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李蔚普:給初學中醫者的十封信(上)

     chenge 2007-04-22


           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遺產,在這幾年來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漲。一方面是中醫大量帶徒弟.繼續培養新生力量,一方面是許多西醫同志也紛紛的學習中醫。因此在整個中醫工作中,教學工作成為為最突出的-面。
           無可諱言:中醫師一般缺少教學經驗,浩如煙海的中醫典籍中,也缺少-套系統的,可供初學參考的教材。以比較通俗的陳修園氏”醫學三字經”而言,它的形式雖 然可說是”喜聞樂見”,但從今天的眼光看,”醫學三字經”還存在很多缺點,并不很適合初學參考。首先是它對中醫的基礎醫學(解剖,生理、病因、病理、診 斷、藥理等)只字未提,單純從臨床方面提了幾種常見疾病的處理方法,這對初學中醫的人員是不切實際的,其次它對中醫學術中的幾個大問題如外感與雜病、傷寒 與溫病,八綱與八法等都未著重介紹.使初學中醫的人讀了三字經以后,仍然不知道中醫學術的輪廓,再次陳氏對唐后醫學著作的批判,不能反映歷史的辯證發展。 所以我認為它對初學中醫的人,還是不夠理想。
           一九五五年底,我院部分護士要求學習中醫的一般知識,剛在初中畢業不久的-些知識青年,也來信要求指導學習中醫的門徑,我反復考慮這些要求,我認為專指定 幾本書給他們看,并不是好辦法。我們曾先走一步的人,對于初學者的重要職責,似乎在于指導他們以正確的學習方法,只要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根據自己的 條件,選擇合乎自己要求的中醫書來學習,這樣似比切實得多?!笔庑?就是在這種思想支配下陸續寫出來的。
           "十封信"每封信介紹了一個中心問題,每封信之間是互相聯系的,雖然它扼要地介紹了中醫學術的各個方面,但由于它著重提出一些學習方法,因此它不等于”中醫基本知識講座”一類的書,,不能完全代替中醫有關基礎和臨床的各種著作。
           這十封信提出的-些問題,是學習中醫過程中帶有普遍意義的問題。為了適應學習中醫的廣泛需要,內容力求深入淺出,行文力求生動活潑,但限于作者水平,雖經多次修改,仍覺未能充分滿意,希望讀者多提意見,以便再版時訂正。
          李 蔚 普          
    19**年6月6日

    一,中醫難學還是容易學
    親愛的讀者們:
           在祖國號召向科學大進軍的時候,有許多朋友選擇了或正在考慮學習中醫的道路,立志要把幾千年的祖國醫學遺產繼承下來。一方面為了擴大衛生隊伍,充分滿足人 民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不斷提出的醫藥衛生要求;另方面要把祖國醫學和現代醫學結合起來,使它融為一體,更加發揚光大起來。這是一件十分可喜,可敬的事。
           人們當感激黨鼓勵學習中醫的同時,不能不想起以往幾十年來反動統治的歲月里,中醫所受的嚴酷逼害。
           中醫是祖國歷史上無數人民從實踐中累積起來的經驗,是和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的。由于時代的局限性,中醫學術里面,雖然夾雜著一些不夠科學的殘滓,但它主要 的,和最基本的方面,乃是客觀實踐的結晶;而反動統治者卻在奴化、置辦的思想指導下,抹煞中醫的療效事實,給中醫扣上”封建、迷信、不科學”的大帽子,處 處給中醫以打擊,企圖消滅中醫。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著名中醫師的寶貴經驗被白白地散失而無人過問,許多有效的單方、秘方、草藥也失傳了,許多著名的中醫 典籍被散失了,成為祖國醫學寶庫中一種不可挽救的損失。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醫才被當作一份寶貴民族文化遺產繼承和發揚光大。這幾年來黨不但提出 了”團結中西醫”、”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科學文化方針,而且吸收了許多中醫參加各種醫療衛生工作,開辦了中醫學院、中醫進修學校、中醫班、中醫院,號 召西醫學習中醫,鼓勵中醫帶徒弟,這種種措施,無可爭辯地說明了:只有共產黨才有資格繼承和發揚自己的民族文化遺產。這種種措施,毫無疑問是完全符合廣大 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黨對中醫的關懷、重視更加使我們感到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遺產的重大責任。不僅目前我們這一代中醫應該更進一步鉆研中醫學術,應該毫無保留地貢獻自己的經 驗,傳授給下一代,而且我們這-代有條件的青年朋友,也應該主動的抓緊時機,找好老師,把他們的寶貴經驗系統地承受下來,并加以充實提高。
           應該肯定,許多立志學習中醫的朋友,是有著遠大目標和正確的著手方法的。但在學習中醫過程中,也還有一些人覺得學中醫是很簡單的,認為只要熟讀”藥性 歌”、”湯頭歌訣”,就可以開處方,當醫師了。他們僅從一些對中醫學術造詣不深、文化水平不高的中醫來衡量學智標準。同時也有許多同志認為中醫此什么都難 學。他們認為:中醫書文字古奧,語言不易懂,理論復雜,難得系統地循序漸進,而且中醫書籍太多,不知從何下手,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下面我們就談談學習書目 的問題。
    學習中醫,應該從那些書入門,先看那些書呢?在這個問題上,目前存在兩種主要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主張先從經典著作-”內經”、”難經”、”神農本草 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入手,主張先從這里打好了穩固的基礎,再來學習其它方書(如”千金方”、”外臺秘要”等)、各個專科(內科、婦科、兒科、 外科等),名家醫案等;另一種看法主張先從淺近的中醫著作如”醫學三宇經”、”本草備要”、”湯頭歌訣”、”脈訣”等入手,從這里大略了解-些中醫學術的 梗概,然后再求深造。這兩種意見那種比較正確呢?依我看,主要應根據自己的文化水平來決定。如果是一個具有初中文化的人,那就以采取后一種辦法較為合適。 如果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那就又以采取前一種辦法較為合適。所以這兩種意見都有可取之處,也都有不夠全面之處。讀書 不是為了裝門面,要使書本上的知識成為自己生活經驗中的一部分,必然要經過一番咀嚼、消化、吸收的過程。如果連啃都啃不動,怎樣能談到消化、吸收呢?
           專學中醫某一科或某幾個秘方、單方、草藥,是不是也要讀很多中醫書呢?我們的看法:如果老師只擅長某一科或某幾個秘方、單方、草藥,可以先把他的經驗很好 的繼承過來,然后逐漸學習有關的知識,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運用和發揮這-部分經驗。如果學了幾個秘方,幾樣草藥便停止不前,是完全錯誤的。它并不符合學習 中醫的深遠目的。
           如果找不到老師,是不是可以自學呢?答復是完全肯定的。過去有不少著名的醫學家都是自己刻苦鉆研成功的。當然自學并不等于"萬事不求人",遇有疑難問題, 可用通訊的方法向有經驗的人請教,還是很必要的。也有一些疑難問題經過自己多看幾遍,多找些參考材料而自己逐步得到解決的。過去還有許多人是先經過自學的 過程,基本上掌握了中醫理論后,再去投師學習臨床經驗的。這種方法現在似乎還值得推廣。
           如果找的老師文化水平低,或是有經驗而講不出道理來,或是老師講的和書本上講的、別人講的有很大出入,這怎么辦呢?究竟聽誰的話呢?我以為學習中醫,主要 是學習老師的經驗,不應該從老師的文化水平來衡量。如果老師講不出道理來那也不要緊,可以慢慢來體會、提高,古話說”青出于藍”,那就是說,學生從老師這 里學到一部分知識,再經過自己的鉆研,是很可能比老師高明一些的。這也完全符合人類知識累積的客觀規律。如果”一蟹不如一蟹”,那還談什么發揚光大呢?至 于老師講的和書本上講的有出入,這倒不是奇怪的事,中國歷史那么長,中醫學家那么多,中醫執業地區那么遼闊,這就必然會存在著很多不同的學術見解,對這些 不同見解,開頭要鑒別誰是誰非是有困難的。我以為在沒有具備鑒別、批判能力前,主要是聽老師的話。而隨著知識的累積提高,有了分析批判能力時,發現老師的 話確有錯誤,再來虛心地向老師提出來,這樣比較恰當些。
           中醫學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它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和專門語言,這些理論和語言和我們現代生活有著一定距離,因而顯得陌生一些,這并不是什么奇 怪的事,只要我們能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先掌握中醫學術發展的歷史背景以及中醫學術的基本綱領(包括解剖、生理、病因、病理、及診斷治療等),然后根據自 己的文化水平,選讀一些適合的書,逐漸提高,再加上老師的指導,朋友的磋商,就會漸入佳境。
           總之,現在學習中醫的條件,比以往任何時候優越得多。一方面是黨的關懷重視和積極領導;一方面是老師的社會主義覺悟大大提高了,不會再有”傳子不傳女”” 十步留一步”,”免得徒弟打師傅”等等保守思想了。這就為我們學習好中醫提供了重要的保證。再加上中醫醫療、教學、研究的機構分布全國,可以隨時通訊請 教,許多用現代語言寫的中醫著作,可供初學參考,減少文語字言的障礙。這樣只要有決心信心,積極努力,虛心而誠懇向中醫老師請教,是一定可以學好中醫的。
           最后,預祝你們學習成功。

    二、先學習一下中醫學術發展史
    朋友們:
           我們在第-次通信中,曾簡單地提了一下學習中醫學術發展歷史的重要性。清代著名醫學家陳修園氏寫的一本通俗中醫書”醫學三字經”,開頭也是講歷史的。醫史 不但說明了醫學的來龍去脈,可以使我們通過它去進一步了解學術本身,而且歷史還帶有一點故事性,對于初學的人容易接受。所以在學習中醫的開始,先學習一下 中醫學術發展史是有好處的。
           為了敘述方便,我想把中醫學術發展史,粗糙地分成四個階段:即?早期階段。包括神農時代以至商殷。?成熟階段。包括周、春秋戰國及秦代。?壯大 階段。包括漢、晉、隋、唐。?新學勃興階段。包括宋、元、明、清?,F在把四個階段重點說明如下:
           (1)早期階段:
           相 傳我國醫藥起源于伏羲、神農時代。這個時代離開現在大約有五千年左右,傳說那時神農氏嘗百草,一日曾遇七十毒。由于嘗遍百草,逐漸累積了很多關于食用植物 和藥用植物的知識,成為以后藥物學發展的先驅。當然,神農氏并不-定實有其人,也不可能在-天遇上那么多毒藥,但卻形象而具體地反映了那一整個時代醫學知 識的累積過程,和那一整代醫學知識的中心內容。同樣,所謂”伏羲氏制九針,除民夭枉”,那只是石器時代一些用以作為切割手術使用的石針、竹針,逐漸發展為 用野獸堅硬骨頭所制成的骨針等,它不可能是一種像現代所使用的金屬制的金針一樣,這是可以斷言的。
           雖然伏羲、神農,只是一個時代醫學內容的反映,并非實有其人,但伏羲、神農都在人民心目中成了不可動搖地醫學鼻祖的形象,以后許多關于藥物方面的文獻都托名神農氏的發明或著作.就說明了這一點。
           到了黃帝及商代,我國醫學已有比較明顯的進步,漢代許多醫學著作,都冠以黃帝名稱,如”內經”稱為”黃帝內經”,還假設黃帝君臣問答,說明黃帝對于醫學的 關心和貢獻?,F在出土的商殷甲骨文,則使我們看到當時對于疾病已能按身體部位分類;”尚書”記載殷代君臣對話中,有一句”若藥不暝眩(中毒狀態的頭昏眼 花),其疾弗瘳”。使我們體會到當時對于藥物的性能及有效劑量,已有相當認識,甚至還傳說商湯的廚師伊尹,發明煎藥的方法,而被稱為”湯液”的創始者。
           (2)成熟階段:
           周代、春秋、戰國及秦代,我國經濟文化出現了一個高潮。醫學方面不僅累積了豐富的經驗,而且巳總結出一套比較系統的理論。
           在當時”天人合一”、”人身一小天地”的思想指導下,醫學在各方面都貫徹了整體觀點。如在解剖生理學方面,強調臟腑的互相聯系、互相制約;在發病論上,指出氣候、體質、情緒是疾病的重要因素,指出了內外環境協調的重要性。
           在臨床醫學方面的成就是重大的。當時已能善于從病人的各種表現(五色、五聲、九竅、九臟之動等)以”探百病,決死生”。戰國時代的著名醫學家扁鵲,還發明脈診技術,及運用針灸、按摩,藥物等各種治療方法而名聞天下。
           由于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高度發展,使我國古代醫學家有可能對古代醫學經驗加以系統的總結,并運用了當時最進步的學說(陰陽五行)作為總結的綱領。公元前 一世紀李柱國,校訂當時流行的醫學著作,得”醫經”(講醫學理論方面的著作)七家、”醫方”(講治療為主的書)十一家,其中包括”黃帝內經”、”扁鵲內 經”、”婦人嬰兒方”、”湯液經法”等共四百多卷,可見當時臨床醫學或醫學理論的成熟程度了。可惜的是這些著作大都已經失傳,只有”黃帝內經”等少數幾 種,才被不斷充實修正而保存了下來。
           “黃帝內經”廣泛討論了解剖、生理、病理、治療、衛生等各方面的問題,是祖國第-部醫書。明代醫學家李念莪氏,把它提綱挈領,歸納為”內經知要”一書,可供初步了解”黃帝內經”內容的參考。
           在這個階沒,醫學發展的程度,還在當時的行政措施上得到了反映,如”周禮”中記載了各種專職醫生等,這些都說明了從周代以至秦代,祖國醫學確已達到了完全成熟的階段。
    (3)壯大階段:
           從二千年前的漢代起至唐代止,這十個世耙中,我國醫學空前肚大,并巳成為當時世界醫學的中心,促進了世界醫學的重大發展。到現在日本等地,還稱中醫為”漢醫”,就是這一歷史事實的遺留痕跡。
           這里舉幾個實際事例:
           (1)晉代著名醫學家葛洪,經過仔細的觀察,明確指出了沙虱是傅染沙虱熱的病源;對馬鼻疽病,明確指出”先有瘡后乘馬”是-條重要的感染途徑。并概括地指出”溫疫”能”轉相染著”,甚至”滅門、延及外人”(詳葛氏”肘后備急方”)。
           隋代著名醫學家巢元方等集體編著的”諸病源候論”,分為六十七門,載癥-千七百二十候,詳實討論了各種疾病的原因及具體癥狀,其中天花與麻疹的鏖別診斷, 是世界最早的文獻;它寫的”蠱毒”候,包括”乍冷乍熱”、”手足煩疼”、”胸疼”、”咳唾膿血”、”亂下膿血”、”腹內脹滿”、狀如蝦螟”等等癥狀,可能 即是血吸蟲病。當時已知道它的病原是一種毒蟲,會傳播流行,并有-定流行地區。
           唐代著名醫藥學家陳藏器,經過長期的觀察和動物試驗,發現了”久食白米,可患軟腳病”,雖貓、犬、馬等也不能例外。這是世界有關維生素缺乏癥的最早文獻。
           這幾件事,反映了當時對于病原學方面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2)晉代太醫王叔和根據古代脈學的知識和自己親身的體驗,把脈形歸納為二十四種,詳細討論了切脈對于診斷的作用。他的著作”脈經”,不久即傳到朝鮮、日本、印度、土耳其等地,推動了世界醫學家對于心臟血管的研究。
           (2)值得大書特書的是:漢代名醫張仲景氏所著”傷寒論”,對于許多急性發熱病的發展規律,有了系統的認識,并能掌握這種規律,作為臨床處理的指標。
           張仲景因宗族死亡相繼,發生死亡原因,多屬”傷寒”(急性發熱病的總稱),因此對傷寒作了”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的努力。根據他的研究,傷寒的發展規律, 大致可以概括為六個階段或類型-即”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每個階段有它的典型癥狀和治療原則,奠定了后世”辨證論 治”的重要基礎。
           一千多年來,單就研究發揮張仲景的傷寒論的著作。就不止四五百家,使傷寒論的辨證論治體系,成了整個中醫學術的指導思想,有人稱他為”醫中之圣”,也有人 稱他的著作為”眾方之祖,方法之宗”,可見他在中醫學術發展史中的深刻影響。其他如唐代孫思邈(著”千金方”、”千金翼方”)和王燾(著”外臺秘要”), 搜集整理了唐代以前流行的醫學理論和方藥。其中如對于糖尿病人的小便,知道”其味至甜”;對于黃疸病人能利用白布浸染小便,看顏色深淺以觀察病情進退;對 血吸蟲病分布,知道”東有句章、章安(浙江地名)、南有豫章(南昌附近),無村不有,無縣不有”?;旧戏犀F有的流行病學知識。也說明了當時內科方面的 成就。
           (4)新漢王莽,曾命太醫尚方解剖過-些人體,”以竹筵導其管,知所終始”;漢代的外科鼻祖華陀,則作過多例腹部手術,甚至傳說華陀要為曹操作腦科手術.可是當時對于外科手術也有了重大成就。
           (5)藥物學方面,漢初即出現了”神農本草經”,收藏常用藥品三百六十五種,根據養生治病的不同性能,分為上、中、下三品。至梁陶弘景時,用藥范圍增加了 一倍;北齊徐三才依照藥物性能,將中藥分為”宣、通、補、瀉、滑、澀、燥、濕、輕、重”十類,是世界藥理學方面最早的分類法;唐代由政府主持修撰”新修本 草”,收載藥品八百四十四種,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藥典規模的書。
           (4)新學勃興階段:
           漢代醫學的壯大,使醫學領域內各種學說打下了鞏固的基礎。但同時由于交通、經濟、文化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提高,民族體質的變化等,使各種學說又發生了新的分化。這些新的變化集中地表現在”金元四大家”及傷寒、溫病學派方面。
           所謂金元四大家,系指金元時代劉完素(又名河間)、張從正(又名子和)、李杲(又名東垣)、朱彥修(又名丹溪)四人及其學派而言。他們在醫學上各有不同的 主張,并不限于崇信古典醫學。劉氏認為疾病多屬熟證,善于應用寒涼藥,所以被稱為”寒涼派”;張氏強調汗、吐、下各種方法的作用,而被稱為”攻下派”;李 氏認為‘腸胃道很重要,處處照顧脾胃,而被稱為”補土派”;朱氏創”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說法,處以滋陰為主,而被稱為”滋陰派”。這幾家學說都有很多 繼承者,相互間爭論很劇烈,對于中醫學術的提高和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四家學說雖然有它的局限性,但基本上反映了他們的現實生活環境。如李東垣氏生活在-個戰亂頻仍的時代,由于戰亂帶來的恐怖、緊張、饑胞失調,使腸胃道疾患病發數大大提高,李氏根據這一特點,強調”補脾益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傷寒和溫病學派,也是金元以后中醫學術界中巨大特點之一。金元時代若干學者對于盲目搬用”傷寒論”方法治療許多急性發熱病,曾提出尖銳的批評,明清兩代學者在這一基礎上繼續鉆研,把溫病學說提高到了一個完全成熟的境地。
           溫病學派認為急性發熱病屬于”溫病”范 圍者最多,屬于傷寒范圍者絕少。指出:溫病的病原由口鼻而入,傷塞的病原由皮毛而入;溫病的發展是由上焦而中焦而下焦,傷寒的發展是由三陽而三陰;溫病的 病理是善傷陰,傷寒是善傷陽;溫病的治療應從存津液著眼,傷寒應從救陽氣著眼。這種學說大大地豐富了急性發熱病的已有經驗。
           著名的溫病學家有吳有性(即吳又可)、葉桂(即葉天士)、薛雪(即薛生白)、吳瑭(即吳鞠通)、王士雄(即王孟英)。重要著作有”溫疫論”、”溫病條辨”、”溫熱經緯”等。
           在這一階段還出現了世界聞名的藥學著作”本草綱目”,這部書是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費時卅多年編著的,收載藥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糾正了一部分傳統的錯誤。
           此外,大規模地整理文獻工作,在這-階段也有很大發展。其中如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清代的”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等,都是好幾百卷的醫著。
           以上簡單材料,只給中醫學術的發展歷史,描寫了一個極為粗糙的輪廓。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看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 丰满少妇人妻HD高清大乳在线| 加勒比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日本公妇被公侵犯中文字幕| 人人妻人人藻人人爽欧美一区|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不卡| 欧美老熟妇乱子伦牲交视频| 天天日天天谢天天视2019天干| 国产小受被做到哭咬床单GV|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2021 | A级毛片100部免费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 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乱码精品视频 |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欧美老妇| 日韩中文字幕有码av| 乱妇乱女熟妇熟女网站| 中文字幕av无码免费一区|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果冻| 日本欧美大码a在线观看| 亚洲AV少妇熟女猛男| 99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流白浆| 激情综合色综合啪啪开心| 女厕精品合集KTV偷窥| 2020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麻花传媒剧国产MV免费播放| 在线精品国产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久古代| 亚洲欧美综合人成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 福利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MV在线视频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综合| 国产精品国三级国产av|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国产福利社区一区二区| 国产丝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欧美日韩精品一区| 国产高清在线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