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秘塔碑》是誰的代表作? 唐朝書家——柳公權 柳公權,唐代宗大歷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終年88歲。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宮至太子少師,故世稱“柳少師”。他初學王羲之并精研歐陽詢、顏真卿筆法,然后自成一家。所寫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較之顏體,柳字則稍清瘦,故有「顏筋柳骨」之稱。穆宗嘗問柳公權用筆之法,公權答云:「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穆公為之改容,如其筆諫也。宋朱長文《墨池編》中說:“公權正書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于顏,而加以遒勁豐潤,自名家。”他初學王羲之筆法,以后遍閱近代書法,于是極力變右軍法,學習顏真卿,又溶匯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橫細豎粗的態勢,而取勻衡瘦硬,追魏碑斬釘截鐵勢,點畫爽利挺秀,骨力遒勁,結體嚴緊,后世學書者不少以柳字為楷模。 他二十九歲進士及第,在地方擔任一個低級官吏,后來偶然被唐穆宗看見他的筆跡,一時機為書法圣品,就被朝廷召到長安,那時,柳公權已四十多歲。他的為人既有骨氣有一絲不茍,同樣地,他的字也顯露了他這部分的特質。也因為如此,提高了他在長安的聲望與地位,一般王公貴族都不惜鉅金爭相請他。 晚唐書法經歷盛中唐之后,盛極而衰,柳公權雖號一時中興,但與顏書相比,仍略有高下之分。唐代書法隆盛一時,至此已見式微。柳公權的楷書參有歐陽詢的筆法,往往將部分筆畫緊密穿插,使寬綽處特別開闊,筆畫細勁,棱角峻厲,雖用筆出自顏真卿,而與顏真卿的渾厚寬博不同,特別顯得英氣逼人。 柳公權享年八十歲,一共臣事七位皇帝,最后以太子少師死于任上。 1、《神策軍碑》:楷書,唐會昌三年(公元843年)立。是柳公權的代表作之一,較后世熟知的《玄秘塔》書體風格更有特色,結體布局平穩勻整,左緊右舒,也是較好的臨寫范本。 2、《柳書金剛經》:楷書,唐長慶剛年(公元824年),四月刻。原石毀于宋代。有甘肅敦煌石室唐拓孤本傳世,一字未損,今在法國巴黎博物院。評論家認為楷書金剛經,具備了鐘(繇)、王(羲之)、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陸(東之)各體之長,有很高藝術價值。 3、《玄秘塔碑》:楷書。唐會昌元年(公元841年)上二月立,原碑現存陜西西安碑林。此碑在傳世的書跡中,最為著名。是歷來影響最大的楷書范本之一。 遵循"取法乎上"的原則,許多書法愛好者將歐字作為入門的范本,但練了幾年,收效甚微,雖有形,卻無神,觀其字,味同嚼蠟。怎樣才能避免這種現象呢?歐字法度森嚴,字存隸意,字形偏長,這些顯著的特點與其它基本技法姑且不談,以下說說幾個容易忽視的方面。 (一) 用筆 歐字用筆以方為主,但臨習時不可一味的將各個筆畫的起收筆都作刀切處理,過分追求棱角,要注意方圓結合。圓處用"揉筆"處理,會取得較好的效果。"揉筆"--如同在疼痛處作圈形按摩。以橫為例,收筆時輕頓之后,毛筆輕輕提起,但不離開紙,朝著回鋒的方向作圈形運動,爾后回鋒收筆。動作雖小,卻能表現出方中帶圓的形態。其它如豎畫的收筆處、橫折的折處、取法于隸的豎彎鉤的收筆處等,都帶有圓意,都可用"揉筆"。 注意細微的粗細變化。初臨歐字,便可觀察出筆畫的輕重變化,諸如橫、豎的兩頭重,中間輕等,但細察之則變化多端。比如垂露豎:一種是兩頭重,中間輕,在字中多有頂梁柱的作用,如"中"字等;還有一種是起筆輕,行筆較細,收筆重,常用于字中有多個長豎,如"澗","國"字的左豎等,力求多變。"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仔細觀察,細處著眼,寫出細微變化,才能讓筆畫活靈活現起來。 (二) 筆勢 有的習字者,寫完一筆,停下來看一筆,再寫下一筆,將一個個筆畫"擺"在紙上,失去了內在聯系,這就失去了筆勢。所謂"勢",就是筆畫在運動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間的關系,了解了這個關系,才能和諧統一,氣息貫通,不然,筆畫就會成為一個個符號,所以古人說:"必先識勢,乃可加工"。以"其"字的下面兩點為例,左邊一點向右上方出鋒,以便接著寫右邊的一點,而右邊的一點帶筆向左下出鋒,以便接著寫下一個字。再如"三點水"旁,第一點收筆后奔向第二點,第二點又同樣奔向第三點,所以前兩點都是向下俯勢,收筆出鋒也都向下,而第三點寫完后的奔赴方向是右邊的筆畫,所以有上仰之勢,其出鋒也帶筆向上。另外,在橫畫中,斜度大的,收筆較重,反之,則輕等等,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明白了這些,筆畫的俯仰,頓筆的輕重,出鋒的方向等就不會是盲目的,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了。而筆勢又與節奏,韻律關系緊密,每一筆都有快有慢,如起筆蹲駐蓄勢時稍慢,行筆加快,收筆護尾略減慢,但較起筆略快,因為它既是一筆的結束又是下一筆的即將開始,就這樣快慢,輕重,字字反復著。在用筆正確的前提下,如能做到每筆呼應,連貫,字便有了活力。 (三) 結體 要收得住,但還要放得開。歐字的確中宮緊收,工整嚴謹,但也須有"疏可走馬"之處,臨習時要注意比例的安排,敢于伸展,如"九","成"二字的 王羲之的《喪亂帖》是在日本嗎?寫的內容是什么呢? 王羲之的《喪亂帖》,堪稱是本次展覽中最大的亮點。據上海博物館陳燮君館長介紹,《喪亂帖》為行草墨跡,此帖早在唐朝就傳入日本,有專家考證說是大和尚鑒真東渡日本時帶去的,秘藏日本皇宮達千年之久。 《喪亂帖》是王羲之寫給友人的一封書信。因作者無意于書,故書法越見自然。用筆結構與王羲之名作《蘭亭序》比較,略帶古意,有些專家推斷此種體式的字應更近王羲之書法的本來面貌,所以《喪亂帖》成為研究王羲之書風的重要材料。這次展覽,日本方面集中了多個重要收藏機構的藏品,包括王羲之《喪亂帖》、宋拓《石鼓文》、《泰山石刻》等早年流入日本的中國古代書法珍品以及一批日本國寶級書法珍品。上博方面則提供了館藏的晉唐宋元書法經典懷素《苦筍帖》、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銘》、宋拓《淳化閣帖》等。除了王羲之的3幅書法作品外,還有上博珍藏的王獻之的《鴨頭丸帖》,也堪稱一絕,是上博的鎮館之寶 《喪亂帖》全文如下:"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 書譜作者是? 《書譜》 一、唐代孫過庭撰并書。帖為草書,紙本墨跡。款署垂拱三年(687)寫記。《石渠寶笈》載:卷高八寸分橫二丈八尺七分,凡三百七十行(中已殘佚十五行)。書法二王,筆勢堅勁,后半卷愈益恣肆,唐代竇息雖有“千紙一類,一字萬同”之評,而明代王世貞稱:“美璧微瑕,故不能掩也。”歷代習草者,多取為范本。此帖又是著名的書法論文,《書斷》、《宣和書譜》等稱之為“運筆論”。而手跡卷首題“書譜卷上”,篇末記“撰為六篇,分成二卷。”宋代以后所傳,僅見三千七百余言,學者多疑有脫佚,近人朱建新考北宋以前論書者所稱引,無一語出于今傳本之外,而論文亦首尾完具,無以復加,故推證應為原文全篇。唯裝裱今多次,中間已有斷失,“卷下”等字失去,故生雜議。兩漢以來論書之作甚夥,而此古篇言簡意賅,不蹈空疏,委曲切實,于“執、使、轉、用”之際,闡述頗多精義,為代論書名作。二、唐代徐浩所撰書法論著。《新唐書》、《宋史》稱唐代徐浩有《書譜》一卷。已伏。三、清代萬斯同(字季野,鄞縣人)所撰論著。共二十四卷,見楊賓《大瓢偶筆》。四、清代姜宸英書法論著。程瑤田《書勢·五事》中曾提及之。 孫過庭《書譜》所論述的內容甚廣,諸如書法品評、技法、學習方法、創作等。在辨析古人書法時,道出了他崇尚王羲之書法的審美傾向。他認為:“元常專工于隸書,百(伯)英尤精于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擬草則馀真,比真則長草,雖專攻小劣,而博涉多優,總其始鐘、張,則專博斯別;子敬不及逸少,無或疑焉。”對大王的書法成就,他尊崇備至,云:是以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分規自遠。“而對小王及以下地書法發展,則表示深深地憂慮:“子敬以下,莫不鼓努為力,標志成體,豈獨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懸隔者也。”于學書方法上,他明確指出了學書三個階段地關鍵所在:“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后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在書體上著重敘述了真、草兩體之間地相互關系:“草不兼真,怠于專謹;真不通草,殊于翰札。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無點畫,不揚魁岸;真無使轉,都乏神明。真勢促而易從,草體賒而難就。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而于創作上尤講“五合”、“五乖”地力弊。所謂“五合”,即“神怡務閑、感惠徇知、時和氣潤、紙墨相發、偶然欲書”。他認為在創作時,必須”五合交臻”,才能“神融筆暢”,只有“暢無不適”,才能創作出佳作。所謂“五乖”,則時“心遽體留、意為勢屈、風燥日炎、紙墨不稱、情怠手闌”。在他眼里,若“五乖同萃”,若“蒙無所從”,則無法創作出宜人地作品。《書譜》實可謂創作實踐和理論闡發地精粹,對后世產生了極大地影響。 質細: 選墨首重質地細致,則所謂制煤時所得煤灰粗細得中,無白灰夾雜其間,膠亦可均勻,兩者完全融合,故質地精純,上硯自然無聲。這點只須磨了自然知曉,用看的并不能完全明白。 膠輕: 指含膠不宜過重,過重則黏性多而滯筆,過輕又質地而無光彩。“凡煤一斤,古法用膠二斤。”此即為煤、膠的“黃金比”,所謂“對膠”。膠過輕或太重皆不好,但選擇之法,須待書寫后才能知道,如果墨雖濃而不黏稠,又容易施筆,就是好的了。也有另一種以輕重判別的方法,膠多則輕,膠含量適中的話就沒有畸輕畸重的感覺。 質堅: 指墨之質地堅硬,浸水不易化,李延珪墨的“能削木”就是如此。如果在制墨的膠與煤比例論當,擣的次數也足以使之充分融合到不可分離的程度,質地自然細而堅硬了。 墨色黑而亮: 墨的黑是因為煤,過多就會黑而無光;亮則因為膠,過多則光而不黑,制墨之難,難于煤與膠之調配,所謂“對膠法”,兩者名半,則烏黑有光澤,就像用了海倫仙度絲一樣...至于黑不黑亮不亮,就像看人頭發發質好不好一樣,用眼睛看啦~ 墨味香而輕: 墨以有惡臭的煤,易腐的動物膠為主要原料,所以需要加點香料,如龍麝等,一來可以散發宜人清香,二來可以防腐,但是含量也需適中,太多會降低煤與膠之成份,太少又不能達到功效,皆非善類也。 (1)介紹: A:大篆 B:小篆 特點: 魏碑是楷書的一種,魏楷和晉朝楷書、唐朝楷書并稱三大楷書字體。魏碑表現出由隸書向典型的楷書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過渡因素。魏晉之際已經有了楷書,鐘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黃庭經》等楷書作品已然是比較成熟的楷書,但是大批西晉知識分子隨晉室南渡之后,北朝的書風就和南朝大異了。北朝現存的碑刻大多是民間無名氏書法家的作品,和南朝士大夫所謂“風流蘊藉”的書法風格自然不一樣。鐘繇和王羲之完成了部分由隸變楷的過程,由于晉室南渡,北魏的民間書法家們沒有繼承多少他們的成果,而是遵循原來民間書法的發展軌跡,更多地是直接從漢魏時期的隸書演變而來。和南朝碑刻相比,清朝書論家劉熙載認為“南書溫雅,北書雄健”;與唐楷相比,唐楷注重法度,用筆和結體趨于規范統一,魏碑則用筆任意揮灑,結體因勢賦形,不受拘束。 清朝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贊譽魏碑有“十美”:“古今之中,唯南碑與魏為可宗。可宗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在古城開封的龍亭公園西側,有一所占地100廟、可樹碑3500塊的中國翰園碑林, 這所碑林是開封市供銷社退休干部李公濤于1985年8月開始發起創建的。 中國翰園碑林的碑刻以書法藝術為主,集詩、書、畫、印之大成,是一座融碑刻藝術和古典園林建筑藝術為一體的藝術寶庫。它依不同的表現內容和表現對象分設中心碑廊、現代碑廊。宋代碑廊、歷代帝王名臣碑廊,繪畫碑廊、篆刻碑廊、硬筆書法碑廊、少數民族文字書法碑廊、中年書法碑廊和國際友誼碑廊等。碑林現已有刻碑2400余塊. 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樹碑數量最多、觀賞效果最好的民辦碑林。 什么叫側鋒? 側鋒,在前人的一些書法論著中屢見提及,但對于它的性質,卻有不同看法。朱和羹《臨池心截》說:“正鋒取勁,側峰取妍,王羲之書蘭亭取妍處十代側鋒,余每見秋鷹搏兔,先于空際盤旋,然后側翅一驚,翩然下擢,悟作書一味執筆直下,斷不能因勢取妍也。”這段話強調了側鋒用筆的重要性。但馮武在《書法正傳》中卻指出:“今以側鋒取妍者,皆異端也。學書斷斷乎不可使邪魔外道盤踞胸中,使終身陷于妖俗而不自知也。戒之哉!戒之哉!”。 馮武對側鋒加以否定,把他說成是邪魔外道。我想,這種異議的產生,追根尋源,在對于“側鋒”這一名詞的不同理解。簡言之,就是將側鋒與偏鋒混為一談。其實,偏鋒和側鋒完全是兩碼事,偏鋒絕不是側鋒。 所謂“偏鋒”即是運筆時,筆桿傾斜,筆鋒在書的一邊,而筆身在書的另一邊行走,產生的效果是一邊光滑另一邊如鋸齒,墨不入紙,線條扁平而浮露于紙上。運筆最忌偏鋒,故稱為“敗筆”。 側鋒,《永字八法》論中注:“側不得平其筆,當側筆就右為之。”我想,側鋒就右,便包含以側取勢的意思。當然,側鋒運筆,往往是筆鋒由偏轉中的過渡,它的優勢就是用筆臥能起。從運筆來說,并非是筆筆中鋒,有時會不知不覺地使用側鋒,能將筆臥而起,這就是側鋒助以中鋒的作用。若從策鋒來說,不僅僅是把“點”成為:“側法”而已,如“天”、“運”、“扣”等字的挑捺,甚至鉤撇等,均是“側筆”。確切的說,“側筆”方勁犀利,神采外耀,故凡出鋒的點畫,多用“側筆”。一句話,“側鋒”與“正鋒”各有各的優點,又有相得益彰之妙。
肘著案而虛提手腕,叫“提腕”。 使筆直立,鋒在正中,左右不偏,叫“中鋒”。 中鋒運筆,就是讓筆鋒在點畫中運行。這種運筆方法,,是用筆的主要法度。清代重光在“青筏”中說:“能運中鋒,雖敗筆亦圓;不會中鋒,即佳穎亦劣。優劣之根,斷在于此。”誠然,中鋒是書法運筆中的主要法度,故至今書法在用筆以中鋒為尚。 自腕至肘皆懸中而不著案,叫“懸腕”。 元代書法家陳曾在《翰林要決》中說:“懸著空中最有力”。清代書法家朱履貞在“書學捷要》中也說:”懸則骨力兼到,字勢無限“。誠然,這種運腕方法是書法中最佳的一種。腕至肘不著案以凌空取勢,不僅容易將全身力氣送至毫端,而且,無論是直筆橫下,還是橫筆直下,筆力自能沉勁,縱橫如意。尤其是寫大楷或行草書,轉動靈活,生氣勃發,不會出現拘滯的弊病。 什么叫枕腕? 左手手掌枕于右腕之下,或將右手手腕置于臺面,叫“枕腕”。 什么叫五指齊力? 五指齊力,指執筆時五個指頭的力量要是全部送上,不使偏廢一指。 什么叫單鉤 ? 單鉤,也叫“單苞”,是執筆的一種方法。 單鉤執筆法,是用大指、食指、中指夾持筆管,食指從管外鉤向內,中指用甲肉之際往外抵著,其余二指帖貼在中指下面。這種執筆方法很少有人用,唐代書法家韓方明會極力反對,并在《授筆要說》中指出:“世俗皆以單筆苞之,則力不足而無神氣。”此說頗有道理。因雙鉤執管可高可低,靈便的多;而單鉤只能執筆,低執必然容易著紙,將其余三指塞入掌心,掌心也不能空虛,應用時極不方便。故“單鉤”執筆法不宜提倡。 執筆高低的“筆桿”位置,叫“筆位”。另外,筆頭深淺的尺寸,也叫“筆位”。 雙鉤,也叫“雙苞”,是執筆的一種方法,。 唐代書法家韓方明在《授筆要說》中說:“夫書之妙在于執管,既以雙指苞管,亦當五指共指,其要實指虛掌,鉤壓平送,亦曰抵送,以備口傳手授之說以。”其方法是,大指向外壓著,食、中兩指向內鉤著,無名指向外揭著,小指帖在無名指下面,幫同送著,五指都派好了用場。“五指法”也屬“雙鉤”的一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