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圖 |
|
一、太極圖 |
中國古代概括陰陽易理和反映世界發生、發展變化規律的圖式。世傳太極圖出自陳摶之手,陳氏傳有三種圖式:一為先天太極圖,一為龍圖,一為無極圖。宋朱熹:“先天圖傳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傳。蓋方士技術用以修煉,《參同契》所言是也。”(《語類》卷一百)后世所繪太極圖很多,大致可分二類:一類為數層圖組合的圖式,如無極圖、太極先天之圖、周氏太極圖等,形式基本相同,最上一圈以單圓表示術極,二圈分黑白三層,標有陽動陰靜字樣,表示陰陽交錯,運動變化;中分金木火水土五行,表示陰靜陽動產生世界基本構成特質;下面再有二圈,分別標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或“萬物化生”字樣,以示產生萬物,此圖概括了無極——太極——陰陽——五行——萬物生生不息變化無窮的宇宙演變過程。另一類為以陰陽魚圖為主的圖式,如古太極圖、先天太極圖、來氏太極圖等,其圖外圓象征太極,內以S曲線分黑白環弧形,白中有一黑點,黑中有一白點。白為陽黑為陰,象征陰陽互根;環弧形如兩魚交游狀,以示陰陽變化循環不已??梢姸悎D式,形式有異,內涵類同。今流行太極圖為陰陽魚圖式,此圖各部分原有固定位置且賦以特定含義,但現代所繪太極圖無嚴格方位標準,多著重提示陰陽變化循環之義。對于太極圖起源及內涵,歷來有不同認識。今人多結合現代科技理論加以闡述,如有人認為,太極圖是對波粒二象性的準確概括,太極圖圓形是粒子性,中間S曲線是波動性,太極圖是波粒二象性的統一;還有人認為,太極圖為宇宙天體球在水平面內的平面投影,其中兩個小點為定南北向之用,S形貢線是日、月、五大行星等天體周運軌道在水平面內投影的圖示。此類探討,目前尚有較多爭議。 |
二、太極圖源說 |
關于太極圖起源的學說。太極圖一般分為兩類,一類為數層組合圖式,一類為陰陽魚互糾圖式。關于數層組合太極圖淵源,有多種說法:(1)北宋周敦頤所作。北宋潘興嗣:“(周)尤善談名理,深于易學,作太極圖、易說、易通,數十篇。”(《濂溪先生墓志銘》)朱熹持此觀點(《周子太極通書后序》)。(2)傳自陳摶。南宋朱震:“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穆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顥、程頤。”(《宋史·朱震傳》)陸九淵:“朱子發謂濂溪得太極圖于穆伯長,伯長之傳出于陳希夷,其必有考。”(《陸九淵集·與朱元晦書》)(3)來自佛徒壽涯。宋元之際劉因:“而或又謂周子與胡宿、邵古同事潤州一浮屠而傳其易書。”(《記太極圖說后》)這個“浮屠”,就是壽涯。(4)源自陳摶刻于華山石壁的無極圖,經魏伯陽、鐘離權、呂洞賓傳給陳摶,陳刻之華山石壁,后來又通過種放、穆修傳給周敦頤,周把它改造成了太極圖。(《太極圖辨》)陳摶刻華山石壁之事宋金元明無一人道及,此說可疑。(5)源于《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清毛奇齡:“或云其圖在隋唐之間,有道士作《真元品》者,先竊其圖入《品》中,為太極先天之圖,此即摶之竊之所自始,且稱名有‘無極’二字,在唐玄宗序中。”(《太極圖說遺議》)又說:“此在陳摶授圖之前已行世者,是摶所為圖,一本于《道藏·真元品》,一本于圭峰《禪源全集》,而總出于《參同契》,是真臟實據。”(《復馮山公論太極圖說》)《真元品》即《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現代馮友蘭、張岱年、侯外廬等許多學者贊成此說。近有人提出《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乃是周敦頤以后的著作,其后兩品及后序也不是唐代作品,唐明皇御制序亦為偽造。(王卡《道藏提要》、李申《太極圖淵源辨》)所據不一,尚有爭議。關于陰陽魚互糾太極圖淵源,也有幾說。(1)得之于蜀之隱者,或武夷君。宋末元初袁桷說:“朱熹囑其友蔡季通如荊州,復入峽,始得其三圖焉”。(《謝仲直易三圖序》)后為謝仲直所獲。此三圖傳自彭翁,彭翁傳自武夷君。明初趙撝謙《六書本義》最早記載陰陽魚太極圖,趙氏認為:“又天地自然之圖······世傳蔡元定得于蜀之隱者,秘而不傳,雖朱子亦莫之見,今得之陳伯敷氏,當熟玩之。”(《六書本義》)清朝渭引宋濂說:“羅端良作陰陽相含之象······言出于青城山隱者。”(《易圖明辨》)(2)源于《周易參同契》。朱熹:“先天圖傳之希夷,希夷又自有所傳。蓋方士技術用以修煉,《參同契所言是也。”(《語類》一百)胡渭則從陰陽盛衰之數推晦朔弦望之氣而知其理,以證朱熹此說。(《易圖明辨》)尚有另說,此略。 |
三、含三為一 |
亦作“函三為一”。古代對太極意義的分析語。魏孟康《三統歷》注:“太極元氣,含三為一。”就太極圖言,“三”指陰陽魚結構,即白、黑、及白黑的分界線;“一”指太極圖大圓圈。白、黑及分界包含在同一圓圈之內。歷代有不同解釋。(1)以黑白二色代表陰陽兩方、天地二部;黑白之分界線即劃分天地陰陽界限的人部。天、地、人為“三”;陰、陽、分界標準為“三”。太極圖即由正、反、合三者組成的整體。體現了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思想。白方中一點,為地之極點,表示陽中有陰;黑方中一白點,為天之中點,表示陰中有陽。(2)太極圖為相反相成兩方屬性及其劃界標準或活動場所三者的統一。相反指水火對立,從空間言指水星、火星,從時間言指夏熱與冬寒;相成指木金生成,從空間言指木星和金星,從時間言指春始、秋終。“土”即是水火和木金的劃界標準,也是火水木金的活動場所。(3)“三”指三爻,“一”指一卦,喻三爻組成一卦,天地人合為一體之意。 |
四、三五至精圖 |
闡釋《參同契》丹藥形成的圖式。圖見后蜀彭曉《周易參同契通真義》?!秴⑼酢罚?#8220;太陽流珠,常欲去人。卒 |
 |
|
得金華,轉而相因。化為白液,凝而至堅。金華先唱,有傾之間,解化為水,馬齒闌干。陽乃往和,情性自然。迫促時陰,拘畜禁門。慈母育養,教子報恩。嚴父施令,教飭子孫。五行錯王,相據以生。火性銷金,金伐木榮。三五與一,天地至精??梢钥谠E,難以書傳。”圖中,火木為汞,水金為鉛,土為黃芽。土居中央,表示“三物一家,都歸戊己”?;鹉揪幼螅鹁佑?,按坎離為易說,左為離,右為坎。水金相通,表示金生水;火木相通,表示木生火。水火居上位,表示水火藥物在煉丹中占首要地位。下一白圈,指丹藥,即“三五與一”的“一”。所以水火又直通向此白圈。據后人考證,此圖式,被道教徒所吸收,五代陳摶無極圖中的五氣朝元圖和周氏太極圖中五行順布圖,皆出于此。 |
|
五、水火匡郭圖 |
解釋《參同契》丹藥形成圖式。圖見后蜀彭曉〈周易參同契通真義〉本。圖中左半為離卦,右半為坎卦,白者為 |
 |
|
陽爻,黑者為陰爻。就煉外丹說,左離為青龍即丹砂,右坎為白虎即鉛,當中小白圈,指丹藥。此圖式后來成為道教講述煉丹的圖式之一。另說,離火為日,為陽;坎水為月,為陰,所謂坎離相抱,龍虎相交,水火相通,日月相合,即陰陽相配合之義。把后人考證,宋陳摶的無極圖和周敦頤太極圖皆源于此。 |
|
六、古太極圖 |
亦稱“伏羲八卦方位太極圖”、“參同契太極圖”。傳為古代方士解釋《周易參同契》圖式。較早見于明初趙仲 |
 |
|
全《道學正宗》。此圖概括了《參同契》中所說的月體納甲、二陰、三五、九宮、八卦、鼎器、藥物、火候諸內容。兩邊白黑交互,白以示陽,黑以象陰,陰陽不相離,陰中含陽,陽中含陰。圖以八分,據其各自屬性,分別配以八卦,揭示丹家進退行持的火候。震三始交陰而陽生,自震到兌再到乾而陽極盛,陽盛極于南;巽始消陽而陰生,自巽到艮再坤而陰盛極,陰盛極于北。其中八分,震東北,白一黑二,一奇二偶;兌東南,白二黑一,二奇一偶;乾正南,全白,三奇;巽西南,黑一白二,一偶二奇;艮西北,黑二白一,二偶一奇;坤正北,全黑,三偶;離正東,取西之白中黑點,為二奇含一偶;坎正西,取東之黑中白點,為二偶含一奇。清胡渭《易圖明辨》認為:此圖“即其陰陽盛衰之數,以推晦弦望之氣而知其理有合符節者矣。陽氣生于東北而盛于正南,震離兌乾在焉,即望前三候,陽息陰消之月象也;陰氣生西南而盛于正北,巽坎艮坤在焉,即望后三候,陰息陽消之月象也。陰極于北而陽起薄之,陰避陽,故回入中宮而黑中復有一點之白,陽極于南而陰來迎之,陽避陰,故回入中宮,而白中復有一點之 |
|
黑。蓋望夕月東日西,坎離易位,其黑中白點,即是陽光,白中黑點,即是陰魄。”并以此推斷陳摶之學源出《參同契》,該圖與幾乎同時見世的“天地自然之圖”相類似,只多出表示方位的指示線,余均同。古太極圖蘊含極深刻的哲理,對后世影響極大,在太極圖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
七、先天太極圖 |
又稱“天地自然之圖”、“天地自然河圖”、“卦氣圖”,簡稱“先天圖”、“太極圖”。據宋明易家考證此圖出自 |
 |
|
陳摶之手。陳摶源自《參同契》,一說源于西蜀隱者。宋朱熹《語類》、元袁桷《謝仲直易三圖序》、明趙撝謙《六書本義》、趙仲全《道學正宗》等有所論述。此圖最早載于《六書本義》。圖中黑白兩條魚形,乃陰陽二氣環抱之狀。陰氣盛于北方,為純陰,居坤卦之位。陽氣盛于南方,為純陽,居乾卦之位。陰氣極于北;陽氣始生,居東北震卦位,卦象一陽二陰,表示陽氣尚微弱;其后,經過東方離卦、東南兌卦位,至乾卦位,卦象為三陽,陽氣極盛。陽氣極于南;陰氣初生,居西南巽卦位,卦象為一陰二陽,表示陰氣尚薄弱;其后,經過西方坎、西北艮,至坤卦位,卦象為三陰,陰氣極盛。如此循環不已。圖中左白部分,居東方,與右白部分相呼應,環抱黑的部分,表示二陽中挾一陰,為離卦象,此即“對過陰在中”;右黑部分,居西方,與左黑部分相呼應,環抱白的部分,表示二陰中挾一陽,為坎卦象,此即“對過陽在中”。左白部分,從震一陽生,到離二陽挾一陰,再到兌二陽增長,最后到乾卦三陽極盛,為陽息的過程;右黑部分,從巽一陰生,經過坎艮二卦,二陰增長,到坤卦三陰全盛,為陰息的過程。圖中黑白兩魚尾, |
|
表示陰陽二氣初起;黑白兩魚頭、左方表示陽起而迫陰,陰避陽,回入中宮;右方表示陰起迎陽,陽避陰,回入中宮。黑白兩魚眼,表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此圖與“古太極圖”相比,只少表示方位的指示線條,余則相同。兩圖均以圖形言陰陽變易。后世所制其他太極圖式均未脫離此圖基本內涵。 |
八、天地自然河圖 |
即“天地自然之圖”、“先天太極圖”。圖見明初趙撝謙《六書本義》,為陰陽魚太極圖最早記載。圖題為“天地自然河圖”,文注為“天地自然之圖”。趙氏認為“此圖世傳蔡元定得于蜀之隱者,秘而不傳,雖朱子亦莫見之,今得之陳伯敷氏,當熟玩之。有太極函陰陽,陰陽函八卦自然之妙,實萬世文字之本原,造化之樞紐也。嗚呼,神哉!”(《六書本義》)該圖特點在于溶陰陽相合、卦氣運行于一圖,其白色一邊為陽,黑色一邊為陰,以示陰陽相倚而不相離,魚眼以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參見“先天太極圖”條。 |
九、無極圖 |
 |
|
?、賯鳛殛悡凰鶄魅龍D之一。表示煉內丹的過程,同陳摶《指玄》和俞琰《參同契發揮》中所說的煉內丹的方術相一致,且對《參同契》煉丹術有所發展,將煉外丹引向煉內丹。依清黃宗炎《圖書辨惑》所言,此圖式最下一圈為“玄牝之門”,指人身兩腎間空虛之處,為祖氣即丹田之氣所出之處。第二圈“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祖氣上升,加以提煉,煉有形之精而化為微茫之氣,煉依稀呼吸之氣而化為出有入無之神,即化精氣而為呼吸之氣,化呼吸之氣而為精神,第三圈五氣朝元,表示所煉之氣貫穿于五臟之中,統率水、火、木、金、土五氣,凝聚一起。其中水(腎)火(心)二氣最為重要,居于上位。煉到火氣下降,水氣上升,火不燥熱,水不卑濕,溫養之至,則進入第四圈。第四圈“取坎填離”,水火相交,形成圣胎。中央小白圈指圣胎。此圣胎加以修煉,則進入最上圈。最上圈“煉神還虛,復歸無極”,達到虛無飄渺,無有極限的神仙境地,同祖氣所出之“玄牝之門”相呼應。最下一圈和最上一圈,皆為虛無,當中一段為有,表示從無到有,又反歸于無。虛無為萬有之根本,故名之為無極圖。黃氏認為,其中的五氣朝元圖本于《參同契》的三五至精圖,取坎填離圖本于《參同契》的水火匡郭圖。陳摶的無極圖表明,宋初的道教已用《周易》的范疇解釋煉內丹的方術。此無極圖后被周敦頤發展為“太極圖”。參見“太極先天圖”、“周氏太極圖”條。 ②指“太虛圖”,參見下面的“太虛圖”條文。 |
|
十、太虛圖 |
 |
|
一名“無極圖”。圖載宋林至《易禪圖》“法象第一”。此圖為一大圓,中空,表虛無之象。為太極之前之“無極”狀態,無窮盡,無方體,無界域,是為無象之象,非有非無,故無以名之,名之為無極,對“太虛”的解釋,早已有之?!端貑?#183;天元紀大論》:“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馳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說明太虛(無極)乃萬物起始之源。 |
|
十一、太極先天之圖 |
傳為道教太極圖式。見今本《道藏·洞玄部》之《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因此經之前有“唐明皇御制序”,故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