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能健脾開胃,利水通淋。
大地回春,萬物復蘇。而廣州的春天卻常常是廣州人一年中最是“有愛有恨”的日子,因為空氣中的 濕氣很重,衣服晾不干,地板、墻面總是冒水;而人體也因為“濕氣”而變得容易疲累,身體容易出現毛 病。但是,其實我們可以借助“祛濕”食品,安然度過這一時期。 祛濕說法: 春季最易有“濕”氣 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濕”為陰邪,這與潮濕氣候及飲食習慣不無關系。喜歡吃生冷食物、凍飲的 人,脾胃的運化功能(包括營養運輸、消化及吸收功能)都會受到影響,令體內多余水分難以排清,形成 “內濕”。再加上氣候潮濕,如果家近山邊、海旁或是工作時經常要接觸水的話,也會形成“外濕”。 很多人都覺得濕氣重就等同水腫,中醫師認為,濕氣多積聚于腸胃位置;而水腫則是水液代謝出現問 題,這類情況可以出現于手腳甚至是全身。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是否濕氣重,可因應以下特點自我辨證。 ▲由于濕氣停滯于體內,故癥狀多為身體沉重、四肢困倦、乏力或頭重等。如果濕氣延伸至關節,便 會出現疼痛或活動不便等風濕癥狀。 ▲“濕”氣最影響的就是脾胃,故此濕氣重者容易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胸悶腹脹、渴不欲飲,大便 稀薄或便秘等癥狀,亦可能出現全身或局部的水濕淤積,如水腫、腳氣、白帶、濕疹等現象。 ▲濕氣重的人,濕性不易除去,多有慢性疾病如慢性胃炎、風濕性關節炎等。 祛濕注意: 涼茶需謹慎選擇 要去“濕”,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去街上涼茶鋪喝涼茶。不過,端起涼茶杯前,請聽一聽專家意見。 專家說,涼茶不一定都適合,原來春季祛“濕”喝涼茶也有講究。 廣東人好喝涼茶,特別是感覺有點熱氣、濕熱時,都對涼茶情有獨鐘。市面上也有很多涼茶,有專門 用于降火的,也有祛濕的。一些不明就里的在潮濕的春季時仍一味灌涼茶,也不管其針對性有無區別,這 樣可能適得其反。 專家指出,涼茶一般都有兩個作用——降火和祛濕,不同配方的涼茶一般都有不同的側重,一般可以 通過涼茶的名字來分辨,如“祛濕茶”就是降火同時側重祛濕,“清熱解毒茶”就是全力降火。因此,當 天氣濕氣極重時,祛濕為重的涼茶更為適合。 很多醫院中醫科都有配好的涼茶,各有側重,效果不錯,可以自己買回家煲或請藥店代煲,也是一個 不錯的選擇。 兩個祛濕方: ▲健脾祛濕溫補方 材料淮山10g,茯苓10g,溪見草10g,豬骨若干(脾胃差的選豬肺、豬脾臟更佳) 做法整鍋煲老火湯 ▲和中化濕方 材料木棉花15g、雞蛋花15g、槐花15g、薏米15g、豬肘瘦肉1兩、炒扁豆15g、陳皮或砂仁6g 做法整鍋煲湯 祛濕食物: 屬性性味甘淡,能健脾祛濕。 適合人士適用于脾虛泄瀉、水腫及風濕人士。 食用方法可用生薏米煲粥食用,亦可加入淮山(打碎)同煮。 屬性性味甘平,能補腎益陰,健脾祛濕。 適合人士脾虛,浮腫。 食用方法可用黑豆煲湯或煲水代茶。 屬性:性味甘、淡、涼,能利水消腫,消熱解毒。 適合人士適用于口干、水腫、小便不利等。 食用方法以連皮冬瓜加具有補脾健胃及利水消腫的鯉魚同煮。 屬性性味甘、酸、平,能健脾利水,解毒消腫。 適合人士肥胖性水腫、腳氣、腹脹腹瀉等癥。 食用方法治療水腫可用赤小豆、桑白皮,水煎煮約20分鐘,飲湯食豆或煲湯時加入赤小豆同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