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養 《現代漢語辭典》作兩種解釋:一是,人能控制自身情緒的修養功夫,即身心方面的修養。如《朱子全書·論語六》云:“蓋必平日莊敬誠實,涵養有素,方能如此。”用時尚語言來講,有戰勝自我或超越自我的意思。二是,物體中蓄積并保持水分的能力。如森林具有涵養水源、調節氣候、防風固沙、凈化空氣、改善環境等作用。兼容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雙重含義。
古代學者老子撰《道德經》,講了有關“水的性格與人的涵養”之間的聯系,頗富哲理。美國作家愛默生解釋說:“涵養,可歸結為道德情操問題,是人修養的本質”。老子認為,涵養除闡釋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之外,涵養亦是養生長壽的人格基礎。凡具有寬容隨和,無我不爭,誠信敬業,奮進不息的涵養者,定能心懷坦蕩,樂觀積極,身心健康,生命久長。這種心理狀態恰似水“以柔克剛”、“海納百川”的恢弘稟性,“大道似水”、“上善若水”的高尚風格。老子講人的涵養修煉寓意于水的性格之中,如是風雅趣談,卻有養生意義。
不爭 老子撰《道德經》第八章中載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水流潤萬物,獻身天地間。寓意是真誠助人,使他人發展成功;而不與他人爭名利、論高低。有成就亦不露鋒芒,不炫耀自己。盡心于無私奉獻,默默耕耘。故而心懷坦蕩,秉公處事,遠離憂愁,安然度日,身心自然不會受到傷害。正如法國作家拉羅什富科所說:“一個人如果內心總不平靜,他到哪里也得不到安寧。”德國哲學家康德,不僅學術有建樹,而且還創造了“保養學”,他一生獨身,不求利祿,鄙薄權勢,獻身事業,歸功于興趣廣泛,心理健康。
無我 老子講:“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三十四章)就是說,大道如水一般的廣泛而無所不至,萬物無不靠它來潤澤生長,它卻不辭其責,又不居功自傲。有生發萬物之功,衣養萬物之德,卻不自居主位。人類和萬物都不能離開水而生存,水,把自己奉獻于世,不索取任何回報。人平素生活以“無我”為處事準繩,就能愉快做事;也會少有災難,化干戈為玉帛,求得平安是福。印度詩人泰戈爾,曾獲諾貝爾文學獎,60年創作生涯,完成50部詩集,20種戲劇,百篇小說,2000多首詩歌,還畫了2500幅畫。他憑借堅強毅力,調攝心理,養生保健,采用轉移、排遣、超脫諸法,一切皆原于“無我”,贏得“一代詩翁與哲人”尊稱。
處下 人云:水往低處流。萬物之中水的地位極低,老子釋說:“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人生在世,只有和社會底層大眾在一起,才能汲取營養豐富自己。“善用人者為之下”,這并不意味著不求上進,而是要以彈性的處世精神,善待遇到的誤解、挫折、錯待和不公平。并以“不變應萬變”的觀念,平衡心態,化解憂郁。人有“處下”精神,就能擺正自己的位置,神清氣爽,心地泰然。
柔順 老子稱:“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水之性柔弱,處事柔順。即使是最堅硬的東西,對水也無奈。刀劈不斷,釬戳不穿,此乃是“守柔曰強”、“以柔克剛”的道理。故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因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柔弱代表新的生命力。“金以剛折,水以柔全”也是修煉自己的行為準則。人的生存環境和水的處境一樣,需要我們順從,但并不等于屈從。一代丹青名家劉海粟雖幾十年始終受迫害,他卻一直保持幽默開朗的性格,獻身藝術,服務終生,樂享天年。
奮進 水,日夜奔流,遇坑灌滿,遇山轉彎,遇阻折返,沒有年輕過激,也無年老持重,生命不息,奮進不止。如《論語》所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有成語講“滴水穿石”,堅硬的是石,柔軟的是水,只要堅持不懈,軟水能穿硬石,是水的性格;同樣是人成就事業的基礎。這也是人的一種品德,一種心態,一種理念,一種行為,更是人心理健康的涵養素質。現代書畫家齊白石,27歲學畫,45歲后成名,70歲時賦詩云:“掃除凡塵總難能,十載關門始變更。老把精神苦拋擲,功夫深淺心自明。”中年以后,手不停筆,天天作畫,直至94歲去世。歷險阻,搏奮進,最終業績與長壽共贏。
寬容 水有“百谷王”稱譽,“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如是海涵,喻水胸懷寬廣,不計恩怨;無論江河小溪,湍流涓滴,皆能容納。俗話說:“宰相肚內能撐船”,喻人要有“氣度”、“容量”。這樣才能與人和睦相處,愉快共事。寬容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境界,勝于報復,優于嫉妒。平常講“通情達理”,契機在于理解,理解為了寬容,理解一切,也就是寬容了一切。崇尚寬容,益于養生。已故的紅色資本家榮毅仁,他最喜歡的名言是:“發上等愿,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他不以物而喜悲,且“物物而不物于物”,實為寬容豁達之典范。
無怨 水“居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善于處最卑下之地位,和污穢環境如陰溝、下水道、糞便池等共處,心安理得,毫無怨恨,品德修養可算達到最高標準。污水經處理凈化后依然清純潔凈。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畫過一幅墨竹,并題詩:“兩枝修竹沖云霄,幾葉新篁倒掛梢,本是同根復同戚,有何卑下有何高。”詩言志,當時鄭板橋被貶,地位低下,被人歧視。詩句諷喻那些小人。盡管如此,鄭板橋還是心地豁達,泰然處之。終日上街賣畫,時而在酒店茶樓與友人談笑風生,修身養性,無悔無怨,善始善終。
隨和 水,隨環境變化而更改自身形態和地位,不固執,不偏見,不高傲,不低賤。誰也不能把水消滅。水是液態,受熱為氣升空,遇冷化雨落地,酷寒凝聚結冰,春雨夏雹秋霜冬雪,惟四時各異,它永遠存在。人倘能做到順而不驕,逆則無怨,變環境能生存,沒有一定的涵養修煉,恐怕是難以如愿的。人的一生,路漫漫其修遠兮,“求索”不會是一帆風順,遇到各種狀況,人要隨和一點,就能隨遇而安。“和為貴,忍為高”,就連牟利的商家也講“和氣生財”。于是,水的隨和與人的隨和,也就寓意相通了。一代國學大師啟功先生,生前曾有人問他:“您一生經歷了那么多的坎坷,為何還這樣開朗?您是怎樣對待人生的?”他很平靜地說:“人的一生主要是‘過去’和‘未來’,‘現在’很短暫,已經過去的事還想它做什么?要多想未來。”他還說:“幸虧有那些曲折,讓我受到了鍛煉。一個人的思想形成有許多因素,遇到挫折我不生氣。我最反對溫習煩惱,自討不痛快做什么!”“我認為,人老處在順境,不會有什么發展,人不可沒有—個壓力。”顯現隨和的大家風范。
生命本是一條流動的河,人應該追求與生命之河相激蕩、相澎湃的同步發展,將人生化作一種愉悅的需要,化作多彩多姿、載歌載舞的水,如此生命自然臻于完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