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民安
任何一種文字都是代表有聲語言的,這是世界上一切文字的共性。它們都是以語言為基礎(chǔ),依賴于語言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隨著語言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我們現(xiàn)在所使用的方塊漢字,就是以漢語為基礎(chǔ)而產(chǎn)生的記錄漢語的符號體系。 漢字的起源和發(fā)展,與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緊密相連,可以這樣說,沒有漢字就沒有我們中華民族的光輝燦爛的文化。 一、漢字的創(chuàng)造及其特點
漢字是誰創(chuàng)造的?在我國歷史上,歷代的觀點認(rèn)為漢字是倉頡個人所造。比如在《路史撣通記》中說,倉頡“龍顏侈哆,四目靈光”。在《春秋元命苞》中說,倉頡“生而能書”。簡直把倉頡說成一個神通廣大、法術(shù)無邊、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人”。 然而,考古科學(xué)的種種發(fā)現(xiàn),卻愈來愈多地證明漢字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創(chuàng)造成果。我們的祖先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jīng)創(chuàng)造了漢字,“在社會里,倉頡也不止一個”(魯迅:《門外文談》)。是千百萬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使?jié)h字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多頭嘗試到約定俗成,不斷地孕育、創(chuàng)造、選煉、發(fā)展起來的。
關(guān)于漢字的產(chǎn)生年代,歷來說法不一。有人說漢字產(chǎn)生于夏代(公元前2100多年),距今4000多年。也有人說漢字產(chǎn)生于商代(公元前1600多年),距今3000多年。可是1972年以后的最新研究成果,則是以西安半坡村遺址的距今年代為漢字產(chǎn)生的標(biāo)志。半坡遺址陳列室的那些類似文字的刻畫符號,和彩陶上的花紋是根本不同的。“那些刻畫記號,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說是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fā)展))從這些刻畫符號看:第一,它們都是單個的獨(dú)立體;第二,有類似筆畫的結(jié)構(gòu);第三,它們盡管都是草率急就的,但已經(jīng)具備了漢字的雛形。比如《說文解字》說:“家,居也。”既然是居,那就應(yīng)該是人居,可是為什么“宀”(古代的屋子)內(nèi)有“豕”(豬)呢?難道“家”是養(yǎng)豬的嗎?當(dāng)我們看了半坡村遺址后就會恍然大悟,原來在母系氏族社會,豬已開始家養(yǎng)了,由此可見,這個“家”字,在6000多年以前就已經(jīng)開始孕育了,2000年以后發(fā)展成為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家”字。 1972年中國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用同位素炭十四(c14)測定半坡遺址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這也正是漢字的歷史。所以,我們的漢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 世界上的文字是多種多樣的,但總的說來可以分為表意和標(biāo)音兩大文字體系,而漢字則屬于表意文字。所謂表意文字,就是文字與語言的語音方面不發(fā)生直接聯(lián)系,每一個字只是表示一個音節(jié),不能明確表示讀音,但一個字的本身就能表示一個意思。如“旦”字的上部是“日”,下部是地面(或水面),從地面上升起太陽,是表示早晨的意思。也正因為如此,同一個文字符號可以代表兩種語言里的同一個詞,而讀音完全不同,比如方塊漢字的“日”字,是畫一個圓圈、中間加上一個圓點,很像一個太陽,而古埃及也是用這個文字符號表示太陽,只是讀音不同。也正因為表意文字具有和語音不發(fā)生直接聯(lián)系的特點,所以它就有可能用來代表不同民族的語言,如我們的鄰邦日本、朝鮮等國家都曾經(jīng)借用漢字作為他們的書面交際工具。 既然說表意文字與語音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那么“形聲字”中的“聲”又應(yīng)怎樣解釋呢?漢字是可以分為沒有標(biāo)音成分的象形、指事、會意的純表意字和有標(biāo)音成分的形聲字這兩大類。但即使是“形聲字”的“聲符”本身原來也是一個象形符號。比如:紋、雲(yún)、洋、漁等都是形聲字,它們的聲符是文、云、羊、魚。甲骨文中的“文”字就像一個人胸部刻的花紋(即為“祝發(fā)文身”的“文”);“云”字就像一朵白云的形狀;“羊”字像羊頭;“魚”字像魚形。這里的“文”、“云”、“羊”、“魚”都是象形字,還是與語音不發(fā)生直接聯(lián)系,所以在我們現(xiàn)行的方塊字中,即使是有百分之九十的形聲字,也不妨礙它屬于表意文字體系。
二、漢字的結(jié)構(gòu) 我們知道,漢字是屬于表意體系的文字,字形和字義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倘若我們能對漢字的形體結(jié)構(gòu)作出正確的分析,那么對于我們了解和掌握漢字的本義和引申義,特別是對于我們閱讀古代文化典籍有著極大的幫助。 一提起漢字結(jié)構(gòu),總離不開“六書”之說。所謂“六書”,就是前人分析漢字結(jié)構(gòu)所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六書”這個名稱,最初見于《周禮•地官•保氏》;“六書”的細(xì)目,始見于西漢劉歆的《七略》。用“六書”分析漢字的結(jié)掏,是從漢代古文經(jīng)學(xué)家發(fā)端的。 我國歷史上關(guān)于“六書”的說法很多,但就其名目和名目的次序而言,主要有三家。 第一家是東漢的班固。他在《漢書•藝文志》里說:“古時八歲入小學(xué),故周官保氏掌教國子,教之以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zhuǎn)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第二家是東漢的鄭眾。他在《周禮•地官•保氏》注中說:“六書,象形、會意、轉(zhuǎn)注、處事、假借、諧聲也。” 第三家是東漢的許慎。他在《說文解字•敘》里說:“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聲、四曰會意、五曰轉(zhuǎn)注、六曰假借。” 過去的學(xué)者,通過對這三家說法的比較,大都采用了許慎的名稱,這不僅因為他對。六書”的名稱都有具體而詳細(xì)的解釋,同時他還有我國分析研究漢字的第一部專著《說文解字》。而在次序上呢?則大都采用班固的說法。因為漢字是起源于圖畫。象形、指事、會意都和圖畫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所以圖畫在前;而有標(biāo)音成分的形聲字則是在象形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這也是符合由表意到標(biāo)音的文字發(fā)展規(guī)律的,所以形聲字在后;假借則只是有讀音上的聯(lián)系,與字義毫不相干,所以放在最后。可見,這種次序的排列是很有道理的,于是就很自然地形成了后世大家所公認(rèn)的“六書’的名稱和次序: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
應(yīng)當(dāng)說明,“六書”是古人根據(jù)漢字結(jié)構(gòu)歸納出來的漢字構(gòu)造結(jié)論,而決不能認(rèn)為我們的祖先是依照這六條法則來創(chuàng)造漢字的。班固在他的《漢書•藝文志>中說,“六書”是。造字之本”。這種說法顯然是不嚴(yán)密的。實際上,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才是造字之法,而轉(zhuǎn)注和假借是不能產(chǎn)生新字的,它們僅是用字之法,和漢字的結(jié)構(gòu)不發(fā)生聯(lián)系。 下面對“六書”進(jìn)行具體的分析: (一)象形。 顧名思義,“象形”就是像實物之形。也就是把客觀事物的形體描繪出來的意思。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得精湛:“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所謂“隨體詰詘”,也就是隨著物體的自然形狀,彎彎曲曲地描繪出來。如“日”、“月”就很像一輪紅日和一彎新月高懸太空。再看“山”的甲骨文字形,當(dāng)中一峰突起,周圍群嵐環(huán)抱,頗有一點“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味。“州”字也很有意思:甲骨文和金文都是三條曲線,表示波濤洶涌的流水,其中間的小圓圈或小黑點,表示水中的一塊陸地。《詩經(jīng)》的開卷第一首就是“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個“州”,就是“雎鳩”在河中棲息繁衍之地。再比如,我們常說,說話提意見都要“有的放矢”,那么這個“矢”為什么當(dāng)“箭”講呢?請看甲骨文“矢”字的上部為鋒利的箭鏃.中為箭桿為搭弦的尾翎。可見“矢”就是“箭”的象形字。 從以上的字例看,象形的定義和例證是不難理解的。但這里還要說明兩點:第一,有人認(rèn)為象形字有“因形知義,因義知音”的優(yōu)點。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我們知道.思維和語言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任何一個象形字,哪怕是最接近于圖畫的象形字.也必須首先通過語言讀出音來,才能表達(dá)概念。那種“因形知音”的主張,其實質(zhì)就是把語言和思維割裂開了。第二,既然象形字要符合“畫成其物,隨體詰詘”的要求,這種造字法就必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僅書寫麻煩,而且形體也往往不統(tǒng)一。所以,在漢字的發(fā)展過程中,象形造字法在各種造字法的比較下越來越趨于劣勢,最后只能被有標(biāo)音成分的、產(chǎn)字最多的形聲法所代替。
(二)指事。 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貝;意,‘上’‘下’是也。”這就是說,初看起來可以認(rèn)識,再細(xì)觀察就能了解意義,如“上”、“下”二字就是指事字。但是這個定義是相當(dāng)含混的。清代的著名文字學(xué)家王筠說:一視而可識’,則近于象形,‘察而見意’則近于會意。”(《說文釋例》對“指事字”的理解歷來分歧很大,不過多數(shù)人認(rèn)為,指事字就是在象形的基礎(chǔ)上再加上個指事符號作標(biāo)記的一種字。 我們知道,牛馬之類都可以用象形體表現(xiàn)出來。可是“甜”的意思又怎樣象形呢?于是我們的祖先創(chuàng)造了一個“甘”字,在甲骨文里就寫成口中加一點,表示在舌頭上感到甜味的地方,甜字就是從這里演化而來的。 再比如。在上古要表示樹的根,就在“木”(樹)的下部加一個“點兒”,這個“點兒”就表明根部所在處成為“本”字。要表示樹的梢部,就在“木”的上部加一個“點兒”,這個“點兒”就表示樹梢所在處成為“末”字。可見“本”與“末”的含意正好相反,成語“本末倒置”也正由此而來。 綜上所述.“甘”、“本”、“末”等字都是在象形基礎(chǔ)上再加指事符號的指事字。另外還有純符號指事字,比如“上”、“下”在甲骨文中都先畫一橫線,再在線上或線下加一個點,橫線以上的“點兒”就表示這是上面,橫線以下的“點兒”就表示這是下面。指事字在“六書”中是絕對少數(shù)。這是因為絕大部分字都不需要用指事的方式來表示。要說明客觀物體.可以用象形來表示;要說明抽象的概念,就可以用會意來代替。 (三)會意。 許慎給會意下了這樣的定義:“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意思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象形字組合在一起,表示一個新的意思,像“武”、“信”二字就是會意字。再比如。步”字,在甲骨文中是腳趾朝上的兩只腳一前一后走路的形象。假若兩腳要從水中通過則怎樣表現(xiàn)呢?那就再把“水”加在兩腳之間,這就是徒步過水的“涉”字。如果兩腳要登高呢?則又把“涉”字的水旁換成“阜”(左阝,即土坡),就成為兩腳登山的樣子,這又組成了新的會意字“陟”(zhi志)。如果兩腳要從高山上下來又怎么辦呢?則又可以把“步”倒過來,腳趾朝下,甲骨文的“降”字就像右面的兩只腳從左面的山坡上下來的樣子,這又組成一個新的會意字“降”。由此可見,步、涉、陟、降等都是與腳(止)有關(guān)的會意字。 會意字的類型各家說法不一,我認(rèn)為主要的不過五種: 1.同體會意。 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同樣的象形字所組成的會意字。比如“眾”字,“三人為眾”,表示人多的意思。“森”字,“木多貌”。“惢”(音瑣)字,“心疑也”,三心二意怎能不疑?“淼”字,“水大也”,表示水多的意思。 2.異體會意。 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象形字所組成的會意字。這種會意字在整個會意字中占絕對的多數(shù)。比如“奠”字,就是“暮”字的本字,表示太陽落進(jìn)草叢之中,天快黑了。再比如“休”字,甲骨文的結(jié)構(gòu)左邊是“人”,右邊是“術(shù)”(樹),就是會“人依樹而息”之意。 3.改變形體會意。 這就是說,一個字可以通過它本身的增加筆畫、減少筆畫或改變形體來表示新的意思。如“穿”字,“家”中空了一半,就是“寂靜”的“寂”字的異體字。根據(jù)這種減筆的會意方法,廣東人就造了一個方言字“冇”(mao冒),把“有”字里面的兩筆挖掉了,表示“沒有”的意思。 4.組合解釋會意。 也就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非象形字,以象形方式組合來會意的方法。比如不“上”不。下”為“卡”;上“小”下“大”為“尖”;四、方、木為“楞”;山、高為“嵩”等。 5.反文倒文會意。 是把一個字或反寫或倒寫而產(chǎn)生新的意義。比如反“從”為“比”,反“后”為“司”。再如,甲骨文中畫一個人站著即為“大”,而倒過來即為“屰”,也就是“逆”字的本字,是“不順”的意思。“人”的頭朝下當(dāng)然不順了。
(四)形聲。 “形聲”又叫“諧聲”。《說文解字》是這樣下定義的:“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清朝著名文字學(xué)家段玉裁注解說:“‘以事為名’,為半義也;‘取譬相成’,謂半聲也。 ‘江’、‘河’,二字以‘水’為名,譬其聲為‘工’、‘可’。因取‘工’、‘可’之聲而成其名。其別于指事、象形獨(dú)體,形聲合體。”這段話,不僅準(zhǔn)確地解釋了什么是形聲字,而且還說明了形聲字和象形字、指事字在結(jié)構(gòu)上的不同。 我們知道,象形法或者會意法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世界上許多事物和抽象概念是很難用象形或會意來表示的。比如,“魚”是整個魚類的總稱,但是魚的種類卻是成千上萬,顯然不能為每一種魚造一個字。再說各種魚的樣子又很相似,文字畢竟不是圖畫,就是用象形字來表示的話,也是難以從字形上一一加以區(qū)別的。于是,就出現(xiàn)了“形聲”法。用“魚”字邊表示魚的總類,再借用原有的字作為讀音來表示魚的種類,如“鯉”、“鯽”、“鱔”、“鰻”等。有“形”有“聲”,這就產(chǎn)生了大量的形聲字。 形聲字的形符本來是象形符號,可是由于漢字的不斷發(fā)展,不僅看不出象形的樣子,就連表類屬的意義也有不少的改變。比如“豹”是獸類,它與昆蟲沒有一點相似之處,但它的形符卻是“豸”(zhi志,是沒有腳的蟲子)。“蝙蝠”是老鼠一類的動物,可是又寫成“蟲”字旁。“蛟”和龍是同類,可是也加上了“蟲”字邊。這是同古人對自然界的認(rèn)識和理解受到一定局限分不開的。 形聲字越到后世發(fā)展越快,據(jù)統(tǒng)計,漢代的《說文解字》共收字9353個,其中形聲字7679個,約占總數(shù)的80%;宋代的《通志•六書略》,共收字24235個,其中形聲字21,343個,約占總數(shù)的88%;清代的《康熙字典》。共收字47035個,其中形聲字42300個,約占總數(shù)的90%。在現(xiàn)在通用的新簡化字中,形聲字也占絕對多數(shù)。 (五)轉(zhuǎn)注。 許慎在《說文解字•敘》里說:“轉(zhuǎn)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這個定義不好理解,所以后人各有各的解釋。筆者的看法是:所謂“建類一首”,就是指的同一個部首,“同意相受”,就是指幾個部首相同的同義字可以互相解釋。比如在《說文解字》里,“老”與“考”就是一對轉(zhuǎn)注字,它們都屬八卷上的“老部”。這就是“建類一首”的意思。再從意義上看,許慎的訓(xùn)釋是“老,考也”,“考,老也”。這種互相注解就叫“同意相受”。再比如,“績”與“緝”屬于同一部首“纟”,讀音相近,意義也相通,可以互相解釋,所以這也是一對轉(zhuǎn)濟(jì)字。 (六)假借。 許慎給假借字下的定義是:“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也就是說,當(dāng)某個新事物出現(xiàn)之后,在口語里已經(jīng)有了這個詞,但在筆下卻沒有代表它的字,需要借用和它的名稱聲音相同的字來代表(托事),這就是假借。比如“令”字的本義是“命令”、“號令”等,但因其讀音與。縣令”之“令”相同,所以這就可以假借“命令”之“令”為。縣令”之“令”。而“長”字的本義是“年長”,但因其讀音與“縣長”之“長”相同,所以這就可以假借“年長”之“長”為“縣長”之“長”。假借,全取聲音相同或相近,與字義毫不相干。以下略舉幾例: 比如“汝”字,在《說文解字》中說:“水出弘農(nóng)盧氏,還歸山東人淮,從水,女聲。”可見“汝”字的本義是水名。可是后來這個“汝”字就被假借為第二人稱代詞用了,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你”字。如《愚公移山》云:“汝之不惠。”這個第二人稱代詞的“汝”與原來當(dāng)水名講的“汝”在詞義上毫無聯(lián)系,僅僅是讀音相同而已。所以,第二人稱代詞“汝”,就是個假借字。 “亦”字甲骨文的寫法是在“大”字中間的兩邊各加一個點,《說文解字>說:“人之臂‘亦’也,從大,像肋腋之形。”從字形上看也很清楚,是站著的一個人,張開兩臂,兩臂下各有一個點,表示這里就是腋下,所以“亦”字的本義就是“腋”。但后來“亦”字因為讀音關(guān)系,被假借為副詞用了(當(dāng)“也”講),所以只好另外造個“腋”字取代了“亦”字的本義。而當(dāng)“也”講的“亦”也就永借不還了。
“自”字在甲骨文里像個鼻子,所以《說文解字》說:“鼻也。象鼻形。”這話是對的。“自”,字本義就是鼻子,后來被假借為“自己”的“自”。于是另造了一個從“自”聲“畀”的形聲字“鼻”。而“白”字以后再不當(dāng)“鼻子”講了,也就只用其假借義了。 “驕”字足從“馬”聲“喬”的形聲字。在《說文》里說:“馬高六尺為驕。”這就是“驕”字的本義。后來因為讀音相同,就把“驕”字借過來,當(dāng)“驕傲”的“驕”用了,所以現(xiàn)在就只用其假借義了。此后,也很少有人知道六尺高的馬才叫“驕”了。 假借法的出現(xiàn),完全廢掉了漢字的表意性,這對后世用同音以代替壓縮漢字的字?jǐn)?shù)有很大的啟示。這里需要再說明兩點:第一,假借字在上占時代普遍使用,這與當(dāng)時的字少有關(guān)。在甲骨契文和鐘鼎銘文中很多都是假借字,這對后世的閱讀和理解帶來很大困難。第二,“本無其字”就能出現(xiàn)假借,但有時在“本有其字”的情況下也出現(xiàn)假借。當(dāng)然我們不能因為古有假借現(xiàn)象,我們現(xiàn)在就去隨便假借。要知道文字有廣泛的社會性。如果我們?nèi)我鈦y借(實為寫別字),只能損害文字的健康,造成使用上的混亂。
通過以上對“六書”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六書”是后世人對文字進(jìn)行分析而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并不是先有“六書”,然后再根據(jù)“六書”來造字的。
三、漢字的形體演變 從成體系的漢字算起,漢字的形體演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這個演變大體上可以分為七個階段。 (一)甲骨文。 我們今天所能看到最早的成體系的漢字材料就是甲骨文。所謂“甲骨文”,就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公元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在河南省安陽縣城西北五里路的小屯村發(fā)現(xiàn)了甲骨文。根據(jù)考古證明,小屯村附近就是殷王朝的首都。經(jīng)過80年的不斷挖掘,獲得有文字的甲骨大約有十六七萬片。在考古學(xué)家的長期研究中,積累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對3500多甲骨文字,已經(jīng)考釋出2000個左右。不認(rèn)識的字多是人名、地名、族名等。 奴隸時代的殷王朝是非常崇拜神的,每逢一事,總要問卜。比如出外田獵,設(shè)祭祈年,操戈征伐,風(fēng)雨晦冥等都要問卜從已發(fā)現(xiàn)的甲骨文可知,甲骨文主要是殷代王室刻在卜用過的龜甲和獸骨上的記錄,所以人們通常稱它為“卜辭”。郭沫若同志的《殷契萃編》和《卜辭通纂》,就是研究甲骨卜辭的專著。
甲骨卜辭中所用的字是很有限的,有一些字可以肯定地說在甲骨文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的。可是因為在卜辭中沒有用到它,所以它就至今沒有問世。比如“民”這個字,在周朝初年的青銅器上曾多次見到,都是用一把錐子刺瞎一只眼睛的意思,所以“民”就代表上古的奴隸。但“民”字在甲骨文中卻至今還沒有發(fā)現(xiàn)。 甲骨文的特點,主要有三: (1)形體不固定,筆畫有多有少,寫法有反有正。 (2)行文的程式不統(tǒng)一。從左到右的、從右到左的都有,所以讀起來也相當(dāng)困難。 (3)因為文字是用鋼刀和石刀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所以筆畫細(xì)而硬,而且多用方筆,圓筆很少。 另外,根據(jù)考古分析,在殷商之時除了甲骨文之外,一定還有竹書和帛書。因為在甲骨文中已經(jīng)有“冊”字了,很像韋編的竹簡的樣子,另外也還有“典”字了,很像兩手捧著“冊”的樣于,所以后世稱重要著作為“經(jīng)典”。那么為什么至今尚未見到殷朝的竹木簡書呢?這是因為竹木在地下埋藏3000多年很可能早就腐朽了。 (二)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銅器上的文字。古代人稱銅為“吉金”,故稱銅器上的文字為“金文”。銅器中又以鐘和鼎較著名,因此金文也叫“鐘鼎文”。另外還有。銅器銘文”、“吉金文字”、“彝器款識”等名稱。 周代的文化比段代的文化繁榮得多,典籍文物極為豐富。周人也不像殷人那樣相信鬼神,所以甲骨卜辭也就讓位于金文了。 金文,當(dāng)然殷代末期也有,但畢竟很少,所以金文主要還是指周朝青銅銘文。周代不僅銘器的數(shù)量多,而且銘器上的字?jǐn)?shù)也多。比如西周第二個帝王成王誦時的《令彝》有187個字;西周第三個帝王康王釗時的《大盂鼎》有291個字;西周第卜二個帝王宣王靖時的《毛公鼎》有499個字。這樣的洋洋大觀在殷代是根本沒有的。 在西周的時代,銅器主要是王室的器皿,而對這種器皿,不容許諸侯大臣有鑄造權(quán)。可是到了東周,諸侯稱霸力政,青銅器物可以任意鑄造,而王室之器倒是幾乎絕跡了。從字的形體上看,也有很大的發(fā)展。特別到了戰(zhàn)國的時候,南方吳、越、楚等國的文字還增加了不少類似鳥蟲的裝飾成分,這就是所謂。鳥蟲書”、“繆篆”,比如“楚”字“王”字就是。
從內(nèi)容上看,銅器上的文字主要是記載這件器物為誰所有,有的記載戰(zhàn)功,祭祀以及受王的賞賜等。 從形體上看,金文是承甲骨文而發(fā)展起來的。在筆畫和結(jié)構(gòu)上比甲骨文簡單些,其特點主要有三: (1)曲筆較多,線條粗而自然,字形趨向工整。 (2)金文一般都是先在模子上刻字,刻不好還可以修改,所以字形顯得渾厚質(zhì)樸,不過到周朝末年便趨向流利秀拔。 (3)字體多不固定,一個字往往有多種寫法。比如“射”字像弓箭形,第三種寫法的后面還有一只手。“蟲”字像蟲子彎曲形,第三種寫法的上面還有兩只眼。 另外,在解放前的長沙地區(qū)還出土過帛書,是楚國墓葬晶。令人氣憤的是這件國寶在1946年被中華民族的敗類賣給了美國人,后來藏在美國的耶魯大學(xué)的圖書館。至于簡書、印璽文、陶文、貨幣文,兵器刻款等,解放后在長沙、信陽等地曾多次發(fā)現(xiàn),不過多屬于草率急就的文字,遠(yuǎn)不如鐘鼎文那樣工整。 (三)篆書。 對于“篆書”這個名稱,歷來就有爭論。郭沫若同志說:“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椽,音院,古代官署屬員的統(tǒng)稱。)這就是說,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椽書”,也就是“官書”。 在秦始皇時代,官事頗多,官書浩繁。在《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中有這樣的記載:“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上至以衡石量書。”。石”(dan擔(dān))是120斤,可見秦始皇一天要親自過目120斤用竹木簡寫成的官文書。這些“官書”就是“篆書”。但當(dāng)時還沒有這個名稱,直到漢代的“隸書”出現(xiàn)以后,才把以前施于官掾的“文書”叫做“篆書”。所以“篆書”是對“隸書”而言的。篆書可分為“大篆”和“小篆”兩種: (1)大篆——許慎說:“宣王太史籀(音宙)作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說文解字•敘》)班固也說:“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時亡其六篇矣。”(《漢書•藝文志》)這些說法比較可靠,因為宣王是周朝的中興之主,他在位的四十六年,做到了“內(nèi)修政事攘夷狄”。所以當(dāng)時有對文字進(jìn)行整理和統(tǒng)一的良好條件。 大篆的真跡就是“石鼓文”。唐初在陳倉(今陜西寶雞)發(fā)現(xiàn)了十個像鼓子一樣的石墩子,上面刻有文字,人們稱之為“石鼓文”。其內(nèi)容是記載田獵之事,并且是用韻文寫成的。從字形上看與殷周古文不同,而與小篆倒是很接近。比如是、庶、吾三個字,石鼓文的寫法與小篆的寫法相類似。 大篆的特點:1.線條化達(dá)到了完成的程度,線條均勻而柔婉。2.結(jié)構(gòu)比較整齊,打下了方塊漢字的基礎(chǔ)。3.同一個器物上的異體字幾乎沒有。4.筆畫較繁,書寫不夠方便。 《說文解字》根據(jù)殘存的九篇大篆,收進(jìn)了223個“籀文”(即大篆),這也是我們現(xiàn)在研究大篆的重要材料。 (2)小篆——春秋戰(zhàn)國時,各國的文字形體大不一樣,這與“諸侯力政,不統(tǒng)于王”有關(guān),形成了“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許慎說:“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xué)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說文解字-敘》)這段話是說,秦統(tǒng)一了中國后也統(tǒng)一了文字。小篆是由大篆“省改”而成的。這些看法很有道理。但決不能說小篆是出于李斯一人之手,他很可能主持過文字的統(tǒng)一工作。大篆變?yōu)樾∽饕ㄟ^三種方式:
在以上這三種變化方式中以省變?yōu)橹鳎@是符合漢字由繁到簡的發(fā)展規(guī)律的。 《說文解字》是典型的小篆體,線條規(guī)整,書寫美觀。如《泰山刻石》、《瑯邪臺刻石》、《之罘(fu浮)刻石》、《嶧山刻石》等,相傳都是李斯的手筆。 (四)隸書。在秦朝初年,官書都是用小篆書寫,而在民間通行的卻是所謂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草篆”。這種草篆的特點是:筆勢趨直,筆畫趨簡,書寫方便,當(dāng)時的帝王秦始皇卻是鼓勵人們寫隸書的初成字——“草篆”。隸書是由草篆演變而成,那是肯定無疑的。但晉衛(wèi)恒在《四體書勢》中說,隸書為下杜人程邈所作,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也肯定地說隸書是程邈所創(chuàng),其實這都是一種傳說,不可置信。程邈很可能是最初用草篆呈文而受到秦始皇獎勵的“徒隸”(管獄訟主事的小官),他決不可能是隸書的創(chuàng)造者。因為字的一種形體,決不是一個人一時所能造出來的。這與文字“決非倉頡一人所造”是一個道理。 隸書始于秦朝而盛于漢朝,所以隸書也稱為“漢隸”。經(jīng)過西漢二百多年到東漢時隸書才算完成了。象形的面貌消失,使文字完全失去了圖畫色彩,變成了純符號性的交際輔助工具。 隸書和小篆有何區(qū)別,以下作個比較: 通過以上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從小篆變到隸書:在字形上,變圓形為方形,在線條上,變弧線為直線,在筆畫上,刪繁就簡。這種變化就稱為“隸變”。“隸變”是漢字發(fā)展史上一大進(jìn)步,是了不起的一大飛躍。如果要把漢字的形體分為古今兩大類的話,那么隸書以前叫做“古”,隸書開始而后就叫做“今”。所以“隸變”是古今漢字的分水嶺。 (五)草書。 《說文解字•敘》說:“漢興有草書。”這個說法是正確的,草書是跟漢隸并行的一種字體,是漢隸的潦草寫法。這種字體求快求速,筆勢連綿,能夠初具漢字的輪廓也就夠了,在衛(wèi)恒的《四體書勢》中說,草書是漢“章帝時(公元76年一公元88年)齊相杜度,號善作之。”這種觀點顯然是荒謬的,草書的形體也決非一人所造。所謂“章草”,可能是在章帝時開始使用。但是它的創(chuàng)造者仍然是勞動人民,最初的流行也仍然是起于民間。 草書到了后來,簡直越草越兇,龍飛鳳舞,信筆所之。有些宇除了書寫者外,誰都不認(rèn)識。石梁的《草字匯》,收集了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草書,單一個“書”字就有五種寫法。到了唐朝,書法家張旭的“狂草”,簡直有點像道土畫符的樣子,確實是一般人所難以欣賞的。 (六)楷書。 楷書是代隸書而通行的一種字體。它是由隸書演變而來的。筆畫平直,結(jié)構(gòu)方正,書寫方便。從筆形上看,基本上就是唐朝張懷所提出來的所謂“永字八法”。一個“永”字,大體上包括了漢字的八種筆形,用現(xiàn)在的名稱說:“側(cè)”就是點,“勒”就是橫,“努”就是豎,“超”就是勾(趯,ti惕)。“策”就是挑,“掠”就是長撇,“啄”就是短撇,“磔”就是捺,從“勒’到“趣”的彎兒就是折。現(xiàn)在漢字的筆形也不過有這八種。 楷書也叫“真書”或“正書”,也有人叫它“今隸”。從東漢開始使用,一直沿用到現(xiàn)在,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七)行書。 行書是“楷書的流動”,它形成于魏晉。《宣和書譜》說:“自隸法掃地,而真(楷)幾于拘,草幾于放,介乎兩者行書有,焉;于是兼真則謂之‘真行’,兼草則謂之‘行草’。”這話說得比較確切。它說明行書是間于楷書和草書當(dāng)中的一種形體,雖然筆畫連綿,但各字又是獨(dú)立的,寫起來比楷書快,但又比草書好認(rèn)。因而從魏晉起直到現(xiàn)在,行書用得最為普遍,最有群眾基礎(chǔ)。
四、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
在我國古代的書籍中,一個方塊字往往有好幾種寫法,這就給我們造成了閱讀和理解上的困難。為了有效地解決這些困難,我們就必須掌握有關(guān)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實踐技能。 (一)古今字。 《墨子•公輸盤》中記述:當(dāng)墨子斗敗了公輸盤后,“公輸盤不說”。“不說”,這好像是說公輸盤斗輸后不說話了。這樣理解就錯了。這里的“不說”就是“不悅”,是不高興的意思。可是人們往往認(rèn)為“悅”字是本來就有的,而只是古人在書寫時經(jīng)常寫為“說”罷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須知上古是沒有“悅”字的,《說文解字》中也只收了一個“說”字,沒有“悅”字,其釋義是:“說,釋也。”可見“說”才是本字,“悅”是個后起字。所以“說”就是古字,“悅”就是今字。 為什么會產(chǎn)生古今字的現(xiàn)象呢?這是因為古代的字少,而后世又不斷地發(fā)展增多。例如《大學(xué)》《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書不重樣的字共用了4466個,東漢《說文解字》也不過9353個字。可是,到了1915年,中華書局編印的《中華大字典》共收字48000多個,相當(dāng)于《說文解字》的5倍多。古代的字少,一個字要代表幾個意義,真可謂”一身兼多職”。比如上古的一個“辟”字就兼有多種職責(zé),它能代表“避”、“嬖”、“僻”、“譬”、“辟”這五個字用。后世人為了減少字的“兼職”現(xiàn)象,才在“辟”字的身上加了各種表意的形符,以示意義的區(qū)別。因此,上古的“辟”字就是古字,而后世新產(chǎn)生的“避”、“嬖”、“僻”、“譬”。“辟”就是今字。 在古書中,古今字的現(xiàn)象很多。如果我們沒有這方面的基本知識,那就很難讀懂古文。以下略舉幾例: (1)“此世俗之所謂知也。”(《莊子•胠篋》) ——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智慧啊。 (2)“大叔出奔共。”(《左傳•隱公元年》) ——太叔跑到共那個地方去了。 (3)“夫晉何厥之有?”(《左傳•僖公三十年》) ——那個晉國有什么饜(滿足)呢? (4)“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孟子•滕文公上》) ——布帛長短一樣,價錢也相似。 (5)“千乘之國,攝于大國之疬痏勏閒。”(《論語•先進(jìn)》) ——千乘的小國,夾在大國之間。 以上這些例句中的“知”、“大”、“厭”。“賈”、“閒”等,都是古字,而“智”、“太”、“饜”、“價”、“間”等都是今字。如果有人認(rèn)為今字才是“本字”,那就錯了;如果有人拿今字去更正古字,那就更錯了。 從古字變?yōu)榻褡郑械氖怯霉疟咀肿髀暦偌由弦粋€形符。如。知”、“厥”、“賈”變?yōu)?#8220;智”、“饜”、“價”;也有的是改變古本字的形符,如“閒”變?yōu)?#8220;間”。我們了解了這些古今字之間的關(guān)系,對準(zhǔn)確地理解文言的語義很有幫助。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承認(rèn)文字古今發(fā)展的事實,但決不應(yīng)該厚古薄今,不能認(rèn)為只有古字才是正字,而今字是“俗體”或“破體”。有的人常常以所謂寫。正字”為借口,偏偏要把“返回”寫為“反回”,把“嗜好”寫為“耆好”,把“環(huán)境”寫為“環(huán)竟”,這是很不應(yīng)該的。 (二)異體字。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在音義上相同,在任何語言環(huán)境里都能互相代替,而只是寫法不同,這種音、義相同而僅寫法不同的幾個字在文字學(xué)上就叫做。異體字”。比如:“熠”與“照”、“并”與“垃”、“睹”與“覩”、“詠”與“辣”、“諭”與“喻”等都是異體字。 文字是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倉頡也不止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了。”(魯迅:《外文談))這一多,就很難作到形體劃一。同一個概念,由于時間或地區(qū)的差異,就可能造出好幾個字來。而且這種異體字越古就越多。例如一個“兄”字,在甲骨文中就有35種寫法,一個“貝”字,在金文中就有60種寫法。就連一個。窗”字,后世就產(chǎn)生了六個異體字,寫作窗、窓、??、窻、牎、臆等。這些異體字根本沒有必要同時存在,但是如果我們不熟悉,它就會成為閱讀古書的障礙。所以我們必須對異體字加以研究和整理。 從前有不少人認(rèn)為只要《說文》中有的,就是正體,《說文》中所沒有的就是“俗體”或“變體”,其實這是一種偏見。因為許慎本人也往往把應(yīng)該收進(jìn)《說文>的形體遺漏了。所以宋人徐鉉又增加了不少原有的形體。 異體字的類型,大體上有以下五種: (1)形符不同: 澇遍徧、貓貓、堤隉、粘黏、糕餻、唇唇等。 (2)聲符不同:筒莆、秸楷、搗播、線線、筍筍、驗騐等。 (3)改換意義相近的形符:輝煇、睹覩、徑逕、侄逕、鏟剷等。 (4)形符和聲符的位置不同:略畧、夠夠、群羣、鵝鵞、案桉、慚慙等。 (5)形聲字與會意字的異體:淚淚、巖巖、奸姦、渺淼等。 異體字多了,自然造成學(xué)習(xí)上的額外負(fù)擔(dān)和用字上的混亂。1955年12月22日文字改革委員會公布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決定精簡1055個異體字,確定了810個字為使用正字。比如在以上所舉的這些異體字中,每一小組的第一個字均為留用字。第二個字均為廢除的異體字。比如“遍”、“貓”等均為留用字;“偏”、“貓”等均為已經(jīng)廢除的異體字。廢除異體字是我國文字改革中的一項重要工作,精簡了字?jǐn)?shù),便于掌握和使用。
(三)繁簡字。 簡體字古已有之,向上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時代。比如《詩經(jīng)》中的“於”皆寫作“于”,漢《吳仲山碑》中的“餘”就寫作“余”,《正字通,中的“填”、“聽”俗作“墳”、“聽”。凡是所謂“俗體”,都是早在民間流行的簡化字。這些“俗體”字盡管曾遭到過扼制,但漢字由繁趨簡的潮流是阻擋不住的。今天,在我們正式使用的簡化字中,有很多就是古代簡體字的借用。比如: “準(zhǔn)”(凖)《廣韻》“廟”(廟)《字匯》 “雙”(雙)《集韻》“戀”(纞)《字匯》 “聲”(聲)《正字通》“憐”(憐)隋《董美人碑志銘》 “夾”(夾)漢《曹全碑》“撲”(撲)《集韻》 “寶”(寶)《寶應(yīng)碑文》“齊”(齊)《正字通》 “盡”(壺)《正字通》“樸”(樸)漢《孔廟碑》 “干”(幹)漢《鄭季宣碑》“曬”(曬)《字匯補(bǔ)》 “灶”(竃)《五音集韻》“癢”(癢)《集韻》 “燭”(燭)《字匯》“筆”(筆)北齊《雋敬碑) “畫”(壹)《字匯》“糴”(糴)《干鶈妻嫃祿字書》 “類”(類)《五音篇海》“糶”(糶)《干祿字書》 “縱”(縱)《集韻》“陰”(陰)《字匯補(bǔ)》 “膚”(膚)《廣韻》“麥”(麥)漢《西狹頌》 我們學(xué)習(xí)古代漢語和研究古代文獻(xiàn),不僅需要掌握簡化字,而且需要掌握繁體字,掌握簡化字與繁體字之間的關(guān)系。只有掌握了這種關(guān)系,才不至于產(chǎn)生誤解。比如《后漢書•丁鴻傳)有“干云蔽日”的話。如果把“干”理解為“乾濕”之“乾”的簡化字“干”那就錯了,因為天上的云不可能有干、濕之分。這里的“干”字,是“樹木參天”的意思,與“干”字繁體字毫無關(guān)系。 繁、簡字之間的關(guān)系,主要有以下三種: 第一,簡化字與繁體字在詞義上本來毫無聯(lián)系,而僅僅讀音相同,但在簡化時則采用了筆畫少的。如“蒙”與“矇”在詞義上大有區(qū)別:“愚昧”謂之“蒙”,而“嚎”則有“欺騙”義。后來只是因為讀音的關(guān)系,才以“蒙”代“矇”了。 第二,有的簡化字是借用其繁體字的一部分,但這個“一部分”又是古代的另外一個字,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特別注意,不能用今天的這個簡化字去理解古代的另外一個字。如今天的簡化字“隸”(li力),就是取了繁體字“隸”的一部分,然而“隸”又是古代的另外一個字,是一只手抓住了一條尾巴的象形字。許慎說:“隸,及也。”《玉篇》就把“隸”直接寫為“逮”。所以古代的“隸”字也就是今天的“逮”字,若不注意就會弄錯。 第三,今天有些簡化字,有的是古本字,如“氣”(氣)、“網(wǎng)”(綱)等;有的是占通用字,如“薦”(薦)、“癢”(癢)等;有的是古異體字,如。“禮”(禮)“線”(綫)、“淚”(淚)等。了解了這些關(guān)系,我們就可以知道古代早就有了這些簡化字,只不過是為了書寫方便,才選擇了其中筆畫少的作為今天的統(tǒng)一使用體。
五、假借字的規(guī)律
什么是假借字,在“六書”問題中已作了簡要的分析,現(xiàn)在需要討論的是假借字到底有些什么規(guī)律,掌握了這些規(guī)律對閱讀文言文有什么用處。 (一)從漢字的形體結(jié)構(gòu)來看,假借字主要有兩個規(guī)律。 1.一個“獨(dú)立”的字充當(dāng)了另一個字的聲符時,那么這兩個字有時是能互相代替的。如: (1)“(元濟(jì))起,聽于廷。”(《李愬雪夜人蔡州》) ——元濟(jì)起床,在庭上細(xì)聽。 (2)“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戰(zhàn)國策•趙策》) ——地位很尊貴,但是沒有一點功績;俸祿很優(yōu)厚,但是沒有一點勛勞。 例(1)中的“廷”字本來就是一個獨(dú)立的字,但它充當(dāng)了“庭”這個形聲字的聲符,就成為“庭”的假借字了。例(2)中的“奉”字本來也是一個獨(dú)立的字,但它充當(dāng)了“俸”這個形聲字的聲符,就成為“俸”的假借字了。 2,兩個形聲字,由于聲旁相同可以互相代替。如: (1)“為天下唱,宜多應(yīng)者。”(《史記•陳涉世家》) ——替天下人倡導(dǎo),響應(yīng)的人一定很多。 (2)“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同上) ——將軍身披堅甲,拿著銳利的武器,攻打無道,誅滅暴秦。 (3)“公輸盤九設(shè)攻城之機(jī)變,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輸》) ——公輸盤變換了九次攻城之法,被墨子九次拒(擋)回去了。 例(1)的“唱”字,例(2)的“被”字,例(3)的“距”字,都是形聲字。它們的聲符和“倡”、“披”、“拒”等形聲字的聲符相同,所以“倡”、“披”、“拒”可以假借為“唱”、“被”、“距”。這樣的假借現(xiàn)象在古書中是屢見不鮮的。 (二)從漢字的讀音上看,兩個字由于音同或者音近,雖然形體上沒有什么聯(lián)系,有時也可以產(chǎn)生假借現(xiàn)象。如: (1)“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墨子•公輸》) ——公輸盤攻城的器械用完了,但墨子的防御之法還多著呢。 (2)“(白骨精)嘴唇往下別。”(《西游記•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白骨精的嘴唇往下癟。 (3)“像你這尖嘴猴腮,也該撒拋尿自己照照!”(《儒林外史•范進(jìn)中舉》) ——像你(范進(jìn))這個尖嘴猴腮的樣子,也該撒泡尿照照自己。 例(1)的“圉”,例(2)的“別”,例(3)的“拋”,是和“御”、“癟”、“泡”同音(或音近)。所以它們就充當(dāng)了“御”、“癟”、“泡”的假借字。 總之,不管從結(jié)構(gòu)上看,還是從讀音上看,都離不開音同或音近這條根本原則。如果在讀音上沒有任何聯(lián)系的兩個字,那它們就不能假借。
怎樣才能辨別假借字呢?大概離不開以下兩種辦法。 第一,看上下文的意思,再考慮其讀音。如果根據(jù)字面的意思根本講不通,但從讀音上卻能與另外一個能講通意思的字聯(lián)系起來,這就有可能是假借字。如“棄私家之事,而必汗馬之勞……”(《韓非子•五蠢》)這當(dāng)中的“必”字如果解為“必須”,則根本講不通。從上下文的意思看,這里的“必”是“盡”的意思;那么有沒有讀“必”的音而又有“盡”的意思的字呢?有的。這就是“畢”字。所以“必”在這里就是“畢”的假借字。 第二,利用《玉篇》《類編》《康熙字典》《辭源》等工具書來辨別假借字。如《莊子•逍遙游》中有“立之塗,匠人不顧”的話。這個“塗”字不好解釋,一查《康熙字典》就發(fā)現(xiàn)其中有“塗通途”一條,“涂”就是“途”的假借字,問題解決了。 由上述可知,我們掌握了假借規(guī)律和辨認(rèn)假借字的方法,對我們講授古典文學(xué)、閱讀古代典籍、理解古文的語義是有很大幫助的。 總之,要對我國古代的文化遺產(chǎn)進(jìn)行研究,并正確地加以批判繼承,就必須掌握文字學(xué)的基本理論和實踐技能,否則,就會事倍功半,困難重重,“未及升堂,焉能人室?”(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