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人變得冷漠無情麻木不仁,人與人之間的同情心、溫情和理解被許許多多的人忽視,利益的角逐、生存的危機、謀求競爭和發展,以及極度的金錢觀,讓人們缺乏了愛心,缺乏了理解他人關心他人的共知心。尤其這個社會的主流群體,為了權力、個人利益、金錢、名望有悖常理,違背道德觀念,沒有起到好的帶頭模范作用,反倒使這個社會的風氣低迷,人們看著他們的一言一行,也過度的崇拜金錢、名利和極度的自由。對身邊需要幫助的人,那些主流群體只是說的比做的好,沒有真正意義的起到幫助作用,而我們這些普通人的同情心也在慢慢丟失。
理解他人幫助弱者,有同情心,雖然屬于道德的范疇,純屬于個人行為,只受良心道德的譴責,不受法律的制裁,但我們生存的社會還是需要人的同情心。正因為現在人缺少愛心,不理解他人的心理需求,漠視人的困難,缺少善良的認知能力,不善于換位思考。形式主義,條條框框,規章制度,在某些人的應用下沒有了愛心,使得領導們只憑自己的地位與權勢發號施令,難得人心,讓人們產生抵觸情緒;醫生不能換位體驗和考慮病人的疾苦,崇尚金錢,讓病人感到冷酷無情,加重病人憂慮痛苦;老師們沒有從自身找毛病,一味斥責學生如何如何,缺乏愛心耐心,沒有想著為人師表,教不嚴,師之惰,讓學生及家長產生怨氣和逆反心理。想想,就是因為人們缺乏理解缺乏愛心,社會風氣在惡化。 現在人們的同情心往往基于人們的“同病相憐”,是啊,有相同或相似經歷者,更能夠相互理解,相互同情,延伸來說,在人生中經歷過較多挫折和苦難的人,比起那些一帆風順,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者,更容易理解別人的不幸和痛苦,更容易同情和關懷別人。說一個人有人文情懷和人格魅力,其實就是有理解他人情緒和情感的認知能力,不僅僅從自我利益和主觀角度看問題,而且善于從他人角度看問題,幫助弱勢之人,而我們現在的社會就缺少這種“同病相憐”的人。 在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危機,都需要自我保護,都需要追逐利益及欲望的謀求,雖然我們人有陰暗的一面,但是我們不能喪失人類與生俱來的善良,我們需要愛心和理解,不能喪失關懷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否則,我們就有可能失去人性和人文情懷,變成冷漠的機器,人們的精神和情感也將變成荒蕪的沙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