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樣選水的? 1、擇水選源。如唐代的陸羽在《茶經》中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陳眉公《試茶》詩中的“泉從石出情更冽,茶自峰生味更圓”。都認 為試茶水品的優劣,與水源的關系甚為密切。 2、水品貴“活”。如北宋蘇東坡《汲江煎茶》詩中的“活水還須活火煎,自臨釣石取深清”。宋代唐庚《斗茶記》中的“水不問江井, 要之貴活”。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中的“茶非活水,則不能發其鮮馥”。明代顧元慶《茶譜》中的“山水乳泉漫流者為上”。凡此等等,都說明試茶水品,以 “活”為貴。 3、水味要“甘”。如北宋重臣蔡襄《茶錄》中認為: “水泉不甘,能損茶味”。明代田藝蘅在《煮泉小品》說: “味美者曰甘泉,氣氛者曰香泉”。 明代羅廩在《茶解》中主張:“梅雨如膏,萬物賴以滋養, 其味獨甘, 梅后便不堪飲”。強調的宜茶水品在于“甘”,只有“甘”才能夠出“味”。 4、水質需“清”。如唐代陸羽的《茶經·四之器》中所列的漉水囊,就是作為濾水用的,使煎茶之水清凈。宋代“斗茶”,強調茶湯以“白”取勝,更是注重“山 泉之清者”。明代熊明遇用石子“養水”,目的也在于濾水。上面說的都是一個意思,宜茶用水,以“清”為本。 5、水品應“輕”。如清代乾隆皇帝一生中,塞北江南,無所不至,在杭州品龍井茶,上峨眉嘗蒙頂茶,赴武夷啜巖茶,他一生愛茶,是一位品泉評茶的行家。據清 代陸以湉《冷廬雜識》記載,乾隆每次出巡,常喜歡帶一只精制銀斗,“精量各地泉水”,精心稱重,按水的比重從輕到重,排出優次,定北京玉泉山水為“天下第 一泉”,作為宮廷御用水。 以上諸家,對宜茶水品選擇,都有一定道理,但不乏片面之詞。而比較全面評述的,要數宋徽宗趙佶,他在《大觀茶論》中提出:宜茶水品“以清輕甘潔為美”。清 人梁章鉅在《歸田鎖記》中指出,只有身入山中,方能真正品嘗到“清香甘活”的泉水。在中國飲茶史上,曾有“得佳茗不易,覓美泉尤難”之說。多少愛茶人,為 覓得一泓美泉,著實花費過一番功夫。 宜茶水品有哪些? 1、山泉水 山泉水大多出自巖石重疊的山巒。山上植被繁茂,從山巖斷層細流匯集而成的山泉,富含二氧化碳和各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而經過砂石過濾的泉水,水質清凈 晶瑩,含氯、鐵等化合物極少,用這種泉水泡茶,能使茶的色香味形得到最大發揮。 但也并非山泉水都可以用來沏茶,如硫磺礦泉水是不能沏茶的。另一方面,山泉水也不是隨處可得,因此,對多數茶客而言,只能視條件和可能去選擇宜茶水品了。 2、江、河、湖水 它屬地表水,含雜質較多,混濁度較高,一般說來,沏茶難以取得較好的效果,但在遠離人煙,又是植被生長繁茂之地,污染物較少,這樣的江、河、湖水,仍不失 為沏茶好水。如浙江桐廬的富春江水、淳安的千島湖水、紹興的鑒湖水就是例證。唐代陸羽在《茶經》中說: “其江水,取去人遠者”。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唐代白居易在詩中說:“蜀水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認為渭水煎茶很好。唐代李群玉曰: “吳甌湘水綠花”,說湘水煎茶也不差。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更進一步說:“黃河之水,來自天上。濁者土色,澄之即凈,香味自發”。言即使濁混的黃河水, 只要經澄清處理,同樣也能使茶湯香高味醇。這種情況,古代如此,現代也同樣如此。 3、雪水和天落水 古人稱之為“天泉”,尤其是雪水,更為古人所推崇。唐代白居易的“掃雪煎香茗”,宋代辛棄疾的“細寫茶經煮茶雪”,元代謝宗可的“夜掃寒英煮綠塵”,清代 曹雪芹的“掃將新雪及時烹”,都是贊美用雪水沏茶的。 至于雨水,一般說來,因時而異:秋雨,天高氣爽,空中灰塵少,水味“清冽”,是雨水中上品;梅雨,天氣沉悶,陰雨綿綿,水味“甘滑”,較為遜色;夏雨,雷 雨陣陣,飛砂走石,水味“走樣”,水質不凈。但無論是雪水或雨水,只要空氣不被污染,與江、河、湖水相比,總是相對潔凈,是沏茶的好水。可惜,近代不少地 區,特別是工業區,由于受到工業煙灰、氣味的污染,使雪水和天落水也變了質,走了樣。 4、井水 井水屬地下水,懸浮物含量少,透明度較高。但它又多為淺層地下水,特別是城市井水,易受周圍環境污染,用來沏茶,有損茶味。所以,若能汲得活水井的水沏 茶,同樣也能泡得一杯好茶。唐代陸羽《茶經》中說的“井取汲多者”,明代陸樹聲《煎茶七類》中講的“井取多汲者,汲多則水活”,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明代焦 竑的《玉堂叢語》,清代竇光鼐、朱筠的《日下歸聞考》中都提到的京城文華殿東大庖井,水質清明,滋味甘洌,曾是明清兩代皇宮的飲用水源。福建南安觀音井, 曾是宋代的斗茶用水,如今猶在。 5、自來水 自來水它含有用來消毒的氯氣等,在水管中滯留較久的,還含有較多的鐵質。當水中的鐵離子含量超過萬分之五時,會使茶湯呈褐色,而氯化物與茶中的多酚類作 用,又會使茶湯表面形成一層“銹油”,喝起來有苦澀味。所以用自來水沏茶,最好用無污染的容器,先貯存一天,待氯氣散發后再煮沸沏茶,或者采用凈水器將水 凈化,這樣就可成為較好的沏茶用水。 6、純凈水 現代科學的進步,采用多層過濾和超濾、反滲透技術,可以將一般的飲用水變成不含有任何雜質的純凈水,并使水的酸堿度達到中性。用這種水泡茶,不僅因為凈度 好、透明度高,沏出的茶湯晶瑩透澈,而且香氣滋味純正,無異雜味,鮮醇爽口。市面上純凈水品牌很多,大多數都宜泡茶。除純凈水外,還有質地優良的礦泉水也 是較好的泡茶用水 說說景德鎮茶具? 中國的陶瓷藝術,集中于景德鎮。景德鎮擁有優質制瓷原料——“高嶺土”。 景德鎮真正成為“天下窯器所聚”的瓷業中心始于明代。永樂的“甜白瓷”、宣德的“祭紅”、“淡黃釉”、成化的“青花斗彩”、嘉靖萬歷的“五彩”等,都是我 國制瓷史上的空前杰作。氣勢宏偉的大龍缸和精巧無比的薄胎瓷的成功燒造,標志著當時制瓷技術進入了相當高超的水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茶具,無論 是工藝、品種、質量、產量和技術,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雍正、乾隆的“琺瑯彩”、“胭脂紅”、“烏金釉”、“天藍”、“霽藍”、“茶葉末”、“三陽開 泰”、“窯變花釉”等顏色釉的問世,極大豐富了陶瓷茶具的裝飾,顯示出景德鎮瓷工對各種裝飾技法及色料的運用已達到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地步。嗣后的“珠 山八友”將中國畫運用于陶瓷裝飾,獨創“落地粉彩”、“水點桃花”等瓷繪技法,形成了一代畫風,其余輝至今猶存。 明清的飲茶風尚大異于前代,轉為泡飲,因此對茶具的要求出現了很大的轉變。明以后,茶具“兼貴于小”,茶碗、茶甌之說極少再提,茶杯的記述增多,以達到和 茶盞并重,進而出現“杯盞”的目的,為了便于觀賞湯色,茶盞由尚黑變為尚白,流行一種短流、鼓腹、有蓋有把手的茶壺。清代飲茶,還常用別具特色的蓋碗。 說說我國的茶具發展史? 喝茶自然要用茶具,而且,從茶藝欣賞的角度來說,美的茶具比美的茶更為重要。 茶具的產生和發展是和茶葉生產、飲茶習慣的發展和演變密切相關的。早期茶具多為陶制。陶器的出現距今已有一萬二千年的歷史。由于早期社會物質文明極其貧 乏,因此茶具是一具多用的。直到魏晉以后,清談之風漸盛,飲茶也被看作為高雅的精神享受和表達志向的手段,正是在這種情形下,茶具才從其它生活用具中獨立 出來。考古材料說明最早的專用茶具是盞托,如東晉時盞托兩端微微向上翹,盤壁由斜直變成內弧,有的內底心下凹,有的有一凸起的圓形托圈,使盞“無所傾斜 ”,同時出現直口深腹假圈足盞。到南朝時,盞托已普遍使用。 唐代,我國茶的生產進一步擴大,飲茶風尚也從南推廣到北方。此時瓷業出現“南青北白”的局面,越窯青瓷代表了當時青瓷的最高水平。此時的茶碗器形較小,器 身較淺,器壁成斜直形,適于飲茶。北方的茶碗,較厚重,口沿有一道凸起的卷唇,它與越窯茶碗“口唇不卷,底卷而淺”的風格有明顯區別。越窯除了具備釉色, 造型也優美精巧。 我國茶具,直到陸羽《茶經》問世,才第一次有系統和完整的記述。《茶經》中講述的這套茶具涉及陶、冶、竹、木、石、紙、漆各種質地共28件。陸羽對茶具的 設計不僅講究實用價值,式樣古樸典雅,有情趣且有明顯推行“茶道”的意圖,給茶人以美的愉悅。 史稱“茶興于唐而盛于宋”,而且,宋代的陶瓷工藝也進入黃金時代,最為著名的有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因此,宋代茶具也獨具特色。 在宋代,茶除供飲用外,更成為民間玩耍娛樂的工具之一。嗜茶者每相聚,斗試茶藝,稱“斗茶”。因此,茶具也有了相應變化。斗茶者為顯出茶色的鮮白,對黑釉 盞特別喜愛,其中建窯出產的兔毫盞更被視為珍品。 到元代,散茶逐漸取代團茶的地位。此時綠茶的制造只經適當揉捻,不用搗碎碾磨,保存了茶的色、香、味。及至明朝,葉茶全面發展,在蒸青綠茶基礎上又發明了 曬青綠茶及炒青綠茶。茶具亦因制茶、飲茶方法的改進而發展,出現了一種鼓腹、有管狀流和把手或提梁的茶壺。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紫砂壺具應運而生,并一躍成 為“茶具之首”。其原因大致因其造型古樸別致,經長年使用光澤如古玉,又能留得茶香,夏茶湯不易餿,冬茶湯不易涼。最令人愛不釋手的是壺上的字畫。最有名 的是清嘉慶年間著名的金石家、書畫家、清代八大家之一的陳曼生,把我國傳統繪畫、書法、金石篆刻等藝術相融合于茶具上,創制了“曼生十八式”,成為茶具史 上的一段佳話。 清代,我國六大茶類即綠茶、紅茶、白茶、黃茶、烏龍茶及黑茶都開始建立各自的地位。宜興的紫砂壺、景德鎮的五彩、琺瑯彩及粉彩瓷茶具的燒制迅速發展,在造 型及裝飾技巧上,也達到了精妙的藝術境界。清代除沿用茶壺、茶杯外,常使用蓋碗,茶具登堂入室,成為一種雅玩,其文化品味大大提高。這時茶具已和酒具徹底 分開。 直到今天,我國的茶具已是品種紛繁,琳瑯滿目。 紫砂茶具的歷史及特點? 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經崛起,至明代大為流行,嘉靖、萬歷年間,出現了一位卓越的工藝大師——供春(龔春),供春幼年曾為進士吳頤山的書僮, 他天資聰慧,虛心好學,隨主人就讀于宜興金沙寺,閑時常幫寺里老和尚摶坯制壺。傳說寺院有參天銀杏,盤根錯節,樹瘤多姿,他朝夕觀賞,乃模擬樹瘤,捏制樹 瘤壺,造型獨特,生動異常。老和尚見了拍案叫絕,便把平生制壺技藝傾囊相授,使他最終成為著名制壺大師。供春之后,相繼出現制壺“四大名家”:董翰、趙 梁、袁錫、時朋。接著,又出現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妙手”。清代紫砂名家有陳鳴遠、陳曼生、楊彭年、邵大亨、黃玉麟、程壽珍、俞國良等。近代著名 紫砂工藝大師有顧景舟、朱可兒、蔣蓉等人。 宜興紫砂茶具,泡茶既不奪茶真香,又無熟湯氣,,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紫砂茶具還因其造型古樸別致、氣質特佳,經茶水泡、手摩挲,會變為古玉 色而倍受人們青睞。 生產紫砂壺的主要泥料是天然五色陶土,即:紫砂泥、朱砂泥、大紅泥、墨綠泥、本山綠泥。紫砂壺的造型有:仿古、光素貨(無花無字)、花貨(上有松、竹、梅 等的自然形象)、筋囊(幾何圖案)。紫砂茶具式樣繁多,在紫砂壺上雕刻花鳥、山水和各種書法,始自元代而盛于清嘉慶以后,藝人們以刀作筆,所作的書、畫、 印融為一體,構成一種古樸清雅的風格。《砂壺圖考》曾記鄭板橋自制壺,親筆刻詩云:“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饑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兩三寸水起波濤。 ” 常用茶具有哪些? 從古至今,我國飲茶用的器具種類繁多,各式各樣,因民族、地區不同,千差萬別。 古代茶具,除陶器、瓷器外,還有石器、竹器、木器、錫器、銅器、漆器、銀器、金器、玉器、水晶、瑪瑙等。茶具上繪畫有各式各樣的精美圖案,品茶時就多了一 種美的享受。 現代茶具,有聞名中外的江蘇宜興紫砂茶具和江西景德鎮的白瓷、青瓷茶具等。市場上常見的上品瓷茶具有景德鎮的青花、粉彩、顏色彩茶具及禹縣多紅茶具,龍泉 青瓷茶具、醴陵釉下彩茶具、唐山新彩茶具、廣州新彩茶具等;陶茶具有宜興紫砂茶具、磁州窯剔花茶具、四川榮昌茶具等。除陶瓷茶具外,現在還選用玻璃茶杯、 搪瓷茶杯、塑料茶杯等,有些家庭還喜歡用鋁、錫、不銹鋼等金屬茶具。一般內陸人家喜歡用陶、瓷茶具;而青藏地區,藏胞無論用餐、飲茶,均用一種叫“貢碗” 的小碗。“貢碗”使用十分講究,主要是憑借碗的圖案及花色來區別飲者的社會地位;臺灣人現流行以麥飯石制成茶具使用。 哪些茶具泡茶不理想? 茶具的種類繁多,但從科學角度而言,金屬茶具、搪瓷茶具、朔料茶具和保溫杯泡茶,一般講是不理想的。 含金、銀、鉛、銅量高的金屬茶具,因磨損等原因,通過沏茶喝茶,會使人體對這些金屬成分的吸收量增加,于人體健康不利。 搪瓷茶具,雖有不易炸裂耐用等優點,但沏茶效果不佳,特別是搪瓷碰破露出鐵皮時,更會影響泡茶質量,會使茶水失去原味,色澤發黃,帶有熟湯氣。 塑料杯泡茶,經沸水沖泡后,常有一些異味物質或有害物質溶出,既影響茶味,也不利于人的健康。 保溫瓶、杯泡茶,由于溫度一直保持較高,使芳香物質很快揮發掉,減少了喝茶應有的芳香;同時高溫還能使茶多酚等浸出過多,使茶湯色濃,味苦澀,并有悶熟感。特別是保溫杯泡綠茶,會使茶湯帶悶熟味,使色澤變黃,失去茶香味。 不同茶類應用不同茶具沖泡嗎? 招待客人,好茶、好水及講究的沖泡方法,再加上精致適宜的茶具,會更別有一番風味,使熱鬧氣氛大增。研究指出,用不同質地的茶具沖泡同一種茶,會出現不同的色澤和味道,故不同的茶類應用不同的茶具沖泡。 高檔的名優茶,特別是綠茶,應用透明的玻璃杯沖泡。邊沖泡,邊觀賞茶色茶形,邊飲用,別有一番情趣。 普通綠茶,可用瓷器茶杯或茶壺沖泡;茉莉花茶,可采用蓋碗茶的形式沖泡飲用。 紅茶,特別是紅碎茶,宜用高玻璃杯沖泡,使紅艷的茶湯更加誘人。紅茶,也可以用茶壺沖泡后,用咖啡杯飲用。飲用時可隨意加糖或奶,類似飲用咖啡,別有一番“洋”味。高檔紅茶,也可放入到鈞紅、祭紅或廣彩茶具等裝飾艷麗的茶具中沖泡。 烏龍茶,宜用紫砂茶具沖泡后,用小茶杯飲用,烏龍茶也可選用暖色瓷茶具沖泡,以沸水沖泡后加蓋,可保留濃郁的茶香。 玻璃茶具泡茶如何? 玻璃茶具,透明晶瑩,潔凈無瑕。用玻璃杯沏茶,杯中茶葉、茶色一清二楚,使形色盡收眼底。如用玻璃杯泡龍井茶、碧螺春等名茶,可欣賞葉底“一旗”、“一槍”亭亭玉立之形態和碧綠澄清的湯色。但不足之處是容易炸裂,散熱傳熱快,茶香也易散發等。 麥飯石茶具泡茶好嗎? 鮮為人知的麥飯石茶具,由麥飯石琢磨而成,別具一格,可與玉石等茶具媲美。據悉,麥飯石經熱水浸泡后,可溶出鈣、鐵等多種礦物質,使水的活性增加,浸出液 具有天然離子交換能力,可將酸性水質調整為弱堿性,故用于沖茶葉,更能發揮茶葉的甘醇清香味。麥飯石茶具,如保持粗糙的外表,上面的點點晶粒可折射出或明 或暗的光輝,能使人聯想起粗獷奔放的雕塑。所以,用這種造型古樸的麥飯石茶具泡茶,既有較好的營養保健作用,又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為什么紫砂茶具泡茶最好? 紫砂茶具泥質天成,用深藏在當地山腹之中特有的紫、紅等彩泥,加工成型,再放到1100-1200℃的高溫窯爐中燒成陶。由于泥料中含有氧化硅、鈉、鉀、 錳、鎂等多種化學成分,燒后的成品赤如紅、紫如葡萄、赭如墨菊、黃如柑橙,絢麗多彩,變幻莫測。紫砂茶具造型數以千計,“方非一式,圓無一相”,有仿幾何 形體造型,工藝精湛,色澤純樸。藝人們在壺體上用鋼刀代筆,雕刻上花鳥山水,金石書法,使紫砂壺成為一種融文學、書法、繪畫、雕塑、金石、造型于一體的藝 術品。品茗之余,兼賞其藝術,給人以知識的啟迪和美的享受。紫砂壺有高矮之分,口徑有大小之別,這與泡茶有密切關系。紫砂壺一般適合泡烏龍茶;高型口小的 茶壺,適合沏綠茶或花茶,使茶色碧翠而味清醇。紫砂茶具既重造型又重茶理,理趣共存。因此,人們把它推崇為“世間茶具之首”,負有“名陶名器,天下無類” 的美稱。與瓷等其它茶具比較,它有如下特點,這也就是為什么紫砂茶具泡茶最好的道理所在。 (1)用紫砂壺泡茶,茶香濃郁持久。紫砂壺嘴小、蓋嚴,壺的內壁較粗糙,能有效地防止香氣過早散失。長久使用的紫砂茶壺,內壁掛上一層棕紅色茶銹,使用時 間越長,茶銹積在內壁上越多,故沖泡茶葉后茶湯越加醇郁芳馨。長期使用的紫砂茶壺,即使不放茶,只倒入開水,仍茶香誘人,這是一般茶具所做不到的。 (2)紫砂茶壺里外都不施釉,保持微小的氣孔,透氣性能好,但又不透水,并具有較強的吸附力,這是一般茶壺所不能比擬的。它能保持茶葉中芳香油遇熱揮發而 形成馨香,提高茶湯的晚期酸度,起到收斂和殺菌作用。故能稍微延緩茶水的霉敗變餿,所謂“盛暑越宿不餿”,道理就在這里。 (3)紫砂壺泡茶,保溫時間長。由于壺壁內部存在著許多小氣泡,氣泡里又充滿著不流動的空氣,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故紫砂壺有較好的保溫性能。 (4)用紫砂壺泡茶,提攜撫握不易炙手。紫砂壺線膨脹系數比瓷壺略高,而且沒有釉,就不存在坯釉應力的問題;燒成以后的紫砂壺,玻璃極少,有足以克服冷熱 溫度差所產生的急變能力,故具有緩慢的傳熱性。紫砂茶壺適應冷熱急變的能力極佳,即使在上百度的高溫中蒸煮后,迅速投到零下的冰雪中,也不會爆裂。因此, 用紫砂壺泡茶,提攜撫握不易炙手;寒冬臘月,用沸水泡茶,也不必擔心裂開,甚至置于文火上燒燉,也無炸裂之虞。 瓷茶具泡茶好嗎? 瓷茶具中,以江西景德鎮瓷茶具泡茶最好。江西景德鎮是我國著名的瓷器之鄉,所產的各種茶具,具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罄”的特點,因而為世界所 稱譽。景德鎮瓷茶具,花色品種較多,有技藝高超、制作精細、造型秀麗的高級茶具,也有造型一般、美觀大方的大眾化茶具,用它沖泡出來的茶湯,有香高、湯 清、味醇的特點,別有一番風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