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運營的一個關鍵,是對“節奏”的把握。在《破解myspace成功之謎》的文章中,我提到“100萬的每日獨立ip,是網站發展的臨界點”。這個具體的數字,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總的看來,alexa的reach per million users(UV)達到3000左右,是社區發展的一個轉折點。
討論這個問題,還是用myspace舉例。這篇報道,有個數字值得大家注意:“MySpace目前大約有90名員工,其中三分之一都在從事安全和審查工作”。我們算算,myspace總共90人,除了監管1/3,剩下60名;技術、運維和頁面估計也有30人吧?再加上市場和銷售等等,你會發現,myspace網站中,從事我們熟悉的“網絡編輯”的人數,估計不足10名――但就是區區這么幾個人,支撐了一個直追yahoo的巨型互聯網站。
Myspace之所以能如此調配人力資源,是因為其自身放棄了“媒體”性,而專注于“服務”;用另一種方式陳述,即myspace從“主體性”轉向“主體間性”(平臺)。
社區,無論中外,只有一種順序發展途徑:主體性-主體間性-商業性;而相對應的各階段目標分別是流量、互動性、商業產品;相對應的alexa的UV指標分別是0,3000,10000。
這個“社區發展三維范式”,是我根據幾個網站的發展歷史,交叉驗證總結的。但是具體內容,牽涉到我目前的工作,不展開闡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