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文平 來源:《中小學教師培訓》 所謂職業倦怠(burnout),其含義一般是指“失敗、精疲力竭或因過度消耗精力、資源而變得枯竭”,它與壓力、緊張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壓力(stress)是個體對外界刺激的反應過程,包括對威脅的感知和相應的身心反應;緊張(strain)則是壓力導致的消極后果之一,即對壓力無效應付而導致的消極影響,如自我評價低、肌肉緊張,血壓升高、心不在焉、挫折感增強、工作績效降低等。而倦怠則是一種由于壓力長期積累而造成更嚴重的緊張狀態。職業倦怠則是一種由于壓力長期積累而造成更嚴重的緊張狀態,教師的職業倦怠定義為由于教師長期工作在壓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續的疲勞及在與他人相處中各種矛盾,沖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劇,最終導致一種在情緒、認知、行為等方面表現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勞和緊張狀態,是屬于一種非正常的行為和心理。1974年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費登伯格首次將職業倦怠一詞引入心理學領域。1981年心理學家馬斯樂等人確定了職業倦怠的三個核心成分:1. 情感衰竭 指個體情感處于極度疲勞狀態,工作熱情完全消失。2. 去個性化 指個體以消極,否定,麻木不仁的態度對待工作。3. 個人成就感降低 指個體評價自我的意義和與價值的傾向降低。各種調查資料表明,職業倦怠最易在助人職業中發生,因為從事這類職業的人員過分執著于生活的理想和方式,但又可能無法獲得期望的美好,從而產生疲倦和衰竭。教師是經受壓力最多的職業之一,而且教師的壓力還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國外的一些學校心理調查(日本:國分,1998;松原,1995)表明,中小學教師的“燃燒度”(為職業獻身精神,疲勞度)遠遠超過護士,教師逐漸產生的職業倦怠心理直接影響到教師的心理生理健康,使其工作士氣和激情受到損耗,并成為教師厭教、教育水平難以發揮以及流失的重要影響因素,最終必然帶來教育質量的下降和對教師身心的傷害。據杭州市教科所去年上半年對市區30所學校的近200名教師進行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表明,有13%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76%的教師感到職業壓力很大,其中男教師的壓力大于女教師,畢業班和班主任的壓力大于非畢業班和不當班主任的老師。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正常人群心理障礙的比例在20%左右,然而,國家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前不久對遼寧省內168所城鄉中小學的2292名教師的檢測結果卻表明,中小學教師心理障礙發生率竟高達50%!因此教師職業倦怠已成為不可忽視,應有效解決的問題。 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 一、教師職業的壓力 過去當教師再苦再累也算是個“鐵飯碗”,隨著“末位淘汰制”的試點及其推行,老師們深感當年手中的職業安全感已不存在。他們只有在自己的崗位上奮力拼搏、有所作為,才可能稱職。因此,在校園里,不少老師事事不松懈,時時爭第一。 隨著素質教育觀念的不斷深入、各級各類學校間激烈的競爭,升學壓力的加重,不僅體現于學科教學,而且滲透到各種各樣的活動之中。教師在進行學科教學的同時,要參加各種活動和競賽的輔導。本人的學歷進修和各種繼續教育培訓,評職稱前的各種要求達標,使教師疲憊不堪。全社會的期望都壓在教師身上,教育主管部門和校長為了提高升學率,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向教師要質量、要分數;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轉變為對教師的企盼,不允許學校和教師有一點差錯;班級人數的膨脹、過多的考試與授課數量也增添了教師工作的負荷;教師職業的要求和對社會承擔的責任,使教師承受著極大的心理壓力。 二、新型師生關系帶來的挑戰 現代教育提倡新型民主化的師生關系,可教師在工作中一旦和學生發生沖突,最終的責任往往由教師來承擔。從法律、法則上來說,目前在我國還很少有老師對學生具有震攝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而在美國,對于未完成學業的學生,懲罰是寫進學生守則的。對于過于調皮搗蛋的學生,老師可用“on the wall”(站墻上,中國一般叫“立壁角”)之類的教育方法。從這個角度上講,我們教育立法時需要正視并考慮,如何明確學生的公民責任,突出教育方法的選擇與使用,以便老師依法而有所作為,從而避免老師被“責任”二字壓得縮于手腳。由于受社會日趨功利取向的影響,師生的感情日漸淡薄,在這種情境下,教師要加倍用心力于教學上,但所獲的報償卻又相對地漸少,不僅易使教師心力交瘁,也易導致倦怠感的產生。1979年美國教育協會(NEA)的民意測驗發現:接受調查的3/4的教師認為問題學生對他們的教育效率有很大的影響,管教學生的困難已成為教師壓力及倦怠的主要因素。特別是隨著社會的變遷,學生的問題行為也日益產生,教師必須耗費加倍的時間與精力來處理學生問題。 三、作為社會人面對的生活重壓 老師是社會上普通的一員,雖然近年來待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多數生活并不富裕,需要受一定的經濟壓力。同時,全社會對教師這一職業的期望值在不斷升高,家長因孩子成績的不理想而責備甚至毆打教師的事還時有發生。因而,教師要耐心地面對種種社會壓力。另外,人事制度的改革,末位待崗制、教師資格社會化,學校內的學生和家長評定教師等制度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給教師帶來了壓力,這也使得“不能得罪學生和家長”成了教師難以逾越的的一道坎。 四、教師角色沖突 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許多教師都認為應該在學生、家長甚至社會上保持一個完美的形象,認為這是職業的必然需要,所以凡事要求自己做到盡善盡美,很在乎他人的評價,如果出現差錯,內心的自我譴責往往強烈而持久。可是職業的神圣感和實際社會地位間存在著較大反差,這樣的反差容易造成教師社會角色和自然角色之間的沖突。教師為了為人師表,常常無意識中壓抑和否定自我的正常欲求以滿足職業需要。 社會大眾對教師原本就有過高的期望,而教師往往為了強調其專業性,增強大眾的信心,以致于產生對自己不切實際的過高的期望,在授教期間內化了與真實世界不相符合的專業角色,如認為“我應該永遠是身心健康的,不應該像別人一樣有問題,”“我可以奉獻百分之百的時間、精力給學生”等等,而跨出教育圈之后,便面臨了理想與現實的各種差距。然而,一般教師卻很難承認因工作壓力所帶來的倦怠,即使有可用的社會支持,他們仍舊不敢輕易利用,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不該有問題”、傾向于隱藏自己的情緒以維持大眾對專業的想象,如此一來,職業帶來的無情心理壓力就增大了,長期的心理負重和矛盾沖突,極易引起這一群體產生心理問題。 五、教師人格因素 有些教師人格存在著不良方面,如怯懦、自卑、孤僻、狹隘等,在面臨壓力時,往往不能采用適當的策略加以應付,特別是具有A型人格特質的個體較易導致倦怠。A型人格特質通常表現為強烈地尋求成就、競爭意識強、行為急躁、動作及語言粗魯等。研究表明,A型個性個體血液中的激素成分多得多,更容易受環境要求的影響,發生心理緊張反應。 教師職業倦怠產生的不良影響 一、教學效果下降 教師的身心與疲勞過度,對學生的觀察、教育能力就會在無形之中降低,對學生的心理援助,管理指導等精神維持能力也會隨之變得低下,當然隨之而來的是教育、教學方法的不靈活或出現失常現象,在工作上變得機械,工作效率低,工作能力下降,最終導致教學質量降低。 二、人際關系緊張 在人際關系上變得疏離,退縮,摩擦增多,情緒充滿憂郁和攻擊性。有些教師使用粗暴的體罰,急躁的情緒、行為來對待學生,實則是一種身心疲倦,壓力增大后所產生的“危險信號”。 教師心理疾病會導致嚴重的后果,有時會給學生帶來難以彌補的傷害。 三、造成自我身心傷害 教師的職業倦怠會造成教師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輕則是教師的消極態度和情緒表現明顯,重則會因不良心理狀態而引起神經衰弱,或因不堪壓力而導致精神崩潰,最終直接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生理方面:經常會感到疲勞、虛弱、耗竭感、肌肉緊張、頸背痛、頭痛、失眠、對疾病抵抗力薄弱、喉嚨易嘶啞,常感冒或各種心理上的小毛病。女教師常常出現內分泌紊亂和月經失調。心理方面:認知上,教師會厭倦目前的工作,覺得工作無法給自己帶來成就感,喪失理想,缺乏動機,欠缺熱忱,傾向于低自我概念,包括不適應感,無能感,失敗感和低自尊等方面,并采取悲觀、否定主義態度,憤世嫉俗。情緒上,當學校提高教育要求,加快教學節奏時,情緒較緊張,不安、易怒、易燥、動輒會責怪并遷怒于學生。缺乏熱情與活力,感到沮喪、無助、無望、失去控制感,容易消沉或敏感易怒、神經質、容忍度低、自我評價降低,對同事不愿理睬,對學生冷漠,經常覺得自己孤立無援。 預防和解除教師職業倦怠的策略 一、自我反省,建立合理的專業期望 作為教師應了解到自己事業的可能與其限制性,而不能只是一味強調專業的自主性與為社會培養人才的重大責任,應承認自己也是一個平凡的人,會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不要因為自己的現狀與預期目標相差太大而產生理想的幻滅。只有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所在,才能使教師消除那些事業上的迷思,做一個真實的人,而不是古書上的圣賢。教師對學生的期望不要過高,許多教師對學生的要求過高,若學生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便會失望。其實學生是成長中的受教育者,自然有缺點。教師要熱愛學生,多看其優點,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這樣不但有助于師生關系的改善,也有益于師生的心理健康。 二、豐富生活,學會放松自己 放松是指身體或精神由緊張狀態轉向松弛狀態的過程,當感到壓力不斷時,持續數分鐘的放松,往往比一小時的睡眠要好。除了日常的游泳、散步、做操、洗熱水澡、聽音樂,和家人或朋友聊聊天,去美容院換個發型,或給肌膚補充一些水份等松弛方法外(還可以學習放松訓練技術來應付壓力),在一旦出現焦慮性的心理障礙或抑郁性心理障礙時,不妨想辦法休假幾天,外出旅游,親近自然。新鮮的空氣,悅目的景色、鳥蟲的鳴叫,將把心頭的陰翌一掃而光。 三、投入社會,廣交朋友,尋求社會支持 研究表明,當威脅健康的因素發生時,缺乏社會支持的人比那些經常有朋友交往,具有較多社會支持的人更可能生病或死亡。任何人都不能完全防止不良情緒的產生,關鍵在于如何調整自己的不良情緒,不讓它隨意泛濫和持續時間過長,這樣可以防止或減少不良情緒對身體健康造成的損害。當教師受到壓力威脅時,不妨與家人親友或知心朋友一起討論目前壓力的情境,在他們的幫助下確立更現實的目標,以便對壓力的情境進行重新的審視,一些消極情感如憤怒、恐懼、挫折等便可以得到某種程度的發泄,這對舒緩壓力和緊張的情緒是非常必要的,情況嚴重的可以進行心理咨詢和治療來爭取必要的心理援助。 四、堅持進行適宜的體育鍛煉 體育鍛煉可以幫助教師明顯地減輕壓力和倦怠,一方面因為體育鍛煉使身體健壯,精力充沛,應付能力增強;另一方面,用于鍛煉的時間減少了籠罩于壓力情境的時間,某些鍛煉如散步,慢跑等也能提供難得的“空閑”機會,可以對問題加以反思,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體育鍛煉要有規律和持之以恒,以適量和娛樂性為原則。過量或競爭性強的運動不但不會減輕壓力,其本身也是壓力的潛在來源。 五、提高處理問題和自我調節能力 學生的紀律問題是造成教師倦怠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應加強處理學生問題的能力,讓教學得以在安靜,有紀律的情境下進行,從而提高學生成績,減少教師的挫折感,增強教師的自我效能感。當學生和你頂嘴,或因學校某些不公平的事讓你憤憤不平時,當你遇上不遂人愿和力所不及的事時,你要多想想別人的好處,像旁觀者一樣告訴自己,人生旅途經常會出現一些坎坷,挫折和大大小小的不順利,沒有挫折就失去了奮斗。你為一件煩惱的事情痛苦得難以自拔時,不妨對自己大喊一聲:生命太短暫了,金錢、名利是身外之物,一切都是過眼煙云,還有多少事情等著我去做……便會豁然猛醒,悟透人生。 另外,社會、學校在對教師提出要求的同時,有必要對教師的要求與對他們的理解和關懷結合起來,為教師排憂解難,創設寬松和諧的工作環境。學校應該把教師作為關懷的主體予以高度關注,而不僅僅是作為為了學生發展而存在的客體。只有使教師每天保持旺盛的精力,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精神風貌,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才有保障和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