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西弗吉尼亞的YMCA洗澡,在更衣室看到一個白人父親教訓兒子:兒啊,不是為父說你,你校到處是印度人、中國人、韓國人,不好好學,看你數學怎么辦!那個白人父親邊說邊看我家總統,可憐我家總統大人那時候還數不到二十。我自己數學更是要命,可是居然也做了一回人家的假想敵。
馬里蘭的一個朋友也曾跟我說,我們Richard想在學校出人頭地恐怕是難,咱們又不是姓Wang啊Zhang什么的。他們所在地是美國最好的學區之一,素有“孟母三遷”傳統的中國人在這里很多,還有不少韓國人。確實,當你去看每年的西門子科學獎的入圍名單時,確實發現很多亞裔學生入榜。這和數學好不無關系。我自己的數學雖然不大光彩,但從學習角度去思考,常對中國人在數學基礎階段的扎實趕到好奇。當然我想關鍵是家長抓得緊,但一定也有些其它原因。有的家長抓得不大緊的,我看孩子們數學也不錯。我們自己對這個問題可能無所謂,但是我發現美國人在琢磨這個問題。
NPR曾經采訪過一個“專家”,問亞裔在數學和科學上的出色到底是怎么回事。這個專家的解釋說,亞洲很多國家是耕作文化,向土地要糧食。在這種生存環境下,你得實實在在,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是基本心態。這是我聽過的最為奇怪的解釋。但是如果作為一個比喻,這個說法并非荒謬:美國人時時在琢磨有什么辦法,改進學習的過程,和學習的方法,就好比他們摘棉花也琢磨弄個什么機器來摘一樣。在教育創新上,美國一直是走在前面的。但是涉及到諸如九九乘法表之類的東西,卻沒有多少辦法投機取巧,有時候想趕巧,反而走了更多彎路,就好比一些愚蠢的單詞記憶法一樣。在弗吉尼亞,一個叫Sabrina 的老師跟我說過以前她的老師教數學的方法,老師在阿拉伯數字1的頂端標出一個點。而2則是開始和結束各兩個點。3則是三個點,那么1+3的時候,學生就先把點畫出來,然后數1,2,3,4, 得出1+3=4這個結論。這有點像財主兒子學一二三,真不知道來了個個姓萬的客人怎么辦呢?
從讀品走私上看到這么一個說法,說中國小孩念數學比英美小孩快,因為用中文記數字比較快,這個說法很有道理。事實上在英語語言環境下生活多年后,我記電話號碼這些,基本上都還是用中文,用英文記不住。
比如3.141592653589用中文很快就能記住,因為都是單音節,多少數字就多少音節,念起來很順也很塊。要是英文,夠你吃一壺的:three point one four one five nine two six five three five eight nine…老天爺!關于用中文算算術比較快,費思也給我提供過證明。她說有一次老師問six times seven多少,費思念念有詞說“六七四十二”,邊上小孩問她什么意思?老師也問什么意思。費思說她忘了,在說中文呢。老師于是讓她翻譯成了英文。如果用英文背乘法口訣表我看麻煩得多。現在小孩默認的語言就是英文,平時在家里,你不提醒,她就一口英文,那么為什么算算術的時候,在她的班級里,在一個沒有任何中文環境或者提示的情況下,她倒用起了中文呢。很簡單,她在家這么背過,腐敗分子就這么教的,費思就算是腦子里翻譯了一下,還是改成中文來得快。
例如,六七四十二,也才五個音節。而一旦換成Six times seven equals forty-two. 就變成了九個音節。六八四十八,還是五個音節,改成Six times eight equals forty-eight,還有八個音節。這種記憶的技能屬于簡單的技能,基本上是腦子和嘴皮一起上的,所以當然是中文快。而且中文的九九乘法表它像朗朗一樣上口,英文它不行。
再來,八九七十二,還是五個音節,換成英文:eight times nine equals seventy-two. 您就慢慢崩潰吧。
來源:南橋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