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展中的晉帖
王羲之《喪亂帖》隨著上海博物館“中日書法珍寶展”的進行成為焦點,而其實它并非“書圣”的原跡,而是唐摹本。為何在20多件王羲之傳世作品中,《喪亂帖》受到如此重視?在昨天召開的“中日書法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浙江大學藝術學院院長、西泠印社副社長陳振濂作了詳細的闡釋,他認為,過去書法界有關“二王”筆法技巧的解讀各有不同,但王羲之時代的“魏晉筆法”或“晉帖古法”究竟是什么樣式?通過《喪亂帖》的解讀可以見出端倪。
“魏晉筆法”與席地而坐相關
研討會吸引了來自海內外的一百多名書法研究專家,陳振濂的發言題目為“從唐摹晉帖看魏晉筆法之本相―――關于日本藏《孔侍中帖》、《喪亂帖》諸帖引出的話題”,他表示,晉帖的原作現在存世的只有西晉陸機的《平復帖》、東晉王獻之的《鴨頭丸帖》等幾種,王羲之時代的“魏晉筆法”究竟是怎樣的樣式,今天的人們很難簡單確定。
在唐摹本中,有“忠實派”和“發揮派”兩種類型,“忠實派”盡量拋棄自己的主觀解讀方式,在“無我”境界中忠于原跡線條、用筆的形態,而“發揮派”則在摹拓過程中滲入了“唐風”。“我們之所以對《喪亂帖》和《孔侍中帖》等如此重視,正是因為這些‘忠實’派唐摹本,為后世留下了最接近真實的‘晉帖古法’,并使后人有了一個相對可靠的物質依憑。”他說。
陳振濂認為,今天人們的書法審美趣味基本上建立在唐代楷書的基礎上,“起”、“收”、“回鋒”、“藏鋒”等動作成為書法的典范。而結合傳世的陸機《平復帖》、王獻之《鴨頭丸帖》等名跡,以及作為參照的新出土魏晉西域樓蘭殘紙書跡來看,魏晉筆法的線條應該是以“扭轉”、“裹絞”和“提按”、“頓挫”位置不固定為特征。
他表示,有關晉帖古法的成因,書法家沙孟海曾在研究古人執筆法后得出,魏晉時期的人低案席地而坐,不同于宋以后的高案高椅,眼、手的位置遠遠高于案、紙的位置,無法實現“腕平掌豎”,執筆方法為斜執筆單鉤。此外書寫工具也制約了書寫規范,當時的筆毫是硬毫,不是柔軟豐厚的羊毫,筆非常尖小,又是寫在楮皮紙或繭紙上,所以也就不可能“平鋪紙上”。
他還認為,《喪亂帖》、《二謝帖》和《得示帖》三帖在流傳到日本之前,就已經合一。“流傳時間就是鑒真東渡時期,這并不意味著就是鑒真帶過去的。”
古代日本貴族修養“字帖”為上
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島谷弘幸就平安時代的貴族生活與白氏詩卷進行了發言,他表示,日本的《源氏物語》、《枕草子》等古籍均表明,日本平安時代的貴族們無論男女都以吟誦漢籍、書寫漢字為必須的修養。
“能寫一手漂亮的字,在當時的宮廷中會得到極高的評價,善書者揮寫的作品當時稱為‘字帖’,這種手寫的字帖同時也是放在貴族身邊的豪華觀賞物,在儀式和各項活動時作為禮品贈送―――常規的禮品有琵琶、琴、笛等樂器及駿馬,但字帖則位居禮品首位,當時的硯臺盒子里的紙張、冊頁及卷軸等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字帖就這樣作為王朝貴族的禮品而被保存下來。”
日本學者橫田恭三就平安時代書家藤原行成臨寫王羲之尺牘進行了分析,并探究了王羲之書法在日本流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