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簡介我國青銅器文化一[130P]

     蟲二 2009-01-13
    2008-12-25
     
            一位在青銅器研究方面做出了極大貢獻,一生為我國考古研究工作鞠躬盡瘁的學者馬承源先生。

    馬承源先生為浙江鎮海人,生于1927年11月3日,在學生時代即投身革命。1954年12月到上海博物館工作后,靠勤學苦鉆,學養日深,終于成為馳名全國的文博專家,并將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新中國的 文博事業。

      馬承源先生1985年3月起任上博館長,1988年10月起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副主任,1999年3月起任上海市文管委顧問、上海博物館顧問。他曾任中國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上海文物博物館學會理事長、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理事、中國考古學會第一、二屆理事會理事。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榮獲美國亞洲文化委員會授予的洛克菲勒獎,1998年榮獲法蘭西共和國國家榮譽軍團勛章。

      正是在他的主持下,上博開始進行現代化改造;也是在他和同事們的呼吁和努力下,新的上海博物館才能矗立在上海市中心人民廣場,使上海增添了一座標志性建筑……在他和同事們的不懈努力下,上海博物館才能躋身世界先進博物館之列,對上海及全國文博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作為一名文物工作者,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他也不忘保護文物。在上世紀50年代的大煉鋼鐵熱潮中,他憑慧眼搶救和征集了許多珍貴文物。70年代,又和收藏家們結下了不解之緣,使一批批得到保護的文物落實政策發還以后又或捐贈或征集重新成為博物館的收藏。在他和同事們的全力搶救下,上博已先后搶救回歸青銅器、陶瓷器、金銀器、石刻造像以及絲織品等各類文物珍品300余件,其中包括晉侯穌鐘、戰國楚竹書等國之瑰寶。尤其是戰國楚竹書的搶救入藏和經典解讀,具有多學科、多領域的重大價值,全面地反映了多重文化學術意義。該批楚竹書內容涉及哲學、文學、歷史、宗教、軍事、教育、政論、音樂、文字學等,字數之巨、跨越領域之廣、所涉書篇之多、提交版本之早,都極為罕見,許多經典論點的首見,將對哲學史、思想史、文學史、教育史、音樂史等產生深刻影響。

      作為知名文物考古專家,他在中國古代青銅器、古文字學研究領域獨樹一幟,碩果累累。他撰寫并出版了《上海博物館藏青銅器》、《中國古代青銅器》、《青銅禮器》、《中國青銅器研究》等學術專著;主編有《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中國青銅器》、《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 青銅卷 》和十六冊之巨的《中國青銅器全集》、四卷本的《中國璽印篆刻全集》等。其中,《中國古代青銅器》被牛津大學譯成英文,在世界許多國家流傳;文物教材《中國青銅器》已成為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的課本;《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 青銅卷 》收集中國歷代青銅器1300多件,影響廣泛;十六冊《中國青銅器全集》被譽為是20世紀以來最完整、最系統、最權威的青銅器圖錄研究大全。在許多方面,馬先生都有獨到的研究,具有理論突破,在國內外文博界引起高度重視和贊賞。他的努力與創新,不僅使自己的研究在海內外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也使上海博物館的青銅器研究水平處于該領域的前沿,為學術界所廣泛矚目。在文物界“馬承源來看過了”,是表明一件青銅器物或戰國竹簡真假和價值的最有力的證據。

      

      我認為沒有馬承源上博就沒有祖國文物收藏半壁江山的美稱,本貼介紹的青銅器基本為上博和故宮兩家館藏器物,希望通過以下的介紹能增進大家對青銅器方面知識的了解。



    青銅器是指以青銅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銅,古稱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它化學元素(錫、鎳、鉛、磷等)的合金,其銅銹呈青綠色,因而得名。史學上所稱的"青銅時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銅工具及青銅禮器的時期。保守的估計,這一時期主要從夏商周直至秦漢,時間跨度約為兩千年左右,這也是青銅器從發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輝煌期。由于青銅器以其獨特的器形、精美的紋飾、典雅的銘文向人們揭示了先秦時期的鑄造工藝,文化水平和歷史源流,因此被史學家們稱為"一部活生生的史書"。中國的古文明悠久而又深遠,青銅器則是其縮影與再現。

    青銅器簡史

    中國古代的青銅文化十分發達,并以制作精良,氣魄雄偉、技術高超而著稱于世。奴隸主把青銅器作為宴享和放在宗廟里祭祀祖先的禮器。青銅器不是一般人可以擁有的,它作為一種權利和地位的象征、一種記事耀功的禮器而流傳于世。

    青銅文化在世界各地區都有發展,這是因為青銅作為工具和器皿的原料有其優越性:

    首先,自然界存在著天然的純銅塊(即紅銅),因此銅也是人類最早認識的金屬之一。但紅銅的硬度低,不適于制作生產工具,所以,在生產中發揮的作用不大。后來,人們又發現了錫礦石,并學會了提煉錫,在此基礎上人們認識到添加了錫的銅即青銅,比純銅的硬度大。經過測定紅銅的硬度為布林氏硬計的35度,加錫5%,其硬度就提高為68度;加錫10%,即提高為88度。而且經錘煉后,硬度可進一步提高。

    在中國古代人們已經能夠準確的掌握青銅的含錫鉛比例??筛鶕T造期望的不同,按比例加錫、鉛?!吨芏Y__考工記》里明確記載了制作不同的不同合金比例:

    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齊(劑)。

    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齊(劑)。

    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齊(劑)。

    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齊(劑)。

    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箭頭)之齊(劑)。

    金錫半,謂之鑒燧(銅鏡)之齊(劑)。

    一般加錫越多,鑄好的青銅器就越硬,但同時青銅也會變的更脆。其次,青銅溶液流動性好,凝固時收縮率很小,因此,能夠鑄造出一些細部十分精巧的器物。最后,青銅的化學性能穩定,耐腐蝕,可長期保存。此外,青銅的熔點較低,熔化時不需要很高的溫度。所以青銅器用壞了以后,可以回爐重鑄??脊抛C明中國青銅器源遠流長,其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大約二千年以前,自奴隸社會的夏代開始中國進入了青銅時代,到春秋時代結束。經夏、商、西周、春秋到封建社會的戰國、秦漢,每一時期都有著前后承襲的發展演變系統。我國古代青銅器種類繁多、形制多樣,包括:禮器、生產工具、兵器、車馬器和其他用具。其中禮器又包括了時期食器、酒器、水器和樂器。

    禮器:青銅禮器十分發達是中國古代青銅文化區別于其他國家古代青銅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之一,這也是中國古代青銅文化的本質特點。禮器的發達是由中國古代奴隸社會異常強大的“宗法血緣”關系決定的。人們對祖先、對神靈的崇拜遠遠超越了對于自身的認同。夏代已出現了青銅禮器。到了商代,特別是商代晚期青銅禮器已十分發展成熟,主要的器類都已具備,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和樂器。鼎是青銅禮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會中,它被當作統治階級等級制度和權利的標志。《史記--封禪書》記載:“(夏)禹收九牧之金(銅)鑄九鼎”,從此九鼎成為王權的象征、傳國的寶器。后來,“桀有亂德,鼎遷于商。”周滅商,成王又遷九鼎于洛邑(今洛陽)。春秋時期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陳兵于洛邑附近,定王派王孫滿前去慰勞,楚莊王乘機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遭到了王孫滿的有力駁斥:“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左傳·宣公元三年》)。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問鼎”故事。目前考古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青銅鼎是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商代早期的青銅鼎。1939年安陽殷墟武官村出土的商代晚期后母戊(司母戊)鼎長方斗形腹,口沿上有兩個直耳,腹下有四個圓柱足。腹部四周飾以獸面紋和夔[kui葵]紋,耳外側飾以雙虎食人頭紋,足上部亦飾以獸面紋,并皆以云雷紋為地紋,神秘而繁縟。腹內壁鑄有銘文“后母戊”三字,據此可知為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而作。形體巨大,高達1.33米,大長1.10米,寬0.79米,1994年經中國歷史博物館科技部與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進行標準計量,實測重量為832.84公斤,不僅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制作精美,系用多塊陶內范和外范拼合澆鑄而成,代表了中國古代青銅冶鑄業的高水平和中國古代人民無以倫比的智慧與創造力。青銅鼎是在新石器時代廣泛使用陶鼎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鼎出現于商代早期,即商二里岡文化期,歷經各個朝代,一直沿用到兩漢,乃至魏晉,是青銅器中行用時間最長的,因而變化也很大。屬于商代的有圓鼎、鬲鼎、扁足鼎、方鼎等。商代用鼎制度,中、小型墓陪葬的一般是一具或二具。無論是殷墟或殷墟以外地區大都如此。但是王室的陵墓則懸殊甚大,商晚期殷墟婦好墓出土方鼎二、扁足方鼎二,大小不同的圓鼎三十二具,還有少數殘破的碎片,可見中、小型墓和王室墓等級差別的森嚴。表現等級秩序明顯的,是西周的列鼎制度。寶雞竹園溝西周早期1號墓已出現大小相次三具一組列鼎,和另二具配合的鼎。奴隸主貴族等級愈高,使用數愈多,就是說享受肉食品亦愈豐富。據禮書的記載,西周時:天子用九鼎,第一鼎是盛牛,稱為太牢,以下為羊、豕、魚、臘、腸胃、膚、鮮魚、鮮臘;諸候一般用七鼎,也稱大牢,減少鮮肉、鮮臘二味;(但東周時諸侯宴卿大夫也可用九鼎);卿大夫用五鼎,稱少牢,鼎實是羊、豕、魚、臘、膚;士用三鼎,鼎實是豕、魚、臘,(士也有用一鼎的,鼎實為豕)。

    發展時期青銅器

    商代早期、中期

    公元前16世紀一公元前13世紀

    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銅器是中國青銅器藝術趨于成熟的發展時期。以酒器為主的禮器體制初步建立,兵器種類增多。普遍裝飾獸面紋樣,構圖漸趨繁密,線條峻深勁利。分鑄技術的應用已較嫻熟,制范、合范技術相當進步。這一時期的青銅器在黃河、長江的中游地區多有發現,奠定了青銅藝術鼎盛的基礎。

    鼎盛時期青銅器

    商代晚期 西周早期

    公元前13世紀—公元前11世紀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銅藝術輝煌燦爛。商代禮器的重酒體制臻于完善,滿布器身的紋飾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結合的方法,精美絕倫。運用夸張、象征手法表現動物神怪的獸面紋空前發達,既壯嚴神秘又富有生氣。紀事何銘文在商末出現。周初禮器沿襲商制,出現了向重食體制轉變的端倪。鑄記長篇銘文是西周青銅禮器的重要特點。

    轉變期青銅器

    西周中期、晚期 春秋早期

    公元前11世紀末—公元前7世紀上半葉

    西周中晚期的青銅器形成重食的系統。列鼎制度、編鐘制度和賜命作器之習已經形成。新器類出現,器形端莊厚重,紋飾多為動物變形,或流轉舒暢,或樸質簡率。作器鑄銘盛行,多見有長篇銘文的重器。春秋早期的形制和紋飾是西周中晚期的自然延續。各諸侯國普遍建立青銅鑄造業,水平不一,有的范鑄技術略顯粗疏,大國之器仍較精嚴。

    更新期青銅器

    春秋中期、晚期 戰國

    公元前7世紀下半葉—公元前221年

    春秋中期至戰國,青銅藝術的發展再次出同高潮。列國青銅器趨向成熟,區域特征明顯,北方晉秦、東方齊魯、南方荊楚的青銅藝術交相輝映。器物的生活實用性加強,禮器的功用逐漸消失。形制的創新,出現了許多譎奇精麗之器。以龍為主題的紋飾細密繁縟,人物活動的畫像創造性地作為主紋出現。失蠟法和印模塊范拼合法產生,鑲嵌工藝絢麗工巧。銘文字體亦注重美化。戰國晚期,青銅藝術趨于樸素平實。

    秦、漢為青銅器發展史的余輝。

    青銅器主要分酒器、食器、水器、樂器和兵器五大類。

    酒器

    爵 爵用于飲酌酒之器皿,是最早出現的青銅禮器。 爵的一般形制為:前有流,即傾酒的流槽,后有尖銳狀尾,中部為杯形,腹側有鋬(pàn),下配以三足。流同杯口之間有柱(柱可能為過濾之用)。



    角 (音 jue) 飲酒器。無柱、流,兩端皆是尾。角同爵的容量比為四比一。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角當推上海博物館所藏的二里頭文化期的異形管流角。



    尊 高體,大型或中型容酒器。按其形體可分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鳥獸尊等三類。

    壺 盛酒之用。使用時間從商至漢代或更晚。 鋪首:銜門環的底座,多為虎頭、螭、龜、蛇等,起裝飾壺身的作用。

    卣:(音 you) 盛酒器。盛行于商晚期及西周。

    觥:(gōng)盛酒器,真正器名尚不可知,稱觥是約定俗成。出現于殷墟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

    彝 方彝(yí)乃盛酒器。一般呈方型,出現于商代晚期。



    食器

    豆 專用于放置腌菜、肉醬和調味品的器皿。青銅豆出現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戰國。山西保德縣出土的商晚期帶鈴銅豆,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銅豆。 豆也屬禮器的一種,通常成對出現。對于用豆數量的多少,古代也有一定的典章制度。《禮記·禮器》所載"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但是,出土和傳世的青銅豆都較少,這可能和當時人們多用陶豆、漆豆和竹、木質豆有關。

    鼎 青銅鼎有烹煮肉食、食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種用途。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鼎出現于商代早期,歷經各個朝代,一直延用到兩漢,乃至魏晉,是青銅器中使用時間最長、變化最多的器皿。作為飪食器,鼎并無特殊功用,但作為禮器,它卻是統治階級等級制度和權力的標志。古代社會,對于用鼎的數目,有相應的制度,稱為"列鼎制"。據文獻記載,西周時期天子用九鼎,第一鼎盛牛,稱"太牢",以下盛羊、豕、魚、脂、腸胃、肪、鮮魚、鮮臘;諸侯一般用七鼎,也稱大牢,減少鮮肉,鮮臘二味;卿大夫用五鼎,稱少牢,鼎盛羊、豕、魚、臘、膚;士用三鼎,盛豕、魚、臘,士也有用一鼎的,盛豕。



    甗 (音yan )為蒸飯器,全器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體用以盛米,古稱"甑"(zhèng);下體為鬲(lì),用以煮水,中間有孔通氣。青銅甗在商代早期已有鑄造,但為數甚少。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已較多,西周末、春秋初尤為突出。甗是絕大多數殉葬銅禮器的墓中必有之器。

    簋 (音guǐ)盛放煮熟的稻、粱等飯食的器具。青銅簋出現在商代早期,但數量較少,商晚期逐漸增加。

    商周時期,簋是重要的禮器。特別是在西周時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樣,在祭祀和宴饗時以偶數組合與奇數的列鼎配合使用。據記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出土的簋也是以偶數為多。

    敦 (音duì)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結合發展而成,產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戰國晚期,秦以后消失。其基本形制是上下內外皆圓,蓋與器相合成球體或卵圓形體。

    鬲 (音lì)為炊粥器,青銅鬲最早出現在商代早期,大口,袋形腹,猶如三個奶牛乳房拼合而成,其下有三個較短的錐形足。袋形腹的作用為了擴大受火面積,較快地煮熟食物,但商代晚期以后,袋腹逐漸蛻化,且多數青銅鬲有精美的花紋,不宜于火煮,當為盛粥器。

    水器

    盤 盛水器,青銅盤出現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晚期。

    匜 (音 yi)與盤配套洗手用,一人捧匜 一人捧盤盛水。

    鑒 (音 jian)大型水器 ,盛水也可盛冰

    樂器

    鐘 打擊樂器,盛行于西周和東周。斜掛的鐘稱為甬鐘,直懸之鐘稱紐鐘。

    鼓 打擊樂器。由于商周時期的鼓絕大部分是木質的(難以保存),所以青銅鼓為數甚少。

    鐃和鉦(音 zheng )同為打擊樂器

    兵器

    戈(gě)是商周時期兵器中最常見的一種,古稱句(gōu)兵,是用以鉤殺的兵器。

    矛 用于沖刺的兵器。矛體分鋒刃和骹兩部分。鋒又分前鋒和兩翼;骹為插入木柄處。

    鉞 鉞(yuè)是具有征伐權力象征的權杖器,其中的異形鉞為少數民族或北方傳入。

    戟 戟(jǐ)是一種既可刺又可勾殺的雙重性能兵器。

    劍 古代貴族和戰士隨身佩帶,用以自衛防身進行格斗、可斬可刺的兵器,出現于西周。劍一般由劍身(有血槽)和劍把兩部分組成,并配有鞘。史學上所稱的玉具劍是指摽、首、格、劍鼻四處皆佩玉的劍。

    以前的老古董商鑒別銅器,靠眼看、手摸、耳聞、鼻嗅、舌舔來加以斷、推理,辨別其年代與真偽,這完全憑長期積累的實踐經驗。而現在的專家則擁先進的科學儀器,甚至可用激光測定。

    可是作為一般的古銅愛好者,要識別一件青銅器的真假,到底該從何入手呢?應該掌握古銅器鑒別的要點。即銹色、手感和聲響、花紋與款識、銅質與器式。

    (一)銹色銅器經過幾千年流傳,至今大致有三種方式:入土、墜水、傳世。行家們說:“銅器墜水千年,則綠如瓜皮,而瑩潤如玉;未及千年,雖有青綠而不瑩;未入土水之傳世銅器,其色紫褐,而有朱砂斑,甚至其斑凸起?!币话阏f來,流傳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銅器,由于銅質差別及各地土質、水質的差異,入土銅器的銹色也不盡相同,常見有綠銹、紅銹、藍銹、紫繡等。拿到一件銅器,先要用眼看,若銹色與器體合一,深淺一致合度,堅實勻凈,瑩潤、自然,則為自然生成的銹色。若銹色浮在器物之上,綠而不瑩,表皮銹,而且不潤澤,刺眼,就是偽銹了;這時再做進一步的審定,把手搓熱觸摸器物,用鼻嗅手,定有銅腥味,因為千年古銅的無銅腥味的;還可用熱堿水洗刷,偽銹就會脫落,若刷洗不下,再用火烤就脫落了;或者用舌舔,若有鹽鹵味,也是偽銹。

    (二)手感和聲響

    用手掂量,若過輕或過重就要引起注意了,當然,這全憑經驗。另外還可用手敲擊實物,聽其聲響,若聲微細而輕脆則可;若聲渾濁,發出“嗡”音,則需提高警惕了。

    (三)花紋和款識

    這是鑒別銅器的一個重點,夏代銅器花紋簡單;商代花紋則華麗繁縟,且多遍體生花;西周大致與商同,但后期趨向素樸;春秋戰國的花紋則清新活潑,富于生活氣息,秦漢重實用,花紋少且不及前代精細。另外,還可以從不同時代紋飾圖案內容的改變來推斷、判別。至于款識,則主要可從其字體加以辨別。商代字體規整,筆勢遒勁大方,優美灑脫,后期多典雅秀麗的波磔體;周朝早期沿襲波磔體;春秋時書體有肥體和瘦體,還有形似蝌蚪的“笠斗文”,以及圖案化的“鳥蟲書”;戰國金文字體大金不考究,但也有字體豎筆引長下垂,末端尖銳的“懸篆”雛形;秦朝統一了文字,通用小篆。掌握了這此若一件號稱三代時的銅器上卻出現了小篆字體,那就笑話了。另外,還可根據銘文字數的多少、內容來判定。

    (四)銅質與器式

    銅質的鑒別較簡便,翻看銅器的是底,若出黃銅質地,則是偽品;足底若已偽制了銅色,用熱堿水刷洗就能看到其本來面目。除要記清楚銅器的器式、名稱外,還要了解什么年代鑄什么銅器、什么樣式的銅器是什么年代鑄的。例如鈁,鈁是方形,盛器,是國末期出現的,若其按三代作工、銹色制,為偽品。再如鼎,各代皆有,但若有蓋、短的鼎則不大可能是三代物品。

    鑒別銅器,是一件繁瑣而艱難的事,但只要掌握了要點,多看、多記、多思、還是能鑒別出真假的。

    青銅器主要紋飾介紹

    夔紋 表現傳說中的一種近似龍的動物,說文:“夔……一足”。圖案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 有的夔紋已成為幾何圖形化的裝飾。多作為器物上的主紋。

      龍紋 《說文》“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圖案取傳說中龍的形象?;旧嫌腥N形式:屈曲形態,幾條龍相互盤繞,頭在中間分出雙身。

      蟠螭(chi音吃)紋 形狀象夔,張口,卷尾,《國語·吳語》“為虬弗摧,為蛇將若何”。韋昭注:“虬小蛇大”。圖案以蟠屈的小蛇(虬)構成圖形。

      鳥紋 有的長翎垂尾,有的長尾上卷,頭前視或作回首狀。也有的鳥頭上作仰起或下垂的高冠,這種形狀的鳥紋,也通稱為鳳鳥紋。鳥紋多作為器物上的主題紋飾。

      蟬紋 大多數在三角形中作蟬體,無前后足,四周填以云雷紋。也有作長形,并有前后足的,中間再填以云雷紋。

      蠶紋 頭圓,兩眼突出,體屈曲狀。多飾于器物的口部或足部。

      象紋 圖案表現象的形態,有長鼻構成明顯的特征,也有單以象頭、象鼻為圖案的。

      魚紋

    圖案表現為魚的形態,有的魚形象較呆板,有的形象生動。脊鰭與腹鰭各一個或兩個。魚紋常飾于盤內,反映器物裝飾和器物的造型是密切結合的。魚紋也常施于銅洗和銅鏡上。

      龜紋 其狀一般是刻畫出龜的全形,在銅器中見到的不多,多施于盤內。

      貝紋 形狀作貝殼狀,將單獨的貝殼連接起來組成圖案。

      云雷紋

    青銅器上的一種典型紋飾。它的基本特征是以連續的回旋形線條構成幾何圖形。有的作圓形的連續構圖,單稱為云紋;有的作方形的連續構圖,單稱為雷紋。云雷紋常作青銅器的地紋,用以烘托主題紋飾。也有單獨出現在器物頸部或足部的。

      勾連雷紋 由近似“T”形互相勾連的線條組成。

      乳釘紋 青銅器上最簡單的紋飾之一。紋形為凸起的乳突排成單行或方陣。另有一種,乳釘各置于斜方格中,稱為斜方格乳釘紋

    。



    以下按照年代展示各個朝代的青銅器

    夏代



    管流爵 夏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紀-前16世紀)

    敞口弧沿,雙翼上展,狹長的器身下設有假腹,上有數圓穿,假腹下接三棱形的足。器身一側帶有管形流,流上有2曲尺狀裝飾。腹飾簡單的乳釘紋、弦紋。

    爵和角都是用于飲酒的容器,但爵有流而角的造型則無流而具有若尾的雙翼。此器形似角而帶有管狀的流,屬于特殊形式的爵,非常少見。



    鑲嵌十字紋方鉞 夏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紀-前16世紀)

    鉞是古代的兵器。此器方形平刃,闌旁有兩方孔,似用于皮條捆扎。器物中心有一圓孔,其周圍用綠松石鑲嵌卉紋六組,紋飾較為特殊。此方鉞大而且重,使用不便,還有綠松石作鑲嵌,當是儀仗用具。

    商代青銅器



    戉箙卣 商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高33.3厘米,口橫15厘米,口縱13.7厘米

    重6750克

    卣為容酒器。隆蓋高緣,鼓腹下垂,圈足。勁縱向置龍首提梁,提梁飾龍紋。自蓋到圈足置棱脊四道。器及蓋上飾浮雕大獸面。器體獸面雙目特別巨大,手法甚為夸張。蓋沿、器頸、圈足上分別飾以不同形態的龍紋和鳥紋。

    提粱縱向裝置,與一般橫向裝置不同,利與蓋的兩側挑出雙角,以增強形體的氣勢。蓋內有銘文“戉箙”兩字。



    獸面紋尊 商

    商代中期(公元前16世紀-前13世紀)

    這件尊口部侈大,超過肩徑,肩部豐圓突起,圈足較低,是商代早中期常見的式樣。此尊的肩部有三個犧首,體現了商代中期鑄造技術的發展。肩腹部獸面紋精麗工整,結構緊密,獸目及軀體上與方整齊排列的羽狀紋飾更見綿密精細的氣質。但整個圖象仍有強烈的抽象感和神秘感,獸面的主干和地紋沒有明顯的區別。





    X壺 商

    商代早期(公元前16世紀-前13世紀)

    壺是古代盛放酒的容器,沿用的時間很長,從商代直至漢代或更晚,其造型的變化也極其豐富復雜。這件小口長頸的壺是商代中期盛行的形式,壺肩上有兩個穿,可見原來連有活動的提梁。器身有華麗繁密的紋飾,除蓋上的卷體龍紋外,壺的肩腹部布滿婉轉流暢的紋樣,極見精美。壺的圈足內有一個X形的銘文,為作器者的氏族徽記,十分難得,是青銅器中發現最早的銘記之一。





    鑲嵌獸面紋戈 商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戈是商周兵器中最常見的一種,古稱鉤兵,是用于鉤殺的兵器。其長度根據攻守的需要而不同,所謂“攻國之兵欲短,守國之兵欲長?!备晔菛|周時期才發展起來的,因此留存至今的以戈頭部分最多見。這件戈的頭部為三角形援,長方形的內部以綠松石鑲嵌獸面紋,精麗工致,應當是禮儀中使用的兵器。





    獸面紋鐃 商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鐃是我國最早使用的青銅打擊樂器之一,又稱鐘或執鐘,流行于商晚期。它的形體似鈴而大,口部呈凹弧形,器體橫截面為闊葉狀,兩側角尖銳,底部設中空短柄,可置木段以便手執。根據文獻記載,鐃是一種軍樂,在退軍時指示停止擊鼓。



    徙卣 商

    以兩個相背的鸮(貓頭鷹)合并為器形,蓋為鳥首,首上有雙耳,兩側的角作鳥喙,器腹作鳥身,飾有羽翼,器足為鳥足。器蓋對銘1“徙”字。



    小子省壺 商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小子省壺是晚商時期十分著名的器物,它直頸,鼓腹微微下垂,僅在蓋、頸和圈足上用單或雙線勾勒出十分簡單的龍紋,風格簡潔質樸,與商代晚期繁紋縟飾、華麗至極的時尚迥異其趣。而壺的蓋上和器內,卻鑄有內容相同的二十二字銘文,表明小子省受賞作器以資紀念。商代晚期青銅器上鑄有銘文并不少見,但一般銘文都較短少,鑄造長篇記事銘文是周人的習慣,并往往因之不飾花紋。小子省壺的出現,表明較長的記事銘文及其在紋飾上的相應簡化并非周人的首創,只是在注重奢華外表的商代格外罕見而已。





    獸面紋壺 商

    橢圓形壺,長頸,深垂腹,雙貫耳、圈足。頸飾弦紋,身飾虎首、牛首二組獸面紋、龍紋,足飾云紋。





    鼎方彝 商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青銅的方彝出現于商代晚期,通常作長方形,帶有四阿屋頂形的蓋。此器的器蓋各有1字銘文“鼎”,蓋身裝飾有多層浮雕的獸面紋,蓋部的獸面紋呈倒置狀,配合器身上大下小的造型,和諧貼切,體現了商人高超的設計思想。





    執簋 商

    侈口,束頸,鼓腹,兩側有獸形耳,高圈足??谘叵虑昂笾醒敫饕桓〉瘾F首??谘叵?、腹、足各飾蟬紋、鳥紋、獸面紋、雷紋。耳內各銘1字。





    戈父丁簋 商

    敞口,卷唇,深弧腹獸首耳。口沿下飾雷紋,前后中央各1浮雕獸首,腹、足各飾乳釘紋、雷紋、鳥紋。腹銘3字“戈父丁”,系戈氏為父丁所作之器。





    獸面紋鬲 商

    鬲是炊粥器,亦可盛放肉食。青銅鬲最早見于商代早期,其形式自陶器發展而來。鬲侈口,唇邊加厚,長頸,深腹袋狀,下有圓綴形中空足,雙立耳。頸飾獸面紋,上下皆飾連珠紋。腹飾卷角型獸面紋,獸目特巨,圖案條紋粗曠,結構復雜,具有高度的象征意趣。





    戈鼎 商

    雙耳厚大,方唇,深直腹上有6條扉棱,柱足。腹飾獸面紋,足飾三角云紋。腹內銘文“戈”是器主之族名。



    史鼎 商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雙耳高大,柱足粗壯,氣勢十分雄健。腹部飾精美的鳥紋和獸面紋,突出的扉棱既遮掩了鑄造的痕跡,又具有相當的裝飾性。鼎腹內壁鑄有銘文“史”,表明其為商代的大族史所擁有。



    鳥紋鼎 商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小立耳,方唇,深腹,圜底,三柱足。口沿下飾一周回顧式鳥紋,器形厚重,花紋精細,具有晚商銅鼎的典型作風。





    龍紋斗 商

    商晚期(公元前13一前11世紀)

    微斂口,平底,曲柄,尾部寬大,鏤鑄成兩頭龍紋,精美而別致。





    爻斗 商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斗是用于取酒的挹酒器,多作帶有曲柄的小杯式樣,如北斗星之形。這件斗微斂口,圜底,長曲柄,是商代晚期的形式。杯部飾直條溝紋,柄飾橫條溝紋。柄背有1字銘文。







    先壺 商

    器形扁圓,微侈口,收頸,頸兩側有貫耳,垂腹,圈足。頸、腹、足各飾獸面紋。腹內底鑄1字銘文。





    旅爵 商

    敞口,長流,流口處有傘形柱,長尾,卵形腹。





    亞其爵 商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這件爵的造型和紋飾都極為精美,器形高大瑰偉,器壁厚重均勻,足部粗壯,具有端莊凝重的氣派。除了腹部的獸面紋,流、尾部等部位都裝飾精細的雷紋,裝飾幅度很大,與雄偉的形制構成奇妙的對比,給人以華麗奪目的美感。





    父乙觶 商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觶是飲酒用的杯,初見于商代晚期,沿用至東周時期。它的形制有扁體和圓體的兩種,往往帶有蓋。這件觶為扁體,紋飾精美,蓋、腹、圈足均飾獸面紋,頸部為三角雷紋,其下還有鳥紋。蓋和器身四周都有突出的扉棱,這是為了掩蓋范縫美化器物而特設的附飾,是獨特而巧妙的藝術構思。







    獸面紋觶 商

    扁圓體,蓋上有傘形柱,侈口,長頸,垂鼓腹,圈足。蓋、頸、腹、足各飾鳥紋、獸面紋、雷紋。





    龔子觚 商

    敞口,長身,圈足。身有扉棱。頸、腹、足各飾蕉葉紋、雷紋、龍紋。足內鑄二字銘文。





    黃簋 商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簋是盛放煮熟的稷、稻、粱等飯食的器具,它出現于商代早期,但數量較少。商代晚期,飪食禮器的重要性日益顯露,鼎簋之屬均有增加。這件簋的造型采用當時流行的無耳簋式樣,侈口,束頸,鼓腹,圈足外撇。頸飾3獸首,頸、腹、足各飾蕉葉紋、鳥紋、乳釘紋,精細秀美,腹內底鑄1字銘文。







    獸面紋鬲 商

    小立耳,三袋狀錐足。頸、腹飾獸面紋、雷紋。







    父戊方鼎 商

    寬立耳,方唇,折沿,斂直腹,柱足。腹、足飾扉棱、鳥紋、乳釘紋、雷紋、獸面紋。腹內壁鑄二字銘文。





    羊鼎 商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殷墟晚期鼎的造型中出現了一種束頸、曲壁的新形式,此鼎即是其典型的代表。鼎的兩耳三足安排十分妥帖,整個造型富于穩定感。在器物的頸腹部分別裝飾對稱的回顧式鳥紋和獸面紋,襯以細密的雷紋。紋飾線條深刻勁銳,范鑄極精,使粗獷的獸面和精細的雷紋水乳交融,夸張而不失之狂野,精密而不流于瑣碎,呈現出端凝、優雅的美態。





    獸面紋鼎 商

    薄立耳,深直腹,柱足稍細。口沿下飾獸面紋,腹飾三角雷紋。器形不失穩重之感,紋飾精致典雅。





    劉鼎 商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商代晚期,除了酒器有比較大的發展,在禮儀中起重要作用的鼎和簋也在青銅禮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制作格外雄偉精麗。此鼎體積雖小,但適應當時瑰偉雄壯的審美風尚,制作尤為厚重端莊,氣度不凡。腹內壁鑄一以鉞斬人首形的象形字,為“劉”之本字。



    斜角雷紋觚 商

    敞口,粗身聯圈足,圈足有十字形鏤孔??谘馗归g有一牛首。







    獸面紋觚 商

    敞口,長身,束腰,高圈足。腹飾獸面紋、聯珠紋。圈足有十字形鏤孔,底有折棱。





    獸面紋牛首尊 商

    敞口,內收頸,折肩,弧腹,圜底,圈足。肩飾透雕牛首鋪首。腹飾外卷角形獸面紋,圈足有圓形鏤孔。







    獸面紋爵 商

    長流,短尾,流口處有1對較高的傘形柱。橢圓形腹,圜底,三刀形足外撇。是商早期爵向商晚期爵演變的過渡形式。腹飾獸面紋、聯珠紋。





    獸面紋扁足鼎 商

    厚唇,折沿,口沿上一對小立耳,弧腹,圜底,下有三抽象的龍形扁足,龍口侈張托鼎腹。腹飾獸面紋、弦紋。





    云紋鼎 商

    斂口,厚唇,小立耳,深弧腹,圜底,腹下有3空錐足。腹飾1周粗疏的斜角云紋。





    父乙觥 商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這是一件器形和紋飾都很別致的盛酒器。觥蓋前端為一昂首而出的獸首,后端作牛首形,中脊為一小龍,前端獸耳后部各有一小蛇。器身周體飾鳳紋,主鳳特大,長尾逶迤,形態優雅。整器裝飾手法純熟靈巧 ,是商代晚期中較為獨特的作品。



    四羊首瓿 商

    商晚期(公元前13-前11世紀)

    瓿是一種食器.此瓿大口,短頸,廣肩,深腹。肩部置羊首四具,間隔一鳥。腹部飾乳釘紋.圈足飾獸面紋,并有三方孔。整器體積宏偉,頗為壯觀。







    黃觚 商

    商晚期(公元前13一前11世紀)

    觚是飲酒器。此器喇叭口,高圈足,中間細腰可以把手。頭部飾三角形變形獸紋,中腹部飾兩組對稱的龍紋。尤為特殊的是在圈足上的曲角龍紋采用透雕的樣式,裝飾性極強,同時也顯示出極為高超的鑄造技術。圈足內銘有“黃”字,是作器者的氏稱。







    龍紋扁足鼎 商

    商晚期(公元前13一前11世紀)

    鼎是青銅禮器中的大類,在古代社會里曾被用來"明尊卑,別上下",是統治階級劃分等級和權力的標志。鼎有烹煮肉食,實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種用途。扁足鼎,傳世和出土均很少。此鼎立耳、方唇、淺腹、圓底,下置三個龍形的扁足。每一個扁足既薄又寬,且兩面都有繁密而遒勁的龍紋,龍尾斜卷成落地的支撐點,使整個鼎有穩定感,從而增強了造型的氣勢。鼎的腹部飾長鼻獸紋,圖案結構別致協調。這件鼎從整體到局部的設計都很和諧,沒有其它不必要的裝飾堆砌,具有相當高超的工藝水平。

    高30.9cm,口徑16.3cm,重1.26kg。

    觚高體細腰,大口外侈,圈足。頸部飾蕉葉紋,腰部上方飾蠶紋,腰與足飾獸面紋。圈

    足上方有十字孔。

    足內刻 “癸”二字銘文?!啊贝砟骋皇献宓淖寤?,表明此觚是族為其父輩名“癸”者

    所做的器物。



    亞簋

    亞簋,通高22.4cm,寬26cm,重3.16kg。

    簋圓體,有蓋,蓋頂正中有一圓握,上有二穿孔,握兩旁各有一系鈕,與二穿孔在平行

    線上,深腹,腹兩側各有一獸耳,圈足較矮,且外撇。蓋邊、頸部及足上均飾夔紋組成的獸

    面紋,頸部正背兩面各飾一浮雕犧首。

    蓋、器有對銘,3行16字:

    己亥,王賜貝,

    在闌。用作

    父已尊彝。亞(音貫)。

    銘文記述,己亥這一天,王賞賜貝,在闌地。因此為父已做祭器。做器者的族名是“亞

    ”。

    此簋造型普通,紋飾簡單,但商代帶蓋的簋較少,傳為河南洛陽出土。章乃器先生捐獻

    。



    乳釘三耳簋

    乳釘三耳簋,通高19.1cm,口徑30.5cm,重6.94kg。

    簋圓體,口沿外折,鼓腹,腹上有三獸耳,高圈足。頸部飾目雷紋,腹部以鞭形雷紋作

    襯托,飾乳釘紋。耳上獸首采用浮雕手法,雕刻精致,突出了裝飾性,使三耳格外醒目。足

    上以六夔組成三組獸面紋。

      商代三耳簋較為少見。



    癸簋

    癸簋,通高12.7cm,口徑12.8cm,重1.78kg。

    簋侈口,鼓腹,圈足。通體以雷紋作地,口沿處飾蕉葉紋,頸部飾浮雕獸首及夔龍紋,

    腹、足部飾獸面紋。

    器內底有“癸”二字銘文?!啊睘樽寤?。銘文表明此器是為族名為“癸”的先輩做的祭

    器。



    亞鳥寧盉

    亞鳥寧盉,通高31cm,口徑12.5cm,重3.86kg。

    盉圓口,深腹,下有三袋形足。盉蓋與頸有鏈相連,蓋頂有一菌形鈕。器身前有一管狀

    流,后有獸首鋬。蓋、頸部飾獸面紋一周,流飾蟬紋,鈕上飾火紋。

    鋬內有銘文6字“亞鳥寧從父丁”?!皝啞睘楣倜?;“鳥”、“寧”、“從”均為族徽;

    “父丁”指死去的父親名“父丁”者。銘文記載有“亞”這個職官身份的“鳥”、“寧”、

    “從”三個族為其死去的父親名“父丁”者做此盉。



    矢壺

    矢壺,通高34.6cm,寬24.5cm,重6.49kg。

    壺扁圓體,侈口,束頸,雙貫耳,鼓腹下垂,圈足。從口沿至足部共有6層紋飾,一、三

    、五層飾獸面紋,二、四、六層飾夔紋,雙耳飾獸面紋。通體以雷紋作地紋,整體紋飾細密

    華麗。

    壺內底鑄銘文“矢”字,“矢”為做器者的族名。



    冊方斝

    冊方斝,高28.5cm,寬16.2cm,重3.12kg。

    平口,平蓋,方體,圓角,垂腹。平底,下有四個三棱尖足,足略外撇。蓋頂上有一雙

    鳥形鈕,鳥背向而立,蓋上飾獸面紋??趦蓚雀饔幸粋阈畏街?柱上飾齒形紋及云雷紋,口

    下飾葉紋一周。腹部四面飾獸面紋,間飾八個倒置的夔紋,腹側有一獸形把手。足外側飾蕉

    葉獸面紋。該斝垂腹,重心下移,四足外撇,造型穩重。腹部以雷紋為地,上面平雕獸面紋

    及夔紋,紋飾精美,細膩。斝體方者少見。

    器內底上的銘文“冊”,代表族徽。





    父已角

    父已角,通高20.5cm,雙尾間寬16.5cm,重1kg。

    角口部雙尾呈凹弧形,圜底,腹側有一獸首鋬,三錐形足。腹飾獸面紋。

    鋬內有銘文“父已”兩字,表明做器者是為祭祀自己的父親“父已”而做此器。



    父戊舟爵

    父戊舟爵,商代晚期,通高23cm。

    爵長圓腹,圜底,前流后尾,流側有傘形柱,獸首扳,三錐形足。器身起扉棱,兩面均

    飾獸面紋,輔以三角紋和雷紋。流外側有銘文“父戊舟”,一柱上有銘文“作尊”,表明“

    舟”是這件青銅器的所有者,為祭祀“父戊”做此爵。

    商周時期,“尊”既指一種盛酒器,又是對酒禮器的統稱(共名)。此件器物的銘文“

    尊”是第二種含義。

    此爵的流與柱上分鑄的銘文構成完整的內容,這在爵中十分少見。



    子工萬爵

    子工萬爵,通高21.1cm,寬16cm,重0.76kg。

    爵圜底,有流,有尾,三錐足,口上有二菌形柱,腹上有一獸首鋬。口、流、尾下均飾

    蕉葉紋,腹部飾獸面紋。

    鋬內有銘文“子工萬”?!白印睘榫舴Q,是貴族男子的稱謂;“工”表示負責管理工匠

    ;“萬”是族徽。此銘文表明“萬”這個氏族是承擔管理工匠之職的貴族。



    亞方罍

    亞方罍,通高60.8cm,寬37.6cm,重20.8kg。

    罍方體,方口,有蓋,直頸,肩部兩側各有一獸首銜環,鼓腹,正背兩面各有一浮雕獸

    首,腹部正面下方有一獸首鋬,方圈足外撇。蓋、頸、腹、足上均有8條縱向凸棱,蓋作屋頂

    形,頂上有一鈕。鈕、蓋、腹部飾獸面紋,頸、肩、足部飾夔紋。

    蓋、器有9字對銘,蓋銘2行,器4行:

    亞(音酗)者(音司)以

    大子尊彝

    銘文大意是:為祭祀歷代先王后妃及太子而做該器?!皝啞笔亲銎髡叩淖迕?。



    玉刃矛

    袢忻?,通?8.3cm,寬4.8cm,重0.1kg。

    矛由青銅柄和玉刃兩部分組成。柄呈錐狀,中空,兩側各有一系,一端有銎,另一端為

    桃形,有槽,葉形玉刃鑲嵌其上。柄飾獸面紋及葉形紋。

    矛是古代的一種兵器。出現于商代早期,延續到漢代,是戰爭中常用的兵器之一。玉刃

    矛不是實戰兵器,而是用于禮儀之器。   

    青銅柄嵌玉刃矛保存完整者很少見。



    亞盤

    亞盤,通高12.8cm,寬35.3cm,重4.24kg。

    “盤”圓體,寬口沿外折,淺壁,高圈足。盤內飾龍紋,龍首碩大,雙目凸起,雙目間

    有一錐形凸棱,龍尾繞盤一周,龍紋間隙飾夔紋。外壁飾菱形雷紋,并飾三只浮雕獸首。足

    上有6條凸棱,以凸棱為中心飾三組獸面紋。盤內底龍首處有銘文“亞(音疑)”二字,“亞

    ”是活躍于商代后期至西周初年的一個部族的族名。

    青銅器中的盤一般為承水器,多與匜、盉配合使用。其用法據《禮記·內則》載:“進

    盥,少者奉槃(盤),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沃盥,即洗手,以匜或盉澆水于手

    ,盤則用來承接棄水,宴饗前后行之,也稱“沃盥之禮”。此盤形體頗大,也可作盛水之用

    。青銅器中的盤最早出現于商代早期,戰國時逐漸消失。





    勺,口徑7.8cm,長12.3cm,重0.32kg。



    獸面紋甗

    獸面紋甗,通高80.9cm,口徑44.9cm,重40.02kg。

    甗侈口,雙立耳,三蹄形足。頸、腹部起扉棱。頸部飾由夔紋組成的獸面紋,腹部飾變

    形三角形夔紋。三足上部飾長有牛角的大獸面紋,下部飾弦紋三道。

    此甗花紋精細,型體高大,為青銅甗中之較大者。



    王生女方彝

    王生女方彝,通高29.5cm,寬18.6cm,重4.65kg。

    彝方體,平底,長方形圈足,足上有四豁口,屋頂形蓋,蓋上有一屋頂形鈕。蓋、腹、

    足上出八條棱脊,飾獸面紋和夔紋。

    蓋內側與器內底有對銘“王生女”。銘文標其所屬,表明此方彝是王的外甥女稱女的器

    物。



    ㄐ毌父戊方卣

      ㄐ毌父戊方卣,通高38cm,寬21.5cm,重5.78kg。

      卣方體,斜肩,腹部平直,有蓋,蓋頂上有一屋頂形鈕,有提梁,提梁兩端各有一獸首

    ,蓋、腹、足上均有8條縱向凸棱,肩部正背兩面各有一浮雕獸首。蓋飾獸面紋及夔紋,頸部

    飾夔紋,腹部飾夔紋及獸面紋,足飾夔紋,通體無地紋。

      蓋、器有7字對銘:

      ㄐ毌六六六父戊

      銘文大意是:該器是為去世的父親戊做祭器,在做器時進行了占筮,得出的卦畫符號是

    “六六六”。“ㄐ毌”是作器者的族名。



    二祀其卣

      二祀其卣,通高38.4cm,寬36.9cm,重8.86kg。傳1940年前出土于河南安陽。

      橢圓腹提梁卣。蓋、頸、圈足、提梁皆飾夔紋,頸中部兩面飾小獸頭各一。

      該器外底鑄銘文39字,蓋及內底各鑄“亞獏父丁”4字,是現存商代青銅器中銘文最長的

    幾件之一。外底銘釋文如下:

      丙辰,王令(命)(音義)

      其兄(貺)麗,殷

      于夆,田雍。賓

      貝五朋。在正月,遘

      于妣丙,肜日,太乙(音是)。

      唯王二祀。既

      (音揚)于上下帝。

     ?。悾骸吨芏Y·校人》“束帛麗皮?!薄蹲ⅰ贰皟善ひ??!敝敢粚ΛF皮。兄(貺):即賞

    賜。賓:金文通例,王派使者出使諸侯稱“使”,被使者按例需對使者有所饋贈,饋贈稱“賓

    ”。 )

    銘文大意是:商紂王命令其去夆地發布政令,在雍地田獵,并贈送夆地酋首一雙獸皮。

    酋首返贈其五串貝。時值商紂王二年正月丙辰日,舉行肜祭,祭祀太乙的配偶妣丙的日子。

    其對天上的上帝和地上的商王都作出了貢獻。

      這件銅器的銘文對研究商代晚期王室與周圍方國的關系以及商王室的祭祀制度、殷國制

    度、歷日制度等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過去,有的學者懷疑這件卣的銘文是偽刻的。為此,我

    院對該卣進行了X射線檢測分析,經透視光片驗證,器物銘文部分與器底及圈足是一整體,沒

    有焊接痕跡,可以排除偽銘的可能。



    十字洞腹方卣

    十字洞腹方卣,通高34.5cm,口徑6.6cm,重3.54kg。

    卣圓口微侈,長頸,方腹,圈足。有蓋,蓋鈕作立鳥狀。卣肩兩側各鑄一浮雕臥鳥,雙

    鳥背向,尾上卷與卣的提梁相連。卣腹四面正中各有一方孔,形成四面穿透、內部相通的“

    十”字形孔洞。卣蓋、器腹和圈足上以細密的云雷紋為地紋,均飾以獸面紋。

    此卣的腹部采用了奇巧的形式,器外部四面相通,器內曲折相連,兩者結合,既有貯酒

    之功用,又有觀賞之效果,構思巧妙,匠心別具,反映出當時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術。



    貝鸮卣

    貝鸮卣,通高17.1cm,寬14.2cm,重1.18kg。

    卣為雙鸮相背而立形,蓋為鸮首,兩側各出一尖喙,頂有一菌形鈕,器底下有四矮蹄形

    足。腹部飾浮雕翼紋,頸部飾雕浮雙獸首。

    蓋、器對銘“貝”二字?!啊蓖ü?,指箭囊。“貝”為族徽。“貝”表明器之所屬“貝

    ”是一個武官氏族。



    獸面紋大鉞

    獸面紋大鉞,高34.3cm,寬36.5cm,重5.8kg。

    形體厚大,器身方正,弧形刃,兩角外侈,平肩,長方內。肩上有二穿,用來縛扎和加

    固鉞柄。鉞體上方裝飾三個帶花蕊的圓形浮雕,間飾細膩的獸面紋,下方為獸面三角形紋。

    鉞體兩側鏤空。

    此鉞氣魄恢弘,造型與紋飾別致而和諧,雕刻細膩華麗,是青銅鉞中的精品。



    山婦觶

    山婦觶,通高17.5cm,口徑8.6cm,重0.66kg。

    觶侈口,束頸,鼓腹,圈足。有蓋,蓋頂有一菌狀鈕。鈕上飾火紋,蓋面飾乳丁雷紋一

    周,頸、足部飾夔紋。

    器內底有銘文“山婦”二字。“山婦”即“婦山”,表明此器的所有者是以“山”之族

    名作為自己私名的一位貴族身份的婦人。



    三羊尊

    三羊尊,高52cm,口徑41.2cm,重51.3kg。

    尊為大口廣肩型,厚唇外折,細頸上有三道凸弦紋。肩部等距離地裝飾三只高浮雕形式

    的卷角羊頭,間以回形紋為地的目形紋飾。腹部較肥碩,紋飾更為華麗,在回紋地上有三組

    獸面紋,用夸張的手法突出了獸面上最能傳神的眼睛,增加了肅穆莊重的氣氛。圈足較高,

    上邊有兩條凸弦紋,中間有三個等距離的較大圓形孔,這是商代銅器的典型特征之一,圈足

    的下部在回紋地上飾有六組獸面紋。全器圖案布局錯綜復雜,繁而不亂,是目前我國發現的

    同類器物中之最大者。

    這件尊是經過兩次鑄造而成的,先鑄尊體,并在肩部相應的位置上預留孔道,然后在孔

    道上再搭陶范,鑄制羊頭。這反映了三千年前我國先民的智慧與技巧,表現了當時冶鑄工藝

    已達到很高的水平。

    從大口、廣肩、低體、高圈足以及圈足上的三個大孔和繁縟的紋飾、華麗而又莊重的造

    型等特點來判別,此尊應屬于商代晚期器物,其時代相當于公元前十三世紀左右。

    三羊尊造型端莊富麗,制作精美,是我國古代青銅器的佳作之一。



    作尊彝尊

    作尊彝尊,通高27.6cm,寬22.5cm,重3.35kg。

    尊圓體,侈口,直頸,深腹,圈足外撇。腹部飾三層紋飾:上層飾四牛紋,牛曲腿而臥

    ,嘴微張,目視前方,二牛間各飾一個半浮雕獸首;中層飾四條錐形凸棱,間飾四只目紋,

    目紋四周為四瓣葉紋;下層飾單首雙身龍紋。

    此尊通體紋飾均采用半浮雕藝術手法,無地紋襯托。

      器內底有銘文1行3字:

    作尊彝。

    [img][/img]' border=0>

    亞方尊

      亞方尊,高45.5cm,寬38cm,口徑33.6×33.4cm,重21.5kg。

      尊方形,侈口,肩上四角各飾一象首,象首間夾飾獸頭,頸、腹、足均飾八條棱脊。獸

    面紋和夔紋是其主體紋飾,以雷紋作地。

      口內側鑄銘文2行9字:

      亞(音酗)者(音司)以

      大子尊彞。

      銘文大意:亞族祭祀諸位王后和太子的寶器。

      尊是盛酒器,流行于商早期至春秋戰國時期。方尊傳世較少。傳世的亞器有50件上下,

    器型不一,有方簋、方尊、方罍、方爵和兕觥等,僅臺北故宮博物院就藏有15件。70年代在

    山東益都蘇埠屯出土了幾件帶有亞銘文的青銅器,從挖掘的墓穴來看,規模都不小,其中一

    座還是有四個墓道的大墓。加上眾多的帶有亞銘記的器物,說明它們所代表的可能是一個大

    族。再從本器銘文看,能祭祀諸王后和太子的,也不會是一般的部族。此外,早年間蘇埠屯

    還曾出土過一些“亞器”,也有學者就此推測蘇埠屯是亞族的墓葬區。

    龍紋壺 西周

    壺為西周時期最主要的容酒器。此壺直口,長頸,斜肩,鼓腹甚大,下承圈足。頸兩側設象鼻上舉的獸首環耳,套鑄有環。腹部有四等分界欄,界欄和圈足飾變形獸體紋,頸部和腹部界欄內均飾卷體龍紋。紋飾疏寬流暢,規整大方,造型典雅莊重,頗有特色。



    青銅壺 西周

    此壺形體較小,銘文自名為飲壺,故為飲酒器。整器呈橢圓形,垂腹,圈足,蓋頂有捉手。器、蓋四邊皆有勾曲的棱脊,蓋沿和圈足各飾對稱彎曲的蛇紋,器頸飾對稱的鳥紋,蓋面及腹部飾對稱的變形卷體龍紋。全器以細雷紋裝飾。





    厚趠方鼎 西周

    此鼎為飪食器。口沿外折,雙立耳,方腹直壁,由上向下漸有收分,下有四條細長柱足,四隅有棱脊。腹四壁均飾獸面紋,獸面紋長角下垂于兩側,體軀省略,圖式稀見。內壁有銘文五行三十四字,記述王在成周之年,厚趠受到廉公饋贈的事跡。該器鑄作精細,在宋代即已著錄,流傳保存至今,實屬罕見。





    妊簋 西周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

    妊簋的圈足下設有四條象蹄形足,提高了器物的高度,是為了取食方便而進行的特殊設計,但與一般圓形器用三足的習慣有所不同,比較罕見。器身兩側設置象頭形的雙耳,長鼻翻卷如垂耳,極其生動。簋的腹部飾有百乳雷紋,是商代晚期盛行的紋飾,沿用至周初。







    德鼎 西周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

    德鼎是西周早期遺存的少數青銅大鼎之一。這一時期的鼎發現很少,在重視食器的當時,都是重器。德鼎的造型較商代晚期已發生變化,口部呈桃形,器腹微微下垂,平添沉穩的氣質。鼎的花紋仍采用帶地紋的獸面紋,但構圖趨于簡略,層次也不甚豐富,表現出周人獨特的簡約風尚。





    鳳紋卣 西周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

    卣是西周前期最主要的酒器,數目倍于商,并且有多種式樣的變化。這件卣紋飾特別精美,蓋和腹部的回顧式大鳳紋羽冠逶迤交纏,華美異常,范鑄技術也十分精湛,是西周卣中難得的精品。此卣出土于安徽屯溪古越族的墓葬中,同出器物多為春秋戰國之際的青銅器。在春秋戰國之際越人的墓葬中埋藏有如此精美的西周銅器,顯示了他們對先進的中原文化的仰慕之情。







    父庚觶 西周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

    父庚觶是圓體垂腹的觶,頸部飾蕉葉紋和分尾的鳥紋,腹部則為對稱的鳳鳥紋,昂首垂尾,華麗而精美。從西周初年起,鳥紋裝飾逐漸增多,并常作為主題紋樣,且形式日漸華美,尤以康王、昭王時代最為著稱。







    效卣 西周

    西周恭王(公元前10世紀中葉)

    卣是古代用于盛放香酒之器,多裝飾精美。這件器蓋部和腹部都飾有華麗的鳳鳥紋,鳳首回顧,生動多姿,器物的頸部和圈足上也裝飾有回顧的龍紋。此卣鑄有銘文七行六十八字,記效因受到父親公東宮轉賜的天子賜品而作器紀念。





    保卣 西周

    高蓋沿,圈形捉手,垂腹,圈足,獸首提梁。 蓋、沿下、圈足各飾龍紋、聯珠紋、蟬紋。器蓋對銘46字,記召公太保受王命伐殷東國五侯。







    虎簋 西周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紀上半葉-前771年)

    此簋的造型和紋飾均十分壯麗,微微隆起的蓋部置有蓮花形的捉手,優雅美觀???、腹之間稍稍內收,形成流暢的曲線。蓋部、腹部、頸部和口部分別裝飾連綿的波曲紋和交纏的獸目交連紋,氣勢雄渾,富有韻律感。在器物的蓋和內底,分別鑄有一虎紋,當是作器人的氏稱。





    師遽方彝 西周

    西周恭王(公元前10世紀)

    彝為容酒器.此方彝兩側置有上卷的象鼻形雙耳,較為少見。蓋及器體飾變形獸面紋,口沿下及圈足飾獸體變形紋飾。蓋、器各鑄銘文六十七字,大意記載周王在王宮中舉行酒宴,師遽向王奉獻禮品,王命令宰利賜給師遽玉圭等物品,師遽因以作器,以答謝天子的賞賜。



    史頌鼎 西周

    大立耳,垂腹,近平底,三蹄足??谘叵隆⒏购妥闵戏诛椬冃潍F體卷曲紋、波曲紋、獸面紋。銘文62字,記史頌受周王之命省視蘇國。



    德方鼎 西周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

    西周早期的方鼎造型更趨淺腹,足部變得細長,這件鼎是這一時期的典型。鼎的銘文相當重要,共5行24字,記成王在成周洛邑祭祀武王,貴族德參與其事,受到成王賞賜,作器以記之。







    晉侯蘇編鐘 西周

    西周厲王(公元前9世紀中葉)

    編鐘為成組的青銅樂器。該組編鐘大小不一,大的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都是甬鐘。鐘上刻有規整的文字,共刻銘文355字。銘文用利器刻鑿,刀痕非常明顯,銘文可以連綴起來,完整地記載了周厲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八日,晉侯蘇受命伐夙夷的全過程。1992年12月,上海博物館從香港古玩肆中發現此套編鐘14件,并搶救回歸.后山西晉侯墓考古發掘出土了殘存的2件小編鐘,形制與14件晉侯蘇鐘相同,大小和文字完全可以連綴起來,證實上博從香港搶救回歸的14件鐘與此次發掘出土的2件鐘原出同墓,此套完整的編鐘數目應是16件。



    齊侯匜 西周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紀-前771年)

    匜為盥洗器。此器平蓋,龍首鋬,四獸形足。通體飾較密的橫條溝脊紋。腹內底有銘文四行二十二字,記齊侯為虢孟姬良女作匜。孟姬女是虢君之女,為齊侯夫人。在青銅匜中,以此形制為最大、最重。





    青銅方尊 西周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

    尊也是一種盛酒器,一般為圓形。這件尊為圓口方體。器上的裝飾以獸面紋為主,肩部四周各飾有立體的大象,象鼻高高翹起,莊嚴中略帶詼諧。尊的四角有鏤雕棱脊,雕工精細。此器形體雖不大,而其氣度則深厚雄健,仿佛大器。







    鄂叔簋 西周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

    簋是一種盛放飯食的器具,方座簋是西周初期開始出現的新形式。鄂叔簋方座下有一個小鈴,至今保存完好,稍有晃動即會發出悅耳的聲音。方座表面飾鳥紋,極工整。



    有盤鼎

    有盤鼎,通高20.2cm,寬16.4cm,重2.26kg。

    此鼎圓形淺腹,二直耳,三夔形扁足,足中部有隔似盤。頸部飾獸面紋帶,獸面中間凸起一道扉棱,恰似獸面的鼻子。

    在以往的考古發掘品和傳世藏品中,帶盤鼎較少見。此種形制的鼎在陜西省寶雞市茹家莊西周墓中曾出土一件。



    寓鼎

    寓鼎,高26.5cm,寬22.2cm,重3.76kg。

    鼎為深圓腹,三柱足,二直耳。口沿下飾獸面紋帶,紋帶的上列有一排旗狀圖案。

      內壁有銘文4行30字:

    唯十又二月丁丑,寓

    獻佩于王,王賜寓

    曼絲。對揚王

    休,用作父壬寶尊鼎。

    銘文大意:在十二月丁丑這一天,寓獻給王后佩飾,王后賜給寓美絲。為答謝王后的美意,特做此寶鼎,用以紀念死去的父親壬。



    史斿父鼎

    史斿父鼎,通高41cm,寬19.5cm,重2.52kg。

    此鼎口微侈,有立耳,分襠,實足。頸部飾列旗獸面紋,獸面中部附飾浮雕犧首。內壁鑄銘文3行9字:

    史斿父

    作寶尊

    彝鼎。七五八。

    記史游父做鼎。銘后所附數字是八卦符號,表明鑄造此鼎時曾經進行過一次占筮。



    嬴霝德鼎

    嬴霝德鼎,通高10.5cm,寬8.3cm,重0.36kg。

    此鼎平沿外折,深圓腹,二直耳,三柱足較短,腹飾二道弦紋。

    腹內鑄有銘文2行6字:

    嬴霝德,

    作小鼎。

    做鼎自銘“小鼎”者,較少見。



    堇臨簋

    堇臨簋,高16.7cm,寬33.5cm,口徑21cm,重3.66kg。

    器圓形,侈口,大腹,雙耳,圈足。雙耳上飾獸頭,耳身飾鳥頭,長珥上雕鳥尾及足,腹前后各飾一大獸面紋,口及圈足各有一帶漩渦紋,間以變體夔龍紋,中間有一凸雕獸面紋。

    器內底鑄銘文1行8字:

    堇臨作父乙寶尊彝

    堇臨是占有這件銅器的主人,堇臨作這件銅器是為祭父乙。

      堇臨簋腹部獸面紋簡潔洗練,簋耳卻十分復雜,生動的圓雕極為罕見。此簋原為清代內府藏器,曾藏頤和園。



    頂卣

    頂卣,通高27.5cm,寬21.3cm,重3kg。

    此卣為扁圓形體,蓋頂隆起,折沿明顯,圈形捉手。器身子母口,鼓腹,圈足有寬邊。提梁兩端之獸首似羊形,面飾蟬紋。蓋與器身四面有較高的扉棱,蓋面和器腹飾無地紋的分解式獸面紋,頸部飾相對回顧的卷尾夔龍紋,以浮雕獸首相隔。蓋沿和圈足飾兩兩相對的四組以分尾夔紋組成的獸面紋。

    蓋和器對銘,均4行17字:

    頂作母辛尊

    彝。頂賜婦

    曰:用

    于乃姑宓。

    記頂為其死去的母親辛做祭器。頂賞賜婦,說:“用來在你婆婆的宓廟(求子廟)中祭享?!?br>


    成周鈴

    成周鈴,通高8.5cm,寬6.5cm,重0.164kg。

    此鈴平口,頂上有半環形鈕,鈴身一側傾斜,形成不平衡狀態。體內有舌,舌碰擊鈴內壁時可以發聲。

    鈴正面有陽文2行4字:

    成周

    王鈴。

    標明其為成周(洛陽)王室用鈴。



    魯侯爵

    魯侯爵,高20cm,寬16.2cm,重0.76kg。

    爵體略長而優美,流尾上翹,爵壁較直,無柱(唐蘭先生認為:附柱,柱折后被磨平者。),鋬較小,飾有獸頭,圓底,刀形足外撇。腹上下飾二層云雷紋帶,中間隔以凸起的弦紋。

      尾部口壁內鑄有銘文2行10字,是爵中銘文較長者。

    魯侯作觝,甹,

    用尊臬盟。

    銘文大意:魯侯做了這個爵,用來放置祭祀父親的廟里的酒和聘禮、盟禮。



    榮簋

    榮簋,高14.8cm,寬28.8cm,重1kg。

    簋為淺圓腹,平沿,高圈足。四獸耳,每耳的獸頭均高出口沿,并有下垂的長方形小珥,小珥近地,上面雕飾獸尾、獸足,使耳與小珥在構圖上成為一個整體。腹部飾圓渦紋和夔紋,夔作倒置狀。圈足飾有四組獸面紋。

    簋內底鑄有銘文5行30字:

    唯正月甲申,榮

    格,王休賜厥臣

    父榮瓚、王祼

    貝百朋。對揚天子

    休,用作寶尊彝。

    銘文大意:在正月甲申這一天,榮到了這里。他是王的叔父,同時也是朝廷中的大臣,故稱其為“臣父榮”。王賞賜他一個玉勺以及王用于祭祀的貝一百串。為答謝天子的美意,榮做了這件用于祭祀的寶貴的彝器。



    團龍紋簋

    團龍紋簋,高15.8cm,寬27.3cm,重2.24kg。

    此簋侈口,圓腹,圈足。腹有二獸耳垂珥。腹飾浮雕團龍紋。龍張口,雙齒外露,鼻上卷。龍紋兩兩對峙。圈足飾弓身卷尾蠶紋。通體以細云雷紋填地。



    叔卣

    叔卣,高19.3cm,寬21.6cm,重2.82kg。

    卣為橢方體,方口四角發圓,大腹,圈足,有蓋,蓋頂作喇叭形捉手。器頸與蓋沿均四面鑄有貫耳,兩兩相對,貫耳是穿系的地方。蓋面與器頸部均飾獸面紋帶,圈足飾細弦紋兩道。

    卣蓋內與器底有對銘,均5行32字:

    唯王宗周。

    王姜史叔使于太

    保,賞叔鬰鬯、白

    金、芻牛。叔對太保

    休,用作寶尊彝。

    銘文大意:周王在宗周行祭。王后的史官叔被派出使太保,太保賞給叔浸過香草的酒、白色的青銅、經過豢養的祭禮用牛牲。叔為答謝太保的美意,做了這件寶貴的彝器。



    伯盂

    伯盂,高39.5cm,寬53.3cm,重35.8kg。

    此盂圓腹,卷沿,有二附耳,圈足。頸部前后飾浮雕獸首,獸首兩側飾夔首鳥身的變形夔紋,也稱夔鳥紋。腹部飾寬葉紋,圈足上飾對角夔紋。

    盂內底有銘文2行15字:

    伯作寶尊盂,其萬

    年孫子子永寶用享。

    大意是說:伯做了這件寶貴的盂,希望后代子孫永遠享用,并以此為寶。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漫画| 乱妇乱女熟妇熟女网站| 老司机导航亚洲精品导航|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免费网站| 国产乱啊有帅gv小太正| 国产精品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无码 | 国产欧美成人XXX视频| 乱人伦中文字幕成人网站在线|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模式| 日韩在线观看精品亚洲| 隔壁老王国产在线精品| 日韩少妇人妻vs中文字幕| 手机看片日本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制服丝袜系列AV无码| XXXXXHD亚洲日本HD| 最近2019中文字幕大全视频1| 亚洲午夜成人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特级毛片A级毛片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自拍午夜福利|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88| 国内少妇人妻偷人精品|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在线观看| 中国女人熟毛茸茸A毛片| 人妻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月本道色综合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综合| 伊人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性刺激的欧美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 亚洲理论在线A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6080|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六十路老熟妇乱子伦视频|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五月婷|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电影 | 羞羞影院午夜男女爽爽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观看国产| 伊人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国产在线午夜不卡精品影院 | 欧美自拍另类欧美综合图片区| 亚洲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