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是中醫的理論,西醫一直沒有明確支持。中醫認為生命靠一股真火(真陽)來推動,它是生命的能源,借以維持五臟六腑的正常功能。不是有句俗話叫“傻小子睡涼炕,全憑火力壯”嗎?這就是說年輕人火力壯,相反老年人的火力就差些了。假如這個火不足,身體就虛弱、怕冷、抵抗力弱。假若這股真火太旺,累積在體內也會出現病癥。換句話說,人體本身是有火的,如果沒有火,生命也就停止了,也就是說“有火則生、無火則死”。
火應該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內(《內經》稱正常的陽氣為“少火”),比如體溫應該在37度左右。如果火過亢,會出現很多紅、腫、熱、痛、煩等表現。超過正常范圍的就是邪火(《內經》稱亢烈之火為“壯火”)。 “上火”是中醫學專用名詞。如果出現面紅,咽喉干燥疼痛、嘴唇干裂、舌痛以及爛嘴角、流鼻血、牙痛,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小便發黃等癥狀,中醫就認為是“上火”。 “火”是如何產生的呢?中醫認為“熱自外受,火自內生”。邪火大部分是由內而生的,是機體內存在的,能推動生命機能而看不見的“火”,失去了正常潛藏功能,而引起“上火”的癥狀;外因是一種誘因,有直接受“火熱之邪”侵襲而引起“上火”的;此外情緒波動,壓力過大、經常熬夜、睡眠不足;嗜煙酒以及過食蔥、姜、蒜、辣椒等辛辣厚味之品,貪食羊肉、狗肉等肥膩之品等都會“上火”。總的說來是身體的陰陽失調引起的。
按照部位來分,中醫一般把頭昏、咽喉腫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熱癥狀叫“上焦火”,把煩熱口渴、胃脘灼痛,有噯腐、吞酸等中間部位的火熱叫“中焦火”,把表現為大便干,小便黃且少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若按臟腑來分,把口舌生瘡稱“心火”,目赤腫痛稱“肝火”,鼻扇氣喘稱“肺火”等等。不正常的火又分為虛火和實火兩大類,癥狀重,來勢猛的屬實火;癥狀輕,時間長并伴手足心熱、潮熱盜汗等的屬虛火。常見的“上火”類型有以下幾種:
1、心火:按五行分類,心為火臟。心火有虛,也有實,臨床癥狀不同。
心火亢盛常見的病因是情志抑郁不舒,氣郁化火,或火熱之邪內侵,或過食辛熱、溫補之品所致。如出現面赤,心煩易怒,失眠,口舌生瘡或潰爛腫痛(反復口腔潰瘍),口渴喜飲,小便短黃,便于,舌尖紅絳,脈數等癥;心火亢盛時,可用導赤散或用蓮子心泡水喝。 虛證常由血虛或陰虧所致,心陰不足就會出現陰不制陽的情況,虛熱化火,亦稱心火,但是為虛火,虛火表現為低熱、盜汗、心煩、失眠等。實火、虛火治療不同。要在實火宜清、虛宜補。(酸棗仁湯,補心丹,朱砂安神丸)現在的人形容心理有很煩的事情,導致六神無主,心煩意亂,都習慣說是“心火太盛”。
2、肝火:古人云“暴怒傷肝,五志化火”,有些人心胸狹窄,遇事郁悶不樂,心煩易怒,從而導致肝郁氣滯而肝火上炎,表現為面紅目赤、頭痛、頭暈耳鳴、口苦咽干,胸悶脅疼,用龍膽瀉肝丸,當歸龍薈丸。
3、胃火:由于飲食不節、嗜酒、過食肥甘辛辣厚味,形成“食積”,化熱生火,以致胃火熾盛,表現為胃部灼熱疼痛、口干口臭、牙齦腫痛、腹痛便秘等,多用清胃黃連丸等;虛火表現為飲食量少、便秘、腹脹、舌紅、少苔;可用糯米、百合、玉竹各適量,用水煮粥食之。 順便談談 “胃熱”,可見兩種情況:一種是胃炎,感到胃脹、時有口臭,沒食欲;另一種胃熱的情況則完全不同,患者胃口大開,剛吃完就又餓了。原因是由于胃熱過盛,胃蠕動加快,所以食欲增加,中醫叫“消谷善饑”。臨床檢查這種病人很多都屬于幽門螺桿菌感染,中醫認為一般都是胃火過盛,有時候也表現為肝火過盛。應該注意飲食調理,多飲水,改變不好的生活習慣。如果是胃火可以吃一些清胃火的藥,如果出現肝火可以用丹梔逍遙丸等。 4、肺火:由于勞倦過度,煙酒過量,過食辛辣食品而引發肺火,這在老年群體中是比較多見的,主要癥狀有呼吸氣粗、高熱煩渴、咳吐黃稠痰,甚至痰中帶血,可用清肺消炎丸,兼有便秘的,可用清肺抑火化痰丸。
5、腎火:過去中醫有腎無實證的說法(實際腎結石是實證)。多為陰虛火旺的虛證,有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牙疼但牙齦不腫,夜間疼的厲害,或有反復發作的口腔潰瘍,尿路感染,腰膝酸軟等虛火的癥狀。可用知柏地黃丸。
夏季最常見的熱癥,還有中暑,通常都是在溫度過高、缺水、悶熱的環境下呆的時間過長,然后體溫升高。這是一種典型的外感火熱癥。
預防“上火”應注意:
1、上火和心情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有句話“心靜自然涼”,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情可以少上火。其實這是最好的滅火劑。 2、生活要有規律,注意勞逸結合,按時休息,不熬夜。 3、多吃蔬菜、水果,多飲水或喝綠茶,蓮子心,苦丁茶等清暑的飲料,每年夏季用金銀花菊花、山查、烏梅、冰糖沏成酸甜可口的自制清涼飲料喝,中醫有“酸甘化陰”的說法。用綠豆、紅小豆、大棗各適量煮粥吃,有清暑祛濕利尿的作用。 4、忌吃辛辣食物,忌煙限酒。 5、上火時要多吃點 “苦”,因為苦味食物是“火”的天敵!最佳的清熱解毒的苦味食物是苦瓜。可以涼拌、炒、煲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