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經常發生地震的島國,日本在防震方面,確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經驗。
比如,在日本的各個大公司,員工桌下都有免費配置的防災應急箱,就是很有特色的對抗地震的手段。 這種防災應急箱體積不大,內部配置略有差別,但是大體可以滿足地震發生時幸存人員的自救需要,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長等待救援時間。 那么,這種箱中究竟有哪些物品呢?筆者且以自己桌下所配備的應急箱作了例子吧。 筆者配置的這種應急箱是日本使用最為普遍的樣式,由硬紙制成,打開后可見一張清單,列舉其中物品,包括 – 1. 2. 3. 4. 5. 6. 有的應急箱中還有藥品,繃帶等,我們公司這類材料是集中放置的,所以個人的應機箱中沒有。 這種應急箱會定時更換,以避免過期,而換下來即將過期的食品和飲水,因為沒有回收價值則通常提供給員工免費食用。筆者也曾多次品嘗過,對其口味不敢恭維,不過這并不影響我對這種防震措施的看法。感覺日本在防災準備上,非常重視實用性和完備性。 這種應急箱很多日本家庭也有預備,象這樣比較標準的售價在8,000日元左右,假如是較好的二十二件套應急箱,則售價在20,000日元左右,還帶有逃生的繩梯等工具。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商場上這種最好的應急箱,卻是中國制造。 除了應急箱,日本在防震的其他方面,也有較為充分的準備。例如,日本的房屋設計,對抗震有非常嚴格的標準,就在2007年,剛有建筑工程師因為忽視這種標準,盡管沒有造成損失依然被判罪入獄;日本的電纜線路,為了避免地下管線在地震中容易損壞而難以維護的缺點,一律采用空中架線,因此電線桿林立,對市容頗有破壞也在所不惜;日本的居民區,都設置有固定的“防災避難地”,多在開闊的學校操場,公園等地,旁邊有醒目的標志提醒人們在地震發生時到此逃避。 然而,在防災方面,與中國相比,日本也不是處處領先。汶川大地震發生之后,日本Yahoo網站的新聞報道后面有這樣一條留言 – “中國方面動作很迅速,日本政府應該學習!”而且,這條留言還受到了很多日本人的贊成并引發討論。 地震大國日本,為何對付地震反而提出需要學習中國呢?這并非夸大之詞,其原因是按照日本憲法,在地震時如果需要出動自衛隊救災,須經國會批準,因此其救災出動速度確實不如中國聞警即動的解放軍迅捷。日本政府方面已經有人提出需要建立獨立于自衛隊以外的救災體系,來滿足社會需要。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