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進行第三次發掘的秦始皇兵馬俑有復活的軍團之稱,坑內出土的青銅兵器即使埋藏兩千多年,依然刀鋒銳利,吐射寒光。
實際上,青銅兵器作為先秦時代的兵器主流,鑄就了那個特定時代最強大的作戰機器。在江西,也出現了塵封兩千多年的當年秦軍叱咤戰場的利器,斑駁的銹跡掩蓋不了昔日風靡天下的威武,耐人尋味的銘文則將后人帶回紛爭惡戰的年代。那么,在江西有哪些價值連城的青銅兵器?從新干大洋洲大墓、吳城遺址等地出土的青銅兵器,可以看出一個怎樣的兵器制造基地?
大洋洲商代大墓墓地
秦代青銅兵器在贛重見天日
2000多年前,所向披靡的秦軍南抵大海、北達沙漠,戰線之長,史無前例。在江西,同樣可以發現秦軍留下的足跡。
江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周廣明說,印象最為深刻的當數吉安市遂川縣所發現的秦軍兵器。1976年春天,在遂川縣藻林鄉左溪河岸邊,出土了一批青銅兵器,計有銅戈、銅矛各一件,銅鏃除失散的外,尚有80支、其中銅刃鐵鋌45支等,其中最有意義的是一件帶銘文的青銅戈。經考證,從銅戈上的銘文體例、風格等特征看,屬于秦時物品無疑。
2001年11月6日,安遠縣孔田鎮下魏村魏承壽等3名農民在該村山塘口附近開挖臍橙條帶時,從距地表80厘米深處挖掘出3把青銅寶劍。盡管寶劍埋藏年代久遠,但出土的這三把寶劍卻沒受到多大腐蝕,呈赭青色,依然寒光逼人。其中的兩把青銅寶劍總長約80厘米,呈斜寬從厚格式,臘長而兩從保持平行,至鋒處尖削,厚格呈倒凹字形。在劍的圓莖手柄處還有兩道箍,便于握拿和纏系絲綢,劍鋒和劍身有拼殺時留下的痕跡。另一把寶劍長約40厘米,圓莖和劍身下部保持得較為完好。
當地考古人員對青銅寶劍出土的地方進行了認真細致的勘測考察,未發現有古墓跡象,排除了是隨葬品的可能,從當地地理位置和寶劍特征來看,這三把劍是征戰到此處的秦國軍隊留下的。此外在尋烏、龍南、贛縣、南康、定南都發現過青銅兵器。
秦軍叱咤戰場的利器為何遺落在贛?在秦朝國家版圖的北邊有匈奴,南面有百越。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終于劍指百越,兵分五路,出兵征戰。
根據《淮南子·人間訓》記載:“一軍塞鐔城(今湖南靖縣境)之嶺,一軍守九嶷(今湖南寧遠南)之塞,一軍處番禺(今廣東廣州)之都,一軍守南野(今江西南康境),一軍結余干(今江西余干境)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秦始皇的50萬大軍,分成五路,浩浩蕩蕩向嶺南進發。有專家分析說,遂川正位于通往廣東五嶺的要沖,1976年春發現這批兵器,正是當年進軍嶺南的秦軍將士使用過的武器。至于是什么原因遺落在這里?是在此進行過戰斗,還是一些秦兵到此不前,安營扎寨定居下來?今人不得而知。
江西的青銅兵器王國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青銅的冶煉標志著人類進入金屬時代,而歷朝歷代都不惜傾全力將當時最先進的生產工藝和手段運用于兵器的制造,從夏商到西周、春秋,乃至秦代,青銅兵器占據了先秦兵器的主流,憑借它可以鑄造青銅時代最強大的作戰機器。
那么在江西本土有哪些價值連城的青銅神器?周廣明告訴記者,江西的青銅兵器制造,尤以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所出土的為代表。
1989年9月20日,新干縣大洋洲農民在程家村澇背沙丘的一次取土,他們起先只發現一些銅錢、陶罐之類,但并未引起注意,當繼續往下掘土時,竟掘出了一批銹跡斑駁的青銅器,這就是后來震驚世人的大洋洲大墓。在大洋洲出土的青銅兵器達223件,占此批青銅器數量近一半,有鉞、矛、鐓、戈、鱒、勾戟、劍、刀、匕首、鏃和胄等。它們鑄造精致、形制美觀、造型奇特、種類齊全,而且還有一批新穎兵器。這些銳利、奇形的青銅兵器展現時,仿佛一支氣宇軒昂、雄壯英武的軍隊就浮現在我們的面前,也給我們勾勒出一幅氣勢恢弘的商代戰爭場景。
有專家認為,大洋洲青銅兵器再現了商代江南一個方國強大的軍力和國力,青銅兵器才是青銅時代方國生存發展的堅實基礎。
先秦時代青銅兵器譜
數千年前,氣魄剛健的商人縱橫捭闔、卓然稱雄。當青銅兵器再見天日時,斑駁的銹跡同樣掩蓋不了昔日風靡天下的威武。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的青銅兵器堪稱先秦時代主流冷兵器的縮影,打開了它如同打開一本兵器譜。
戈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唐代著名詩人李賀的名句,使得先秦青銅兵器“吳鉤”的美名傳誦千古、家喻戶曉。
實際上,橫刃長柄的青銅戈最早見于二里頭文化時期,一直沿用到戰國、秦,先秦時期戈列為五種車戰兵器之首。
戈因橫刃有鋒,垂直裝柄,故其可用內刃鉤割,可用外刃推杵,可用前鋒啄擊,有較強的搏殺效果。青銅戈依其安柄的形式,可分為直內戈、曲內戈和銎內戈。大洋洲出土青銅戈28件,只有前兩類,沒有銎內戈。有虎首曲內青銅戈、魚首曲內青銅戈、雙首紋直內青銅戈等。
矛
大洋洲青銅矛(矛頭)樣式多變,看起來極具個性。
有葉槽菱形長骹青銅矛、短膠長葉形青銅矛、四棱錐形青銅矛等。青銅矛是商代使用最為普遍的一種兵器,大洋洲的情況也是如此,數量最多,這充分說明矛的重要地位。盡管大洋洲部分青銅矛與北方地區相同,但大多數具有自己的特點。這既是繼承了本地區傳統兵器的形制,又為了適合南方地區山嶺連綿、江河密布的特殊地理條件創造出的新式的青銅矛,出收自如,可以充分發揮刺殺的威力。
鉞
鉞最初起源于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石斧,晚期演變為石鉞、玉鉞,商周有了青銅鉞。商代流行大型的方內青銅鉞,它已不適用實戰,主要作為儀仗之器,為軍事統帥的象征物,帶有王權意義,主征伐和刑斬。商代大型青銅鉞通長約在30厘米以上,現存者屈指可數。新干大洋洲一次出土大小青銅鉞6件,大型者有2件。
胄
胄是在作戰時防護頭頸部的帽子,戰國以后稱兜鍪,宋代名頭鍪,宋以后則稱盔。最原始的胄是用藤和皮制成的,商代才開始有了青銅胄。商代青銅胄主要集中出土于商朝的都城殷墟(今河南安陽),1935年河南安陽侯家莊1004號大墓一次出土140多頂青銅胄,其他地方較少發現。這些商代的青銅胄大都銹蝕嚴重,不甚完整。不過大洋洲出土者則表面光滑,完整如新。胄的設計既要考慮防護功用,特別是戰斗中兵器的種類和殺傷的方式,也要兼顧外表美觀和適宜戴之。其中的獸面紋青銅胄威武英俊,輕便舒適,是存世最漂亮的青銅胄,乃兵器珍品。
鏃
漢代賈誼在《過秦論》中曾說“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實際上青銅鏃是安裝在箭桿前端的鋒刃部分,用弓弦彈發可射向遠處。青銅鏃在二里頭文化時期即已出現,屬最早出現的青銅兵器之一。其形制較多,主要有雙翼、三翼與三棱三類,隨時代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大洋洲出土的鏃可分為長脊寬翼鏃、長脊窄翼鏃、長脊短翼鏃和無翼鏃,出土的時候每堆都整齊地重疊在一起,前鋒均朝同一方向。
一個青銅制品原料供給中心
給人無限推斷空間的是,就在距離大洋洲一百多公里的贛江沿岸,就是瑞昌銅嶺的古銅礦遺址。它的發現同樣震驚世人,這里曾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銅礦原產地,它的開采年代大約距今三千多年。
根據有關專家實驗證實,大洋洲青銅器的原料確實全部來自江西瑞昌的銅嶺古銅礦,原料的豐富使得大洋洲的先民制作出各種各樣精美的青銅兵器。地處吳城文化分布范圍內的江西銅嶺商周銅礦遺址,開采始于商代中期,既有露天開采遺跡,又有地下開采系統,采礦與冶煉在同一地帶進行。它的發現,為揭示江西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提供了科學依據。
不僅如此,從這一地區諸多商代遺址發現的大量石范、銅渣、木炭及煉爐遺跡可以判斷,殷商時期,在贛江—鄱陽湖地區有著先進的青銅冶鑄業。新干出土的青銅器,有些大型器物是先分鑄部件然后再合鑄而成的,顯示其高超水平的鑄造技術。此外中原有相當一部分青銅制品原料來源于長江中游的江西銅嶺、湖北銅綠山等古礦,這一地區成為商代青銅制品原料供給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