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oot id="ukgsw"><input id="ukgsw"></input></tfoot>
    
    • 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對冰心早期“愛的哲學”再解讀

       昵稱136285 2009-05-04
      冰心,原名謝婉瑩,現代著名女作家。一九○○年十月五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原籍長樂縣橫嶺鄉。‘五四’運動的驚雷將冰心‘震’上了寫作的道路,于是從1919年發表作品開始,已勤奮寫作了近80余年,這樣的持恒和毅力著實令人敬佩。特別是小說《超人》,詩歌《繁星》、《春水》,散文《笑》、《寄小讀者》、《往事》等早期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愛的哲學”精神本質,為中國新文學初期建設做出了杰出貢獻,也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然而到底該如何評價冰心“愛的哲學”?在當時卻引來頗多爭議,褒貶不一。
      在20世紀30年代初,黃英(阿英)首次提出了“愛的哲學”的概念,概括了冰心早期創作的核心內涵,但在思想上卻錯誤地認為“她的傾向是反封建的,但在她的觀念形態中,依然有封建意識的殘余,” “這樣的存在是不會長久的,她的影響必然的要因社會的發展而逐漸的喪蝕。”[1]“五四”時期,“為人生”的最初的現實主義批評初步肯定了冰心用“愛”來解答人生本質的創作動機。30年代,茅盾的《冰心論》以革命現實主義為判斷標準,一方面肯定了冰心是關心社會現狀、安慰人生的“好心腸”,另一方面則指出了“愛的哲學”在解釋、改造社會黑暗現實方面的軟弱與無力。以巴金為首的民主主義人士則站在人道主義的立場來批評,可喜的是這肯定了冰心作品中對人性關懷的正面價值,但遺憾的是這種肯定在冰心思想研究中沒能占據主導地位。
      新時期以來,對冰心“愛的哲學”的“平反”是從政治層面開始的。冰心研究在創作思想、藝術研究、創作心理各個方面都取得了極大的進展。首先在創作思想上,批評者們陸續提出“愛的哲學”、“母愛文學”雖“并不代表革命的主流”但它“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潮流不是相悖而是一致的”。[2] 80年代后期,批評界就逐漸開始以文化的視角來看待冰心的創作。有的批評者認為冰心的創作繼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如對“老莊哲學思想”、孔子“仁愛”思想、以及孟子思想都有所吸收,并且還對冰心創作特有的的女性意識、婦女觀、家庭觀等領域都有所研究。其次在藝術研究方面,對冰心的創作方法和藝術風格都有深入的研究,但最大的貢獻就是“冰心體”的提出,之后的方錫德進一步豐富了“冰心體”的內涵。最后在創作心理方面,批評者們將冰心的思維、情感結合不同的藝術形式規范來研究,得出了新的評論——范伯群、曾華鵬將冰心的情感特征歸結為“涌溢的潛流”。[3]孫歌認為“冰心小詩無可替代的獨特之處,恰恰在于它們暗示了五四時期人本主義精神之外的另一個層次,即在批判封建制度的同時所表現的對于傳統文化的眷戀。”[4]方錫德說“冰心的散文就其本質來說,乃是詩情的散文化。” [5]……
      從上可以看出,研究者們在新時期以后對冰心創作的評價顯然高于前期,采用的評判視角也比新時期以前更為全面、公正,在這里就不用多舉例了。本文主要針對冰心早期創作評價中所存在的某些過激說法,如陳西瀅說冰心的小說“一望而知是一個沒有出過校門的聰明女子的作品,人物和情節都離實際太遠了。”[6]蔣光赤則直呼冰心女士是個“小姐的代表”,說她“走來走去,總跳不出家庭的一步”[7]還有人認為“愛的哲學”宣揚的是“超階級的母愛、童心”,是“和時代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等等。試圖從“愛的哲學”所形成的社會性,對古代傳統思想的吸收,以及作品中所體現的人道主義精神這幾個方面,并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來分析冰心“愛的哲學”,還之以本來面目。
       一、“愛的哲學”的探源
        冰心早期的作品是以童真、母愛、自然和祖國作為主要表現對象,呈現了一幅幅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間的關系圖。在冰心的早期創作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她在作品之中顯示的無處不在的愛。她愛母親,愛孩子,愛自然,愛生活,愛祖國,愛一切的一切,而歸根到底蘊涵著的就是對整個人類的博大的愛。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是無條件的,是毫無保留的。“愛的哲學”是冰心對“五四”時期正處思考的一代的確切回答,也是冰心開出的濟世良方。
      “愛的哲學”貫通在冰心“五四”時期的創作之中,是開啟冰心作品的一把鑰匙,在她的創作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愛的哲學”主要由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一)基督教教義的影響
      基督教教義以愛、寬恕、懺悔和犧牲為內容,宣揚的是不分等級尊卑的博愛精神,并且很早的時候就在中國得到了一定的傳播。“愛”不僅是五四時代的文化主題也是它所宣揚的現代人格精神之一,而且宗教與藝術很容易相通,所以許多作家都曾在創作中接受過基督教文化觀念的熏陶,正如周作人所說的:“現代文學上的人道主義思想,差不多也都從基督教精神出來。” [8]冰心也毫不例外地受到基督教文化的感染。她十四歲進入北京貝滿教會女子中學讀書,四年后就讀與北京協和女子大學,協和女子大學后來并入燕京大學,而這幾個學校都是教會學校。冰心學習并成長在宗教的氛圍中,雖然基督教并沒有成為她的一種宗教信仰,但其思想、創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基督教教義的影響。“母親啊!這零碎的篇兒,你能看一看么?這些字,在沒有我之前,已隱藏在你的心懷里。”[9]就連“地層如何生存,星辰如何運轉,霜露如何凝結,枯楊如何開花、如何結果,……這一切,只為‘愛’。”[10]因而在長時間的基督教教義的浸染下,冰心對社會人生的看法就必然受其影響,按冰心自己的話說:“又因著基督教教義的影響,潛隱地形成了我自己的‘愛’的哲學。” [11]
      “我從《福音》書里了解了耶穌基督這個‘人’。我看到一個窮苦木匠家庭的私生子,竟然能有那么多信從他的人,而且因為宣傳‘愛人如己’,而被殘酷地釘在十字架上,這個形象是可敬的。”[12]當我們仔細閱讀這些作品時,就會發現基督教之所以能對冰心的創作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其關鍵就在于冰心悟出了基督教所宣傳的“愛”與犧牲是崇高而偉大的,他是在教人怎樣去寬恕、愛護他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應是心靈與心靈的交往是不摻任何雜質的,這樣就很容易喚起人的內在人性力量,達到內心的共鳴。因此冰心在作品中表露的是內心直白的語言,是直接與上帝在進行交流。
        感謝上帝,在我最初一靈不昧的入世之日,已予我以心靈永久的皈依和寄托。
      ——冰心《寄小讀者四版自序》
      上帝呵!/即或是天陰陰地/人寂寞地/只要喲一個靈魂/守著你嚴靜的清夜/寂寞的悲哀/便從宇宙中消失了。
      ——冰心《春水149》
      “上帝”“光”這兩個詞語經常出現在冰心的作品里,而“光”則是《圣經》里的中心意象,也是上帝賜予人和自然的基本意義。例如在冰心散文《畫——詩》里就有:在“四無人生,嚴肅的天室下,我深深第叩拜——萬能的上帝,……我永遠在你的座前,作圣潔的女兒,光明的使者,贊美大靈。”冰心認定基督教是博愛的宗教,從基督教的《圣經》中“上帝就是愛,住在愛里面的,就是住在上帝的里面,上當也住在他里面”等教義中,悟出人世的真理:“真理就是一個字‘愛’”。[13]
        此外,基督教教義教會人們在現實的世界中要懂得避開煩惱和憂愁,向往安詳而虛幻的天國,這一點也對冰心在創作中對現實的處理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冰心極力宣揚愛,倡導愛,并不是她真的沒有認識到現實中的黑暗與罪惡,冰心坦率地承認:“這只是閉著眼兒想著,低著頭兒寫著,自己證實,自己懷疑,開了眼兒,抬了頭兒,幻象就走了!樂園在哪里,天國在哪里?依然是社會渾濁,人生煩悶!” [14]她只不過是想用天國的美好來撫慰受傷人的心靈,博大的上帝之愛也只不過是她的一個幻想而已。
        基督教教義宣傳的是拯救靈魂,要求信徒去愛人,甚至愛自己的敵人,把愛作為檢驗對上帝虔誠尺度的標準,從而達到人神合一。因此作為上帝的使者,冰心就是用文學作品替耶穌基督向人間苦難者傳播愛的福音,把自己的所見所感用最真實的語言表達出來,讓人們感受到“上帝之愛”、宇宙之愛的存在與偉大,并以此來凈化人們的心靈,播撒愛的種子。
      (二)對泰戈爾哲學思想的吸收
      泰戈爾的哲學思想對冰心“愛”的哲學的形成有著不容忽視的推動和促進作用。濃重的泛愛意識使冰心在“五四”紛至沓來的外來思想中接受了泰戈爾的以人類愛為主導的哲學思想。泰戈爾的哲學,是“一種泛神論的思想,梵的現實,我的尊嚴,愛的福音”,[15]可說是“以愛為歸宿,因他是以愛為全體的,以知識為部分的。愛是全體的,所以經過愛即能達到真理。” [16]泰戈爾認為生命起源的意義和價值就是愛,生命自存在之日起就是向著愛運動,進入愛之內的。泰戈爾在宣傳愛的福音的時候說:“我們愛生命,實在是為了維護我們同這個世界的關系。……一切存在的矛盾都在愛中融化、消逝,只有在愛中,統一與二元才不矛盾。愛同時又是一又是二。只有愛才同時是動又是靜。在愛中,得與失和諧起來。”[17]
      冰心接觸泰戈爾是在“五四”運動后不久,1919年9月發表小說處女作《兩個家庭》之前。那時,“我從書報上,知道了杜威和羅素,也知道了托爾斯泰和泰戈爾。”[18]冰心十分崇拜泰戈爾,在1920年8月30日晚上,她就寫過一篇題為《遙寄印度哲人泰戈爾》的文章,說:“泰戈爾!謝謝您以快美的詩請,救治我天賦的悲感,謝謝您以超卓的哲理,慰藉我心靈的寂寞”,“你的極端的信仰——你的“宇宙和個人的心靈中間有一大調和”的信仰,你的存蓄天然的美感,發揮天然美感的詩詞,都深入我的腦海中,和我原來的不能言說的思想,一縷縷的合成琴弦,奏出飄渺神奇無調無聲的音樂。”[19]在繼這篇文章五天之后所作的《無限之生的界限》中,冰心借助與已故同學宛因靈魂的談話,作出了一篇“愛”的哲學的宣言:愛是博大的,不是狹小的,應涵蓋人和萬物;愛是堅實的,不是虛弱的,能擴大自我以溶于宇宙,這是本真的泰戈爾的哲學宣言。從此,冰心就成了一位“愛”的哲學的自覺歌詠者。在小說《超人》、《悟》,詩歌《繁星》、《春水》,散文《往事》、《寄小讀者》等作品中,她就反復歌唱著以祖國、母愛、童真、大自然為核心的“愛”的主題。請看《春水——0五》:“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極樂的應許。/我要至誠地求著:/‘我在母親的懷里,/母親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這首小詩就集中表現了冰心“愛”的哲學內涵,謳歌了母愛、童真和大自然。
        總之,我們可以把冰心受泰戈爾思想影響分為三點:“首先,在冰心作品中,她是將母愛作為‘人類之愛’來歌頌的。在冰心看來,母親是世界上‘真、善、美’的代表,是人類之愛的化身:‘上帝創造她,就是叫她來愛,來維持這個世界’。因此,對母愛的謳歌涉及到泰戈爾哲學中的第三種實在:個我與人類。第二,冰心作品所謳歌的自然與泰戈爾哲學中的第二種實在——現象世界是息息相通的。冰心1921年寫過一篇散文《宇宙的美》,說‘只有自然的愛是無限的,何用勞苦功夫,來區分這和愛的世界’,并把‘自然的愛’稱作‘宇宙的愛’。因此,冰心對自然的謳歌,是愛‘宇宙’的表現,表達了人和自然相和諧的愿望。這其實就是泰戈爾借助于‘愛’來‘維護我們同這個世界的關系’的思想。第三,冰心對于童真,不是將其作為人類之愛而是作為‘神之愛’來謳歌的。她贊美兒童‘細小的身軀里,含著偉大的靈魂’(《繁星?三五》),是‘光明’和‘真理’的象征,甚至認為‘只有小孩子的思想是智慧的’(《寄小讀者?通訊十三》)。這里,冰心顯然不是從純潔、本真等道德意義上來謳歌兒童的,而是受了泰戈爾關于最高實在——‘神’的觀點的啟示。泰戈爾認為,‘神’不是永遠在天上,也不是只在廟里,而是在我們家里,‘神’一再生為我們孩子,是個‘永恒的兒童’。因此,對于‘神’的化身的兒童,冰心是以一種虔誠的宗教情緒來歌頌的。綜上所述,冰心在本我與神、自然、人類三種實在的調和統一上全面接受了泰戈爾“愛”的哲學的影響,并以此回答了五四時期‘人生究竟是什么’的問題。”[20]
      (三)家庭環境的熏陶
        如果進一步追根溯源,我們會發現父母的愛心,變幻無窮的大自然,天真無邪的童年,都是冰心“愛”的哲學形成的重要因素。母愛、童心和大自然是冰心的內心寶藏,“母愛、童心、自然是她的‘愛’的哲學之鼎的三足”。[21]
      冰心“愛”的哲學的形成,離不開她優裕的家庭環境的熏陶、感染和教育。冰心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感受達到特別的幸福與快樂。她在《寄小讀者》中這樣描述她的生活:“我的生命只有花和光和愛,我生命中只有祝福,沒有詛咒。”這就對冰心溫柔、雅靜性格的形成有著很大的影響。
         父親謝葆璋是海軍軍官,曾參加甲午中日海戰之役,具有愛國思想。他性情豁達,為人坦誠,不會用封建禮教那一套舊思想來束縛冰心的個性,而是理解與尊重孩子幼小的心靈。這是一種民主主義的文化心態,在當時自然是進步的,由此在家庭中就形成了寬松、民主的氛圍。特別是在家庭的具體影響這個問題上,我們尤其要重視她的母親。冰心的母親楊福慈非常賢惠,教育孩子也很有方法,給予冰心以極大的感染力,以至于人到中年她仍有這樣的情感,特別是在1941年和1987年,冰心還兩次寫下《我的母親》,表達了對母親深深的崇敬之情。從此,冰心就將母愛當作人類之愛來歌頌。在冰心看來,母親是世界上真善美的代表,是人類之愛的化身,母愛具有神奇的力量和妙用。
        1903-1904年,由于她的父親奉命到山東煙臺去創辦海軍軍官學校,他們全家搬到了煙臺。在冰心的心目中,有生命、有感情的大海成了她成長的搖籃,海賦予她博大的心胸和無邊的智慧。冰心作為一個作家,“每次拿起筆來,頭一件事憶起的就是海,……當我從憂從中來,無可告語的時候,我一想到海,我的心胸就會開闊起來,寧靜了下去。” [22]海孕育了冰心無限的愛心,大海是冰心“愛”的哲學發源地。
        此外,我們還有必要談談冰心的故鄉福州,那里曾是理學重鎮,講慈孝、求信義、敬務實、重節操。福建外來戶多,出去謀生的人也很多,這就養成了閩人濃厚的宗族鄉土觀與堅強的開拓奮進的精神以及樂于接受新知的品性。作為當時重要對外口岸的福州,在這一點上尤其突出。冰心在自己飽讀古代典籍的同時,又讀了不少新書和西方著作,再加上留學美國、旅居海外的經歷,使她對傳統的認同有著較為寬闊的文化視野。正因為這樣,她才能在傳統文化的繼承中融合入新知,追求博大與寬闊的胸襟,不可否認這是其“愛”的哲學得以形成的獨一無二的先天因素。
      二、“愛的哲學”的體現
      “愛的哲學”是冰心早期作品中的一個重要思想內容,它充滿了對舊社會的憤懣,抒發了對美好世界憧憬之情。那么它具體包括那些內容呢?主要是由母愛、對兒童的愛、對大自然和對祖國的愛這四個部分組成的。正是有了這些誠摯的“愛”,才構成了冰心獨特的“愛的哲學”,表達了她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性思考,寄寓了她崇高的社會理想。
      (一)母愛
        母愛是人的本能,它是建立在血緣關系上的人類的天然感情,是母親對于子女的真摯而富于犧牲精神的愛心集中體現,尤其是那種能理解子女、關心他們健康成長、有助于他們跨上正確的人生之途的母愛更是寶貴的。世界上“誰無父母”、“誰非人子”?在慈母悉心撫育中長大的冰心,從小就體會到了母愛的溫暖。她覺得母愛就像“滋潤”小松的“白絨般”的大雪,“使人一心一念,神魂奔赴”。因此她的作品就充滿了對慈母無限熱愛的歌頌之情。
        冰心最早歌頌母愛的作品是小說《超人》。作品主人公何彬本是個冷心腸的人,信奉尼采的“愛和憐憫都是惡”的哲學。他對周圍的一切都表現得漠不關心,好像世界上就只有他一人似的,終日苦悶、彷徨,可后來在祿兒的感染下他感受到了母愛,從而喚起了他對生活的激情,終于懂得:“世界上的母親和母親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兒子和兒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相牽連的,不是互相遺棄的。”通過對何彬思想轉變的描繪,我們看到了作者對母愛的極力謳歌。稍后又在《煩悶》、《寂寞》、《別后》、《紙船——寄母親》、《繁星》、《春水》等作品中,冰心又從不同的側面,對母愛作了不同程度的歌頌,寫出了兒女對母親的思念和母親對兒女的撫愛,《春水》第105首詩里就這樣寫到:“我在母親的懷里,母親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寄小讀者》和《往事》等作品,則是從正面對母愛作淋漓盡致的歌唱。在《往事(一)之七》里,冰心把荷葉比做母親,通過荷葉孤身支撐著雨點,勇敢地與自然界的風雨作戰,竭力保護紅蓮的一組鏡頭,清晰地表現了荷葉崇高的品質,從而歌頌了母愛的純真與無條件的自我犧牲精神。《寄小讀者》則是冰心留美期間以“一個熱情忠實的朋友”身份寫給國內小朋友的。在一篇篇情意綿綿的通訊里,作者直抒胸臆,從心靈深處對母愛寫出了由衷的贊美,向小朋友們進行愛的教育,把愛當作是建造世界的紐帶和動力。例如《寄小讀者?通訊十》就是一曲愛意濃厚感人至深的母愛的贊歌。她堅定地認為:母愛是深厚的,因為“在我不承認世界上有個我的時候,她已經愛了我了”而且“我所知道的自己不過是母愛意念中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母愛是無私的,“她愛我,不是因為我是‘冰心’,或是其他人時間的一切虛偽的稱呼和名字!她的愛是不附帶任何條件的”母愛是長久的、永恒的,即使萬象俱變,“只要我能尋到她,投到她懷里……她的愛對于我,不因著萬物毀滅而更變”母愛是廣闊的、博大的,“不但包圍著我,而且普遍的包圍著一切愛我的人,而且因著愛我,她也愛了天下的兒女,她更愛了天下的母親……‘世界便是這樣的建造起來的!’”這種至善、至誠、至美的描寫,表露了作者對母親無限的贊美。同時在展現母親的慈愛與女兒的癡情時,營造了一種自然、真實、寧靜、祥和的氛圍,就有益于感染小讀者,喚起他們感情的共鳴,從而就更有利于小讀者們懂得該怎樣診視母愛,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冰心認為母愛是一切愛的起點,哪怕是動物生物。她在《寄小讀者?通訊十》里就熱情謳歌了母親的無私和寬厚:母親的愛“是不附帶任何條件的。……她的愛,是屏除一切,拂拭一切,層層的麾開我前后左右所蒙罩的,使我成為‘今我’的原素,而直接的來愛我的自身!”,“用她堅實無盡的愛來包圍我。她愛我的肉體,她愛我的靈魂,她愛我前后左右,過去,將來,現在的一切!”,“她的愛不但包圍我,而且普遍的包圍著一切愛我的人;而且因著愛我,她也愛了天下的兒女,她更愛了天下的母親,小朋友!告訴你一句小孩以為極淺顯,而大人們以為極高深的話:‘世界便是這樣建造起來的!’”在冰心看來,“母親的愛打千百轉身,在世上幻出人和人,人和萬物種種一切的互助和同情。這如火如荼的愛力,使這疲緩的人世,一步一步地移向光明。”(冰心:《寄小讀者?通訊十二》)于是,在她的筆下又出現了由母愛生發開去的對人類之愛的頌揚。這類作品有《最后的安息》、《悟》、《寄小讀者》、《離家的一年》、《愛的實現》等。在《最后的安息》里,惠姑與翠兒雖然是“貧、富、智、愚,差得天懸地隔,”但是,“從她們的天真里發出的同情,和感恩的心”卻“將她們的精神,連合在一處,造成了一個和愛神妙的世界。”如果說《最后的安息》作者是通過兩個地位、身份不同的小姑娘互相愛憐、同情的故事,來歌頌人類之愛的話,那么,在《悟》這篇被稱為宣揚“愛”的力作中,作者則是通過兩個針對當時社會現實討論“愛”的青年之口,間接地,然而又是毫不隱晦地闡明了“世界是愛”的觀點,歌頌了人類之愛。于是,閉璧樓的同窗,療養院的朋友,威爾斯利女大的師長,他們成了“愛”的體現者。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母愛”是冰心生命中的創作源泉,冰心不惜用大量贊美的語言來盡情謳歌這萬能的“母愛”,她說:“我只愿這一心一念永住永存,盡我在世的光陰,來謳歌頌揚這神圣無邊的母愛!”[23]在冰心的心目中,母愛就是一個永恒、崇高、深遠、厚重的話題,正因為有了冰心對母愛最真的感受,所以在她筆下的母愛才會被描寫得如此美好,進而使得現代文學史中很少有作家能夠超越她。其實,她越是歌頌母愛,就越是歌頌了舍己無私的奉獻精神與奮不顧身的犧牲精神,體現出了人性的崇高與圣潔,堅強與勇敢。
      (二)童真
        在“五四”以來的現代作家隊伍里,冰心可以說是對兒童關注與關心較為突出的一位。這體現在作品里,就是“愛的哲學”的另一個內容——對童真的謳歌。
      “童年呵!/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冰心:《繁星?二》)
       “萬千的天使,/要起來歌頌小孩子;/小孩子!/他細小的身軀里,/含著偉大的靈魂。”(冰心:《繁星?三五》)
       “小孩子!/你可以進我的園,/你不要摘我的花——/看玫瑰的刺兒,/刺傷了你的手。”(冰心:《繁星?一五》)
      正因為童心是純潔無暇、自然天真的,這就使得在兒童“細小的身軀里含著偉大的靈魂”,從而不由自主的使冰心百般眷戀著童年。請看那雨后古道旁,流水,綠水,濕煙,新月,一個孩子“抱者花兒,向著我微笑。”(冰心:《笑》)顯而易見,冰心筆下的兒童之愛,是把純潔天真的兒童真性情作為建構理想社會的一種精神力量,冰心對童真的歌唱,同樣也表達著她對至真至純的理想人格精神的崇尚。“嬰兒!/誰像他天真的頌贊?/真當拋棄了。”(冰心《春水?一七九》),“嬰兒,/在他顫動的啼聲中,/有無限神秘的言語,/從最初的靈魂里帶來,/要告訴世界。”(冰心:《春水?六四》),“揭開自然的簾兒罷!/藝術的嬰兒,/正臥在真理的娘懷里。”(冰心:《春水?一四三》)。在冰心看來,兒童的純真無邪,這是人格精神的高度凈化和美化,這恰與世故、猜疑、戒備的“成人精神”形成強烈的反差,應該成為一種理想的人格,于是,她就在兒童與成人的對比中表達著理想的人格:“小孩子對老年人說:/‘笑吧,/跳吧,/世界多么有趣呵!’/老年人嘆著說:/‘原諒我,/孩子!/我不忍回憶我所已經過的事。’”(冰心《繁星?一○六》)。
        在冰心的許多篇章中,兒童被描繪為天使,他們是“愛的哲學”里的天使,傳達的是冰心本人的思想。“兒童之愛”代表了她“人類之愛”的理想。她的一篇散文《笑》就表達了這種從天使到兒童的轉化過程:“憑窗站了一會兒,微微的覺得涼意侵入。轉過身來,忽然眼花繚亂,屋子里別的東西,都隱在光云里;一片幽輝,只浸著墻上畫中的安琪兒——這白衣的安琪兒,抱著花兒,揚著翅兒,向著我微微的笑。”由此聯想到五年前,古道邊,一個孩子:“他抱著花兒,赤著腳兒,向著我微微的笑。”[24]冰心說過:“除了宇宙,最可愛的只有孩子。”[25]在以后的一些文章里,她又反復地談到了這個觀點。她覺得和孩子們“說話不必思索,態度不必矜持。”[26]感到自己“認識孩子的爛漫的天真,過于大人的復雜心理。”她勉勵自己“栽下平凡的小小的花,給平凡小小的人看。”[27]永遠做小朋友最熱情最忠實的朋友。她還親自提議北京《晨報副刊》開辟“兒童世界”一欄,親自與兒童作交流,為兒童寫了不少能在不知不覺之間,導引兒童向上,啟發其良知良能的作品。例如《通訊二》中所寫 “傷害”了一只小老鼠而引發內心懺悔的事情。依我們平常人的眼光來看,老鼠生來就是害物,“傷害”了又有什么可值得傷心的呢?可冰心卻從兒童的特點出發將小老鼠人格化,從此對兒童進行了同情弱小,珍視生命的教育。同時冰心筆下純潔的兒童世界也和圣潔的母愛一樣,是用以拯救世界的力量之源。詩化小說《世界上有的是快樂有的是光明》中,天使一般純凈的孩子使青年頓悟到“世界上有的是快樂……有的是光明”,于是就放棄了輕生的念頭,重新審視著生命的意義。在《愛的實現》中,兩個“雛發覆額,眉目如畫”的孩子給了詩人靜泊似的精神安慰,使他能夠順利地進行創作。
        《寄小讀者》是冰心用心為兒童所編寫的第一部作品,她把沿途經歷、異域風光、民風民俗,以及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用通訊的形式來與小朋友進行交流,以真摯、自然、樸實偶爾也帶孩子氣的話語創作了二十九篇精美的敘事、抒情散文。特別是在青山沙穰療養院里,冰心還安慰自己在生病的時候不要裝大人不妨做做小孩子,游山玩水也多半是自己一個人,于是在芍藥花下,流泉湖邊,山亭里埋下了許多紀念品,一時興趣來了,又往往忍不住去挖開來看看,這難道不是兒童天真舉動的再現嗎?此外,不但是行動就連其思想也和小孩子一樣發展思考,將護士比作乳母,將床當作搖籃,有時候睡不著就自己為自己唱催眠曲。可見,冰心從思想乃至行動都還保留著兒童天真的一面,這又是《寄小讀者》所描摹童心的又一大特色。
        冰心了解、熟悉兒童,善于捕捉兒童的心理,以自然、簡潔的筆調,來寫兒童世界里那種“不可思議的光,窈窕清談的夢影”和“有生命、有人格的個體”的“一切自然現象”, [28]寫出了花、草、云、水、鳥的世界,也展現了孩子們的天真、可愛與活潑。在她的筆下,有想用一根長竹竿把地球戳個孔穴,好看看別后的姐姐胖瘦的小弟弟;有把小木鹿防進自己的小鞋子,一跛一跛走路的淘氣的小妹妹;有在山下砍了些荊棘,將之埋在海邊沙土里,天天去掘開看看變成了煤沒有的六一姊和“我”……冰心筆下的兒童都是那樣的天真無邪,無論是孩子們的行動還是言語,都表明作者對這一世界的接近、了解,表露出作者由衷的贊頌之情。
        冰心對兒童的愛是真誠、純潔、樸實發自內心的,表現出的是一種希望而不純粹是女性對兒童的那種疼惜。
      (三)自然
        冰心在作品中宣稱:“最難忘的是自然之美”[29]在她筆下,大自然既美麗又神秘,既是一個可心可意的美人兒,又是一片甘泉潺潺、香飄四野,是叫人留連忘返的仙境圣地。
        湖光是這樣的迷人——
      “這次出了吳淞口,一天的航程,一望無際盡是粼粼的微波,涼風習習,舟如在冰上行。到了高麗界,海水竟似湖光,藍極綠級,凝成一片,斜陽的金光,長蛇般自天邊直接到欄旁人立處。上自穹蒼,下至船前的水,自淺紅至于深翠,幻成幾十色,一層層,一片片的漾開了來,……小朋友,恨我不能畫,文字竟是世界上最無用的東西,寫不出這空靈的妙景!”(冰心:《寄小讀者?通訊七》)
      花兒是這樣的美麗——
        “這櫻花,一堆堆,一層層,好像云海似地,在朝陽下緋紅萬頃,溢采流光。當曲折的山路被這無邊的花云遮蓋了的時候,我們就像坐在十一只首尾相接的輕舟之中,凌駕著駘蕩的東風,兩舷濺起嘩嘩的花浪,迅捷地向著出升的太陽前進。”(冰心:《櫻花贊》)
        山色是這樣的幽靜——
      “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無可比擬!仿佛萬一,只能說是似娟娟的靜女,雖是照人的明艷,卻不飛揚妖冶;是低眉垂袖,瓔珞矜嚴。” (冰心:《往事?二》)
        而且,在《最后的安息》中,“惠姑在城里整整住了十二年,便是自從她有生以來,沒有領略過野外的景色。這一年夏天,她父親的別墅剛剛蓋好,他們便搬到城外來消夏。惠姑喜歡得什么似的,有時她獨自一人坐在門口的大樹底下,靜靜的聽著農夫唱著秧歌;野花上的蝴蝶,栩栩的飛過她的頭上。萬綠叢中的土屋,櫛比鱗次的排列著。遠遠的又看見驢背上坐著綠衣紅裳的婦女,在小路上慢慢的走。她覺得這些光景,十分的新鮮有趣,好像是另換了一個世界。”
        作品的景物描寫極富有特色,既符合人物個性,又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當小說寫到惠姑離開久住的繁鬧城里來到鄉間時,語言是歡快、明朗的,而什么農夫的秧歌,野花上的蝴蝶,萬綠叢中的土屋,穿紅戴綠的婦女等,就構成了一幅新鮮有趣的圖景,使小惠姑歡喜不已,進而感到“好像是另換了一個世界”。
        此外,這里還有把自然景物擬人化為與自己精神相通的朋友,自然景物給予了冰心朋友的真情;這里也有把自然作為具有母性情懷的人格化形象,自然就具有愛,能夠協調人類嗔怨,使人與萬物和諧共處的本質特征;這里更有把擬人化了的自然景物白蓮的“亭亭傲骨”與向日葵的低頭作對比,來表明冰心心中的理想人格是帶著人的尊嚴,具有人的自傲與自強。……
        “繁星閃爍著——/深藍的太空,/何曾聽得見它們對語?/沉默中,/微光里,/它們深深的互相頌贊。”(冰心:《繁星?一》)
        “兒時的朋友:/海波呵,/山影呵,/燦爛的晚霞呵,/悲壯的喇叭呵;/我們如今是疏遠了么?” (冰心:《繁星?四七》)
        “自然的微笑里,融化了人類的嗔怨。” (冰心《春水?四九》)
        “向日葵對那些未見過白蓮的人,/承認他們是最好的朋友。/白蓮出水了,/向日葵低下了頭:/她亭亭的傲骨,/分別了自己。” (冰心:《繁星二》)
      自然風光固然美不勝收,但真正使冰心為之傾心的卻是那偉大而浩淼的大海。海在她看來,有許多的特色。每當她坐在海的面前,海總會把她的靈魂喚醒,她也總覺得海是那樣不盡的“莊嚴”、“偉大”。只要一提到海,她總是不可避免地“快樂充溢,怡然而笑”,她把海與湖相比,說:“海好像是我的母親,湖好像是我的朋友,我和海親近在童年,和湖親近在現在。海是寬闊無際,不著一字,她上午愛是神秘而偉大的,我對她的愛是歸心低首的。湖是是紅葉綠枝,有許多襯托,她的愛是溫和嫵媚的,我對她的愛是清淡相照的。”[30]在這里,冰心把海當作母親,可見她是多么的愛海啊!從而也使她更加的熱愛大自然。
      (四)祖國
        對母愛的頌揚,對童真的謳歌和對大自然的贊美,是冰心早期“愛的哲學”的主要內容,也成為了她早期創作的基礎。可是仔細研究“愛的哲學”,愛祖國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即使是那些回憶親情、頌揚母親、贊美童心和大自然的篇章,字里行間也都包含著愛國主義的思想情感,換句話說,凝聚在冰心文學創作中的核心就是愛國主義情結。
        其實,冰心的愛國主義思想是很小就培養起來的,父親曾經作為“威遠艦”上的槍炮二副英勇地參加過甲午中日海戰,經過父親愛國思想的熏陶,因而她對祖國有著很深的感情,因此用文字的形式來表達和寄托她的愛國情懷是必要的,同時這也和祖國的命運是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冰心自己就說是“‘五四’”運動的一聲驚雷把我‘震’上了寫作道路。”[31]
        在時代的感召與父輩愛國思想的影響下,她開始用文學的形式來探討人生,暴露社會黑暗,嘗試以人生問題為主題的“問題小說”的創作。《斯人獨憔悴》是她最初寫的問題小說,是從側面談愛國問題的。在這里,冰心寫了兩個愛國青年與他們父親的矛盾,揭露了封建專制的野蠻丑惡,表現了人民群眾反帝反封建的心聲。接下來的《三兒》、《去國》、《兩個家庭》、《往事》、《一篇小說的結局》等作品,都十分鮮明的表現了愛過主義思想。《去國》表現了英士無法報效祖國而產生的惆悵與憤懣;在《一篇小說的結局》里,冰心借人物之口喊出了“我愛我的祖國”的振聾發聵的聲音。等等。
      《寄小讀者》里的許多篇章,都生動地記錄著冰心這種對祖國的深沉的愛的情懷。當她離開了祖國身處到處是“‘新大陸’的意味時,卻有‘仰首欲攀低首拜’,可愛可敬的五千年的故國之思。” [32]當她在赴美國途中,在日本看到展覽館陳列著日本侵華戰爭的戰利品時,她就會熱血沸騰;當外輪上的中國船員向他們這群出國留學的青年訴說自己遭受外國人歧視的遭遇,并還鼓勵他們為國家爭氣時,她就會身受感動與鼓舞。在美國讀書期間,冰心也不是沉溺于其奢侈的物質享受,而是時刻都牽掛著祖國的安危。如《往事二》的第六篇,就記錄了冰心在美國看月的情景。農歷八月十四夜,她偶然看見了一輪明月,就使這位異鄉客陷入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惆悵了。中秋這天,同學們邀她去湖上泛舟,可因為天色朦朧就使得原本怕見月的緊張感一晃而逝,反覺高興。可沒想到在十六夜里,在走訪同學時卻被猝不及防地拉去看窗前明月,而這月色又給她惹來一場病。通讀這篇作品,你會感到在字里行間里所流露的是滿滿的思鄉旋律。當學滿歸國,輪船剛駛入中國領海時,她就會興奮得睡不著覺。回國后,冰心被祖國的社會現實所震驚,理想與現實發生了沖突,她要求社會變革和進步卻因為對這個社會的失望而不知該如何下手,陷入了矛盾與苦惱的境地:“指點我罷,/我的朋友!/我是橫海的燕子,/要尋覓隔水的窩巢。”(《繁星六三》)“我的心呵!/你昨天告訴我,/世界是歡樂的;/今天又告訴我,/世界是失望的;/明天的言語,/又是什么?/叫我如何相信你!”(《繁星一三二》)。
        如果我們把冰心“愛的哲學”比喻為一竄璀璨的珍珠,那么,愛祖國就是一條金絲帶,將愛母親、愛兒童、愛自然一顆顆地竄連起來,使其形成一個整體,閃閃發亮。
      三、“愛的哲學”的再解讀
        冰心從最初的創作問題小說到最終確立“愛的哲學”這一創作母題,前后共經歷了七年的時間,即1919年到1926年。由于當時中國正值“五四”愛國運動爆發時期,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日益激烈,所以一向以“愛”為主旨,倡導以“愛”來促進世界和平與安定的“愛的哲學”,在這一時期里,一直沒有得到公正、歷史、唯物的評價。陳西瀅說冰心的小說“一望而知是一個沒有出過校門的聰明女子的作品,人物和情節都離實際太遠了。”[33]蔣光赤則直呼冰心女士是個“小姐的代表”,說她“走來走去,總跳不出家庭的一步”[34]還有人認為“愛的哲學”宣揚的是“超階級的母愛、童心”,是“和時代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等等,“愛的哲學”始終被置于受審判、被踐踏的地位。這些批評許多是從社會學的立場或是政治角度直直地去判斷其思想正確與否,這就必然不會給冰心這種“愛的哲學”以更高更準的評價。
        一定文化的產生是與當時的經濟、政治分不開的,應該看到,冰心“愛的哲學”的形成是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與時代基礎的。1919年,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中國進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時期。在當時,有相當一部分進步的思想家、文學家常常以“愛”來改變人生、改革社會,這就恰恰切合了自幼在愛、自由、民主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冰心的本性,一拍即合,最終在時代思潮的感召下,形成了“愛的哲學”的全體系。
        由于“愛的哲學”宣揚的主旨是愛,因而這使得冰心早期作品里充滿了濃厚的人道主義色彩。人道精神在我國古代思想中早已存在,如:孔子、孟子的“仁愛”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了“五四”時期,人道主義又與科學、民主、愛國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因此,當它在受到批評、指責時,仍然得到了一大批青年、知識界人士的肯定與熱愛。如此看來,如若中華民族對“愛的哲學”等人道主義多一些褒揚,而少一些戰爭主義思想,或許,中華民族就不會因此而付出沉重的代價。由此可見,人類精神取向是不能失衡的,冰心正是以她的弱小的女性之軀,肩起了中華民族精神建設的平衡,“五四”精神中因為有了冰心,才使它顯得豐滿而亮麗。
         同時我們又要看到,因為“愛的哲學”宣揚的是廣博而神圣的“愛”,所以當她在看待一些政治事態時,冰心就往往會用“愛的哲學”來解釋。例如,作品《國旗》的主題思想就是借中國小孩之口說出的:“他也愛我們的國,我們也愛他們的國,不是更好么?各人愛各人的國,鬧得朋友都好不成!我們索性都不要國了,大家合攏來做一個國。”冰心就是幻想用這種無國界的“愛”來乞求祖國的“安寧”,希冀用“愛”來解決一切而不是運用革命或是其他,這時“愛的哲學”已經在這位小資產階級作家身上表現出了局限性——她弄不懂造成社會現實與自己理想所產生的根源是什么?她認為社會之所以會這樣,完全是由于人心不好所造成的。因此,“愛”在冰心的作品里就成了萬能的鑰匙,社會的避風港。當然冰心自己也深感矛盾,一方面不滿封建制度的腐朽,而另一方面又找不到光明之路,作為“愛”的信使,她唯一能做的也就只有“向前走”。
        作為救世甘霖的“愛的哲學”,其主旨是愛、是博愛,主張用愛來融化仇恨,讓愛來感化人們的心靈,拯救地球,拯救全人類。從整體上講是不切實際的,但試想一下,如果全人類都失去了愛與真誠,不再愛祖國、愛母親、愛兒童、愛自然,我們的社會將不成其為社會,不會向前發展。
        其次母愛、童心,是人類社會中的客觀存在。當一個母親還在孕育孩子時,就已深深的愛著他,當孩子出生時,這種愛就變為了一種偏愛,而不只是把他作為本階級的一個成員來撫育。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無產階級文化戰士魯迅之語,“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這無不體現著人類之愛。父母之愛自人類之始就已存在,然而作為統治了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禮教卻對人際間各種關系做出了明確而深嚴的規定,晚輩就只能絕對的服從于長輩,而長輩對晚輩的愛也只能遵從于道德禮教的規范,因此那些以維護禮教所做出的種種清規戒律就像無形的繩索束縛著各輩人的身心和情感。值得可喜的是,冰心所描繪的母愛強調的是母親對子女的關愛、體貼與理解,不是壓制他們個性的發展而是幫助其個性的成長,顯然這就沖破了長幼兩代身上封建意識的束縛,顯露其人類固有的淳樸天性,這無疑也增加了人們反禮教的自信心。此外冰心在作品中還極力描寫母親的慈愛與兒女的癡情,展示的是一幅幅自然、溫馨、幸福的畫面,令人受到感染、啟示——母愛是誠摯無私的,互愛比冷酷無情、虐待弱小或是相互排擠都要可貴得多。從而使人鼓起勇氣去追尋一種新的人際關系,難道這不是對封建禮教的抵制嗎?同時我們還應看到冰心對母愛的倡導,其實也是一種人道主義愿望的展露,是與“五四”潮流運動的要求相符合而不是相違背。當然,我們也不否定在階級矛盾激化的情況下,“母愛”會受到階級性的制約。同樣是“愛”但怎樣去“愛”,其實這就包含了復雜的社會內容。例如高爾基《母親》中的母親,她對兒子的愛就是建立在階級基礎上的。所以,歌頌母愛的純潔、無私、偉大,是無可非議不分階級的,是人他都有愛。
        “關于童心,指的就是兒童的思想與感情,它是天真、純潔、美好的,然而又是幼稚、無知的。作為兒童心理的自然狀態,如同母愛一樣,它的產生是必然的,所以魯迅、郭沫若也都十分注重兒童的教育、培養問題。冰心則以復歸的童心寫出了充滿‘童心的、美的、然而有其真實性的夢’的世界,達到了作家與作品中孩子的兩個‘真心’的融合,在夢中給他們愛。冰心這樣來寫天真、質樸的‘童心’并沒有壞處,看來問題的關鍵不是作家寫什么,而是怎么寫的問題。我們不能把‘如何寫’產生的問題歸結到‘寫什么’‘問題上,更不能因‘寫什么’而無視作者‘如何寫’,那種限定作家寫什么,忽視作家如何寫的觀點是錯誤的。我們只有既看到作家寫什么,又看到他如何寫,把兩者結合起來研究,才能對其作品做出比較客觀、全面、公正的評價。”[35]
      在冰心先生去世后,報刊上就發表了大量回憶性的文章,其中有一篇就是將冰心與魯迅進行比較,說他們是一種“互補關系”:“魯迅代表了新文化中陽剛的一面,冰心則代表陰柔的一面;魯迅是一柄鋒利的社會手術刀,冰心則是慈愛靈魂的布道者……如果說魯迅是荒原上的戰馬,冰心則是河邊的水車,她繼承的是中國文化中嫻靜的部分,依靠的全是自然的力量,澆灌心靈沃土;如果說魯迅是以超人的力量肩起歷史的閘門,冰心則是與不動聲色中發掘世道人心”。[36]冰心的存在,豐富了“五四”文化的精神高度,魯迅先生是把人性、真理、社會中丑陋的東西赤裸裸地剖開了給你看,起到振聾發聵的作用,而冰心先生則是像春雨那樣潤物細無聲,給你展示世間最美好的東西,使人們的心靈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凈化,變得純潔。
      “愛的哲學”,它不是一種純粹的哲學、思想概念,而是始終貫穿其文學中的創作精神。正因為有了這種精神,才使得冰心成為“五四”時期和“五四”之后富有個性的一位作家,正如茅盾所說:“在所有‘五四’時期的作家中,只有冰心女士最屬于她自己”。所以,當我們在看待冰心先生的文學作品時,就不能因為某些局限性就對她的作品做簡單化的一概否定,因為它仍有起著積極作用的一面,應該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
      四、結語
        通過對本文的學習,使我更加了解了冰心早期的創作歷程,以及蘊涵在作品中的冰心特有的對“愛”的表達方式。那是一種對愛很自然很樸實的描述,它會讓你遠離塵世的喧囂,也會讓你摒棄戰火的硝煙,
      在不知不覺中深受其感染并得到心靈的凈化,從而構建一個用“愛”來支撐的和諧社會。如果說這種觀點用在當今赤裸裸的金錢社會里,那絕對是無可非議的,然而在當時特定的環境里,卻受到頗多爭議。所以當我們在看待其作品時,要結合當時特定的社會環境用辯正的思維來分析,既要看到其積極的方面也要看到其不足的地方,這樣才能對其作品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從而有利于我們更好的閱讀冰心的作品。
      參考文獻
      [1] 阿英.謝冰心小品序[A].冰心研究資料 [C].范伯群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401
      [2] 樂齊.試論冰心的“母愛文學”[A].載新文學論叢[C].1982.
      [3] 范伯群、曾華鵬.論冰心的創作[A].載文學評論[C].1964.
      [4] 孫歌.靜穆而憂傷的女神——讀冰心的《繁星》、《春水》[A].載詩探索 [M].1987.
      [5] 方錫德.論‘冰心體’[A].中國現代小說與文學傳統[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第1版. 1992.
      [6]、[32]、 [7]、[33] 毅真.閨秀派的作家——冰心女士 [A].范伯群編.冰心研究資料[C].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56-357.
      [8] 周作人.藝術與生活?圣書與中國文學[A].岳麓書社,1989.轉載于二十世紀基督教文化[M],王本朝著.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96.
      [9] 冰心.繁星?一二0[A].冰心名著欣賞[M].浦漫汀主編.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3.526.
      [10] 冰心.冰心全集?自序[A].冰心研究資料[C].范伯群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11] 冰心.冰心全集?自序[A].冰心論創作[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32.
      [12] 冰心.我入了貝滿中齋[A].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基督教文化[M],王本朝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86.
      [13] 冰心.春水?自序[A].冰心研究資料[C].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5.1.
      [14] 王希和.泰戈爾學說概觀[J].東方雜志[Z].第20卷14號.轉載于河南: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第21卷.
      [15] 季羨林.泰戈爾的思生平與創作[J].社會科學戰線[Z].1981.轉載于河南: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第21卷.
      [16] 冰心.冰心散文集第3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
      [17] 冰心.冰心散文全編[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5.
      [18] 、[19]冰心.遙寄印度哲人泰戈爾[A].記事珠[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62.
      [20].秦林芳.泰戈爾哲學思想與中國現代作家[A].山西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N].2000第2期.
      [21] 冰心.寄小讀者?通訊十九[A].冰心集[M].賈煥亭編注廣州:花城出版社.2005,182.
      [22] 冰心.我的童年[A].記事珠[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21.
      [23] 冰心.寄小讀者?通訊十二[A].冰心集[M].賈煥亭編注.廣州:花城出版社2005.125.
      [24] 冰心.笑[A].冰心名作欣賞[M].浦漫汀主編.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3.1.
      [25][27]冰心.冰心全集?自序[A].冰心論創作[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34.37.
      [26 ] 冰心.冰心全集?自序[A].見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說集[M].北京:北新書局.1933.1.
      [28] 郭沫若.兒童文學之管見[J].沫若文集第十卷[M]. 轉載于馬璧玲.試論冰心“愛的哲學”——冰心早期作品初探.[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中國現代文學館:北京作家出版社.1985.205.
      [29] 冰心.冰心散文選?通訊九[A].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31.
      [30] 冰心.冰心散文選?通訊七[A].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23.
      [31] 冰心.冰心傳略.冰心研究資料[M].范伯群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3.
      [32] 冰心.寄小讀者?通訊十六[A].冰心散文選[M].卓如主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45.
      [35] 馬璧玲.試論冰心“愛的哲學”——冰心早期作品初探[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中國現代文學館著.北京:北京作家出版社.1985.205.
      [36] 祝勇.獨行的冰心[A].中國青年報[N].1999.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川人 | 欧美XXXX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尤码不卡av麻豆| 精品国产迷系列在线观看|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88L| 精品超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玩弄漂亮少妇高潮白浆| 日本无遮挡真人祼交视频| 少妇无套内射中出视频|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 精品国产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日韩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深夜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成年女人免费碰碰视频| 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天下第二社区在线视频| 忘忧草在线社区www中国中文 | 国精产品一区二区三区有限公司 | 日韩有码国产精品一区|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公司| 亚洲国产精品午夜福利| 亚洲高清揄拍自拍| 久久人人97超碰精品|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成人| 国产精成人品日日拍夜夜| 精精国产XXXX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日产精品系列| 久久亚洲精品11p| 99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导航| 免费a级毛片无码av|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五月天宝贝| 国色天香成人一区二区|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 我的公强要了我高潮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