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防災意識
(平媒用稿,請勿轉帖)
幾乎每戶日本人家都有這樣一張地圖: (防災地圖) 這是各個區役所發放的地區《災害時避難場所》地圖,里面標明了這個地區一旦發生洪水,臺風,山崩,海嘯和臺風時的避難場所。 日本人的住家家具也很有特色。日本人的臥室里幾乎沒有家具,被褥等都放在壁櫥里,壁櫥都是橫拉門。橫拉門除了能夠節省空間之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會在地震時由于晃動而自動開啟,從而造成里面存放的東西滑出來造成人員傷害。 日本家庭里比較沉重的家具一般都盡量支到天花板,實在支不到的在上面加上一個可伸縮的撐腳,盡量和天花板成為一體,避免地震時倒塌。 (家具上面的撐腳) 日本人的汽車行李箱里一般有一個“防災箱”,里面是一些干糧,飲用水,手電筒,急救包什么的。 日本的防災意識確實很強,這是因為日本的災害實在太多了的緣故。 日本政府有一個以內閣總理大臣為會長的常設組織叫“中央防災會議”,簡稱“中防會議”委員包括全體內閣大臣加上日本銀行總裁,日本紅十字會社長,日本放送協會(NHK)會長,日本電報電話株式會社(NTT)社長還有四名災害學方面的學術權威。這個會議是專門負責制定全國防災基本計劃,和審議有關防災的重要事項。 “中防會議”下設一個“專門調查會”為會議提供各種資料。 5月14日,這個專門調查會公布了一份最新的資料,對日本可能發生的大型地震造成的危害進行了估算。正好公布的前兩天中國四川省發生了7.8級特大地震,造成死亡三萬余人的大慘劇。這份估算報告更加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 這份報告估算了在南北縱貫大阪府長達42公里的上町斷層和在愛知縣西部長達51公里的猿投-高浜斷層在冬季的正午發生7.6級地震的情況下可能發生的后果。報告顯示在大阪發生“近畿地震”的情況下死亡人數可能高達四萬余人,倒塌房屋97萬棟,占建筑物總數的82%,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74萬億日元(約合7400億美元),而日本政府的年間預算不到90萬億日元。在愛知縣發生“中部地震”的直接被害是死亡3萬,倒塌房屋占建筑物總數的76%,經濟損失33萬億日元(約合3300億美元)。 除了這些直接的經濟損失以外,由于交通網被破壞,物流不通而引起的經濟損失分別是三萬四千億日元和三萬九千億日元。分別有550萬人和250萬人的難民出現,光是近畿一帶水電氣生活線的復原就要花費四萬四千億日元。 這次的估算報告沒有包括預計發生在關東地區的“東海地震”,但前幾年對首都圈地震的估算是死亡人數一萬一千,直接經濟損失106萬億日元(約合一萬億美元)。 這個估算報告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直接死亡人數和經濟損失的數字。東京發生地震的經濟損失雖然最大,但死亡人數的倒反而最低。這是因為東京地區由于集中了全部的中央部門,和絕大多數大企業的總部,從而是全日本防震對策執行的最好的地方的緣故。這一點就充分說明了防災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日本是地震多發國家,這是因為有四個板塊,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北美板塊和菲律賓板塊在這個占地面積僅有地球總面積0.25%的彈丸之地交匯,板塊間的運動,使得日本列島就像在搖籃上一樣不斷晃動。日本民間有句俗話說四件最可怕的東西是“地震,火災,打雷,老爹”,其中地震放在首位。光20世紀襲擊了日本列島,造成死亡人數在一千人以上的地震就有十次,其中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和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是分別造成了10萬人和六千四百人的死亡的特大型地震 除了地震之外,日本常見的自然災害還有臺風,海嘯,暴雨,火山爆發等,經常造成大規模生命財產的損失,像1959年的伊勢灣臺風就造成了5000人的死亡。所以日本人的防災意識很強。 日本在1947年制定了第一部有關災害的《災害救助法》,規定了在發生自然災害時如何協調中央政府和各地方自治體之間在救護災民,安置災民方面的勞務,設施,設備,物資和資金的運作。1950年又將1920年制定的主要是有關城市規劃的《市街地建筑物法》修改為《建筑基準法》,將其重點放到保護國民的生命,財產和健康,成為建筑用地,構造,設備和用途必須滿足的“最低基準”。
伊勢灣臺風災害使日本人更加認識了“防災”比“救災”更為重要。1961年制定了《災害對策基本法》,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防災體制,明確了責任。從法律的地位規定了各地必須制定防災計劃,救災計劃和確認有關防災的財政金融措施,從此開始了有計劃地整備和推進所謂“防災行政”。 從研究歷史數據中發現大地震一般有一個所謂“七十年周期”,這樣在1923年襲擊了東京,奪去了10萬人生命的“關東大地震”會不會卷土重來就成了日本全國擔心的對象,于是在1978年出臺了一部地震專門法律《大規模地震對策特別措置法》,規定了指定有可能發生大規模地震的地區為“地震防災對策強化區域”,規定了醫院,百貨店,旅館和劇場這類人員進出較多的地方,從事石油,高壓氣,火藥等行業的公司,鐵道等旅客運輸業務必須制定各自的《地震防災應急計劃》,各地必須確保地震是的避難通道和避難所。 自然災害避難所不是簡單的隨意指定一個地方就行了,而是地方行政當局根據防災會議所制定的防災計劃設置由地方行政當局聯合紅十字會一起運營,管理的平時儲備有一定防災物資(所謂“防災倉庫”)的場所,一般各地都是公立中小學兼作發生自然災害時的避難所。這是因為中小學都擁有體育館等設施,能夠容納較多難民;學校和周圍建筑物都有隔離帶,這樣可以防止發生自然災害時火災的延燒;更重要的是公立中小學的建筑費用出自政府預算,比較寬裕,而且平時就在地方政府的管理之下。 這就是在筆者附近的小學校門口的指定避難所的銘牌,上面用日文,韓文和中文寫明了用途和聯絡電話。 (小學,災害時是避難所) (避難所的銘牌) 這種“避難所”制度,在1995年7.3級的阪神大震災中得到了證明。阪神大震災時,神戶市內共有各類中小學,幼兒園等共計345所,其中受災學校總數為195所。沒有建筑物倒毀的事例發生。發生天花板塌下,墻壁開裂等事故的教室總數507間,約占全部教室總數的6%。這些公立中小學在最長達三個月的時間里,為地震產生的幾十萬難民提供了安身之地。 所以在阪神大震災之后根據大地震得經驗教訓,日本又制定了《地震防災對策特別措置法》,對避難所,防災倉庫,防災食糧和財政經融支持等作出了更加明確的規定。 從這些政府的法律規定就可以看出日本人的防災意識。每年在關東大震災的紀念日9月1日時都會舉行大規模的慰靈祭活動,1960年開始成為了正式的“防災日”。這一天除了祭祀活動之外,各地都會舉行各種規模的防災訓練,阪神大地震以后基本上都是針對地震的防災演習。 演習當然包括專業救援隊的救援演習,但是范圍更廣。其中包括大規模的避難演習,中小學生的集團上下學演習,甚至還有一種上班族的回家演習。日本人一般在離家較遠的地方上班,一旦白天遭遇大規模地震會遇到交通中斷,怎么回家和家人團聚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才有這種演習。預先想定可能發生的橋梁,隧道中斷,實地測試能否繞道回到幾十公里之外的住家。這種演習對于一旦發生大規模災害時需要確保那些重要救援通道和受災人流的移動對于救援工作會造成什么影響是極為重要的。 日本從小學開始就有防災教育,這種防災教育不僅僅是在教室里遭遇災害時的對應,而是包括一切其他想定的場合。比如在家庭里遭遇地震時應該首先切斷煤氣和電氣,然后經過安全通路避難,不要使用電梯。在公共場合則如何遵從避難指示去往安全方向等內容。 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經濟的增長,防災的手段也在變化,防災的標準也在變化。阪神大地震時倒塌的房屋絕大部分是1982年《建筑基準法》修改以前建造的房屋。傳統的日本式木造住宅建筑方法被稱作“木造軸框架法”,這種方法是在屋基上用石條做柱子,然后放上木造框架,房頂使用瓦片。這種建筑方法從70年代起被認為不符合抗震要求,本來就不穩定的平行四邊形框架結構加上沉重的瓦塊屋頂對地震的搖晃毫無抵抗能力,沉重的屋頂一旦塌落還會人體造成傷害。從1974年起日本從歐洲美國引進了一種被稱為“木造框架組合墻壁構造法”(two-by-four method)的木造建筑法。這種方法是全部使用2英寸 X 4英寸的基礎尺寸把木材建筑材料直接用螺釘固定在基礎上。1982年的修改《建筑基準法》支持了這種新的施工方法。阪神地震證明了那次修改是正確的,根據新方法建造的住房沒有一間倒塌,倒塌的住宅幾乎全部是用舊建筑方法建造的房屋。 每一次地震以后,國土交通省都會組織力量調查,根據調查結果提出對《建筑基準法》的修改意見,阪神大地震以后這部法律已經在1992,2000,2006年三次修改。 除了建筑方法以外,各建筑公司和材料廠家還在不斷開發新的建筑材料。在歐洲和中國常常被作為主要建筑材料的磚在日本基本上是不被使用的。日本從英國引進制磚和磚建筑還是在十九世紀末期才剛剛開始,但是關東大震災證明了磚結構房屋的不抗震性。從那以后磚結構建筑在日本幾乎不再被使用,取而代之的是輔以輕型墻面材料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既安全抗震,又節省能源 在積極的防災之外,根據多次災難的經驗特別是阪神大震災的經驗教訓。日本在1996年制定了一部《被災者生活支援法》,規定了國家和地方在發生大規模自然災害后對受災者在醫療費,住宅轉移,租借,重建等方面應該如何支援。因為從經驗中知道,比發生災害時的搶救人命相比,災后的災民生活安排和重建家園更加長期和艱巨。阪神大震災已經過去十三年了,但是被稱為“關西地方”的大阪神戶一帶的經濟仍然不如被稱為“關東地方”的東京和“中部地方”的名古屋活躍,很多原因可以到那次大地震里面去找。 中國是一個幅員廣大,自然災害繁多的國家。各種自然災害每年帶來的生命和物質財產損失是一個巨大的數字。如何防止自然災害,減小自然災害造成的危害。在發生災害時如何救災,如何安置災民,如何幫助災民重建家園,災害大國日本在這方面有很豐富的經驗教訓。研究日本在防災救災方面的經驗教訓,對我國的防災救災將會有根大幫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