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南門灣
南門灣是老城區一頁舊檔案,也是目前保存較好的老街。它曾風光過,也曾繁華過,如今雖已冷落,但還保留著原先古色古香的韻味。當年,吳敬梓先生曾在此盤桓多日,他由此步出長虹門外的老浮橋,看滾滾西去的弋江水,感到無限的快意;他又留意居住街上的老友朱卉,見他家門庭梅花繁茂,可惜人去院空,留下滿庭凄涼,他信筆寫道:“惆悵孤客凄清,聽瑟瑟蕭蕭,夜窗聲苦。梁市阮廚,燭翕香銷,知他故人何處?……”。當晚,燭影搖紅,根據朱卉原型塑造出牛布衣的形象,活躍在《儒林外史》第二十回中。
南門灣因深厚的文化積淀才顯得如此光鮮。不說別的,就看它街市兩側的建筑,一色的徽式格調,前店后室,中置天井,一縷燦爛的光線透過屋角,但見飛閣流丹,檐檐相連,既可遮陽,也可避雨,是經商貿易的好地方。因此,明清以來,這條長不過百米、寬不及數丈的街面,什么茶葉鋪、米店、酒樓、布店,還有古玩擋、瓷器行、中藥鋪、鐵匠鋪,應有盡有。以及補鍋、修傘、修鎖、賣筆的,比比皆是。到了節假日,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如果將它比作一幅畫來欣賞,卻有幾分像宋人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這么擁擠的小街,正因它有古舊的建筑,繁華的市場可以滿足人們馳騁想象的愿望;又因它的補缺填空的商品定位,使得人們趨之若鶩,紛紛來此尋尋覓覓,即使什么也沒買到,但在人流如潮的觀望中,也滿足了自已回望歷史的企盼。何況這里的商品不但齊全,而且價格便宜,宜于百姓接受。蕪湖有句民諺說得好“南正街的鍋碗瓢盆——貨真價實”;還有句說:“南門灣的山貨——地地道道”,真實地反映了這兒經商符合傳統的行規。
這條街也曾遭到野蠻的戰火洗劫,同治初年(1862)清兵與太平軍在此麈戰,百年繁華焚于一旦。直到光緒二年(1876)才逐漸恢復過去的模樣。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條街與儒林街交叉口,曾出現一家顧順興百年醬坊,演繹過色彩斑爛的傳奇:上世紀三十年代,災荒頻乃,百姓餓死街頭時有發生,這家老板除夕賑災,善德引來豐厚的回報,生意從此蒸蒸日上;還有一事至今流傳,他曾以二十根金條保釋地下黨領導李克農出獄,對中國革命事業作出過巨大貢獻。
改革開放之后,這里雖然一度冷清下來,但時常還能看見外地扛著攝像機的記者或電影導演和演員,在這條狹窄的街上舉步留連,他們是抱著深深的懷舊之情前來瀏覽的。
乘著老城區即將改造的時機,我們予祝南門灣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