意為“復蓋、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 漢代后,至今,“被+ 及物動詞”。如:杯子被打破了。

    九、古代漢語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1 賓語前置:古代漢語的賓語在某些特定的語法條件下要置于動詞之前,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賓語前

    置。

    2 賓語前置的種類:

    (1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a 作動詞的賓語前置。如:吾誰欺,欺天乎?

    b 在介賓結構中,作介詞的賓語前置。如: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需要注意的是:

    a 個別用“為”字的句子,疑問代詞作賓語不前置,如“子為誰?”

    b “如何”是“如之何”的緊縮,意思是“對之怎么樣”,“何”不是真正的賓語,不受疑問代詞作

    賓語前置規律的制約。

    c “何如”語義同“如何”,譯為“怎么樣”,是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結構。

    d “奈何”“若何”情況同“如何”一樣,何不是真正的賓語,不前置。

    (2 )否定句中,指示代詞或人稱代詞作賓語前置。如“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臣未之聞也。”。

    有兩種不能前置的情況:賓語不是代詞,而是名詞性成分。如“吾不能早用子。”兩個否定詞構成雙重否

    定,其中的代詞賓語一般不前置。如:莫弗稱之。

    (3 )用代詞復指的賓語前置。古代漢語敘述句的賓語都可以置于動詞之前,但有一個必要的條件,

    賓語必須用代詞復指,常用于復指賓語的代詞有“之”和“是”。如:“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

    “僑聞為國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難,無禮以定其位之患”。

    另外,有兩種情況:a “惟(唯)+ 賓語+ 是(之)+ 動詞”,這種格式使賓語表達的事物得到進一

    步的強調,如“惟余馬首是瞻。”意思是“惟瞻余馬首”。這類前置賓語也可以由代詞充任,用以復指賓

    語的代詞只用“之”。如“其斯之謂與?”b “此(是)之謂……”是一種固定格式,意思是“叫這作…”

    或“是說這個吧”。代詞“是”作賓語有時不需要復指就可以置于動詞之前。如“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

    是問。”

    3 、謂語前置:古代漢語的一些句子,謂語在主語之前,稱之為謂語前置。有兩種句子里謂語前置的

    現象比較多見。(1 )表示疑問的句子。如:何哉,爾所謂達者?(2 )表示感嘆的句子。如:賢哉,回

    也!

    4 、動量成分的位置:古代漢語一般只用單個數詞表示動作行為的量,數詞可以處在兩種語法位置上。

    (1 )在動詞前作狀語。如“三戰三北”。(2 )在動詞性成分后加上代詞“者”,后面再加上數詞,讓

    數詞作謂語,表示動作行為的量。如“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三。”

    5 、主語的省略:(1 )承上省略:在復句中第一分句出現了主語,如果后幾個分句的主語與第一分

    句相同,那么后幾個分句的主語就可以省略。如: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2 )蒙下省略

    :前幾個分句的主語蒙最后一分句的主語而省。如: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

    蟋蟀入我床下。

    6 、賓語的省略:這在古代漢語里是常見的。有:(1 )賓語表達的事物在前文已經談到,賓語就可

    以省略。如: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2 )介詞的賓語也可以省略。如:(項伯)欲呼張良與

    ()俱去。

    東海浪子 [2005-4-2 10:50:06]

    十、古代漢語詞類活用

    1 、詞類的活用:有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表達習慣而靈活運用,在句子中臨時改變它的詞性和基本功

    能,這種現象就叫作詞類活用。如“從左右,皆肘之”。句中的“肘”是名詞,在此臨時用作動詞,意為

    “用肘撞”。

    2 、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

    3 、動詞的活用:(1 )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如果帶上賓語時,一般

    是用作使動,表示主語使賓語發生該動詞所表示的動作或行為。如:“莊公寤生,驚姜氏。”“驚”意為

    “使……驚”。(2 )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這種情況較為少見。及物動詞本來就可帶賓語,在形式上和

    用作使動沒有區別,區別只在意義上。如“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中的“從”只能是“使……跟

    從”。

    4 、形容詞的活用:(1 )形容詞用作一般動詞,如果形容詞在敘述句里充當謂語,就是活用為動詞。

    如:“益烈山澤而焚之。”“烈”形容大火,這里是“放大火燒”。(2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是指使它

    所帶的賓語具有該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如“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潔”“美”

    “飽”原是形容詞,在句中都是使動用法,分別譯為“使……清潔”“使……華美”“使……飽”。(3 )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具有“認為賓語怎么樣”或“把賓語看作什么”的意思。如:“甘其食,美

    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句中的“甘”“美”“安”“樂”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譯為“認為……香甜”

    “認為……華美”“認為……安逸”“認為……快樂”。

    5 、名詞的活用:(1 )名詞用作一般動詞:如:“范增數目項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

    思。(2 )名詞的使動用法:就是指名詞用作動詞時,使它的賓語成為該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發

    生與該名詞有關的動作行為。如:“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臘”原義為

    “干肉”,動詞。在此句中用作使動用法“使(之)成為干肉”。(3 )名詞的意動用法:就是把賓語所

    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友風而子雨”意為“把風當作朋友,把雨當作兒子”。

    (4 )名詞用作狀語,在古代漢語中相當普遍,本不屬于活用范疇,只是為了敘述方便,在此介紹。

    6 、名詞作狀語的類型:(1 )表示處所。如“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道”意為

    “在道路上”作“苦”的狀語。又如“橫歷天下,廷說諸侯之王”。“廷”意為“在朝廷”。(2 )表示

    行為的工具或依據。如“失期,法皆斬”,“法”意為“依照法律”。(3 )表示對人的態度。如“秦軍

    降諸侯,諸侯多奴虜使之。”“奴虜”譯為“象對奴虜一樣”。(4 )表示比喻。如“嫂蛇行匍伏,四拜

    自跪而謝”句中,“蛇”譯為“象蛇一樣”。再如“天下云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句中“云”“響”

    “景”是名詞作狀語。分別譯為“象云一樣(聚集)”“象回聲一樣(應和)”“象影子一樣(跟從)”。

    7 、古代漢語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識別:

    (1 )名+ 名。a 名動+ 名→動賓,如“王天下”。b 名+ 名動→主謂。如“陳勝王”。c 名動+

    (于)+ 名→述補。如“王關中”,應看成是“王于關中”。

    (2 )形動+ 名→動賓。如“素善留侯張良”。

    (3 )名、形動+ 之、我→動賓。如“妻之”“安我”。

    (4 )助動詞、“所”、副詞+ 名、形動→合成謂語、“所”字結構、狀中結構。如“非能水”“所

    耕”“不雨”。

    (5 )名動+ 介詞結構→述補。如“風乎舞雩”。

    (6 )名動+ 而+ 動→動詞性聯合結構,如“衣冠而見之”。

    8 、使動用法與意動用法的識別:(1 )名、形、動詞都可以用作使動;而只有名、形可以有意動用

    法,動詞無意動。(2 )使動是使賓語“做什么、怎么樣”,是客觀的結果。意動是認為賓語“怎么樣”,

    把賓語“當作什么”,是主觀的看法、意念。如:“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和“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兩句很相似,但從上下文意的分析中可知前句是客觀行為,是使動,后句是

    主觀看法,是意動。

    9 、名詞作狀語的識別:名主+ 名狀+ 動

    東海浪子 [2005-4-2 10:51:09]

    十一、代詞

    1 疑問代詞:根據疑問代詞指代的詢問對象,古漢語疑問代詞可分三類。(1 )指人的。有“誰、孰”。

    a “誰”用于一般問句,可作主、賓、定、語及判斷句的謂語。b “孰”用于選擇問句,一般有先行詞。

    如:“吾與徐公孰美?”譯為“哪一個”,一般只作主語。它還可指物、處所。“孰與介”表比較:如

    “吾孰與徐公美?”;用于反問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與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賓、定、判謂,a 常用來詢問原因或方法,

    如:“許子何不為陶冶?”譯為“什么”“為什么”;b 詢問處所,如“子欲何之?”譯為“哪里”。

    “胡、奚、曷”經常a 作狀語,用來詢問原因,相當于“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車也?”;

    b 它們也經常作介詞的賓語前置,如“胡為”“曷為”,詢問原因。c “奚以”詢問方法。

    (3 )指處所。有“安、惡、焉”。a 它們主要作狀語,詢問處所。相當于現代的“在哪里”。如

    “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賓語,用來詢問處所。如“沛公安在?”c 還可以用于反問句,作狀語,

    加強反問語氣。類似于“哪里”。d “焉”用于反問句后虛化了,不再實指處所。如“今弗愛其子,安能

    愛君?”

    2 、指示代詞:(1 )“之、茲、其”,表泛指和特指。a “其”特指代詞只作定語。b “之、茲”

    泛指,c “之”作定、賓。

    (2 )“此、是、斯”近指。a 表示“這”義。b 作主、定、賓語。c “此、是”可作判斷謂語。d

    此和彼對應。

    (3 )“彼、夫”遠指。a 表“那”義。b “彼”指代性強,可作主、定賓語。c “夫”指示性較弱,

    多作定語。

    (4 )“爾、若、然”,謂詞性。a 表“如此”“象這(那)樣”義。b 在先秦,“爾”作定、賓語。

    c “若”只作定語。d “然”多作謂語。

    (5 )“焉、諸”特殊的指示代詞。a “焉”相當“于此(之)”,常作補語。如“過而能改,善莫

    大焉。”b 一部分“焉”在句末虛化成語氣詞,表提示。如“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

    c “諸”是代詞“之”和介詞“于”或語氣詞“乎”的合音形式。d 相當“之于”的“諸”用在敘述句里,

    如“投諸渤海之尾”;e 相當“之乎”的“諸”用在疑問句里,如“不識有諸?”。

    3 人稱代詞:(1 )第一人稱代詞,有“我、吾、余、予”。a 它們都可作定、主、賓語。b “吾”

    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賓語,c 而在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賓語。d “朕”先秦時意同“我”,秦朝

    后,是皇帝自稱。

    (2 )第二人稱,有“女(汝)、爾、若”。a 它們可作主、定、賓語。b “而、乃”一般只作定語。

    (3 )第三人稱,a “彼”出現率不高,一般作主語,個別用作賓語,仍有指示性,有輕蔑意味。b

    “之、其”出現率很高,“之”只作賓語,“其”只作定語。

    (4 )第一、二人稱代詞后,加“儕、輩、屬、曹”表復數。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4 、無定代詞:這是古代漢語特有的一類代詞。它們只能作主語。

    (1 )“或”:表肯定。a 意“有的人”、“某人”、“有的(東西)”。b 前有先行詞,“或”指

    代其中一個人或一些人。如“宋人或得玉”。c 句中連續出現幾個“或”,構成排比。如“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指“有的人”,不能表示選擇。

    (2 )“莫”:表廣泛的否定。a 若沒有先行詞,表示一種不強調范圍的否定,一般都指人。如“保

    民而王,莫之能御”;b 若有先行詞,表強調范圍的否定,指人又指物。如“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c 漢以后,“莫”發展出了否定副詞的用法,表示禁止性的否定,相當于“不要”。d 也可以表示一般性

    否定,相當于“不”。

    5 、輔助性代詞:這類代詞有“所、者”,它們有一定的指代作用,但不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

    (1 )“所”:基本語法功能是加在謂詞性成分前,指代某種動作的對象,組成所字結構,使謂詞性

    成分名詞化。名詞、形容詞出現在“所”后也變成動詞了。可分三類:a “所+ 動詞”。如“所載”“所

    畫”,意思為“載的東西”“畫的事物”。中心語在語義上都是動詞的賓語,即受事者。b “所+ 介詞+

    謂詞性成分”,如“是吾劍之所從墜。”中心語在語義上是介詞的賓語。譯為“墜下去的地方。”c “所

    + (介詞)+ 謂詞性成分”表達的語義同第二種結構。其中心語實際上是介詞的賓語。如“所殺大臣,多

    呂后力。”可以認為“所”后省略了介詞“以”,是指“殺大臣憑借的力量”。

    (2 )“者”:基本語法功能是位于詞或詞組之后,構成者字結構,表示“…的人”“…的事物”。

    可分兩類a :“謂詞性成分+ 者”,如“赦之,以勸事君者”。代詞“者”加在謂詞性成分后,可使謂詞

    性成分名詞化。b “名詞性成分(名詞、所字結構)+ 者”起復指名詞性成分的作用,使這個名詞性成分

    得到強調。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字結構表示施事者。

    十二、副詞

    1 副詞:是一種只能充當狀語的虛詞,它雖然有一定的詞匯意義,但不能表示具體事物、動作行為或

    性質狀態,而只能表示動作行為、性質狀態的時間、程度、范圍、肯定否定或情態、證據。它一般是修飾

    動詞性詞語或形容詞性詞語,在判斷句中修飾名詞性詞語。

    2 、時間副詞:(1 )表動作行為發生在過去的時間。a “向、鄉”是同一個副詞,只是寫法不同,

    譯為“從前、剛才”;b “既、業”表示動作行為已經完成,相當于“已經”:“c 嘗”“曾”表示過去

    做過某事,譯為“曾經”。先秦只用“嘗”,漢代后用“曾”。

    (2 )表示動作行為正在進行或正在實現的時間,有“方、正、適、會”等。a “方”一般只用在動

    詞性詞語前面,譯作“正在”;b “適、會”還可作用在主語前面,譯作“正遇上”。

    (3 )表示動作行為將要進行的時間,有“行、將、且、垂”等。在動詞前作狀語。可譯為“將要、

    快要、就要”。

    (4 )表示動作行為的久暫,有“俄、暫、姑、常、雅、素”等。“俄、暫”是表示時間短暫的,相

    當于“一會兒”“不久”。a “姑”意為“暫且”;b “常、雅、素”表示時間長久。“常”相當于“經

    常、時常”,“雅、素”相當于平素、一向。

    3 、范圍副詞:(1 )表示總括:包括無遺或很少例外的副詞,有“皆、盡、畢、悉、舉、咸、具、

    凡、都、共、率”等。a “畢、舉”是表示都、全部的意思,b “凡”意有二,一是用在句子前面表示規

    律性的歸納,表示“凡是”、“大凡”;二是用在數詞前面表示總括事物的數量或動作的數量,相當于

    “總共、共”;c “率”也表示總括,意思相當于大都、大致。

    (2 )表示范圍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的副詞。有“但、特、只、直、止、第、獨、徒、僅、唯”等。

    a 它們都有“只、僅僅”的意思。b “僅”除了表示“只”的意思,在唐代表示數量多,有“幾乎、將近、

    差不多達到”的意思,讀jin.c “唯”表“只有”。

    4 、程度副詞。可分三類:(1 )表示程度高的。a “最、至、極、絕”表示最高度,意思是“最”

    ;b “大”意思是“十分”;c “太”意思是指程度上超過一定的限度;d “殊、特、尤、良”的意思是

    特別、非常。e “良”在漢代與“久”連用,表很久意。六朝以后修飾其他詞語,是的確、很的意思。f

    “甚”六朝前,既作狀語,也作謂語、定語,是形容詞,六朝后,才專作狀語成為程度很高的副詞。

    (2 )表示程度不深、輕微的副詞,有“少、稍、微、略、頗”等。都是稍微、略微的意思。a 先秦

    表示這類意思的一般用“少”,漢代以后才用“略、微、頗”,b 唐宋后“稍”才由表逐漸義的情態副詞

    分化出程度副詞的用法。

    (3 )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礎上的加深加重。有“加、更、愈、益、彌、茲(滋)”等,相當于“更、

    越、更加”。

    5 、情態副詞。分三小類;(1 )表示動作行為進行的方式,a “俱、并”表示幾個施動者一起做某

    件事;b “閑、微、竊”表示秘密地、暗中地做某件事;c “幫”表示故意特意;d “固”表示堅決地做

    某件事。

    (2 )表示動作行為發生或進行的速度。a “暫”兩屬:強調時間的短暫時(一會兒、短時間),是

    時間副詞;強調動作的突然性時,屬情態副詞。b “遽”表示匆忙急迫;c “卒(猝)”表示時間急促突

    然;d “立、即、旋”表示事或行為緊接著發生;f “稍、漸”表示動作的逐漸性;g “益”漢代后也產

    生了逐漸義。唐前是程度副詞,“更加”義。

    (3 )表示動作行為進行的頻率。a “數、亟、累、屢、仍”表示動作多次出現;b “輒”表示同一

    動作行為的多次重復相當于往往、總是;c “每”表示反復出現的情況或動作中的任何一次;d “復”表

    示重復進行同一動作。

    6 、語氣副詞。分五小類:(1 )表示確認的語氣。a “乃、即”相當于“就是”;b “必、定”相

    當于“一定”;c “誠、信”相當于“實在、的確”d “果”相當于“果真”。

    (2 )表示委婉的測度、商榷或論議語氣。a “其、蓋、殆”相當于“大概(是)、恐怕(是)”。

    b “蓋”大多用在句首,既表示猜測性的論斷語氣,又帶有提示的語氣;也可用在謂語前面,表“大概”

    意。

    (3 )表示出自意外的驚異語氣,常用的有“曾”多與否定副詞“不”連用,相當于“竟然”。如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4 )表示祈使語氣。“其”用在祈使句中,有希望、請求、勸勉的意思,可譯為“希望、還是”等。

    (5 )表示反詰的語氣,常用的有“豈、其、庸、巨(詎)寧”等,意思相當于“難道、哪里、怎么”,

    有時不能譯出。

    7 否定副詞。a “不”和“弗”都表示一般的否定,“不”的用法較寬,“弗”在秦漢前使用范圍相

    當窄,通常只用在及物動詞前,后面也不再出現賓語。b “毋”和“勿”通常用在祈使句中,表示禁止或

    勸阻,意思是“不要”。“勿”有時也用作一般性的否定。“毋”也寫作“無”。

    c “未”是表示情況還沒有出現或動作還沒有進行,相當于“沒有”。

    d “非”一般用于名詞性謂語前,表示否定判斷;有時含有假設性的否定,相當于“若不是”,如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有時也可用于敘述句和描寫句,表示對行為和性質的否認。

    e “微”可用在單句中表示否定,與“非”相當;又可表示假設性的否定,相當于“若不是”;還可

    同副詞“獨”結合,表示“不但(如此)”。

    f “否”不作謂語的修飾成分,而與謂語并用,構成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表示否定的一面。或單用,

    構成獨詞句。

    8 、指代性的副詞“相”和“見”。它們用在及物動詞前面作狀語,指代動詞后面的賓語。(1 )

    “相”,a 表互指,意為“相互”。如“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于外。”b 表偏指,即指代動作受事

    者的一方,不包括動作施事者。如“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意是“莫忘我”。

    (2 )“見”a 原是助動詞,用在動詞前表示主語是動作的受事者;b 魏晉南北朝時期又演變為副詞,

    用在及物動詞前,表示對他人所發動作行為的接受,有指代賓語的作用。可譯作“自己”或“我”。

    9 、謙敬副詞。a 表敬副詞:“請、敬、謹、幸、惠、辱、猥、垂、蒙”等。b 表謙副詞。有:“敢、

    竊、忝、猥、伏”等。應注意動詞“請”和表敬副詞“請”的用法。作動詞時表示“請求對方做”;作副

    詞時表示“請允許我做”。如:“請京,使居之。”“欲與大叔,臣請事之。”前句是動詞,后句是表敬

    副詞。

    東海浪子 [2005-4-2 10:53:02]

    十三、介詞和連詞

    一、介詞

    1 、介詞是由動詞虛化而來的詞類,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帶有動詞性質的痕跡。它能帶賓語,但不能單

    獨進入句子結構,更不能充當謂語。大約有“于(於、乎)、以、因、由、為、自、從、與、及”等十幾

    個。

    2 、介詞的語法特點:(1 )介詞帶賓語,有時賓語前置。(參見第九節)(2 )古代漢語中介詞的

    賓語大多可以省略。(“于”字的賓語不能)(3 )在語法功能上,古代漢語由“因、為、與、從”等組

    成的介詞結構一般作狀語,但“于”字介賓結構表時間處所意義的還可做補語。“以”字結構表工具方式

    的既可做狀語,又可作補語。

    3 、于(於、乎):用法有四種:(1 )引進動作行為的時間、處所或動作行為所涉及的范圍,組成

    介賓結構,作句子的補語或狀語。譯為“在、從、到”或“在……中”“在……方面”等。(2 )引進動

    作行為涉及的對象,組成介賓結構,作補語或狀語,可譯為“向、跟、給、對、對于”等。(3 )引進比

    較的對象,組成介賓結構在形容詞和表心理活動的動詞后面作補語,譯作“比”。(4 )引進動作行為的

    主動者,組成介賓結構作動詞的補語,譯作“被”。此外:(1 )介詞“于”和代詞“是”結合,構成介

    賓關系的凝固詞組,在句中作狀語,意思是“從此”“在這里”“在這個時候”或“在這種情況下”。后

    來虛化為連詞,一般用在句子的開頭表承接。(2 )“乎”:用作介詞,其作用與“于”或“於”基本相

    同,可以引進動作行為的處所、時間、對象等,譯為在、比、到、向等。乎的使用頻率較低,“乎”字結

    構一般只作補語,一般也不引進主動者。

    4 、“以”:原是動詞,義同“用”,由此虛化為介詞。主要用法大致有以下幾種:(1 )引進動作

    行為的工具、手段,可譯為“用”“拿”。

    (2 )引進動作行為連帶的人,這是一種行為方式。我們以“率領”來翻譯它。如“宮之奇以其族行”

    (宮之奇率領他的族人離開了虞國。)這也許是動詞的殘存用法,但是已經虛化,與介詞“以”難以分開。

    (3 )引進動作行為的條件、依據、標準等,“以”字結構通常作狀語,可譯為“憑著、依靠、按照”

    等。

    (4 )引進動作行為所處置或涉及的對象。可譯為“把”,或不譯。

    (5 )引進情況出現和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理由。可譯為“把”。

    (6 )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或范圍,相當于“于”,可譯為“在”。

    此外,(1 )“有以”、“無以”是動詞“有、無”和介詞“以”組成的凝固結構,相當于“有東西

    (或辦法)用來……”、“沒有東西(或辦法)用來……”的意思。這種結構只能作狀語。(2 )“以故”

    是“由于這個原因”、“根據這種情況”、“用這個東西”的意思。(3 )“是以”是賓語前置的介賓結

    構,意思是“因此”,用于句子開頭表示結果。

    5 、“因”:本義是茵席(坐墊),名詞。引申為依靠、憑借的意思,動詞。介詞“因”即由動詞

    “因”虛化而來,由它組成的介賓結構充當句子的狀語。有兩種用法:(1 )表示動作行為的條件、依據

    或中介,有“憑著…”“趁著…”、“通過…”之類的意思。

    (2 )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或理由,有“因為…”“由于…”之類的意思。

    6 、“為”:原是動詞,讀wei ,常用基本義是做。虛化為介詞。讀wei.它的用法有五種:(1 )引

    進動作的服務對象,可譯為“替”、“給”等。這種用法至今仍保留。(2 )引進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

    為“為了”。(3 )引進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4 )引進動作行為的涉及的對象,可譯為

    “跟”“對”“向”。(5 )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在被動句中作狀語,或構成“為+ 名詞(或代詞)

    + 所+ 動詞”的句式,讀wei.

    7 、“與”:原來也是動詞,基本意義是幫助、給予、參與。由此虛化為介詞。主要用法有三種:

    (1 )引進動作的服務對象,可譯為“為”“替”“給”。(2 )引進動作行為的參與者,可譯為“跟”

    “同”。(3 )引進比較的對象,可譯為“跟”、“跟……相比”。

    二、連詞:是連接詞、詞組或句子以幫助表示兩項或幾項之間的語法關系或邏輯關系的虛詞。古代漢

    語常用的連詞有“與及以并且而則況矧但第抑雖然至即使如若茍倘令藉設故”等。

    1 、“與”:(1 )一般是連接體詞(名詞、代詞)或體詞性詞組,組成聯合結構,表示并列關系,

    可譯作“和”。(2 )有時也連接謂詞性成分,表示選擇關系,可譯為“或者”“還是”。如“殺人以梃

    與刀,有以異乎?”(3 )可以連接分句和分句,構成并列復句,表示選擇。通常與其他虛詞配合,構成

    “與……不如”“與……不若”“與……寧”“與其……不如”“與其……孰若”等格式,可譯為“與其

    ……寧可(不如)”。

    2 、“與”既可作介詞,又可作連詞需要加以區別:(1 )介詞“與”帶賓語,組成介賓結構,通常

    在動詞前作狀語;連詞“與”用在聯合關系的成分中構成名詞或動詞性詞組,“與”字本身不充當語法成

    分。(2 )介詞前面可以用副詞修飾,連詞不能。

    3 、“且”:既是副詞,又是連詞。用作副詞有“將要、將近、暫且、姑且”等意思,在動詞或數詞

    前作狀語;連詞“且”只起連接作用,不能獨立充當句法成分。

    4 、“且”的具體用法:(1 )在并列關系的謂語成分中,連接形容詞和形容詞,表示同時具有兩種

    屬性或存在兩種狀態,譯作“又……又……”;連接動詞和動詞,譯作“一邊……一邊……”。(2 )用

    在一句開頭,連接分句與分句或段落與段落,表示意思上更進一層,譯為“并且”“而且”“況且”等。

    (3 )用在偏句主語后,以作陪襯,說明另一事情程度更嚴重,以引起后面正句的進層推論,這種推論又

    多用反問來表達。“且”可譯作“尚且”。(4 )用在后一分句的開頭以與前一分句相連接,表示在兩項

    或多項之間作一選擇,譯作“還是”。

    5 、“以”:既是介詞又是連詞,連詞“以”是從介詞“以”虛化而來。常見用法有五:

    (1 )連接動詞和動詞、形容詞和形容詞,表示前后兩項的并列關系,譯作“又”。

    (2 )連接動詞和動詞,表示兩項動作行為的連續性和時間上的緊相承接,可譯為“來”,也可不譯。

    (3 )連接前后兩個動詞性成分,表示后一項動作行為是前一項動作行為的目的和結果,可譯為“來”

    “以便”“以致”等。

    (4 )連接前后兩個動詞性的成分,表示前項動作行為是后項動作行為進行的條件、方式,但在句法

    結構上仍是平等的聯合關系,而不是偏正關系。可譯為“來”,或不譯。

    (5 )連接狀語和動詞中心語,表示前項是動作進行的時間、條件、狀態。這種“以”字用法與“而”

    相近。根據上下文的表達方式可譯可不譯。

    6 、“而”:(1 )連接謂詞性詞語或分句,兩項之間的意義是并列關系,“而”可譯為“又”,也

    可不譯。有時連接名詞性詞語,那是因為謂語具有說明事理或描寫情況的性質。

    (2 )連接謂詞性詞語或分句,前后兩項所表示的動作行為或狀況在時間上是先后緊相承接或事理上

    有進層、原因、條件和方式等關系,“而”字有時可隨文譯為“又”“而且”“因而”“就”。

    (3 )連接謂詞性詞語或分句,前后兩項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構成了轉接的關系。可譯為“卻”

    “可是”。

    (4 )連接主語和謂語,有時表示謂語的情況是設想的,有時表示主語不應出現謂語的情況。從意義

    關系來看,屬于逆接,可譯為“如果”或“卻”。(5 )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表示偏正關系,在語義上屬

    順接,“而”字一般不譯出。

    7 、“則”:(1 )用在結果分句的開頭,承接前一分句,表示二分句在事理上是條件和結果的關系。

    可譯為“那么就”。

    (2 )連接動詞性詞語或動詞作謂語的分句。兩種動作行為或兩件事雖無必然的條件關系,但兩者的

    出現在時間上是緊密相承的。“則”可譯為“就”。

    (3 )用在兩個以上的并列分句中,表示列舉或對比相關的情況下,結果是不同的。

    (4 )連接動詞性詞語或分句,前后兩項的相關出現,含有轉折意味。這里又可分為三小類:a 表前

    后兩項相反,可譯為“卻”“反而”等。b 表后項行為是前項動作施事者未曾料到的,譯作“卻”或“原

    來已經”。c 表讓步關系,可譯作“固然”“雖然”“倒是”等。如“善則善矣,未可以戰也。”(好倒

    是好……)

    (5 )表假設關系。

    8 、“則”和“而”的區別:(1 )“則”今義是“就”,“而”今無相當詞。(2 )“則”重在表

    示連接項的先后相承,連接項之間有頓挫的意味:“而”卻重在過遞,連接項之間是連貫的。(3 )“而”

    a 連接項之間的關系可以是平等的,也可以是相反的;b “則”連接項之間的關系卻只能是前后相承的,

    不能相反。

    9 、“雖”是表示讓步關系的連詞分為(1 )事實讓步,譯為“雖然”。(2 )假設讓步。譯為“即

    使”“縱然”。

    10、“雖然”:在古代,這是兩個詞,“雖”,連詞:“然”,代詞。合在一起通常自成一個分句,

    表示承接上文,以引起下文的轉折,意思是“雖然如此”或“即使如此”。六朝以后,逐漸虛化為連詞了。

    11、“然”:原是指示代詞,意思是“這樣”,虛化為連詞,表示轉折,意思相當于“但是、可是”。

    12、“然而”是指示代詞“然”和轉折連詞“而”的連用。“然”字總結上文,“而”字引起下文的

    轉折,意思是“這樣卻”“雖然如此,可是”。

    13、“然則”是指示代詞“然”與連詞“則”的連用。“然”總結上文,“則”引起下文的推論,意

    思是“既然如此,那就”。

    14、“之”原是動詞,意思是“到……去”;又借作指示代詞,常用來表示復指;逐步虛化為連詞,

    (1 )連接定語和中心語組成偏正結構,相當于“的”。這是它的主要用法。(2 )連接主語和謂語,使

    主謂結構變為定中關系的名詞性詞組,在句中充當主語、賓語、判斷句的謂語和時間狀語。(即取消句子

    獨立性的用法)(3 )用在主謂間,使它變成一個分句用在另一個分句的前面。第(2 )(3 )類的“之”

    一般不譯。

    十四、語氣詞

    一、語氣詞的分類:1 ﹑按照語氣詞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為:(1 )句首語氣詞有:“夫蓋維

    惟唯”。(2 )句中語氣詞有:“蓋也與”(3 )句尾語氣詞有:“也矣乎哉已耳焉與邪夫兮”等。2 ﹑

    按照語氣作用,可分為(1 )陳述語氣詞:“也矣已耳焉”(2 )疑問語氣詞有“乎與邪”(3 )感嘆語

    氣詞有“哉夫兮”。

    二、句尾語氣詞:1 、“也”:表靜態,通常用在判斷句尾表確認肯定的判斷語氣。用在陳述、祈使、

    疑問句尾時,都表論斷、確認語氣。并不是在判斷語氣之外,又表示陳述、祈使、疑問語氣。用在復句中

    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對這一分句的確認語氣。

    2 、“矣”:主要用于敘述句尾,同時也常用于其他類型的句子(復句的后分句、描寫句、疑問句),

    表示把已經或者將會出現的新情況告訴人們的陳述語氣,是動態的。相當于“了”。

    3 、“已”同“矣”的作用相近,原是動詞,表示停止、限止語氣,表示事實止于這種情況,有往小

    里說的意思。一般可譯為“了”或“啦”。

    4 、“耳”:是“而已”的合音。一般用在敘述句尾,動詞性減弱,可譯為“罷了”。

    5 、“焉”是一個有指代作用的語氣詞,用于敘述句和描寫句尾,表提示性的陳述語氣。(1 )一般

    用在不及物動詞或動賓詞組后面,既表示“于(介詞)+ 是(此)”的意思,又表示提示性的煞尾語氣。

    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2 )用在形容詞謂語后面,隱含“于是”而指代比

    較對象。如“晉國,天下莫強焉。”(3 )用在及物動詞后,相當于代詞賓語“之”,指代作用更明顯一

    些。如“非曰能之,愿學焉。”(4 )如果“焉”所指代的對象、時間、處所,在本句中的前一部分已經

    出現了,那么“焉”就不兼指代作用,而虛化為純粹的句尾語氣詞了。如“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

    6 、“乎”:是使用頻率最高的疑問語氣詞。(1 )用在是非問句尾,(是非問是把事情的正面說出

    來,然后希望對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譯為“嗎”。(2 )用在選擇問句尾,(選擇問是列舉兩種

    或兩種以上的情況,用疑問形式提出來,要求對方從中選擇一種作出回答。)譯為“呢”。(3 )用在特

    指問句尾,(特指問是用疑問代詞提出所問內容,要求對方就疑問代詞所指來回答。)可譯為“呢”。

    (4 )用在反問句尾,(反問句是無疑而問,是用疑問的形式來表示明確的肯定或否定意思,一般不需要

    回答。)可譯為“嗎”或“呢”。(5 )“得無……乎”“無乃……乎”可譯為“該不會……吧”“只怕

    ……吧”。“乎”仍是疑問語氣。(6 )用于祈使句尾。仍是疑問語氣詞,只是句中的祈請或感嘆語調是

    主要的,“乎”的疑問語氣相應減弱了,帶有疑慮未定的色彩。

    7 、“與(歟)、邪(耶)”:(1 )疑問語氣沒有“乎”那樣強烈純粹,它們也可用在各種類型的

    疑問句尾,可譯為“呢”“嗎”“吧”。(2 )同“其”“得無”“無乃”等詞語配合,表示委婉的疑問

    語氣。

    8 、“哉”:(1 )用在感嘆句尾是表示強烈的感嘆語氣的,可譯為“啊”。(2 )用于反問句尾更

    為常見,依然是表示感嘆語氣。譯為“啊”。

    9 、“夫”:用在感嘆句尾表示的感嘆語氣偏于惋惜悲傷的情緒,仍譯為“啊”。

    10、“兮”:一般用于韻文的感嘆句尾,可譯為“啊”“呀”。

    11、句尾語氣詞的連用:語氣的重心一般都落在最后一個語氣詞上面。

    三、句首語氣詞

    1 、“夫”是從指示代詞虛化而來的,(1 )用在句首表示提出話題、引進議論或引出常理以轉入正

    論的語氣,不譯。又稱發語詞。(2 )與“且、故、若﹑今”等組成固定詞組,用在句首表示進層﹑假設

    ﹑結果等問題的議論語氣。

    2 、“蓋”:(1 )作句首語氣詞時用于發議論。不譯。(2 )用在句中主語后謂語前,表示猜測或

    解釋性的語氣,意思為“大概”“可能是”,我們處理為語氣副詞。

    3 、“唯(惟、維)”(1 )用在句首,有兩種作用:一種是表示提示性的語氣。這種用法多見于《

    詩經》《尚書》。加一種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語氣,一般寫作“唯”。(2 )用在句中,表示限制范圍﹑幫

    助判斷﹑解釋原由,有修飾謂語作用,譯為“只(是)﹑就是”等,我們處理作語氣副詞。

    四、句中語氣詞

    1 、“也”用在句中表示提頓語氣,有提砂下文舒緩節奏的作用。有時用在并列的詞組后面,表示頓

    宕語氣。

    2 、“與”用在句中,表示頓宕舒緩語氣。

    東海浪子 [2005-4-2 10:56:57]

    十五、幾種修辭表達方式

    1 用典:引用古人的歷史事跡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語詞句,來證明自己的論點或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這就叫用典。如“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這種用法的好處是含蓄,增強

    表現力。缺點是時間過久,后人難于理解;有時隨意割裂拼湊,以至形成一種生造的畸形詞語。

    2 、委婉:不把表述的內容直截了當地說出來,而是有意地把話說得婉轉曲折,含蓄有致,這就是委

    婉。古書中常見的委婉手法有:(1 )使用謙敬語。如對己表謙的有“仆、愚﹑妾﹑奴﹑小人﹑下走﹑下

    臣﹑不谷﹑寡人”等謙稱來代替第一人稱。對人(特別是皇上)用“左右﹑足下﹑先生﹑執事﹑陛下”來

    代替第二人稱。(2 )避諱語。就是對要說的事加以回避掩蓋或裝飾美化。如“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奈

    社稷何?”(3 )迂回語。本來想說甲事,卻偏要說乙事,轉彎抹角,話中有話。這就是迂回語。在外交

    辭令上多使用。

    3 、分承:在遣詞造句中,把本來應寫成兩個短語或句子的話,合為形式上的一個短語或句子,把相

    同的語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卻仍然必須按照兩個短語或句子的組合關系來分別相承,這種修

    辭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提。如“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聰明,齒牙完整。”,句中“耳目聰明”

    形式上是一個主謂結構,其實是“耳聰”“目明”兩個主謂結構分承而來。這種方式可以使行文緊湊,但

    在內容表達上卻容易使人產生誤解。

    4 、共用:在行文中,兩個相連接的詞或詞組共用某一個或必個詞語,換言之,同一個或幾個詞語在

    組合搭配的關系上是兼管著兩個相連的詞或詞組。這種修辭方式就是共用。如:“今君有區區之辭,不拊

    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中“拊愛”和“子”這兩個動詞共用“民”這個賓語。

    5 、復合偏義:把兩個意義相對相反的詞組合在一起,但在表義上只睛一個詞起作用,另一個詞并不

    表義,僅僅是一種陪襯,這種修辭表達方式就是復合偏義。如“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

    同。”“異同”只有“異”義,“同”不表義。

    6 、互文見義:為了避免行文的單調平板,或適應文體表達的某些要求,把一個意思比較復雜的語句

    有意識地分成兩個或三個形式相同(或大致相同)﹑用詞交錯有致的語句,使用權這兩個(或三個)語句

    的意義內容具有彼此隱含,彼此滲透,相互呼應,相互補充的關系,這種修辭方法叫做互文見義,(簡稱

    互文、互言﹑互備﹑互體﹑參互)如“秦時明月漢時關”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和關塞。如“煙籠寒水月

    籠沙”意思是:煙霧和月色籠罩著寒涼的江水和沙灘。

    十六、古書的注解

    1 古書的基本體例:有傳﹑注﹑箋﹑詁﹑解﹑章句﹑音義﹑正義﹑補注、集注﹑集解﹑集釋等。大致

    類型有:(1 )傳注體:用以解釋古書正文,(2 )義疏體:既解釋古書正文,又解釋前人注文。(3 )

    集解(集注﹑集釋)體:在同一本古書下洪各家注釋。

    2 、《十三經注疏》本中,《詩經》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漢毛亨的《毛詩故訓傳》,東漢鄭

    玄的《毛詩箋》,唐陸德明的《毛詩音義》(又叫《釋文》),唐孔穎達的《毛詩正義》(又叫《疏》)。

    3 、古書注解的內容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1 )解釋詞義(2 )串講文意(3 )分析句讀(4 )提

    示語法(5 )說明修辭表達方式(6 )詮釋典故成語(7 )校勘文字。

    4 、古注中的“章句”體,著重于串講和提示文意。不僅串講文句大意,還往往把文章的段落大意歸

    納出來。“集注體”的古注有時也這樣做。

    5 、古注的常用術語:

    (1 )“曰﹑為﹑謂之”:用來辨析意義相同相類的詞語間的細微差別。用法是“解釋語+ ‘曰﹑為

    ﹑謂之’→被解釋語”。如“豕一歲曰豵”,“豵”是被解釋語。

    (2 )“謂”:以狹義釋廣義,以具體釋抽象,以分名釋總名。偶爾有用“謂”辨析相關相類的詞語

    的意義差別。如“有謂富也,亡謂貧也”。

    (3 )“猶”:被釋語在前,解釋語在后。使用這個術語大致有四種性質:用同義(包括近義)詞來

    解釋。如“同猶俱也。”用遠引申義來解釋。如“老猶敬也,幼猶愛也”。以今語釋古語。“誰為,猶為

    誰也。”以常用字釋非常用字。如“直猶但也。”

    (4 )“貌,之貌”:都用來解釋表示某種性質﹑狀態的形容詞,相當于“……的樣子”。如“莞爾,

    小笑貌”。

    (5 )“辭(詞)也﹑語詞也﹑語助也﹑發聲”:古注中使用這些術語,大都是用來說明某字是虛詞

    (主要是指語氣詞)。如《詩經》:“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毛傳:“思,辭也。”意思指“思”是虛

    詞。

    (6 )“之言﹑之為言”:一般都是聲訓,即用被解釋的詞的聲音相同或相近的詞來進行解釋,目的

    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義或同源詞,并不是解釋這個詞在句中的具體表達義。如《禮記》:“古者公田藉

    而不稅。”鄭玄注:“藉之言借也。”古注中也有用“之言”來解釋用字通假現象的。如《詩經》:“既

    敬既戒,惠此南國。”鄭箋:“敬之言警也。”

    (7 )“言”:是用來點明詞語或文句的言外之意,即含意,包括用來串講正文。如《詩經》:“黽

    勉同心,不宜有怒。”毛傳:“言黽勉者,思與君子同心也。”

    (8 )“讀為﹑讀曰”:這兩個術語主要是用來說明通假,即用本字來說明正文中的假借字及古今通

    用字。如:“信,讀為伸”,“巨,讀曰詎。”,“倍讀曰背”。

    (9 )“讀若﹑讀如”:主要用于注音,起標明音讀的作用。如“信,讀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10)“如字”:用于注音,表示被注的字按它通常的讀音來讀。如:《禮記》:“所謂誠其意者,

    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陸德明《音義》:“惡惡,上烏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報反,

    下如字。”意思是“前面的‘惡’字反切音是烏路,(即取‘烏’的聲母路的韻母,讀。)。后面的‘惡

    ’,讀它通常的音。……前面的‘好’,讀‘呼報’反切出來的音,后面的‘好’讀它通常的音。”

    (11)“當為﹑當作”:用來改正古書中的誤字。如《周禮》:“誦四方之傳道”。鄭玄注:“故書

    ‘傳’作‘傅’,杜子春云:”傅當作傳‘“。

    (12)“衍﹑脫”:“衍”是用來說明古書中多出了文字的現象,“脫”是用來說明古書中脫落了文

    字的現象。

    6 、怎樣利用古注:(1 )批判吸收,(2 )正確取舍,(3 )聯系正文,(4 )融會貫通。

    十七、古書的標點

    1 古人讀書時要自己斷句,用“。”和“、”作為句子結束和句間停頓的標記,叫做“句讀()”。

    刻書附有句讀,是從宋代開始的。

    2 、古書標點的注意事項:(1 )注意正確地點斷句子。所斷開的每個句子必須各自成立。句句可以

    講通。必須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2 )注意引語的有無和起迄,注意使用引號。(3 )注意句

    子的結構層次。

    3 、古書標點致誤原因:(1 )詞匯方面,(2 )語法方面(3 )音韻方面(4 )古代文化常識方面。

    十八、古文今譯

    1 近代學者嚴復概括歸納了三項翻譯原則:“信﹑達﹑雅”。“信”指譯文要忠實于原文的意思,要

    準確:“達”指譯文的表達要通順﹑曉暢。“雅”指譯文的語言要典雅,能反映原文的語言風格。

    2 、今譯的具體要求和方法:(1 )每個句子中的各個詞都必須力求在譯文中得到落實,能對譯的應

    做到一一對譯。(2 )在句法結構和詞序方面,應盡可能對照原文進行直譯。凡古今不同的語法形式如古

    代漢語的詞類活用﹑特殊詞序﹑特殊的詞組結構及習慣格式,則應按照現代漢語的表達方式予以轉換。

    (3 )對古文中所用修辭手段和古代文化專有名詞,今譯時應根據具體情況處理。(4 )譯文忠實反映原

    作品的語氣和感情色彩。

    十九、古今語音的異同

    1 語言是不斷變化的,語言的三要素(語音﹑語法﹑詞匯)都在變化。與詞匯相比,語音的變化相對

    要慢一些。但古今對比還是有較大的差別。古今語音每個音節都可分成聲韻調三部分。

    2 、古韻和今韻的不同:(1 )從詩歌的韻腳看古今韻的不同。(2 )從聯綿詞的讀音來看,古今韻

    不同。古代的疊韻聯綿詞用今音念,仍然是疊韻的情況居多。但是也有一些疊韻聯綿詞,用今音念,已經

    不成疊韻了,這正是反映了語音起了變化,古韻和今韻是不同的。

    3 、聯綿詞:是兩個音節合成的單純詞,又稱聯綿字。特點是兩個音節,一個詞素連綴成義而不能拆

    開。拆開后各個部分沒有意義。如:匍匐﹑滂沱﹑囫圇﹑蟋蟀。聯綿詞的兩個音節又大都具有雙聲和疊韻

    的關系。雙聲:即聲母相同。疊韻即韻母相同。

    4 、古今聲母的不同:也可由聯綿詞反映出來。古雙聲的聯綿詞在今音讀來還是雙聲的占多數,但是

    也有小部分卻因字音的變化而不再構成雙聲關系了。

    5 、古今聲調的變化:中古的聲調是平上去入四類。從元代以后,北方話中不僅入聲韻消失了,而且

    入聲調也轉入了其他的聲調。

    6 明末杰出的古音學家陳第說過一句至理名言:“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

    所必至。”

    東海浪子 [2005-4-2 10:58:11]

    二十、古音通假

    1 古音通假:人們在使用漢字時,由于各種情況,應該使用甲字,卻使用了同音或近音的乙字,發生

    了張冠李戴的現象,這就是用了通假字。從語音的角度來看,就叫做古音通假。嚴格說來,通假實質上是

    漢字使用了別字的問題。后來得到了公認,被稱做通假。

    2 、按借字和本字語音關系的不同情況,分類列舉如下:(1 )同音通假:即借字和本字的聲韻都相

    同而構成的通假。如:蚤~ 早,畔~ 叛,無~ 毋等(2 )音近通假:雙聲通假:借字和本字聲母相同(還

    須韻母相近)。如:惠~ 慧。疊韻通假:借字和本字的韻部相同(還須聲母的發音部位相同),如:信~

    伸,詳~ 佯。聲韻相鄰通假:借字和本字的聲母和韻母都不相同,但都相近。如歸~ 饋,闕~ 掘。

    二十一、詩律

    1 、律詩最終完成于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之手。

    2 、古體詩:只要求押韻和句式大致整齊(五言或七言)就叫古體詩。

    3 、今體詩:嚴格按律詩的格律要求寫作,就叫今體詩(或近體詩)。

    4 、近體詩的形式特點:在句數﹑押韻﹑平仄和對仗四個方面都有許多講究。(1 )句數:是固定的,

    規定律詩是八句,絕句是四句。還一種長律,又稱“排律”,以五言為常,一般限制在十二句,也有超出

    此數的。這種排律是律詩的重復擴展,只能看作是律詩的變體。

    (2 )押韻:近體詩對押韻的要求非常嚴格。A 位置:a 每聯對句的尾字;b 第一句可入韻可不入韻。

    偶句一定要用韻。B 特點:a 用“平水韻”的106 部為用韻標準;b 一般押平聲韻;c 韻腳只能取同一韻

    部的字,即不能出韻;d 不能轉韻。

    (3 )講究平仄:是近體詩的最主要的特點。平仄是對四聲的分類,“平”指平聲(陰平、陽平):

    “仄”即不平,指的是上、去、入三聲。對現代漢語來說,“平”也是指陰平﹑陽平:“仄”指上聲﹑去

    聲。古代的入聲字已經分到現代漢語的“四聲”里去了。

    (4 )講究對仗:詩詞創作中的對偶叫對仗。a 律詩的首尾聯可對可不對,頷、頸二聯必須對仗。b

    詞義的對待是對仗的形式要求。c 絕句不要求對仗,使用對仗時,大多數在前面一聯。d 對仗原則:平仄

    相對;詞性相同;詞義(內容)相對。

    5 、絕句:“絕”是斷絕的意思,絕句即截取律詩任何相鄰的兩聯而成。

    6 、近體詩的四種平仄格式:

    五言詩:

    A 仄仄- 平平- 仄 B平平- 仄仄- 平

    C 平平- 平- 仄仄 D仄仄- 仄- 平平;

    七言詩的句式:

    A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 B仄仄- 平平- 仄仄- 平

    C 仄仄- 平平平- 仄仄 D平平- 仄仄仄- 平平

    7 、律詩分四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8 、詞每聯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同一聯出句和對句的平仄相反,稱做“對”;上一聯對句和

    下一聯出句頭二字的平仄相同,稱作“粘”。不符合“對”的規則的叫“失對”;不符合“粘”的規則的,

    叫“失粘”。

    9 、用“粘”“對”和用韻規則,可以從近體詩的四種平仄格式,得出以四種不同平仄格式的律詩的

    四種基本格式。

    甲、五律仄起仄收式(七律平起仄收式)

    (||)——||—。C (||)———||—,D (——)||| ——|.

    A (——)||——| ,B (||)——||—。C (||)———||,D (——)||| ——。

    乙、五律仄起平收式(七律平起平收式)

    D (——)||| ——,B (||)——||—。C (||)———||,D (——)||| ——。

    A (——)||——| ,B (||)——||—。C (||)———||,D (——)||| ——。

    丙、五律平起仄收式(七律仄起仄收式)

    C (||)———||,D (——)||| ——。A (——)||——| ,B|| )——||—。

    C (||)———||,D (——)||| ——。A (——)||——| ,B|| )——||—。

    丁、五律平起平收式(七律仄起平收式)

    B (||)——||—,D (——)||| ——。A (——)||——| ,B|| )——||—。

    C (||)———||,D (——)||| ——。A (——)||——| ,B|| )——||—。

    (注)“—”平:“| ”仄。

    簡化格式:甲:ABCDABCD乙DBCDABCD丙CDABCDAB丁BDABCDAB,

    只要把四種平仄格式記住,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律就能推出。

    10、“犯孤平”: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果用了仄聲字,除了韻腳之外,就再沒有平聲,稱作

    犯孤平。

    11、拗救:出現不合平仄、不合聲律的拗句,采取補救辦法,術語上就叫拗救。拗救的幾種方法:

    (1 )孤平自救:在B 句中,為避免犯孤平,將第三字(指五言的,七言的就加二字,是第五字。以

    下同)改為平聲字,即| —||—改為| ——| —。我們稱它為“B1拗3 自救”。

    (2 )特種拗救:C 句3 拗4 自救。即成了“——| —| ”。

    (3 )對句拗救:有兩種情況。aA句4 拗,B 句3 救,即“||—||,——| ——。”b.A4拗,B1拗B3

    救。即“||—||,| ——| —。”(拗:是字下加▲,救:是字下加*)

    12、如何分析近體詩的平仄:(1 )找出入聲字(一般考試卷上都給注明)。(2 )逐字畫平仄。

    (3 )根據首句第二字和尾字的平仄,確定屬哪種格式。如“五律平起平收式”。(4 )寫出平仄譜。

    (5 )將詩的平仄與標準譜對照,把不合譜的字上畫圈。(6 )看是否有拗救現象。

    13、近體詩對仗的種類:(1 )工對:同一詞類中分門別類很細微,如人名對人名,色對色,數詞對

    數詞等。(2 )寬對:只要求詞類相同。(3 )借對:借音借義。

    東海浪子 [2005-4-2 10:59:01]

    二十二、詞律

    1 詞:是“曲子詞”的簡稱,它的別名之一叫“長短句”。

    2 詞調:是寫詞時所依據的樂譜。

    3 、詞牌:詞調的名稱叫詞牌。(1 )由于后來詞調失傳,加上詞與音樂的逐漸分離,詞牌的作用僅

    止于規定字數﹑句式﹑平仄和用韻了。(2 )詞牌有些原先就是詞的題目。(3 )同調異名:是同一詞牌

    具有兩個以上的別名;(4 )同調異體:是指同一詞調有幾種別體。

    4 、詞譜:是詞調所包含內容的具體描寫。

    5 、詞的用韻:詞人所遵循的還是“平水韻”。詞的用韻都是詞調所規定的,其方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1 )一韻到底。(2 )同部換韻(3 )平仄換韻。有二種情況:一是換韻只是規定聲調,對韻部沒有

    什么要求。二是換韻后又回到原韻。

    6 、詞的平仄和句式:詞對平仄的要求比近體詩更為嚴格。詞是“字有定聲”,有的地方規定必平必

    仄,不能通融。

    [ 附] 一、給下面各首近體詩標上平仄(可平可仄處加上記號)

    1 李白《渡荊門送別》(仄起仄收式)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 ,——||—。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 ,||| ——。

    2 王維《山居秋暝》(平起仄收式)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 ,——||—。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 ,——||—。

    3 李商隱《晚晴》(平起平收式)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 ,——||—。

    并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 ——||,—||——。

    越鳥巢干后,歸飛體更輕。||——| ,——||—。

    4 杜甫《旅夜書懷》(仄起仄收式)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

    星垂平野闊,日涌大江流。———||,||| ——。

    名豈文章著,宜應老病休。—| ——| ,——||—。

    飄飄何所似,大地一沙鷗。———||,||| ——。

    5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七言平起仄收式)

    巴山蜀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

    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6 杜甫《登高》(七言仄起仄收式)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

    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7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七言平起平收式)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本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

    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君瘴江邊。

    8 杜甫《客至》(七言平起仄收式)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

    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

    二、標上平仄并指出其中的拗救:

    1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五言仄起平收式)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

    共沾巾。

    2 杜甫《天末懷李白》(五言平起仄收式)

    閔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應共冤魂語,投詩

    贈淚羅。

    3 蘇軾《新城道中》(七言平起平收式)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

    沙水清。西崦人家就最樂,煮葵嘵筍餉春耕。

    4 杜甫《詠懷古跡》之三(七言平起平收式)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

    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三、標出平仄,并分析粘對情況

    1 五維《使至塞上》(五言平起平收式)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篷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失粘)

    2 杜甫《詠懷古跡》之二(七言仄起平收式)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變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臺

    豈夢思?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失粘)

    東海浪子 [2005-4-2 11:00:09]

    第二部分 文選部分

    第一課神話四則

    一字(古今字→,通假字—,異體字=.下同)

    形—刑,鼇= 鰲,

    二虛詞:1 、以:A 介詞: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把”)B 連詞(1 )操干戚以舞。(“而”)

    (2 )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天。(“而來”)后三句同。

    2 、于:介詞。飲于河﹑渭。(引進動作行為的處所,“于河渭”介賓詞組作補語)

    3 、與:(1 )介詞。形天與帝爭神。(引進動作的參與者,“跟、同”)(2 )連詞。夸父與日逐

    走。(和)

    4 、焉:(1 )代詞兼語氣詞,“于是(此)”。故日月星辰移焉;故水潦塵埃歸焉;

    5 、乃:副詞,“于是、就”:乃以乳為目。

    三、詞類活用:(1 )欲得飲。(動→名,飲的水。)(2 )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名詞作

    狀語,在道路上。)

    四、常用詞:1 、逐:(1 )本義:追趕、追捕、競逐。如“夸父與日逐走。”(2 )引申義:追擊

    ——趕跑、驅逐—放逐—被放逐的官。

    2 、干:(1 )本義:盾牌。如“操干戚以舞”(2 )引申義:“干戈”連用泛指作戰武器、代稱兵

    事、戰爭。——沖撞、觸犯、冒犯—追求、求取—干預。

    3 、極:(1 )本義:房屋的正梁。(2 )引申義:北極星—最高的地位—最高準則、標準、、極點、

    邊際、盡頭,如本篇:“四極廢”—達到極點、窮盡(動詞)—最高的、最遠的、達到極點的(形容詞)

    —非常、最(副詞)。4 、濟:(1 )常用義:渡過水流。(2 )引申義:過河的地方—幫助、給濟、拯

    救,如本課:“殺黑龍以濟冀州”—成功、成就事業。(3 )濟濟:形容眾多、美好的樣子。

    5 、天:(1 )本義:人的頭頂,如:“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2 )引申義:天帝、上天—

    自然所生成的事物—頭等大事—頭頂上刺鑿涂黑的黥刑—把頭發剃掉。

    6 、道:(1 )(本義):供行走的道路。如:“道渴而死”(2 )引申義:為達到某一目的或完成

    某一件事所采取的途徑、方法—規律、道理—思想學說、政治主張—理想、志向—美好的道德—符合倫理

    道德要求的所謂好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措施—引導、疏導(后寫作“導”)——遵循—稱道、述說。

    第二課寓言四則:

    一、字:腹—覆,有—宥。菜—采。反→返,說→悅,麤= 粗,有—又,部—培,責→債,譆= 嘻,

    端—耑

    二、虛詞:1 、微:否定副詞作狀語,表假設否定。如“微二人,寡人幾過。”(“如果沒有”)

    2 、所以:“此鼠所以不可得殺者”、“此臣所以辭而去也”(“導致…的原因”),“是乃所以千

    萬臣而無數者也”(…的地方。)

    3 、是:(指示代詞“這”):“是必夫奇鬼也。”

    4 、因:于是(連詞)“鼠因往托焉”。

    5 、之:“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恐魯君之聽讒人而令己不得行其術也”、“吏書之不善”

    :(用在主謂間,取消獨立性)“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動詞“到…去”)“與之去”、“則宓子賤為

    之怒”(代詞)

    三、活用:1 、“扶而道苦之”:道:名→狀,苦:形→使動(使…苦),“汝道苦我”:同上。

    2 、“灌之則恐敗其塗”:動→名,(涂的泥)。(注意:“束木而涂之”中的“涂”是動詞“涂泥”)

    3 、“孽矣!”名→動,作孽。4 、“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名詞性詞組,是“相”的狀語。意為

    “根據形貌筋骨來識別”。

    四、特殊句式:(符號:主語、謂語、賓語。以下同。)

    1 賓語前置:治國何患?何謂也?(以上是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又何馬之能知也。(以上是代詞復

    指賓語前置)

    2 、判斷句:此黎丘丈人之智也。是必夫奇鬼也。

    五、常用詞:1 、過:(2 )本義:走過、經過(2 )引申義:超過、勝過—過分、太甚——犯錯誤

    (動詞)如本課“微二人,寡人幾過”—責備、批評—過訪、拜訪。

    2 、責:(1 )本義:債款、債務—收取債款、討債,如本課“往責于東邑”—索取、要求、責令—

    責問、責備、審問—責罰—責任、職責。

    3 、誅:(1 )本義:以言語批評、譴責人(2 )引申義:要求、索取—聲討、討伐—殺戮、消滅,

    如本課“不誅之則為亂”。

    4 、相:(1 )常用義:仔細看、審察,如“九方皋相馬”“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2 )引申義

    :相貌—觀測命運—扶助、輔佐—輔佐君主掌管國事的官吏。(名詞)作某國或某人的相—贊禮者,主持

    禮節儀式的人。(以上各義均讀xiang )(3 )用作副詞讀xiang.互相—遞相—動作一方施而另一方受,

    不是互相施、受。如“雜然相許”

    第三課《論語》八章

    一、字:脩—修,蕓—耘,反→返,歸—饋,知→智,塗→途。

    二虛詞:1 、盍:“何不”的合音字“盍各言爾志?”之:(取獨)“德之不脩,學之不講”,“道

    之不行”,“君子之仕”。

    2 、且:(連詞“而且”)“不義而富且貴”。

    3 、焉:“又何加焉”(“于之”),“則將焉用彼相矣”(疑問代詞)

    4 、也:“丘也聞有國有家者”(句中語氣詞,表停頓)

    5 、夫:“君子疾夫舍曰”(指示代詞,那個)“夫如是”(句首語氣詞表提示議論)“今夫顓臾”

    (與“今”組成固定結構相當于一個發語詞。)

    6 、“予與爾言”:“予”,我,代詞。“與”,介詞。

    7 、“遇諸途”,“之于”的合音字。

    8 、“亟失時”,副詞,屢次。9 、“如之何其廢之”:語氣副詞,加強反問語氣。

    三、實詞:1 、“顏淵季路侍”:在尊長者旁邊陪伴侍候。

    2 “學之不講”:研究、討論。

    3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憤”,憋悶、郁積。“啟”,開導。“發”啟發。

    4 、飯疏食:“飯”吃(動)。疏食:粗糧。

    5 、子適衛,冉有仆:“適”,“到…去”。“仆”指駕車的人。

    6 、庶矣哉:“庶”,眾,指人多。

    7 、無乃爾是過矣(動,責備)且爾言過矣(形,錯誤)是誰之過與:(名,過錯)

    8 、相:“將焉用彼相矣”:扶助盲人走路的人(名)。“相夫子”,輔佐,(動)。

    9 、陳力就列:“陳”,陳列,擺出來。“列”,位、職務。

    10、蕭墻之內:指宮內。國君宮門內的矮墻,叫蕭墻。

    11、有事于顓臾:戰爭。

    12、有國有家:“國”,諸侯統治的區域:“家”,大夫統治的區域。

    13、歲不我與:在一起(動)。

    14、歸孔子豚:小豬。

    15、時其亡:不在。

    16、亟失時:時機。

    17、吾將仕也:動詞,做官。

    18、子路從而后:“從”跟隨:“后”,動詞,走在后面。

    19、四體不勤:“四體”,四肢:“勤”辛勞、勞苦。

    20殺雞為黍:做粘黃米飯。21、而亂大倫:指君臣之間的關系準則。

    22、道之不行:指儒家所主張的治國之道。

    四、詞類活用:1 、“敝之而無憾”:“形→使動”使…壞“。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

    之“:都是使動用法,”使之安逸“”使之信任“”使之歸依“。

    3 、“曲肱而枕之”:“曲”,形→使動“使…彎曲”,“枕”,名→動“用頭枕物。”

    4 、“富之”:形→使動“使…富起來”。

    5 、“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來之”,使之來,“安之”,使之安。

    6 、“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使動用法,后省“之”。

    7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使動,“使之見”讀。后“見”,及物動詞,會見。

    8 、“懷其寶而迷其邦”,形→使動“使…迷亂”。

    9 、“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使動用法,“使之吃”、“使(其二子)拜見”。

    10、“欲潔其身”形→使動“使…潔”。

    五、句:1 、判斷句:(1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2 )是社稷之臣也。是誰之過與?(“是”是指示代詞“這”意。)2 、賓語前置:(1 )無乃爾

    是過與?(2 )何以伐為?(3 )又何加焉?(4 )歲不我與。3 、雙賓語: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

    為之辭。

    六、常用字:1 、飯:(1 )本義:動詞,吃(飯),如本課:“飯疏食,飲水。”(2 )引申義:

    給人飯吃或喂牲口。——谷類熟食(名)——泛指飯食。

    2 、食:(1 )動詞,讀shi ,吃。(2 )動詞,讀si,給吃。本課“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也”

    —養活,喂養。此義后寫作“飼”。(3 )名詞,讀shi ,泛指吃的東西。(4 )名詞,舊讀si,特指飯。

    如本課:“飯疏食,飲水。”

    3 、啟:會意字,從戶從又。(1 )本義:開門。(2 )引申義:開口、張口—開導、啟發。如本課

    :“不憤不啟”—興起—發生、萌生、萌發—開拓、開關—陳述、稟告—開始。

    4 、發:(1 )本義:把箭發出去。(2 )引申義:發出、產生;興起—出發;使出發、派遣—打開、

    開掘;開導、啟發;揭示、闡發(用于“開導、啟發”義的如本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顯露、表現

    出;暴露、敗露、揭露—表達、抒發、傳布。

    5 、國:(1 )古義:A 諸侯的封地,如本課“有國有家。”B 諸侯國的國都。(2 )今義:國家。

    6 、家:(1 )古代常用義:A 大夫統治的政治區域,如“國”例。B 家庭,(2 )今義:家庭。7 、至

    :(1 )本義:到。如本課“至則行矣”(2 )引申義:抽象義,到某時—達到最高的職位—極、非常

    (副)—最完美的(形)

    8 、遇:(1 )本義:碰到,不期而遇。如本課“遇諸涂”。(2 )引申義:接觸—知遇、遇合。

    東海浪子 [2005-4-2 11:01:06]

    第四課《老子》二章

    一字:伯—佰

    二、虛詞:1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表“…的原因”。2 、“是以欲上民”“是以天下樂推

    而不厭”:就是“以是”,因此。3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雖然。“無所”是動詞“無”和

    代詞“所”組成的固定結構,意為“沒有什么必要”。4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互相(副詞)。

    三、實詞:1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同類事物中的首領、最杰出者。2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

    厭”:“推”,推舉:“厭”,厭惡、拋棄。3 、“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十倍百倍。4 、“雖有舟輿”

    :車。

    四、詞類活用:1 、“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都是形容詞作意動。“重”譯為

    “認為重”:“害”譯為“認為有妨害”。2 、“小國寡民”:形容詞作意動。“小”是“使…小”。

    “寡”譯為“使…少”。3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形容詞作意動。順次譯為“認為

    …香甜”、“認為…好看”、“認為…安適”、“認為…滿意”。4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形容詞作

    意動。譯為“認為…重”(即“看重、不輕易”)。

    五、常用詞:1 、乘:象形字,象人站在樹上。(1 )本義:升登,上。(2 )引申義:上車、乘車、

    駕車—驅馬駕車—乘船、駕船。如本課“雖有舟輿,無所乘之”。——借助、利用、趁機會。(3 )另一

    個常用義:兵車,讀sheng —兵車單位—出使、畋獵等用車也以“乘”為單位。

    2 、先:(1 )本義:前進、走在前面。如本課“欲先民,必以身后之”。(2 )引申義:先做某事

    —帶頭,做出表率。(3 )表示動作行為發生在他人他事之前,多作狀語—表示時間,在…之前。(4 )

    形容詞“先”表示先前的、先代的,用于人時通常表已故的—祖先、先輩(名)。

    3 、后:(1 )本義:走在后面,落在后面。如“子路從而后”。(2 )引申義:位置、時間、次序

    在后面。如本課:“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表示動作行為發生在他人他事后面。常作狀語—位置、

    時間、次序在后的。(形)——表時間,在…之后—后代、子孫(名)(注意“后”“後”是兩個不同的

    字。)

    4 、與:形聲字,從舁牙聲。(1 )本義:賜予、施予(2 )引申義:附和、親附—贊許、稱道—參

    與—在其中—跟、同(介)如本課“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和(連)。

    第五課五柳先生傳

    一字: =吝

    二虛詞:1 、“因以為號焉”:“因”,連詞,于是、就:“焉”,句尾語氣詞,表提示語氣。1 、

    “或置酒而招之”:有時候(肯定性無定代詞)2 、“曾不吝情去留”:語氣副詞,與否定副詞“不”連

    用,以加強否定語氣。3 、“造飲輒盡”:每每、總是。

    三實詞:1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地方(名詞)。2 、“不詳其姓字”:清楚。3 、“或置酒而

    招之”:邀請。4 、“造飲輒盡”:到、往。5 “曾不吝情去留”:偏義復詞,重在“去”,離開。6 、

    “環堵蕭然”:墻。7 、不戚戚于貧賤:愁苦的樣子。8 、不汲汲于富貴:急切追求的樣子。

    四常用字:1 、造:形聲字,從辵,告聲(1 )本義:到、往,如本課“造飲輒盡”。(2 )引申義

    :造訪、拜訪——達到某一境界。(3 )、今義:制作、做。(此義與古義同)。

    2 、去:(1 )古義:離開,如《掣肘》“辭而去也”。——距離(空間、時間)——除去、廢除—

    死亡的委婉語。(2 )今義:往。(與古義相反)。

    3 、解:會意字,從刀從牛從角。(1 )本義:分解動物的骨肉肢體(2 )引申義:A 把糾結的東西

    解開,解脫—特指解脫對犯人的囚禁,解除罪罰—特指解除軍事包圍、戰爭B 打開、開放C 破碎、離散—

    —松弛、懈怠(這個意義讀xie ,后來寫作“懈”)-D對事理的分析、解釋—理解、知曉。如本課“不求

    甚解”。

    4 、讀:(1 )本義:解釋、闡發文字語句。(2 )引申義:閱讀、誦讀。如本課:“好讀書,不求

    甚解”。——句讀(dou )。

    第六課送董邵南序

    一、字:彊= 強,邪—耶,

    二、虛詞:1 郁郁適茲土:這(指示代詞)。2 、董生勉乎哉:語氣詞連用,語氣重點落在感嘆語氣

    的“哉”上。3 、茍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茍”,如果、只要是。(假設連詞)“焉”:語氣詞。4 、

    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邪:“惡”:疑問代詞,哪里、怎么。“邪”:句末疑問語氣詞。5 、聊以吾子

    之行卜之也:姑且(副詞)。6 、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矧”,何況(轉折連詞)“乎”,介詞,

    同“于”。

    三、實詞:1 、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懷有任俠激情,以義氣為重。2 、郁郁適茲土:往。3 、

    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謂,說。4 、董生勉乎哉:努力。5 、為我弔望諸君之墓:憑吊。6 、為我謝

    曰:懇切相告,殷勤致辭。

    四、常用詞:1 、適:(1 )本義:到(某地)去。如本課“郁郁適茲土”。(2 )與“之”“如”

    是同義詞,可能只是方言的不同。與“往”的意義較接近,但用法卻不相同,“往”在上古不帶賓語,而

    其他三個字都可帶賓語。(3 )與“嫡”“敵”“謫”等字的聲符都是“啻”,上古讀音相同相近,常互

    相通假。(4 )古書中“適”與“適”不是一個字,“適”讀,主要用于人名。

    2 、舉:是形聲字,從手與聲。(1 )本義:用兩手把東西舉起來(2 )A 捧著、提起—特指鳥抬起

    翅膀起飛,飛動—抽象意義,舉出、提出—特指把優秀人才提拔出來,即推舉。如本課“董生舉進士”—

    特指把壞人壞事揭發出來,即糾舉、檢舉B 做、舉動、發動—拔取,即占領。C 整個拿出、全部發動—包

    舉、窮盡—整個(形)。

    3 、利:(1 )本義:刀劍銳利,刀口快。(2 )引申義:迅速、敏捷—順利、方便—利益、好處—

    特指財利—特指功名利祿,如“不慕榮利”—重要的、貴重的、要害的(形)。

    4 、謝:形聲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丝袜亚洲熟女| 东京热大乱系列无码| 国语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网站|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精品久久人妻AV中文字幕| 免费现黄频在线观看国产 | a级黑人大硬长爽猛出猛进| 亚洲日本韩国欧美云霸高清|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喷水 | 麻豆国产传媒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夜夜夜夜夜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蜜臀av|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人人妻人人狠人人爽天天综合网| 免费人成视频网站在线18 | 久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 少妇被无套内谢免费看| 国产又黄又爽又刺激的免费网址| 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亚洲|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APP|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费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95精品视频| 天天夜碰日日摸日日澡| 四虎影视永久无码精品| 中国熟女仑乱hd| 国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又爽又黄又无遮掩的免费视频|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左线| 国产999久久高清免费观看| 无码8090精品久久一区| 四虎影视永久无码精品| 亚洲人妻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精品自在欧美一区|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扒开双腿猛进入喷水高潮叫声| 女人喷液抽搐高潮视频| 国偷自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图片| 国产喷水1区2区3区咪咪爱AV|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麻豆宅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