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誓言:我決心努力學習,不斷提高,成為一個有高度自覺自信對患者生命與健康高度負責的醫師,我向偉大的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醫學的經典和先圣,先賢們保證:一定努力學習,刻苦鉆研掌握你們流傳下來的各種各樣的治療方法為患者服務,不辜負患者的信賴。為了弘揚祖國醫學,向歷代醫圣學習醫德醫術,我們醫院三十余人組織去安國藥王廟朝拜,去之前我們敬獻10萬元立了一個石碑,上書:弘揚醫圣美德,尊慈訓行醫。放鞭炮朝拜后,由多名干部,分別介紹醫圣情況,現選部分介紹給父老鄉親們。 扁鵲:秦氏,名越人(秦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的渤海莫人。因他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扁鵲創造了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奠定了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方法的基礎。扁鵲精于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中醫理論的奠基人。著有《難經》。享年97歲。 華佗:字元化,三國著名醫學家。華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創造手術外科的專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發明麻醉劑“麻沸散”及發明用針灸醫病的先驅者、創始人。華佗繼承和發展了前人“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的預防理論,為年老體弱者編排了一套模仿猿、鹿、熊、虎等五種禽獸姿態的健身操——“五禽戲”。 他曾把自己豐富的醫療經驗整理成一部醫學著作,名曰《青囊經》《枕中灸刺經》,可惜沒能流傳下來。享年63歲。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后人尊稱為醫圣。在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被朝廷指派為長沙太守(長沙太守,類似今天湖南省省長)。但他仍用自己的醫術,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時代,做官的不能隨便進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觸百姓,就不能為他們治療,自己的醫術也就不能長進。于是張仲景想了一個辦法,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讓有病的百姓進來,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個地仔細為群眾診治。后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里給人看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生”,用來紀念張仲景。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享年69歲。 皇甫謐: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他繼承了先秦以來一元論的哲學觀點,認為氣是構成萬物生命的根源。不僅認識到自然界是物質的,而且看到了一切事物都在陰陽兩氣的矛盾中發展變化,促進了萬事萬物的盛衰榮枯和社會歷史的演化和進步,陰陽不斷轉化,同時又互相制約,表達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吸收《黃帝內經》、《素問》、《針經》、《明堂紀穴針灸治要》等許多古典醫學著作精華的基礎上,對針灸穴位進行了科學的歸類整理,并結合自己的臨證經驗,終于寫出了一部為后世針灸學樹立了規范的巨著—《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也稱《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經》。享年68歲。 葛洪:是中國東晉時期有名的醫生,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是預防醫學的介導者。著有《肘后備急方》,書中最早記載一些傳染病如天花、恙蟲病癥侯及診治。“天行發斑瘡”是全世界最早有關天花的記載。其在煉丹方面也頗有心得,丹書《抱樸子·內篇》具體地描寫了煉制金銀丹藥等多方面有關化學的知識,也介紹了許多物質性質和物質變化。 孫思邈: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從35歲開始一生長服靈芝,101歲無疾而終,用自己的一生見證靈芝的長壽之道,被后人稱為"藥王"。他對古典醫學有深刻的研究,對民間驗方十分重視,一生致力于醫學臨床研究,對內、外、婦、兒、五官、針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項成果開創了我國醫藥學史上的先河,特別是論述醫德思想、倡導婦科、兒科、針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一生致力于藥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終南山、下江州,隱居太白山等地,邊行醫,邊采集中藥,邊臨床試驗,他是繼張仲景之后中國第一個全面系統研究中醫藥的先驅者,為祖國的中醫發展建樹了不可磨滅的功德。一生著書八十多種,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響最大,兩部巨著60卷,藥方論6500首,它是唐代以前醫藥學成就的系統總結,被譽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對后世醫學的發展影響很深遠。 錢乙:宋代著名兒科專家,成為兒科之圣,幼科之鼻祖,著作有《傷寒論發維》五卷、《嬰儒論》百篇、《錢氏小兒方》八卷、《小兒藥證直訣》,享年82歲。 劉守真(劉完素):金代著名醫學家,定居河北河間故又稱為劉河間,明朝正德二年敕封其為‘劉守真君’并建劉守真廟,保定市及肅寧縣修建有劉守真君廟及紀念堂,熟讀《黃帝內經》,對其有獨到的體會,提出人身之氣皆隨五運六氣而有所興衰變化,應當掌握其規律,又闡發《內經》之病機十九條,闡明六氣過甚皆能化火的理論,故治法上多用寒涼藥形成明顯的寒涼攻邪醫風,成為河間學派。著有《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十五卷,河間十書等,為中國金元四大家之一,享年90歲。 李時珍: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著有《本草綱目》,它有一百多萬字,記載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藥物,每一種都有圖,是中藥書籍中一部偉大的著作,已經被譯成幾國文字,在全世界流傳。《本草綱目》不僅為中國藥物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對世界醫藥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瀕湖脈學》為李時珍晚年所著,以號命書,是為“瀕湖脈學”。《瀕湖脈學》總結明以前脈學之精華,載有二十七種脈,書中對于其中同類異脈的鑒別要點及脈象主病,均編成歌訣.便于記誦。享年75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