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心與小腸

     唯安方達 2009-08-04

    心 與 小 腸

     

    中醫學認為是臟腑中重要的器官,主宰各臟腑進行著協調的活動。故《內經》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就是說,各臟腑在心的領導下互相聯系,分工合作,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一、心的生理病理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神志,主血脈,主汗,開竅于舌等。現將其主要生理病理簡述如下:

    (一)心主血脈。《內經》說,心主血脈脈者,血之府也諸血者皆屬于心。心主血,血行脈中,心與脈密切相連,脈是血液運行的通道,心有推動血液在脈管中運行以營養全身的功能。這種功能是由心氣的作用來實現的。心氣的盛衰,可以從血脈的改變反映出來,故《內經》說: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若心氣旺盛,血脈充盈,則脈搏和緩有力。若心氣不足,心血虧少,則脈細弱或節律不整。若心血瘀阻則脈澀不暢或結代等。

    (二)心主神志。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現代生理學認為,人的精神思維活動是大腦的功能,即大腦對客觀外界事物的反映,中醫學認為人的精神思維活動與臟腑有關,而主要是心的生理功能,故有心藏神主神明的說法。《靈樞·本神篇》說;所以任物者謂之心。任,就是擔任,接受的意思,指出了接受外來事物而產生思維活動的過程是由心來完成的。

    心的功能正常時,則神志清晰,思維敏捷,精神充沛。若心的功能異常時,常可出現心神改變,如心悸不安,失眠多夢,健忘癡呆和狂妄躁動,哭笑無常,甚至昏迷不省人事等癥狀。

    (三)心主汗。汗是人體津液之一,汗與血同源,因心主血脈,心生血,故汗與心有密切關系。故有汗乃心之液的說法。當心陽虛脫時,汗液隨心陽而脫,故大汗淋漓;心氣虛時,表衛不固,自汗出;心陰虛時,陽無所附,心液失其斂藏而發盜汗。

    (四)心開竅于舌,其華在面。心開竅于舌與舌乃心之苗的意思相同。這種說法的依據是:心經別絡上行于舌,因心的氣血上通于舌,所以心的氣血強與否,往往可以從舌的變化上反映出來。例如,心血不足時舌質淡白;心火上炎時則舌尖紅或舌體糜爛;心血瘀阻時則舌質紫暗或瘀斑、瘀點。熱入心包或痰迷心竅時,則舌強語謇[jiǎn] 等。

    華,是光彩之義,其華在面,即是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顯露于面部的色澤變化,由于頭面部的血脈極為豐富,所以心氣旺盛,血脈充盈,面部紅潤有澤;心氣不足,則可見面色白、晦滯;血虛則面色無華。

    (五)心與小腸的關系。心與小腸通過經脈的絡屬構成表里關系。心脈屬心,下絡小腸,小腸之脈屬小腸,上絡于心,心屬里,小腸屬表。二者經脈相聯,故氣血相通。生理情況下兩者相互協調,心之氣通于小腸,小腸之氣亦通于心。在病理情況下則相互影響,如心火過旺時,除表現口爛,舌瘡外,還有小便短赤,灼熱疼痛等小腸熱證和證候,叫做心移熱于小腸。若小腸實熱,亦可順經上于心,則可出現心煩,舌尖糜爛等癥狀,治療上即要清瀉心火,又要清利小腸之熱,相互兼顧,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六)心與其他臟的關系

    1.心與脾的關系:心生血,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旺盛,則氣血生化有源,心主之血自能充盈,運行全身以營養各臟腑器官。血液運行于經脈之中,固然賴于心氣之推動,然亦必需有脾之統攝作用,以維持其正常的運行。所以心與脾的關系主要反映在血液的生成和運行這兩個方面。病理情況下,心脾兩臟亦常互相影響,如脾氣虛弱,運化失職,血的來源不足,致心血虧虛。若思慮過度,耗傷心血,也可影響脾之健運。以上兩種情況最終均可導致心脾兩虛之證候。

    2.心與腎的關系:心屬陽,位居于上,其性屬火。腎屬陰,位居于下,其性屬水,生理情況下,心陽須下降于腎,以資腎陽,共同溫煦腎陰;腎陰上濟于心,以資心陰,共同滋養心陽,陰陽互相制約,使心陽不亢,心與腎保持這種水火相濟心腎相交的關系。如果這種正常關系受到破壞,就會出現心悸、失眠、健忘、多夢、遺精等心腎不交的證候。

    心與其他臟的關系示意圖如下:

    附,心包,又稱心包絡,是心臟的外圍,在經絡上屬于十二經脈之一,有代心受邪的作用,故邪氣犯心,常先侵犯心包。實際上,心包受邪所出現的病證與心是一致的,如溫邪內陷,出現神昏譫語等癥時,稱為熱入心包。實質上仍屬心主神志功能失常所反映的癥候。

    二、小腸的生理病理

    《內經》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由胃而來的水谷,而后主化物和分別清濁。清者,指飲食中的精華部分;濁者,指飲食物中消化后的糟粕。

    小腸接受由胃傳來的食物,再進一步消化并吸收其中的精華,通過脾轉輸于肺而達到全身各部,以供給臟腑機能活動的需要。同時將其糟粕中的水液滲入膀胱,由尿排出,渣滓部分下注大腸,成為糞便而排出體外。

    所以小腸病時,主要表現為消化、吸收不良和大小便異常。

    三、心病的辯證論治

    (一)心氣虛

    主證:心悸、氣短、自汗,胸悶不適,神疲體倦,面色淡白,脈細無力或結代。

    辯證;心氣不足,鼓動無力,故見心悸氣短,脈細無力或結代,神疲體倦,心氣不足,衛陽不固則自汗出。心氣不足,氣血不得上榮,故面色淡白。心氣虛,中氣不足,胸中氣機不暢,故胸悶不適。

    治法:補心氣,安心神。

    方藥:養心湯加減。

    黃芪、黨參、白術、茯苓、酸棗仁、柏子仁、甘草等。

    (二)心陽虛

    主證:除有心氣虛的癥狀外,還出現畏寒肢冷,面色滯暗,心胸憋悶或作痛,舌質紫暗而胖嫩,脈弱。或兼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脈微欲絕,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為心陽虛脫的危候。

    辯證:多見久病體弱,暴病傷陽耗氣,年老臟氣衰弱,稟賦不足等情況。

    心陽虛,心陽不振,陽氣不得外達,故畏寒肢冷,面色滯暗。心陽不振,胸中陽氣痹阻,故心胸憋悶或作痛,舌質紫暗,口唇青紫。若心陽暴脫,宗氣大泄,則四肢厥冷,大汗淋漓,息短氣微,神志模糊,甚至昏迷,脈微欲絕。

    治法:溫通心陽,回陽救逆。

    方藥:桂枝甘草湯加減或四逆湯加減。

    附子、肉桂、干姜,五味子,桂枝等。

    (三)心血虛

    主證:心悸、失眠,多夢,頭暈、健忘、心緒不寧,怔忡,面色淡白無華,指甲蒼白,四肢無力,唇舌色淡,脈細無力等。

    辯證:多見于久病體虛,脾運不健或亡血失血之人。心血不足,心失所養故心悸不寧,甚至怔忡。正如失丹溪說:怔忡者血虛,怔忡無時,血少者多。血不養心,神不守舍,故失眠多夢。血虛不能上榮清竅,故頭暈,健忘,面色淡白無華,唇舌色淡。血虛不能充實血脈,榮養四肢肌肉,故四肢無力,指甲蒼白,脈細無力。

    治法:補養心血,益氣安神。

    方藥:四物湯加減

    當歸、白芍、熟地、元肉、棗仁、五味子、百合、小麥、黃芪、黨參、茯神、遠志等。

    (四)心陰虛,虛火上炎

    主證:失眠、多夢、心悸、健忘,虛煩、盜汗,手足心熱,口干咽燥,舌尖紅,少苔,脈細數等。或有兩頰發紅,心煩怔忡,頭暈目眩等虛火上炎之癥,

    辯證:多見平素肝腎不足,真陰虧耗,或熱病后期陰傷未復者,陰血不足,血不能養心寧神則出現心悸、失眠、多夢、健忘等,陰虛內熱則見盜汗,虛煩、手足心熱、口干咽燥、舌尖紅、少苔、脈細數等。兩頰發紅、頭暈目眩等為虛火上炎之癥。

    (五)心火上炎

    主證:煩熱不安,夜寐不眠,口渴思飲,舌爛生瘡,尿黃而少,小便刺痛,或面紅目赤。苔黃,脈數。

    辯證:心火熾熱,心神被擾,致煩熱不安,夜寐不眠。心火循經上炎則口渴思飲,舌爛生瘡面紅目赤,苔黃,脈數。心移熱于小腸則尿黃而少,小便灼熱刺痛等。

    治法:清熱瀉火

    方藥:導赤散化裁

    生地、木通、黃伯、梔子、竹葉、生甘草梢等。

    治法:滋補心陰,清心安神。

    方藥:補心丹化裁

    當歸、阿膠、玉竹、元參、麥冬、棗仁、柏子仁、龍骨、牡蠣、琥珀、珍珠母、石決明、黃連、竹葉、連翹、石蓮子、燈芯草等。

    (六)心血瘀阻

    主證;輕者僅覺心胸疼痛,憋悶或隱痛不適,痛區固定,時發時休。劇者可突然發作,痛如刀割,悸惕不安,面色青白,唇暗肢冷,自汗,疼痛沿左上肢內側后緣之手少陰經脈循行路線放散,舌色紫暗或有瘀斑,脈沉微欲絕,或細澀結代等。

    辯證:本病多因素體氣虛,復加勞倦憂思,致臟氣失調,心氣不充。氣血運行不暢,血滯成瘀,閉阻心脈而成。或因素嗜膏梁厚味,好食肥甘,致痰濕內蘊,脈道受阻,血滯成瘀,或由寒邪人侵,氣血凝滯等引起以上諸癥。

    治法:治標:活血通絡,理氣化瘀;治本:治標的基礎上或兼益氣,或化濕,或溫陽。

    方藥:治標:丹參、當歸、赤芍、川芎、降香、枳殼、郁金、桂枝,薤白等。治本:在治標藥的基礎上或加益氣、化濕溫陽之品。

    (七)心脾兩虛

    主證:心悸怔忡,失眠多夢,健忘,納呆腹脹,大便溏瀉,倦怠乏力,舌淡嫩,脈細無力。

    辯證:多因思慮多度而致,心脾兩臟病變是相互影響的。因心而影響脾的,見癥以心悸,怔忡,失眠多夢,健忘等心經癥狀為主。因脾而影響心的則以食少腹脹,便溏乏力等脾虛癥狀為主

    治法:補益心脾

    方藥:歸脾湯化裁

    黃芪,黨參、白術,當歸,茯神,遠志,酸棗仁,元肉,甘草等。

    心病的辯證論治簡表

    病名

    共有癥狀

    主要臨床特點

    治則

    代表方劑

    心氣虛

    心悸、氣短,動則加重,脈細或結代

    面色淡白,精神疲乏,自汗、舌質淡胖,苔白

    補心益氣安神

    養心湯

    心陽虛

    除有心氣虛的癥狀外,突出表現為面色灰滯,畏寒肢冷,舌質淡暗。心胸憋悶或作痛。

    溫補心陽回陽救逆(心陽虛脫)

    桂枝甘草湯

    四逆湯

    心血虛

    心悸,失眠,健忘,多夢

    面色白無華,眩暈怔忡,唇舌色淡,脈細

    補心血安心神

    四物湯加味

    心陰虛

    心煩,虛熱,盜汗,五心煩熱,面色潮紅,咽干,舌紅少津,脈細數

    滋補心陰清心安神

    補心丸

    心火上炎

     

    煩熱,夜寐不眠,口渴思飲,舌爛生瘡,尿黃而少,小便刺痛,有時面紅目赤,苔黃,脈數。

    清心熱瀉火利尿

    導赤散

    心血瘀阻

     

    心胸憋悶疼痛,痛處固定,心悸,重癥者,面青唇暗,肢冷,冷汗,舌質紫暗,脈沉微欲絕。

    通陽活絡,活化血瘀

    血府逐瘀湯

    心脾兩虛

     

    心悸征忡,失眠多夢,健忘,納呆腹脹,大便溏瀉,倦怠乏力,舌淡嫩,脈細無力。

    補益心脾

    歸脾湯

    四、小腸病的辯證論治

    (一)小腸實熱

    主證:心煩,小腹拘痛,小便赤澀,或莖中痛,尿急,尿頻,甚至血尿,舌紅苔黃,脈滑數。

    辯證:因心與小腸相表里,心火亢盛多熱小腸,故見心煩,小腹拘痛,小便赤澀,莖中痛,尿急、尿頻,舌紅苔黃,脈滑數,若熱傷血絡則出現血尿。

    治法:清利實熱,導熱下行。

    方藥:導赤散化裁

    黃連,梔子,生地,木通,青皮,烏藥,川楝子,海金砂等。

    (二)小腸虛寒

    主證:小腹墜痛,迂寒則甚,食谷不化,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苔白,脈沉遲。

    辯證:多因脾腎陽虛,命門火衰,致使小腸失其溫煦,以致寒氣凝結于小腸,氣機不利,氣血不暢,故小腹墜痛,遇冷加重,小便清長,苔白,脈沉遲。小腸不能分清濁,故食谷不化,大便稀溏。

    治法:溫陽散寒,行氣止痛。

    方藥:吳茱萸湯化裁

    止豆叩,巴戟天,吳茱萸,枳殼,木香,青皮,元胡,肉桂,川楝子,干姜等。

    附:心痹

    一、概說:

    心痹是指以心胸憋悶,疼痛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病證。嚴重者可心痛徹背,如錐刺心。

    心痹的病名,最早見于《內經》并指出其發病機理是脈不通。在《靈柩·厥病篇》里就有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的記載,這里的真心痛,指的就是心痹的危重證候,倘若治療不當,或久病失治,則予后不良,到東漢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一書中,又有進一步論述,對本證的證治有了比較詳細的記載,指出主證是心痛徹背,命名胸痹,并提出了瓜萎薤白半夏湯”“瓜萎薤白桂枝湯等治療方劑。

    祖國醫學對本病的記載較歐州早2000余年。直至清朝中期,在世界醫學史上仍處于先行地位。

    二、病因病機

    (一)外邪內侵

    祖國醫學認為六淫之邪皆可內侵,致發本病,但其中與本病關系較大的是寒、濕、火三氣。它們都可能造成氣血運行的障礙。關于寒,《素問·舉痛論篇》說寒氣入經而稽遲,脈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后世醫生也有大寒觸犯心君之說。對于濕,一般多與寒邪相結,誘發心痹。至于火,主要指壯火食氣即熱盛導致的氣虛心陽衰敗。

    (二)情志失調

    憂思惱怒,或精神緊張,致肝郁氣滯,進而氣滯血瘀,血瘀則脈不通而發本病。《古今醫鑒》說:素有頑痰死血,或因惱怒氣滯……”都是誘發本病的因素。

    (三)飲食不節

    素嗜肥甘厚味之品,或飲酒成癖,損傷脾胃,運化失司,痰濁內生,上犯胸中,阻遏胸陽,氣機失暢,發為心痹。《儒門事親》提到夫高梁之人……酒食所傷,脹悶痞膈,酢心

    (四)臟腑失調

    祖國醫學認為在正常情況下,臟腑之間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平衡協調關系,這種關系一旦遭到破壞,就會發生疾病,與本病相關性最大的是肝、脾、腎三臟的虛損,而腎尤為關鍵環節。生理情況下,腎水上升以滋心陰,心火下降以壯腎陽,水火相濟,陰陽平衡,身體機能正常。若心腎陽虛,不能溫煦中土,脾失健運,水濁停滯,濁氣歸心可發本病;若水濁停滯不行,久而化熱,消灼以成痰濁,阻于脈道經絡,致氣血運行不暢,心脈痹阻,不通則痛,而發心痹。若心腎陰虛,使肝木失養,則相火偏亢,灼爍津液而成痰濁,阻塞心脈,亦發心痹。

    綜上所述,心痹是一個本虛標實性疾病,可用不足與不通概括之。不足即是本虛,是以腎陰陽失衡為主導的平衡協調關系的;不通即是在腎虛的基礎上,由各種病理因素引起的氣滯血瘀,進而造成氣血運行的障礙,構成臨床上的一些實癥表現。所以以治療上,以不足和不通,即一虛一實的辯證關系進行妥善的辯證論治。

    心痹病機示意簡圖

    三、辯證論治

    (一)陰虛陽亢

    主證:頭暈頭痛,目脹干澀,心悸煩悶,失眠多夢,急躁易怒,每因煩勞或惱怒而誘發或加重,甚者出現心痛。舌紅少津、苔薄,脈弦細。

    辯證:多素體陰虛或久病耗陰,致陰虛于下而陽亢于上,亦可致心火獨亢上冒巔頂故頭暈,頭痛,目脹。陰虛肝木失養,相火妄動,故急躁易怒,陰虛神不守舍,故心悸煩悶,失眠多夢。煩勞易耗陰,惱怒引起相火,火灼陰枯,加重陰虛,故使病情加重,陰血虛,心脈失養,致發心痛,舌紅少津,脈弦細均為陰虛陽亢之象。

    治法:滋養心腎,平肝潛陽

    方藥:一貫煎、天麻勾藤飲化裁

    首烏,生地、夏枯草,菊花,元參,桑寄生,牛夕,丹參,勾藤,珍珠母等。

    (二)氣陰兩虛

    主證:時發心痛,郁悶氣短,心悸易驚,自汗畏寒,時而五心煩熱,少寐多夢,易夢中驚醒,口干少飲,舌紅苔薄少津,脈弦細或沉細無力。

    辯證:多因素體虛弱,或久病所累,導致氣陰兩虛,氣虛則氣短自汗,時有畏寒;陰虛則五心煩熱而盜汗,口干。心失所養,神不守舍,少寐多夢,易夢中驚醒。氣陰兩虛最易導致氣滯血瘀,血流不暢則經脈痹阻而發心痛。舌脈表現乃氣陰兩虛之象。

    治法:益氣養陰,通脈宣痹。

    方藥;生脈散加味

    黨參,麥冬,五味子,黃精,枸杞子,川芎,丹參,當歸,赤芍,木香,三七粉等。

    (三)氣滯血瘀

    主證:多見于善感易怒,性情多變之人,常因情志異常而誘發。情志抑郁則氣滯不舒,氣滯日久則血流不暢,心脈痹阻,而發心痛。氣滯致心氣不暢故見心悸氣短,心煩不安,胸部郁悶心氣不足之癥,氣滯血瘀,故時發刺痛,舌質暗紫有瘀斑,瘀點,脈沉弦等。

    治法:行氣活血,通脈化瘀

    方藥:血府逐瘀湯化裁

    當歸,赤芍,紅藥,桃仁,川芎,降香,瓜蔞,元胡,三七等。

    (四)胸陽不振,痰濕內阻

    主證:胸脘滿悶,善太息,心性少寐,時發胸痛,四肢困重,食欲不振,口淡無味,每因勞動及飽餐后癥狀加重,舌胖苔白膩,脈象濡滑。

    辯證:多見于脾胃素虛之人。因脾主運化,為生痰之源,脾陽不足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而產生痰濁,故四肢困重,食欲不振,口淡無味,舌胖苔白膩,脈濡滑。痰濁為陰邪,阻遏胸陽,故胸脘滿悶,善太息。心居胸中,心陽痹阻則心脈不暢,故時發胸痛。心胸不暢,血不養心,神無所附,則心悸少寐。勞動及飽餐后加重心脾之負擔,故癥狀每每加重。

    治法:通陽宣痹,豁痰寬胸

    方藥;瓜蔞薤白半夏湯化裁

    瓜蔞,薤白,半夏,桂枝,郁金,丹參,赤芍,川芎,降香,菖蒲、三七等。

    (五)陰竭陽脫

    主證;神色大衰,煩躁不安,精神恍惚,甚至朦朧,四肢不溫,津津汗出,身潮如油,氣息短促,心痛不止,舌質紅絳,少津唇燥,舌苔厚或剝,脈象細數或沉遲欲絕,或澀而結代。

    辯證:多因久病不愈而又突然暴發。多系在陰陽之氣逐漸耗竭的基礎上,加之暴發因素的襲擊,動搖根本,致使真陽虛損于上,失去陰陽互根、平衡的關系。虛陽上擾神明,見煩燥不安,或神脫,陰不劍陽,氣脫于上則氣息短促。陽脫,衛陽不固則汗出如油。陽不溫煦四末,則四肢不溫。陰陽分離則脈沉澀,甚至散亂。舌剝少津為土氣絕,后天之本將竭。

    治法:回陽固脫,兼斂真陰

    方藥:四逆湯合生脈散化裁

    附子,干姜,力參,五味子、炙甘草,丹參,黃精等。

    參考資料:冠心病辯證論治:《中醫內科臨床》經驗匯編。

    1.本病病機是心的陰陽平衡失調為本,氣滯血瘀為標,而心的陰陽平衡則有腎的元陰、元陽調節,故臨床多數伴有心,肝、脾、腎的虛損,且每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氣滯血瘀,所以治療上也要酌情考慮,全面均衡。(席時華)

    2補氣在本病治療中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因血在脈中周流不息,有賴心氣或心陽之推動。氣行血行,氣滯血瘀,心血瘀滯又可導致心陰不足,心脈失養,則心氣更加衰退,造成惡性循環,在清代王清任所著《醫林改錯》一書中就有元氣即虛,必不能達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的論述。所以在藥方中加入黃芪,人參或黨參等補氣藥物,可打斷此惡性循環。(席時華)

    3.此病多虛,多瘀,所以在辯證中不論何種類型均可佐以活血化瘀藥物,其中常用和有效藥物有瓜蔞,葛根,丹參,川芎,參三七,赤芍,紅花,毛冬青,黃精,玉竹,桑寄生,菟絲子等。尤其是參三七,川芎,毛冬青既能增大冠狀動脈的血流量,又有降低心肌耗氧量。

    另外,芳香類動植物藥物,如丁香,麝香,安息香,零陵香,蓽撥等,均含有揮發性物質,能反射性的調節冠脈血流時,改善心肌的血液供應,具有作用快,效果好的特點,近年來多放在成藥內治療心絞痛,可在一定范圍內取代硝酸甘油制劑。

    還有人認為,高血脂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因此,降低血脂就成了預防和治療冠心病的重要課題。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制首烏,杜仲,黃精,玉竹,桑寄生,枸杞子,菖蒲,槐米,芡實等,均有降低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這些藥物大多為補腎藥,具有抗衰老和延年益壽的作用,可能是通過降低血脂調整了內環境,平衡了失調的脂肪代謝,而收到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不論是實驗室,還是臨床觀察,都證明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四逆湯(制附子,干姜,甘草)以及麝香,鹿茸,葶藶子,何首烏,生熟地,元參,桂枝,參三七,太子參,夏枯草等,均有明顯的強心生脈作用,特別是生脈散和四逆湯,效果更為顯著,在一定條件下,可用于辯證施治之中。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精品人人做人人爱视频| 美女内射无套日韩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 久久国产成人午夜AV影院| 亚洲免费成人av一区| 国产亚洲999精品AA片在线爽 | 在线天堂最新版资源|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综合|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A| 中文文字幕文字幕亚洲色| 午夜免费无码福利视频| 无码中文人妻视频2019| 国产老熟女狂叫对白| 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网址| 国产精品爆乳在线播放第一人称| 99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 人妻丝袜AV中文系列先锋影音|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 午夜亚洲乱码伦小说区69堂| 99热精品毛片全部国产无缓冲| 少妇真实被内射视频三四区| 国产毛1卡2卡3卡4卡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伊| 一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观看| 国产真人无码作爱视频免费|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九月天| 国产一二三五区不在卡| 东京热TOKYO综合久久精品|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视频站| 国产乱码卡二卡三卡4| 夜夜爱夜鲁夜鲁很鲁| 亚洲国产良家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V无码精品无广告| 白色丝袜国产在线视频| 中国女人熟毛茸茸A毛片| 成年女人免费碰碰视频| 天天日天天谢天天视2019天干| 717午夜伦伦电影理论片| 欧洲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