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說過:“人心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賞識。”我們成年人尚且希望別人欣賞自己,贊美自己,認同自己,更何況是年幼的孩子呢?如今新課程提倡尊重學生個性的發展,我們教師要堅信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用武之處,都是可塑之才。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就在于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的引導”。教師的賞識和關愛就是孩子前進途中的興奮劑、加油站。
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說:“漂亮的孩子人人愛,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同樣賞識和喜愛優秀生是每個教師輕而易舉能做到的,對這些學生大部分老師都是倍加呵護。但是,優等生畢竟是少數,更多的學生則屬于“中等生”或“差生”的范疇,而對于那些所謂的“差生”怎么辦呢?有的老師是不管不問,把這樣的學生調到教室后面的角落里成了“三不管”人員。時間一長,他們就會抱著破罐子破率的態度,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大錯不犯,小錯不斷。大家都知道,由于每個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不同,他們的學習存在著差異,有的學生智力開發的比較早,有的學生開發的比較晚。歷史上就有很多這樣的事例:當愛迪生的老師說他“不是一個聰明的孩子,根本不值得一教”;當愛因斯坦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寫字,被大家認為是弱智兒童;當邱吉爾上小學時的成績全班倒數第一時,這些所謂的“差生”們,長大后竟成了我們尊敬的大科學家、大政治家。所以陶行知先生諄諄教導我們:“你的教鞭低下可能有瓦特,你的能眼里可能有牛頓,你的譏笑聲中可能有愛迪生……”試想,一個成天被老師挖苦、諷刺的學生,他會喜歡你嗎?他很可能恨你,和你產生抵抗對立的情緒呢!所以我們要善待每一位學生,把更多的愛傾注到后進生身上,把后進生從被遺忘的角落里調動起來,用我們賞識、鼓勵的語言去滋潤他們那容易受傷的心靈,多給他們一些機會,幫助他們樹立起學習的信心。這樣你就會發現每一位學生都是那么可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