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理論就這么簡單。
人體五臟六腑上下分布,各臟腑在氣機所引導下處于動態中的。 腎在最下面,屬水的臟器。中醫講腎是水中有火,水是腎陰,火是腎陽,火性向上,火能生土,腎火向上走,使脾土溫暖,脾把胃吸收的營養研磨,去粗取精,把精微物質,發送到全身各處。脾的特性,也是向上的,有一部分營養還要送到上面的肺臟,與吸入空氣中的精微物質結合,再由肺向全身輸布。脾氣從左邊向上升。 腎中的水,水生木,木氣在水的滋養下得到營養,生發了,方向向上,肝之氣也從左邊往上升。隨脾土之氣上升,中醫有“肝隨脾升,膽隨胃降”的說法。所以,身體左邊上升的腑臟有病,則應考慮肝脾之氣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氣。 肝屬木,這個氣機隨著肝脾升到了頂部,這里就里有肺和心。木生火,火,五臟屬心,火的特性是上炎,但,由于有肺臟的存在,心火被帶向下行。 肺屬金,主肅降,氣機就開始往下降。心火本是要上升,但因肺金在其上,肺降,心就跟著降,一直降到腎中去,溫暖腎水,使得腎水不至于寒。而腎水隨著肝木上上升而上升,到達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過熱,這就叫著“水火既濟”。 如果下降的過程被破壞,那么心火就無法下降,憋在上面,就會有上面熱,不能交于下,下面就會是寒的局面。心是惡熱的,熱,心就會有病,失眠多夢,口舌生瘡,而下寒就會腹冷,下肢涼等。 在肺金下降的同時,人食入胃,物向下行,所以胃氣就下降。脾為己土屬陰,胃為戊土屬陽,陽要下降,陰要上承。在胃氣下降的同時,膽氣也隨著下降,膽汁下入十二指腸隨胃物下行,順應“膽隨胃降”之說。胃有病了,就是因胃氣不下行,不下行就會上逆,膽汁會反流,這是氣機逆行的結果。胃氣和膽氣的下降,是從右邊下行的。人體的屬右邊下行的腑臟有病,就要考慮一下是不是氣機下行遇到了問題。 脾土左升,肝氣和腎水都隨著升,胃氣右降,肺氣,膽氣和心火隨著下降,這是一個左邊升,右邊降的氣機運轉模式。脾胃一陰一陽在中,是中心的軸,一切都是圍繞著這個軸來轉的。 再依據五行生、克、乘、侮原理,及五臟呈五色的的“診療觀”,以有諸內必行諸外為導向。就能用觀望形體,五官面色,嗅、聞、問、聽、切按體脈,經絡辨病,再加上此氣機運轉理論,很容易找著原因, 把一切病都歸到運轉失常處,看是什么地方出了問題而運轉失靈。這時就可砭、可針、可灸、可藥來調暢氣機,讓它們恢復上下運行,這樣人體就能恢復健康。 如果有感興趣者,不妨把你現有的病狀,表征羅列出來,依上找病因,你就會發現病因會清晰很多,心里就會更有把握,施治就不會有偏差。 一開始可能感到有困難,試分析一下發現原來這么簡單。也可列出來大家幫著分析分析。 |
|
來自: 老樁 > 《中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