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孟臣壺和若琛杯?
我國廣東潮州、汕頭一帶,福建的廈門、漳州、泉州等地,習俗飲工夫茶,用大不盈握的紫砂沖罐和細瓷小杯,這就是孟臣壺和若琛杯。它們是泡工夫茶的專用茶具。“孟臣壺”是明代天啟年間,宜興制陶師惠孟臣所造,小巧精美,因落款都刻有“孟臣”,茶家遂習秒為孟臣壺。
“若琛杯”,也來自人名,據清代史籍記載,潮州一帶,以“宜興壺,大若胡桃,滿貯茶葉,用堅炭煮湯,乍沸泡入如泉眼時,瀹于壺內,乃取若琛所制茶杯,高寸余,約三四器,勻斟之”,可見若琛也是人名,但何時何地人,至今未知。
什么是曼生壺?
曼生壺是由文人題刻的一種紫砂茶壺。清代“西冷八家”之一的陳鴻壽(字子恭,號曼生),善書畫篆刻,曾任宜興縣宰。他迷戀紫砂茶壺,與藝人楊彭年合作,設計了一套“十八壺式”,由楊彭年制作,他在壺上題刻詩句銘文,以后他們的作品,世稱“曼生壺”。“曼生壺”最明顯的特征是簡練典雅,造型取材于古井、竹節、斗笠、瓠瓜等,設計簡潔單純,壺體表面平滑,便于題刻。古樸精美的紫砂壺具,配上典雅的詩句,雋秀的書法,兩者相得益彰。據現存實物和文獻記載,著名文人如董其昌、鄭板橋、吳昌碩、任伯年等人,都曾在紫砂壺上題詩刻字。“字依壺傳,壺隨字貴”。陳曼生在紫砂壺上開創題刻后,一直流傳下來,后來紫砂藝人中出現了專門刻字的分工。
茶具的選配
選配茶具,除了看它的使用性能外,茶具的藝術性、制作的精細與否,又是人們選擇的另一個重要標準。如果是一位收藏家,那么,他對茶具藝術的追求,更勝過對茶具實用性的要求。
因茶制宜:古往今來,大凡講究品茗情趣的人,都注重品茶韻味,崇尚意境高雅,強調“壺添品茗情趣,茶增壺藝價值”,認為好茶好壺,猶似紅花綠葉,相映生輝。對一個愛茶人來說,不僅要會選擇好茶,還要會選配好茶具。
因此,在歷史上,有關因茶制宜選配茶具的記述是很多的。唐代陸羽通過對各地所產瓷器茶具的比較后認為:“邢(今河北巨鹿、廣宗以西,河南沙河以北地方)不如越(今浙江紹興、蕭山、浦江、上虞、余姚等地)。”這是因為唐代人們喝的是餅茶,茶須烤炙研碎后,再經煎煮而成,這種茶的茶湯呈“白紅”色,即“淡紅”色。一旦茶湯傾入瓷茶具后,湯色就會因瓷色的不同而起變化。“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今安徽壽縣、六安、霍山、霍丘等地)瓷黃,茶色紫;洪州(今江西修水、錦江流域和南昌、豐城、進賢等地)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而越瓷為青色,傾入“淡紅”色的茶湯,呈綠色。陸氏從茶葉欣賞的角度,提出了“青則益茶”,認為以青色越瓷茶具為上品。而唐代的皮日休和陸龜蒙則從茶具欣賞的角度提出了茶具以色澤如玉,又有畫飾的為最佳。
從宋代開始,飲茶習慣逐漸由煎煮改為“點注”,團茶研碎經“點注”后,茶湯色澤已近“白色”了。這樣,唐時推崇的青色茶碗也就無法襯托出“白”的色澤。而此時作為飲茶的碗已改為盞,這樣對盞色的要求也就起了變化:“盞色貴黑青”,認為黑釉茶盞才能反映出茶湯的色澤。宋代蔡襄在《茶錄》中寫道:“茶色白,宜黑盞。建安(今福建)建甌所造者紺黑,紋如免毫,其坯微厚,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蔡氏特別推崇“紺黑”的建安兔毫盞。
明代,人們已由宋時的團茶改飲散茶。明代初期,飲用的芽茶,茶湯已由宋代的“白色”變為“黃白色”,這樣對茶盞的要求當然不再是黑色了,而是時尚“白色”。對此,明代的屠隆就認為茶盞“瑩白如玉,可試茶色”。明代張源的《茶錄》中也寫道:“茶甌以白磁為上,藍者次之”。“明代中期以后,瓷器茶壺和紫砂茶具興起,茶湯與茶具色澤不再有直接的對比與襯托關系。人們飲茶注意力轉移到茶湯的韻味上來了,對茶葉色、香、味、形的要求,主要側重在“香”和“味”。這樣,人們對茶具特別是對壺的色澤,并不給予較多的注意,而是追求壺的“雅趣”。明代馮可賓在《茶錄》中寫道“茶壺以小為貴,每客小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閣。”強調茶具選配得體,才能嘗到真正的茶香味。
清代以后,茶具品種增多,形狀多變,色彩多樣,再配以詩、書、畫、雕等藝術,從而把茶具制作推向新的高度。而多茶類的出現,又使人們對茶具的種類與色澤,質地與式樣,以及茶具的輕重、厚薄、大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一般說,飲用花茶,為有利于香氣的保持,可用壺泡茶,然后斟入瓷杯飲用。飲用大宗紅茶和綠茶,注重茶的韻味,可選用有蓋的壺、杯或碗泡茶;飲用烏龍茶則重在“啜”,宜用紫砂茶具泡茶;飲用紅碎茶與工夫紅茶,可用瓷壺或紫砂壺來泡茶,然后將茶湯倒入白瓷杯中飲用。如果是品飲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銀針、黃山毛峰等細嫩名茶,則用玻璃杯直接沖泡最為理想。至于其他細嫩名優綠茶,除選用玻璃杯沖泡外,也可選用白色瓷杯沖泡飲用。但不論沖泡何種細嫩名優綠茶,茶杯均宜小不宜大大則水量多,熱量大,會將茶葉泡熟,使茶葉色澤失卻綠翠,其次會使芽葉軟化,不能在湯中林立,失去姿態;第三會使茶香減弱,甚至產生“熟湯味”。此外,沖泡紅茶、綠茶、黃茶、白茶,使用蓋碗,也是可取的。
在我國民間,還有“老茶壺泡,嫩茶杯沖”之說。這是因為較粗老的老葉,用壺沖泡,一則可保持熱量,有利于茶葉中的水浸出物溶解于茶湯,提高茶湯中的可利用部分;二則較粗老茶葉缺乏觀賞價值,用來敬客,不大雅觀,這樣,還可避免失禮之嫌。而細嫩的茶葉,用杯沖泡,一目了然,同時可收到物質享受和精神欣賞之美。
因地制宜:中國地域遼闊,各地的飲茶習俗不同,故對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樣。長江以北一帶,大多喜愛選用有蓋瓷杯沖泡花茶,以保持花香,或者用大瓷壺泡茶,爾后將茶湯傾入茶盅飲用。在長江三角洲滬杭寧和華北京津等地一些大中城市,人們愛好品細嫩名優茶,既要聞其香,啜其味,還要觀其色,賞其形,因此,特別喜歡用玻璃杯或白瓷杯泡茶。在江、浙一帶的許多地區,飲茶注重茶葉的滋味和香氣,因此喜歡選用紫砂茶具泡茶,或用有蓋瓷杯沏茶。福建及廣東潮州、汕頭一帶,習慣于用小杯啜烏龍茶,故選用“烹茶四寶”──潮汕風爐、玉書碨、孟臣罐、若琛甌泡茶,以鑒賞茶的韻味。潮汕風爐是一只縮小了的粗陶炭爐,專作加熱之用;玉書碨是一把縮小了的瓦陶壺,高柄長嘴,架在風爐之上,專作燒水之用;孟臣罐是一把比普通茶壺小一些的紫砂壺,專作泡茶之用;若琛甌是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的2~4只小茶杯,每只只能容納4毫升茶湯,專供飲茶之用。小杯啜烏龍,與其說是解渴,還不如說是聞香玩味。這種茶具往往又被看作是一種藝術品。四川人飲茶特別鐘情蓋茶碗,喝茶時,左手托茶托,不會燙手,右手拿茶碗蓋,用以撥去浮在湯面的茶葉。加上蓋,能夠保香,去掉蓋,又可觀姿察色。選用這種茶具飲茶,頗有清代遺風。至于我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至今多習慣于用碗喝茶,古風猶存。
欣賞茶具和茶室裝飾藝術
品茶是一門藝術,除了品嘗茶葉的美味以外,通過欣賞茶具設計和茶室裝飾,可以從中獲得藝術的享受,增加知識;通過敬茶儀式,可以培養人的道德修養,增進友誼。我國茶具豐富多彩,琳瑯滿目,不少已成為蓋世珍品。例如,陶土茶具中的供春壺,造型精巧新穎,質地薄而堅實,被譽為世上瑰寶,現北京歷史博物館收藏的一把供春壺,曾有人出價兩萬美元購買,可以說是勝如金玉。許多茶具都繪有山水、人物、花鳥蟲魚,或白鶴飛翔,或游龍戲鳳,或彩蝶戀花,或翠鳥舒展,顯得古雅樸實,充滿詩情畫意,美不勝收。有些茶具上的書文,更是妙趣橫生。如茶壺蓋上常見的“也、可、以、清、心”五字,其實是一種回文體,只要順時針方向,無論從哪一個字讀起,都含相同的意義,均道出了飲茶的益處。茶室的布置也是十分講究的,領略其四壁的名人字畫以及陳列的雕刻品和插花,會把你帶入茶文化的更高藝術境界。
如銀似雪的邢瓷茶具
邢瓷茶具與越青瓷齊名,早在唐代就譽滿全國。邢窯古代窯址,經瓷學教古家們的考證,今河北省監城縣境內為該系中心。監城縣在唐代屬趙州,而今河北省內丘縣在唐時屬邢州,與內丘交界之處,為古代邢窯早期地址。
若冰類玉的越瓷茶碗
唐代是我國陶瓷業發展的繁榮時期。在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代陶瓷成就的基礎上,唐代陶瓷業亦隨著經濟文化進入鼎盛時期而蓬勃發展起來。由于唐代自開元以來飲茶風習的興起,茶具的制造隨著陶瓷業的飛速進步而愈益精美。這一時期原茶具,以南方的越窯青瓷和北方的邢窯瓷相爭輝媲美。唐代的越窯,又稱越州窯。越州州治在今浙江紹興市,以紹興、蕭山、上虞、余姚一帶構成了越窯體系,是中國陶瓷業的發源地,青瓷生產已達2000余年。在唐代越窯青瓷達到了鼎盛時戎,至北宋后期開始衰落。其質量都是非常精美的。越瓷青綠,釉色翠潤,如冰似玉。
遼黃釉茶盞、托
這件茶盞、托出土于河北宣化。遼代張世古墓。張世古葬于遼大安四年(公元1088年),表明該器件屬于遼代晚期作品。
遼黃釉盞、托,由盞和托構成,一色黃釉,高7.2厘米,口徑6.8厘米,底徑5.7厘米。 盞口稍斂,收腹,下連托。托呈四瓣花狀,下為外撇圈足。整個盞托,敦實端莊,線條流暢,既古拙樸實,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這是一件具有重要價值的古代茶具珍品。
遼代是公元916年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地方政權,先后與五代、 北宋并立。遼代的瓷器,以富有游牧民族特色的造型而著稱于世
如何選購紫砂壺
紫砂壺既是一種功能性的實用品,又是可以玩、欣賞的藝術品。所以,一把好的紫砂壺應在實用性、工藝性和藝術性三方面獲得極高的肯定。壺藝愛好者在選購紫砂壺時,不妨就以下幾點加以斟酌。
實用功能是指其容積和容量,壺把便于端拿,壺最出水的流暢,讓品茗沏茶得心應手。因此,選購紫砂壺應依據個人的飲茶習慣,選擇壺的容量,壺最初水的順暢,壺把執握的舒適等等。
一把好的紫砂壺除了壺的流、把、鈕、蓋、肩、腹、圈足應與壺身整體比例協調,點、線、面的過渡轉折也應清晰與流暢。還須審視其“泥、形、款、功”四方面的水準。
上乘的紫砂泥應具有“色不艷、質不膩”的顯著特性。所以,選購紫砂壺應就紫砂泥的良莠加以考察。紫砂壺的造型千姿百態,至于選擇何種形狀樣式的壺,則因個人需求的不同,很難一概而論。不過,因紫砂壺屬于整個茶文化組成的部分,所以它所追求的意境,應屬茶道所追求的淡泊明志,超凡脫俗的意境。所以紫砂壺的造型應以能表現“古壺藝的韻致格調和書法繪畫藝術同傳,所用印款,往往出自一個金石篆刻名家之手。紫砂壺的功能美主要表現在容量適度、高矮得當、口蓋嚴謹及出水流暢四個方面。
紫砂藝術是一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創作形式。一件好的紫砂壺,除了講究形式的完美與制作技巧的精湛,還要審視紋樣、裝飾的取材以及制作的手法。一件較完美的作品,必須能達到形、神、氣、態兼備,才能使作品生動,顯示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古代茶器的流變
柴、米、油、鹽、醬、醋、茶代表自古民間生活的必需品,所謂「開門七件事」。「茶」雖忝為末位,卻成為中國人的國飲,上自皇帝后妃,下至販夫走卒,都與茶結下深緣,甚至影響日、韓,傳播於世界。
一、飲茶之起源及流變
中國人自何時飲茶尚無定論,大致有上古論、周代論、秦漢論、南北朝論等,眾說紛紜。現存最早的茶資料,一般皆引證西漢王褒作《僮約》。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僅將茶葉當作藥物及食料,秦漢之際,已將茶做為飲料喝。到了晉代,較前代更為普遍,飲茶之風至唐代,由陸羽的《茶經》集大成。宋代飲茶注重意境。明人飲茶,喜常飲卻不多飲,講究藝術,常品茶玩壺。清代盛況空前,茶的社交功能更遠傳至古老歐洲及美洲新大陸。 古代飲茶,有俗茶、煮茶(餅茶)、鬥茶、泡茶四個時期。俗茶時期,茶內加入蔥、薄荷、鹽等物一同煮。至陸羽時代創製餅茶,獨留鹽而煮。宋代盛行鬥茶,用銀碾將茶餅研製成細質白色粉粖,水沸沖泡,不需加入任何香辛料,且茶粖必須浮在水面,而鬥茶標準是「茶湯白、水痕少」為勝。明代,因茶葉加工技術改良,茶葉由壓縮茶改為散茶,於是盛行直接將散茶加入壺或盞中沏泡飲用,這種飲茶的方法一直延續迄今。
二、中國最早的茶器
明代《茶疏》有載:「茶滋於水,水借乎器,湯成於火,四者 相須,缺一則廢。」說明欲沏上一壺好茶,就要做到水好、火足、具美。所以古往今來,中國人對茶具的選擇,早已超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實用目的,除了力求其有助於提高茶葉的色、香、味,保持茶葉的本性;更講究其古雅精美,具有藝術鑑賞的價值。 中國最早沒有專門的茶具,飲茶用日常的飲食器皿。到了西漢,《僮約》第一次提到「烹茶盡具」,這個「具」,當指茶具。但自初唐末期飲茶風行全國後,煮茶、飲茶的器具也就誕生了。
三、唐代的茶器
唐朝茶神陸羽之《茶經》一書,是我國也是全世界最早的茶典,內容完備及廣泛,囊括茶學的各個層面,其中〈四之器〉一節述及唐代煮茶、飲茶的茶器,共羅列了二十八項,因採用煮飲法,依功能、用途分別如下:
(一) 燒水和煮茶器具
1. 風爐:相當於今日煮茶水的火爐、酒精爐。以銅或鐵鑄成, 狀如古鼎,共有三足,以古文體分別鑄有「聖唐滅 胡明年鑄」、「坎上巽下離於中」、「體均五行去百疾」, 爐腹上有三個洞口,分別鑄有「伊公」、「羹陸」和 「氏茶」的字樣。
2. 承灰:三隻腳的鐵盤,供承灰用。
3. 筥:用竹或藤編製的圓箱,高一尺二寸,口徑七吋,供承 灰用的籠\筐。
4. 炭濄:六角形的鐵棒,長一尺,一端尖銳,中間豐滿,把 手較細,供鎚炭用。
5. 火筴:即火箸,長一尺三寸,頂平截,以鐵或銅製成,用 以夾炭入風爐。
6. 鍑:又名鑾或釜,以生鐵製成,內層以土作模可使內部光 滑而易磨擦刷洗,外層以沙作範則表面粗糙易於吸取 火燄,鍑耳呈方形,用以煮水,相當於今之燒器。
7. 交床:十字交叉的架,中間凹削,以利支撐鍑於風爐之上。
8. 竹夾:用桃、柳或蒲葵木做成的細圓木棒,兩頭包銀,用 以煮茶用。
(二) 烤茶、煮茶或量茶的器具
1. 夾:用以青竹或鐵或銅做成,長一尺二寸,用以夾茶餅烤 炙。
2.紙囊:用剡藤紙雙層縫製,用以貯藏炙好茶餅的紙袋,以 減少香氣外溢。
3.碾:以橘木製做最佳,內圓可讓墮便於運\轉,外方不易傾 斜搖動,碾長九寸,邊寬一寸七分;墮的直徑三寸八分, 中間厚度一寸,邊緣半寸,用以碾茶或研茶。
4.拂末:鳥羽製成,碾茶後用來撣茶末。
5.羅合:羅是篩濾器,合即盒。羅以竹彎成圓形,以紗絹敷 於上,合用竹節或杉木做成,茶末以羅篩濾過後, 貯藏合內。
6.則:正名為茶則,即茶匙或茶量。用海貝或銅、鐵、竹做 成的匙。
(三) 盛水、濾水和提水的器具
1. 水方:為方形的貯水器,用稠、槐、楸木鋸板製成,板縫 接處塗漆以防滲漏,可容水一斗(約三升)。
2. 漉水囊:煎茶前用以過濾水中雜質的茶器,囊框以生銅鑄 成,以防沾水生苔銹,囊形以青竹絲編織,再裁 綠色絹布縫合。另外,再做一個綠油布袋,用以 貯放漉水囊。
3. 瓢:柄勺,為舀水之器。以瓠剖開或以木雕鑿而成。
4. 熟盂:貯放煮沸過的熟水,用陶或瓷製成的盛水器。
(四) 盛鹽或取鹽的器具
1. 鹺簋:鹽罐,以瓷製成,狀似盒或瓶或壺形。
2. 揭:鹽匙,以竹製成,長四寸一分、寬九分。
(五) 盛茶和飲茶的器具
1. : 是碗的古字。飲茶之碗,主要有青釉、白釉兩種。 陸羽在《茶經》內提到青瓷杯,他認為:「越州上,鼎 州次、婺州次、岳州再來…..」陸羽說越州瓷青,青則 使茶色益發顯得綠。越指今浙江地區,唐時稱為越州, 是當時「諸窯之冠」。越瓷如玉似冰微帶青色而又具有 透明度的釉色美,陸羽評其「類玉」、「類冰」。 在唐人 詩作中,有許多關於越瓷的描寫,如:「越碗初盛蜀茗 新」、「越甌犀液發茶香」等。其次是邢窯白瓷。碗形通 常是大口淺\底,富光澤且有厚重之感。
2. 札:選取棕櫚皮,用茱萸木夾住縛緊,呈筆狀,用來刷 洗茶器,為潔器。
(六) 裝盛茶具的器具
1. 畚:即貯存茶碗之器。以白蒲卷編織而成,並襯以雙幅剡 紙,呈方形,可貯放碗十枚。
2. 具列:以純木或竹子製成床形或架狀的茶器臺,漆成黃墨 色,用來收藏和陳設各種茶具。 3. 都籃:籃內以竹皮內編成三角方眼,外側以雙篾作經,細 篾縛緊,呈長方形,收藏茶器於內,類似今日的茶 櫃、茶籠\。
(七) 洗滌和清潔的器具
1. 滌方:為洗滌茶器後之污水貯放器,用楸木板合成,形若 水方,可容水八升。
2. 滓方:收集茶渣的容器,製法如滌方,容五升。
3. 巾:用粗綢製成的茶巾,長二尺,計兩塊以交替擦拭各種 茶具。
四、宋代的茶器
宋代是「瓷的時代」,一般簡稱宋瓷。宋代飲茶的茶器更加講究,不僅注重功用、外觀、造型,它的質地也由或陶或瓷,發展為或金或銀或玉,日趨奢靡。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碗為免於燙手,而創造高圈足的茶托。從宋開始,飲茶多用一盞一托式的茶盞,它敞口、小底、厚壁,呈翻轉過來斗笠形,實為一只小茶杯,再墊一個茶托,自成一套。宋代的茶盞,以「鬥茶」時用的「建盞」最有特色。建盞黑釉與雪白的湯花正好配合得黑白分明,所以宋人「鬥茶」必用建盞。
蔡襄《茶錄》記述:「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 甘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耐冷,最為適用,出他處者或薄或紫,皆不及也。」文中所提及的「兔毫斑」,是建盞在燒造時,通過窯變,變化出美麗的異形花紋,形似細密的兔毛。還有一種花紋,形似鷓鴣頸上的雲狀斑點,稱為「鷓鴣斑」,也極為珍貴。建盞不僅風行於中國,並由來華的日本昭明禪師,從浙江天目山的徑山寺帶回日本,成為日本茶道的名貴茶具─天目碗。 宋代「鬥茶」以建窯黑釉為主,還有通體淡青的釉色及其他釉色的茶具。民間則用銅製的茶盞「湯幣」飲茶,皇宮內部多用鍍金的「大度金幣」,盛的非茶,而是擺成龍鳳狀的「五色韻果」,叫做「繡茶」,獨出心裁! 五、明、清代的茶器 大約到了明代,出現了茶壺,從此茶盞和茶壺成為最基本的茶具。
在明初,飲用是與當今類似的炒青綠茶的芽茶,茶湯湯色由「白」變成「黃白」,因此時尚「白色」茶盞、藍者次、黑者品味最低。但到明代中期以後,隨著瓷茶壺和紫茶壺的崛起,人們轉向追求茶壺的雅趣,壺乃成為茶具的主體。 明、清茶具最為稱道的是─江蘇宜興的紫砂壺。 中國用紫砂作茶具,始見宋代梅堯臣的《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填寄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宜興茶壺創始於明代,關於它的起源,有一個傳說:有一個雲遊和尚,以四海為家,路過常州宜興時,每日在街頭巷尾叫喊:「賣富貴!」富貴豈可買賣?所以人們都對瘋癲窮和尚嗤之以鼻。一日,和尚拉著一位老翁說道:「貴不要你買,買富如何?」便指引老翁到山中產陶土的地方,之後,又雲遊四海。老翁掘去一層表土,下面即是「爛如披錦\」的陶土,以後附近的人就用這種陶土燒製茶具,由於勝似瓷具,製陶者因此變得富裕了。 宜興紫砂茶具的製作,相傳始於明代正德年間,當時宜興東南有座金沙寺,寺中有位被稱為金沙僧的和尚,他平日嗜茶,為此他選擇當地的紫砂黑泥,用手捏成圓壞,燒製成中國最早的紫砂壺。後來,有個叫龔(供)春的家僮隨主人侍讀於金沙寺,習得製壺技法,他仿照老銀杏樹瞿,製成樹瞿壺,後人稱為「供春壺」,被視為珍品。明代萬曆年出現董翰、趙梁、袁錫、時朋「四家」,他們之後,以時朋兒子時大彬的技藝最高。當時所製的壺,或像花果樹木,綴以蟲草;或像鳥獸蟲魚;或像商周鼎彝;或像秀女壽翁;或為幾何圖型;或書畫詩文……,今已罕見了。
大鑑賞家文震亨在《長物志》有載:「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清人記載,做工精細的紫砂壺,壺蓋蓋上後,手提壺上的蒂,「能吸起全壺者,則尤佳矣。」然而,宜興茶壺如此受人青睞的原因何在呢?「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能做到「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暑不易餿」、「壺小則味不渙散,香不躲擱」等有關,再加之宜興地靈人傑,工匠倍出,因而使宜興紫砂壺得以精益求精,獨樹一幟。
江西景德鎮的白瓷茶具,在唐代就聞名遐邇,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罄」,人稱「假白玉」。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二年下令在景德鎮設立專門工廠
景德鎮御窯茶具與清宮茗飲風尚
江西景德鎮生產瓷器的歷史悠久,早在五代時即聞名海內。景德鎮,在古代原名新平。因其地處昌江南岸,改名昌南鎮,到了宋代昌南鎮已是著名的陶瓷之鄉了。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朝廷為了在昌南鎮建立御窯,專為皇家生產御用瓷器,遂將昌南鎮正式改名為影德鎮,屬浮粱縣。于是景德鎮聲名遠所。其后,明代、清代都將景德鎮設為御窯之地。由于清代朝廷酷好茗飲,民間飲茶風習亦隨之興起,所以清代的茶具出現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特別是景德鎮御窯后產的宮廷御用茶壺,極其精工,華美絕倫。
謹防用濃茶﹑醋﹑汽水解酒的誤區
許多人以為酒后飲用濃茶﹑醋或汽水可以起到解酒作用﹐其實這是不科學的﹐這樣做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濃茶解醉酒兩者合在一起大大加重了心臟的負荷﹐可引起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因此心臟有疾患者切忌用濃茶解酒。酒精被吸收后﹐90%以上被肝臟的醇脫氫脢氧化為乙醛﹐再被醛脫氫脢氧化為乙酸﹐最后被腎臟排出。此過程一般需4~6小時。飲酒后飲茶﹐可促使尚未氧化的乙醛過早進入腎臟﹐而乙醛對腎臟有損害作用。
但是﹐適當濃度的茶確有解酒作用﹐若配合某些中草藥物制成茶飲于酒前酒后飲用﹐有很好的解酒作用。
喝醋解醉酒人大量飲酒后﹐由于酒精對胃腸粘膜的嚴重刺激﹐使胃和十二指腸充血﹐胃酸分泌增加﹐同時促進了胰液的大量產生。此時喝醋﹐不僅加重對胃腸粘膜的刺激﹐更易誘發胃﹑十二指腸潰瘍或急性胰腺炎等病癥。
汽水解醉酒汽水對人的胃腸有損害﹐會刺激胃粘膜﹐減少胃酸分泌﹐影響消化脢酌產生﹐甚至會導致急性胃腸炎﹑胃痙攣。有些患有腸胃病的人﹐在醉酒后又大量喝汽水﹐會造成胃和十二指腸大出血。血壓不正常的人﹐在酒后喝汽水﹐可導致血壓迅速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