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詩人姚元之《詠元宵節》
“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唐代詩人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南宋詞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明代才子唐伯虎《元宵》
“有燈無月不誤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似銀。滿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p>
清朝學者阮元《羊城燈市》
“海螯云鳳巧玲瓏,歸德門明列彩屏,市火蠻賓余物力,長年羊德復仙靈。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
宋代詩人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唐代詩人李商隱《詩曰》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吉祥宮燈
宮燈,是我國特有的手工藝品,它以工藝復雜、做工精良、造型雅致而聞名于世。相傳在南朝梁武帝時,我國民間就有正月十五掛燈賞燈的習俗,這種習俗逐漸從民間傳到宮中,在唐代,宮燈逐步形成,到了明清,宮燈發展到極致,成為皇家的專用品。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乾隆皇帝與宮燈
據傳,明代藁城縣屯頭村李師傅手工制作的紗燈,以美觀明亮、耐風耐用為特色,遐邇聞名,州府縣署、豪門富戶多有懸掛。及至清代,乾隆皇帝南巡,目見其燈,喜其工藝精湛,遂命侍從精選數盞,懸掛宮廷。宮燈因此得名,生意愈發興隆,其藝世傳而不絕。
宮燈,顧名思義是皇宮中用的燈。在過去,宮燈的選料特別講究。一般情況下,都得是紫檀、紅木、花梨、這種比較高級的木頭,就是硬木。制作工藝也是經過一些老藝人精雕細琢,制作工藝也是非常的精湛,所以宮燈的這種造型出來之后,加上很好的制作工藝,出來之后,從整體看顯得特別凝重威嚴。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為了迎合皇家的審美情趣,宮燈的骨架要雕龍雕鳳,燈扇上繪有花鳥魚蟲、山水人物,垂懸的流蘇配飾白玉或翠玉,既有室內掛燈、座燈和高架戳燈,又有室外的風燈、壁燈和各式提燈。總之宮燈既要實用,又要華麗威嚴,顯示皇家氣派。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在清代,宮燈由于珍貴竟然成為皇帝獎賞王公大臣的賜物?!肚宄笆反笥^》有載:“定制歲暮時,諸王公大臣,皆有賜予。御前大臣皆賜歲歲平安荷包一、燈盞數對?!?/font>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走馬宮燈
隨清王朝的衰落,宮燈逐漸流向民間,為中國傳統鎮宅平安的喜慶吉祥物,裝點豪宅,光芒四射,諸邪頓消,丁財兩旺,出入平安。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剪紙宮燈
此燈即“剪紙為輪”。輪之剪影為《西游記》角色。點然內中蠟燭,燈輪剪影旋轉不息,乃呈范成大所謂的“轉影騎縱橫”之景象,妙趣盎然。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紅木宮燈
紅木宮燈用料考究,做工精細,裝飾華麗,有的還寫上吉祥語言或畫上吉祥圖案,寓意祥瑞如意、福壽延年。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竹編宮燈
以竹片編結花燈,別有一番情趣。規則化的結構紋理,形成一種天成的裝飾效果,與木質框架相配,更添和諧之美。

雙轎頂六角宮燈
|

精雕八角子母宮燈
|

四角宮燈
|

八角牙圓宮燈
|

六角宮燈
|

八角宮燈
|

四角變形長宮燈
|

變形三角宮燈
|
北京花燈
|
 |

|
北京的宮燈很有名氣,制作工藝高超,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裝飾欣賞價值。宮燈的歷史悠久,每到民間"上元燈節"時,千家萬戶張燈結彩,真是"燈幣千光照,花焰萬枝開",宮燈尤為引人注目。
|
相傳,早年間北京的元宵花燈極盛,達官貴人們都要大張花燈,以圖吉利和顯示富貴,買賣商家也不甘落后,自然要跟風玩耍。就是小門小戶的普通人家,為討喜慶,也要扎幾個花燈來掛掛。

羊燈 為北京的傳統燈品,用竹篾扎羊形骨架,外糊多層白綿紙穗,如縷縷羊毛;羊頭與其項間相連處有活動關節,腹燃燭火,羊頭會頻頻擺動,頗為生動。
|

吉利燈 民間藝人藉果名之音諧“吉利”,據其形狀取其神似,以紙板做成頗為洗練夸張的多角燈。民間這種借諧音,取祈福辟邪之意的藝術形象很多。
|
明清時代,燈市口是北京最大的燈市。此街也因此得名。此外還有西四、新街口、地安門等較大的燈市。當時燈市口是北京最繁華的地區之一,大街兩側商店酒樓首尾相連,平日里就游人不斷,熱鬧異常。燈節期間,白日為市,晚間放燈,連綿二里。街道兩旁搭起燈棚,掛起各種彩燈。彩燈質地不同,多用紗絹制作,也有玻璃的。更有令大人孩子都喜愛的能自行旋轉的“走馬燈”。還有別出心裁者,將燈扎成后,澆水迸發成冰,成為晶瑩透明的“冰燈”。燈面上大都畫有《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里的人物和民間故事、山水花草、飛禽走獸等等,真是讓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當然,最好的要數皇家花燈----每年元宵之夜,皇太后特許文武百官三品以上的進宮觀燈。晉時,有幸進宮的官員和太太們都著了吉服去朝見太后,然后觀燈,然后還有湯圓可吃,吃湯圓的時候,還可以同時欣賞到舞龍。之后拜別太后,太后則每人賞賜宮中能工巧匠精制的花燈一盞,以示“與民同樂”的意思。
|
自貢花燈
|
牡丹花開
|
玉兔迎春
|
說起四川花燈,數自貢的花燈名氣大。自貢燈會堪稱歷史悠久。南宋淳熙年(公元1174年)正在榮州(今榮縣)做縣令的大詩人陸游就留下“一別秦樓,轉眼新春,又近放燈”的詩句。據榮縣志記述:“榮縣新年燈會甚盛……而樓臺為甲觀,鄉人通命曰亭,一城數亭,一亭各式,其高數重,構棟雕鏤,臨春組合,彩箋書畫,嵌燈如星,一亭燃四五百燈,輝麗萬有。西人來觀亦欣然,京邑所不見也”。最初自貢地區的各種燈節活動,一般是由各類祠廟主辦的。每逢節氣,這些祠廟便要點紅燈,元宵節還要放鞭炮、燃煙火。善男信女紛紛到這些廟宇去捐菜油、看熱鬧,求神賜福祛邪。在清末時有資料統計,自貢地區的祠廟竟有1208處,其中有始建于唐代的榮縣大佛禪寺,建于明朝的富順縣圣果寺、賴雅廟、靈應寺等??梢娮载暶耖g的燈節活動分布面之廣,風情之盛。
傳統工藝與現代科學技術的有機結合,是自貢燈會最為顯著的藝術特色。它做到了形、色、聲、光、動的統一,成為現代彩燈的代表。
形 燈會的全景造型依山傍水、嵯峨間置,不同藝術風格的建筑群燈、不同類型和品種的工藝燈、走馬燈、花鳥燈、人物燈、大型組燈,在這自然美與人工美相互交織的藝術境界中爭奇斗艷。燈的造型也因題材、內容、表現手法的不同而豐富多采,千種風情,萬般姿態,構成自貢燈會獨有的造型風格。
色 其色彩的變化和使用,幾乎囊括了人間所有的色調。赤、橙、黃、綠、青、藍、紫,變幻莫測,色彩紛繁,寓意雋永。所有的歡快、寧靜、意境都在這色彩的感情世界中得到了展示。
光 “山光水色萬千重,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奇妙景觀。燈會的光以內光源為主,這光從燈具的“肚子”里透出,使燈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聲 凡到過自貢燈會的人,除了目不暇接之外,耳朵的感受恐怕也是今生難忘的。天上鳴唱的百鳥,地上呼叫的恐龍,神女動人的簫聲,娶親吹的嗩吶……自然成韻,八方悅耳。在燈會里,既可置動于沸騰的大海,也可在淙淙小溪旁盡享安寧。
動 讓燈動起來,是現代彩燈最有代表性的特點。而讓其動得自如,動得巧妙,動得出奇,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自貢燈會基本上做到了空中的能動、水中的能動。燈里邊的人物會動,燈外的人物也可以動。水平運動、曲線運動、上下運動,動得讓人嘖嘖稱奇。
|
秦淮花燈
|

江蘇秦淮燈火甲天下。秦淮河為流經南京城最長的一條河流。河畔的元宵燈會因當年明太祖定都南京時下令大鬧花燈,與民同樂,共慶升平而興盛不衰。相傳朱元璋在南京時,元夜家家要張燈,兒童持燈游于街頭,謂之“跳燈”。有條街上一戶人家扎出一婦人騎馬燈,婦人懷抱一西瓜;馬的前蹄小、后蹄大,經人詮釋為影射朱元璋的老婆馬皇后是大腳婆。朱元璋大怒,將這條街的七戶人家全殺掉(亦說只剩下七家未殺),后來這條街就“七家灣”。這一傳說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殘忍,同時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當年燈俗盛況。

荷仙姑與燈相伴
明朝遷都后,燈節的官方色彩漸衰而民間色彩卻愈濃。秦淮河支流上的一座著名古石拱橋笪橋素為金陵燈業者聚居之地,故每年燈彩的買賣十分興旺,據說皇帝也曾微服來此賞燈。
清人甘熙所著《白下瑣言》曰:“笪橋燈市由來以久,正月初魚龍雜沓,有銀花火樹之觀,然皆剪紙為之。若彩帛燈,則在評事街迤南一帶。五光十色,尤為冠艷?!?

動物空中狂歡
夫子廟燈市從笪橋、評事街遷徙而來又后來居上,每年元宵節前后,這里的燈品琳瑯滿目,有三星、八仙、聚寶盆、花籃、荷花、西瓜、獅子、鯉魚、蛤蟆和兔子諸色花燈。大燈高過真人,小燈小過蜜蜂,均以簡率粗放、淳樸自然為其特色。
|
福州花燈

福州花燈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唐代,福州就成為全國盛行花燈活動的十大城市之一。每當元宵之際,民間制燈、買燈、賞燈、送燈尤為活躍。南宋時,在杭州舉行的全國燈賽中,福州、蘇州花燈被評為上品,蜚聲海內。周密在《武林舊事》一書中記載,福州進貢京城的花燈,“純用白玉、晃耀奪目,如清冰玉壺,爽徹心目”。據分析,當時制燈用的“白玉”,實際上是由壽山石切薄后磨制而成。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劉瑾當福州太守,為了觀賞花燈,下令挨家挨戶捐燈十盞。郎官巷詩人陳烈,憤然在鼓樓掛上一盞詩燈:“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貧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風流太守知不知?猶恨笙歌無妙曲?!睆拇?,官府不再強令百姓捐燈。歷代燈會時間也有變化:唐宋多為正月十四至十八日;元代朝廷不提倡大規模燈會;明代為十三至二十二日;清代為十三至十七日。民國后則無定規。

從春節至元宵前夕,福州民間有送燈習俗。對出嫁之女,娘家例必送燈,“燈”與“丁”諧音,取添丁之意。第一年送“觀音送子”燈,第二年如未生育,則送“天賜麟兒”燈、“孩子坐盆”燈,第三、四年如再未生養,便送“桔”燈,寓為“焦急”之意。生育后可送“狀元騎馬”燈、“天賜麒麟”燈等,直送到外甥16周歲為止。民間有首童謠:“正月元宵燈,外婆愛外甥(外孫),送來紅紅桔子燈,吉利又添丁。”反映了外婆愛外孫的社會風尚。楊慶琛榕城之夕《竹枝詞》云:“天賜麟兒繪彩繒,新娘房子霞光增,宵深欲把金釵卸,又報娘家來送燈?!贝嗽娒枥L當時送燈的盛況。
潮州花燈
廣東潮州市向以花燈著稱海內外,歷史頗長,起于何時各說不一,有待查考。

白蛇傳燈景
過去在潮州,每當盛大的迎神游燈活動結束時,各神社出示的燈色還要匯集在城北箭道上,由各社頭領和士紳進行品評,選出其中佳品。
|

仙女下凡燈景
潮州燈彩通常設色濃艷、配飾繁麗。常借鑒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潮劇藝術,善于根據彩扎技藝的要求,概括而典型地表現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
|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燈景
在潮州,游燈時或燈會上,根據神話、歷史或戲曲故事扎制的情節性燈品多達百十屏,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非常豐富。
|
潮劇《陳三五娘》取材于潮州民間傳說,說的是明朝泉州人陳三欲往廣南探親,途經潮州,適逢元宵佳節,潮州滿城花燈,滿街游人,熱鬧非凡,陳三便駐足觀燈,不料見到了名門美女黃五娘,兩人一見鐘情,最后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對姻緣佳偶,就是花燈盛會為“媒”。陳三五娘的故事背景是明朝,如果據此推算,潮汕花燈就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
據蔡澤民著的《潮州風情錄》(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出版)一書記載:清末宣統二年,花燈藝人楊云樓、杜松制作的“紅樓夢”、“白孟玉”兩大屏花燈就在參加南京王國花燈比賽中獲了獎,這是距今百余年的事了。1926年新加坡華商特聘花燈藝人林樂笙前往制作花燈,迎接英皇太子,他和徒弟制作的“鳳儀亭”等十屏花燈上街游行時,受到皇太子贊賞,并提出要帶五屏回國,當地醉花村公館負責人只得又制“長板坡”、“昭君和番”等五屏花燈運往倫敦皇宮內陳列。后還有“狄青取珍珠旗”、“哪叱鬧海”、“陳三五娘”等五屏送往加拿大展覽。從此,潮州花燈不單在國內享有盛譽,而且揚名海外。

魚鱗燈
利用鱗片的半透明性,嵌作紋樣的花瓣,與黑色的線框和鏤空的透地,形成燈面黑、白、灰的影調變化和點、線、面的形式融合,具有很強的裝飾性,體現了藝人的高超匠心。
|

紗燈
民間放燈不僅有元宵之春燈,還有中秋之秋燈。廣州一帶便流行一種所謂“豎中秋”的燈俗。屆時,亦如正月元宵般,家家張燈結彩,滿城燈火,若明星閃爍。
|

球形刨花燈
刨花燈是佛山有代表性的燈品,系以軟木和稻秸等材料綜合制成。藉天然本色的軟木稻秸,精雕細鏤,巧編密扎,自成其骨架形體的素雅;藉珞白絹透紗、剪紙畫繪,則成其文章裝飾的彩絢。配飾以排穗、瓔珞、串珠等,更顯文采非凡。
|

鵝蛋燈
《古今圖書集成》轉引《甲乙剩言》云:“嘗于燈市見一燈,皆以卵殼為之,為燈,為蓋,為帶,為墜,凡計數千百枚,每殼必開四門,每門必有榱拱窗楹,金碧輝煌,可謂巧絕?!边@件燈作,體狀窗楹,鵝卵為燈,開光四面,書畫成飾,可謂巧絕。
|
杭州花燈
|

“杭州元宵之盛,自唐已然”(《古今圖書集成·風俗卷》)。據說吳越錢王歸宋后,南宋朝廷連將唐時放燈三日,增至五日。是日臨安大街小巷,結燈掛彩,以示慶賀。“南至龍山,北至北新橋,四十里燈火不絕”(《西湖老人繁盛錄》)。

富貴吉祥的金鳳凰花燈
又據《乾淳歲時記》記載:南宋時從九月賞菊燈之后,即開始試燈,謂之“預賞元宵”,轉年進入新正,燈火日益繁榮。當時臨安城中官巷口至眾安橋,懸賣各色花燈,稱為“花市”。薈萃天下諸多燈品。以新安(安徽歙縣)進奉的“無骨燈”為燈中一絕。此燈用“絹囊貯粟如胎”,燒綴后去粟,渾然如玻璃球,點燃后明亮無比。此外還有以五色珠為網的“珠子燈” 、鏃鏤精巧的五色妝染的“羊皮燈”、五色蠟紙糊就的旋轉如飛的“戲馬燈”等。

蘆意吉祥
著名南宋詩人陸游曾兩次觀賞臨安“花市”,留有“笙歌燈火連夜明”的名句。南宋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更是詠嘆元宵燈彩的膾炙人口的名篇。(來源:國際在線)
|

(5-1)T魚燈80分
(5-2)T白菜燈80分
(5-3)T蓮花燈80分
(5-4)T龍鳳燈80分
(5-5)T花堞燈1.50元
2月12日元宵燈節,國家郵政局將發行《民間燈彩》特種郵票,全套5枚,圖案分別為“魚燈”、“白菜燈”、“蓮花燈”、“龍鳳燈”和“花蝶燈”。這是我國發行的第三套燈彩專題系列郵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