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燈彩”是一類古老的傳統實用工藝品。中國古代制作的燈彩中,除了皇室貴胄使用的“宮燈”之外,民間的“花燈”,即“民間燈彩”,同樣歷史悠久,豐富多彩。 民間燈彩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兩漢時期,那時正月十五宮內、宮外的“放燈”活動,催生了民間的花燈。不過,當時尚帶有濃厚的政治和宗教色彩。 正月十五放燈的風俗延續下來,到了隋唐時期,已演化為城鄉士庶同樂的新年節慶活動。伴隨著兩千年的元宵燈節,民間燈彩技藝長盛不衰,花燈的形制和題材也異彩紛呈。 民間燈彩不像宮燈那樣受限于各種規制,因而形制多樣,造型生動。不僅有多面體幾何形狀的造型,還有各式各樣的“擬形燈”或“肖形燈”,以及活潑靈動的“走馬燈”。 “肖形燈”多是肖仿鳥獸魚蟲、花卉竹木、傳說人物以及亭臺樓閣建筑等的造型,“走馬燈”則是利用燈火燃燒產生的熱氣流,帶動風輪轉動,形成燈面上剪紙投影的循環變幻。 新年節慶的花燈,題材自然多是采用吉祥如意的寓意,如用金魚燈象征“年年有余”,用金魚和蓮藕寓意“金玉滿堂”等等,也有采用故事、戲劇、人物傳說題材制作的“組合燈”。 民間燈彩的用料不像宮燈那樣考究,多是因時因地、就地取材,利用各地出產的竹、木、藤、麥稈、獸角、金屬、綾絹等材料,有的地區還使用中國特產的瓷器捆扎出各種造型的花燈。 民間燈彩的制作工藝也相當復雜,一般都要綜合竹木捆扎、紙扎、裱糊、繪畫、剪紙、刺縫等許多工藝,所制作出來的花燈,生動活潑,千姿百態。 中國地域遼闊,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地方特色燈彩,例如江蘇蘇州的“羅燈”,浙江硤江的“小件”走馬燈,福建泉州的“千秋火”,廣東佛山的“秋色”,還有上海松江的刻紙夾紗燈,潮州的戲劇人物燈,南京的大小各異的造型燈,杭州的“西湖燈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南國燈城”四川自貢的燈彩專家和藝人,深入發掘川南的傳統燈彩技藝,大膽引入現代機電聲光技術,連年成功舉辦“國際恐龍燈會”,已然成為一張享譽國內外的“中國燈彩名片”。 自貢燈會—巨型孔雀燈 自貢燈會—全景鳥瞰 (郵圖和圖片來自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