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社交拉開溝通水平差距
Schutte, Helmut和 Deanna Ciarlante曾經在他們的著作《Consumer Behaviour in Asia》中以亞洲人和美國人為例概括了東西方人際網絡結構的差異特點:美國人的私人社交圈較小,但是公共社交圈較大,而且往往有明顯的分界,比如童年好友、同學、親戚朋友和同事等基本上屬于不同的溝通和交往的對象;而亞洲人的私人社交圈較大,但是公共社交圈較小,而且圈內的朋友沒有明顯的分界。由零點調查&指標數據編制發布了《零點中國居民溝通指數2005年度報告》指出:中國人的社交半徑較小,人際交往呈現出顯著的“親緣社交”的特點,與陌生人的溝通能力相對較弱。
“親緣社交”難以突破:經濟支持價值僅次于情感溝通
在中國人的人際網絡中,親屬圈、同事圈、同學圈和社交圈共同構成了一個人的人際交往功能圈。通過對其廣度(人數)、強度(交往的頻繁程度)、深度(心理依賴度、親近感)以及社會職能方面的研究發現,親緣關系在中國人際交往生活中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呈現“熟人社交”的特點,對“陌生人”的社交圈利用不足,目前還很難突破“親緣社交”的局限。
從溝通規模看,親戚圈的規模最大(平均15人),占人際網絡規模的33%,社交圈規模略小(14人),占31%;從溝通頻率看,中國人交往最頻繁的是親戚圈,77.9%的人表示他們跟親戚的聯系較為緊密,與同事圈的交往次之(61.8%),社交圈最弱(48.3%);從溝通深度看,人們最依賴和親近感最強的也是親戚圈,近90%的人表示對親戚感覺比較或非常親近,同學圈和同事圈次之,對社交圈的心理依賴度最低。
親戚圈在中國人生活各方面都承擔多種重要的功能,社會職能最強。具體來說,在溝通情感(64.1%)、獲取經濟利益(52.8%)和事業發展(42.1%)方面均明顯高于其他職能圈,這說明中國人的親戚圈不僅承載了重要的情感交流功能,以親情為基礎的事業扶持及經濟方面的利益支持也是其重要的價值所在。與親戚圈相比,其他三個功能圈的社會職能相對較弱。同學圈主要用于交流信息(24.1%),而同事圈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事業發展上(24.2%),社交圈在中國人生活中的社會職能較弱,但在交流信息方面(17.9%)的作用較大。這也體現出中國居民“熟人社交”的特點,對相對“陌生”的社交圈利用不足。可見在中國人目前的人際網絡結構中,社交圈的大小和由親緣關系決定的親戚圈大小并沒有明顯的區別。
“內外有別”——“外圈”社交拉開溝通能力差距
為了更好的將中國人的人際交往圖譜做一個量化的展示,在本次研究中按照由近及疏的不同程度劃分出中國人的“近圈”、“中圈”和“外圈”三個不同層次的交往圈。報告顯示,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明確區分“自己人”和“外人”。內圈是中國人人際交往的核心,中國人對內圈的心理依賴度、親近感和信任程度較強。
而從來源上看,親戚/戀人(97.19%)是中國人內圈人際網絡中最主要的來源,其次分別為同學老師(45.87%)、鄰居(44.05%),同事(30.58%)及朋友的朋友(22.62%)。值得關注的是,通過工作往來結識的朋友以及網絡認識的人也開始小比例地進入內圈(分別為6.9%和0.78%),說明中國人在人際交往方面的開放性越來越強。外圈的來源構成比較分散,各種群體所占的比重也相對平均,其中“朋友的朋友”選擇率最高(50.64%)。通過研究發現,這三種人際交往圈的來源主要集中在4-5種群體上,不同圈子中群體來源的同質性非常強。
從社交半徑大小來看,中國居民的總體社交半徑為84人,其中內圈為15人,中圈29人,外圈是40人,三個社交層次的半徑差距有限。這表明總體而言人們的社交廣度還比較有限,在親近程度不同的網絡中并沒有突破性的變化。所以總體上看中國人的人際交往表現出“小圈、同質”的特征。
在研究中還發現,高、中、低三大溝通水平群體的社交半徑長短很大差別。低級溝通水平群體的人際交往外圈人數比中圈還少,而高級溝通水平群體的外圈人數高達114人,是內圈人數的5.4倍。可見溝通活動能力越強的群體社交半徑越大,特別是外圈的規模越大。
人際開拓增量較小,高溝通水平群體更擅長“陌生人社交”
在研究中,我們采用“最近一個月內新結識的人數”來反映個體人際網絡的開拓能力。調查表明,中國居民人際網絡開拓增量較小,在最近一個月內平均結識3個新人。具體來說,將近半數(46.47%)的中國居民在過去一個月內沒有結識新的朋友,將近三成的居民(28.25%)在過去一個月內新結識的人數少于3人,在過去一個月內新結識的人數在4人以上的比例很小,不到14%。
同時,不同溝通水平群體人際交往能力的差別很大。高級溝通群體在過去一個月內新認識了6個朋友,人際網絡開拓增量是總體水平的兩倍;而低級溝通群體只有1個,約為總體水平的三分之一。同時,讓不同水平群體按照5級量表對自己與熟人和陌生人的交往能力打分發現,高級溝通水平群體相對于低級溝通水平群體在陌生人面前顯然表現出更多的自信和溝通能力(3.77分)。
人際溝通視野較窄,對熟人信息和私密性話題最感興趣
溝通內容的豐富性作為社交參與的又一衡量要素,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個體溝通水平的高低。調查結果表明,中國居民日常談論的話題范圍很窄,僅涉及到2.6個話題,溝通內容豐富性得分(51.09分)明顯低于總體得分(66.84分)。
從具體的內容來看,人們最常談論的五大話題是“身邊的人或事”(62.43%)、“生活信息”(55.35%)、“社會新聞”(41.75%)、“奇聞軼事”(21.02%)和“時事政治”(18.44%)。值得關注的是,中國人對情感、收入等較為私密的話題談論的也較多(17.4%)。由此可看出,中國人日常溝通主題,仍停留在與自身或是所處社會和政治環境緊密相關的信息,對個人信息和私密性話題興趣度高,對音樂、體育、科技、財經等方面的關注度相對較低。
對中國居民日常溝通主題的研究使我們發現,女性群體甚至對私人話題更感興趣,“情感收入等私密的話題”也成為女性日常溝通的五大主題之一,但高學歷的年輕人對“音樂/娛樂”表現出一定的興趣。另外,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明確區分“自己人”和“外人”,跟內圈中的“自己人”會談論家庭矛盾和收入等較為私密的話題,而與外圈朋友大多談論興趣相關的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