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醫家經驗談
黃煌經方醫學言論集 51、在人體經絡圖上繪出的經方腹證示意圖,是一個很好的創意!圖式診斷這一方法有利于醫生的眼光注重患者實體,是方證客觀化的重要途徑。
52、大師在基層很多,中醫的頂級人才應該在臨床第一線,尋找大師的視線不能總是盯著那幾個地方。江山代有人才出。我認識的許多年輕的基層中醫,其中醫的理論功底和臨床水平,絕對不輸于那些教授、專家!國家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中醫的振興才有希望! 53、《經方100首》是一本資料性較強的經方學習用書。經方流傳數千年,其間不斷有許多醫家的發展補充和解釋,了解這些,對經方的學習研究是有幫助的。所以,書中附錄了各家的方論注解。我想這沒有什么不妥,更不會影響我們研究經方。凡是純而精的東西,都是從粗雜中提煉出來的,不經過廣搜博覽的過程,就不可能發現經方這塊醫學瑰寶。我希望廣大的經方愛好者,所讀的書要多一些,知識面要寬一些。張仲景的書要精讀,后世各家的書也要瀏覽,經方美,時方中也有絢麗者。 54、體質是經方醫學的基本理論,也是中醫學的根本特色。 55、經方與截拳道在思想方法上有相似之處。實用、簡潔、快捷、開放、兼容、不追求形式,以無法為有法,平淡中顯神奇。 56、吳咸中先生說的太好了!如果中醫的東西,說出來都是讓現代人聽不懂,那如何能與時俱進? 57、中醫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生活經驗和生活方式的組合。 58、“學術無國界,治病在療效”,這是我的啟蒙老師葉秉仁先生的行醫格言。 59、中醫的證,就是用藥用方的證據,而這個證據,不是癥狀,而是病名與體質。就病名來說,中醫固有的病名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吸收利用現代的診斷,這是沒有異議的。 60、方證的表述有古今兩種。古代的表述是不完全性的表述,一般使用自然語言,包括古代的方言等,并帶有醫家主觀性的,如傷寒論就是這種表述方式。大家都應該明白,方證的表述如果僅僅停留在古代這個層次是不夠的,所以,后世的醫家也不斷在完善、更新古代的表述。我們也在摸索方證的現代表述方式。我認為方證的現代表述方式,是力求完整的、用規范語言的,盡量要客觀而有證據的那種表述方式。基于以上的考慮,所以,古代的文獻特別是經典文獻是我們研究方證的基礎和前提,但不能成為我們研究方證的終結。 61、經方的研究目前惟有立足臨床,可惜現在經方的臨床基地太少太少!經方研究一定要與專科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弄清經方的主治疾病譜以及經方療效評價的標準。 62、宋元以來,許多醫家對《傷寒雜病論》進行了艱苦的理論闡釋,經絡、六經等等是其中常用的理論,這些理論對理解和應用經方是有用的,特別對擴大經方的應用范圍有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各家的學說常常受到時代地域宗傳的影響,其概念往往不一,導致各家有各家的傷寒,一家又一家的仲景。后人要通過各家的學說去破譯各家的用方心得是比較費力的,不經過較長時間的讀書和臨證,要弄懂是幾乎不可能的。特別是對初學者來說,對當今的青年中醫來說,更是件難事。所以,我們在討論經方時,要尋找一種更快捷的方法,同時,也要在中醫提倡一種更直白的、更規范的、更實證的表述方法及現代中醫語言,要讓青年們一聽就懂,一用就會,對錯一試就明,而且能不斷充實,不斷發展,不斷修正。 63、老人便秘,可以先用些麻仁丸,有成藥。如果不行,也可以用芍藥甘草牛膝石斛丹參等。 64、臨床療效的評價確實需要中西醫結合,不能僅僅用西醫的標準來評價中醫的療效。不少疾病,中醫比較強調生活質量,強調食欲睡眠,這非常實用,不能忽略。西醫以診病治病勝出,中醫則識人治人見長,兩者都有優勢和特色,所以,當今為醫者,不能拘泥于中西論爭,更應取兩者之長,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臨床醫療體系。 65、三黃(瀉心湯)也能治療心下痞,特別是有高血壓、有胃出血、有便秘的胃病患者,在半夏瀉心湯的基礎上加少量制大黃,效果更好。 66、中醫是中國人傳統的生活經驗和生活方式,與現代科學意義的醫學還有很大的差別。兩者之間進行的辯論與決斗是沒有多少意義的,相互補充,共同發展才是正確的選擇。從史學的角度看,中醫學的科學研究還僅僅是開始。有些知名人士不理解這一點,而對中醫妄加指責,欲置中醫于死地,這不得不讓人感到痛心和憤慨。 67、經方研究最缺乏的就是資料。輔行訣無所謂是否為古經方的分枝,它展示了古代經方的另一角。 68、在市場經濟中,觀念就是金錢; 在醫學領域里,觀念就是療效。 69、體質的確定是用方的重要參照系,同樣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現的性質可能完全相反。 一眼望出的體質,是強調將識體的經驗高度凝練,并以十分通俗的表述方式讓人明白,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工作,當然,難度也很大。 體質的望診,關鍵是特征,體型體貌的特征以及行為心理的特征。 70、“小金方”談出了經方臨床研究的苦與樂。這苦是在困惑中的苦,是樂之前奏。對與經方家來說,每個病人都是一個新的課題,具體情況需要具體分析,等這具體分析有時真不容易,好像以前的經驗在這里沒有用了,這說明這個病人有新的情況,我們還應該再細細觀察和分析。有時,需要琢磨幾天,或幾個月!等到方證相應了,效果出來了,就能嘗到樂的味道。這時,學問又上了一個臺階,我們的經驗又積累了一分。搞經方就是這樣在苦與樂的交替中不斷前進著的。祝你不斷進步! 71、現在有些人經方用量過大,麻黃有用40克者,但從臨床看,根本不需要如此大量。有5克,就有作用了。用經方,關鍵是找準靶點,對證了,四兩能撥千斤! 72、對方證藥證的觀察,就是要有客觀具體的指征;對經方的應用,就是需要切切實實的證據。 73、中醫到今天如此地步,也不是幾個老中醫的事情。中醫問題十分復雜,要解決不是靠驅趕幾個老人就能解決的。本論壇提倡心平氣和的心態,提倡實事求是的態度,提倡百家爭鳴的氛圍,立足臨床,著眼未來,緊扣經方現代應用主題,為的是推廣經方學術,為的是影響更多的年輕學子,也為的是我國傳統醫學的精華不被淹沒。 74、桔梗湯、半夏瀉心湯就是對病之方,只要是咽痛,只要是熱痞,就可以用。但有些方就要講求體質,比如炙甘草湯、桂枝茯苓丸等。 75、神農派的精神可嘉!我們有不少的中醫大學生,臨畢業了,自己竟然從來沒有服用過中藥,也沒有煎煮過湯藥!這未免讓我抽口涼氣。作中醫,必須多實踐,而且在實踐中要不斷體會,不斷總結。如果僅僅是在課堂里聽講中醫,那是無論如何也成不了好中醫的。 神農派通過自身的實踐體會,得出了中醫的治法是盡量將身體受到的傷害減少到最低程度的結論,這也是對的,但不全面,應該說,中醫非常重視保護和利用機體自身的抗病能力,因勢利導,這個勢,就是抗病的趨向,或汗,或吐,或下,或進食,或睡眠,等等。如果壓制或替代機體的抗病能力,逆向而治,就是誤治。 76、我今天又看了以上的帖子,為神農派、秋千媽等人敢于實踐的精神所感動,也為他們細致觀察實事求是的態度所擊掌,歷代名中醫就是這樣過來的。光讀書不實踐,光臨床而不觀察總結,對中醫均無濟于事。學中醫的過程,是研究的過程,是總結經驗積累經驗的過程,所以,要有科研的頭腦,每個案例都是科研課題。但是,現在的臨床上,中藥西藥一起上,成藥湯藥共下肚,即便是用湯藥,也加減變化讓人眼花潦亂,這樣的臨床,最大的困難是無法總結經驗,由此導致臨床信心缺失,醫生的成就感缺失,學術的規范缺失,最終導致中醫學術的萎縮!所以,我說,目前的市場化給中醫帶來的沖擊,可能是致命的。 77、推想當年仲景用此方救治那些經過劇烈吐下以后的休克病人,脫水、缺氧,全身重要臟器處在衰竭狀態,能救人危急存亡之際者,唯有四逆加人參湯。如今,霍亂病人雖不多見,但這種狀態者,依然可以在ICU病房見到。可惜,現代醫學對此古法已經不感興趣了。 78、八味除煩湯最初是有半夏、茯苓、厚樸、蘇梗、黃芩、連翹、山梔子、甘草組成,后來有了變化,甘草改為枳殼。效果更好。
79、能用于出血的中藥很多,皆各有所主。如阿膠、生地止子宮出血、便血和咳血,色多鮮紅或淡紅,其人色白神疲,舌淡紅;黃連、黃芩、大黃是止吐血、衄血,大部分是上部的出血,其人必煩熱、舌紅、心下痞;石膏能止血,其人必煩渴而多汗;附子能止血,但其人必聲低氣餒,脈微畏寒;龍骨、牡蠣能止血,但其人必胸腹動悸、多汗失寐且脈浮大。從經方中很多止血藥方,不僅僅是見血治血,而是因病因人而治。 如果說是比較純的止血藥,當推阿膠。阿膠與黃連黃芩芍藥配,治療心煩不寐的便血子宮出血;阿膠與當歸艾葉芍藥川芎地黃配,治療崩漏;阿膠與附子白術黃芩配,治療便血;阿膠與滑石茯苓豬苓澤瀉配,可治療尿血;阿膠與地黃人參麥冬甘草桂枝配,治療出血過多心動悸脈結代;阿膠與當歸芍藥丹皮桂枝吳茱萸川芎等配,治療女性月經過期不來或漏下不止。 從經方用藥規律看,芍藥確實可以用于出血,而且以子宮出血、便血為多。 不過還有幾個問題需要繼續觀察。第一,芍藥有赤白之分。芍藥用于止血究竟哪種芍藥比較好?據傳統用法,赤芍用于血證較多,白芍用于腹痛攣急較多。第二,白芍所用的出血到底是何種出血?特別是現代哪種疾病?第三,用芍藥止血,是否要看整體情況,患者的體質狀態如何?有何參照指標?第四,芍藥止血的量效關系。 80、中醫的很多配方對劑型是有嚴格要求的,特別是經方。小青龍湯是湯劑,如用丸散則要慎重。 81、對graydragon深厚的史學功底以及優良的思維品質深表敬意!經方的研究,需要從各個角度去深入。經方的歷史淵源、經方的哲學、經方與醫經的關系等等均需要討論。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思想更堅定,研究的眼光更敏銳,在當今紛繁的中醫世界才能清醒地走好自己的路。讓我們振奮的,不僅僅是《傷寒雜病論前東漢醫學透視》這篇文章中所洋溢出的豐富的想象力和別開生面的觀點,還有graydragon 先生的那種不盲從,不守舊,敢于求證,敢于否定的學風!搞經方需要那份自信和從容,需要不斷地懷疑和創新。 82、李東垣“陰火”的原型可能是燥熱、口瘡等癥狀或癥候群,虛者有之,實者也有之,所以,其治療也不僅僅是補中益氣湯。后世將其作為一個特有的病機來看待,便可能脫離臨床實際。 83、治病必求其本,你那些雜七雜八的不適感屬于枝節問題,是不能糾纏在里面的。而且,中醫治病也不能糾纏原因,其實很多疾病的原因是不容易搞清楚的,但搞不清楚原因并不意味著不能治療,中國的傳統醫學就有這個本領,雖不清楚病因,但可以治療疾病,能夠改善體質。 84、我用桂枝肉桂,要看人的唇舌,其色暗淡者,最有效,最安全。 85、我非常贊同xiaozheng文中所透出的觀點:創新。中醫學之所以能發展至今而不絕,是因為歷代的醫家努力創新;而中醫學之所以陷入當今窘境,原因當然非常多,但從學術層面看,還是中醫學術創新不足。 86、學真正的中醫其實不難,難在選擇,難在鑒別。換句話說,學中醫關鍵是學眼光,學思路,學方法。沒有挑剔的目光,沒有科學的方法,沒有實事求是的態度,是學不到真正的中醫的。用學文的方法,用信教的態度,用經商的手段,用理政的標準,均不能得到實實在在的能看病的中醫。 學中醫關鍵是學思路,學方法,學眼光。中醫內容太多,如果什么都要弄懂弄通,幾乎是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我所關心的,就是經方如何在現代臨床上發揮應有的作用。所以,我看中醫,有自己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 87、我也沒有弄清當歸四逆湯中的通草為何物,目前我是不用通草的。 張仲景方中枳實均可以用枳殼替代,大柴胡湯、大承氣湯也是如此。大承氣湯我用的不多,但我經常使用的大柴胡湯常用枳殼20克,或枳實枳殼同用,效果很好。 88、毋意,就是不憑空揣測;毋必,就是不必過高期望;毋固,就是不固執己見,看問題要有變化發展的觀點;毋我,就是不要自以為是,要學會換位思考。 89、小青龍湯證的臉色發青發白,無紅光,有全身的惡寒感,無渴感。痰涕如水;小柴胡湯證的臉色發黃或發紅,口苦咽干,胸脅苦滿,痰涕多粘也有初如水繼而黏黃者;小青龍湯對喘息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應用最多,小柴胡湯對變態反應性鼻炎、鼻竇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應用較多。前者的體質狀態較差,老年人多見;后者的體質狀態較好,青年人多見。 90、如何轉方,是要結合具體的疾病以及體質才能定。我非常希望能盡快建立起經方應用的臨床規范或指南之類的東西,但涉及面很廣,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基礎又十分薄弱,我們團隊的力量也十分有限。這種工作,沒有政府的支持或學會的參與,是比較困難的。 91、答“四逆散和當歸四逆湯證都有手足冷該如何鑒別?”:前者是心理壓力大緊張導致的四逆,后者是血管舒縮功能出現病變的四逆;前者冷而不痛,后者又冷又痛。
92、只有經過黑暗摸索的人才知道光明的可貴,只有在學習中醫過程中苦悶的人才能感受經方醫學的清新與簡潔!學中醫如同當年紅軍過草地,稍有不慎即會陷入泥沼而難以自拔。 93、學中醫就是要看病,給自己看,給家人親戚看,給同學朋友看。在看病中積累經驗,增長見識,提高信心。 月經衍期,用葛根湯、桂枝茯苓丸等是有效的,你還可以繼續觀察。其實用麻黃效果更好。 風濕免疫科疾病非常難治,也不是小柴胡湯加味就能包打天下。有用黃連解毒湯的,有用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的,有用小柴胡湯加當歸芍藥散的,有用黃連阿膠湯并加生地的,也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的,比較復雜,要據人而定。 94、我細細閱讀了《也談經方與時方》一文,很受啟迪。graydragon先生的論證是相當嚴密的,他揭示的經方1,2,3復方變化規律很能說明問題,這篇文章告訴我們經方來源于前人長期的臨床實踐,是從反復的配方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方雖不多,但含金量之大,是時方無法相比的。更重要的,經方給人以方法,藥證相應,量證變化等等,均有科學的規律可循。當今中醫的學術發展,非立足經方不可! 95、桂枝茯苓丸是千古名方,臨床應用面十分廣泛。不僅單方可用,合方用得更多,比如與大柴胡湯合方治療支氣管哮喘、慢阻肺;與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合方治療腦血管性癡呆、腦梗塞等;與五苓散合方治療脂肪肝;與黃芪桂枝五物湯合用治療腎病,加大黃治療痤瘡、痔瘡等等,無法盡述。安全有效、方便價廉,是值得大力推廣的好藥,是我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 96、新年(08)的鐘聲馬上就要敲響了,我愿經方從古籍中醒過來,從教授的書架上走下來,從學院的課堂上走出來,走向社會,走向大眾。我們要藏方于民,還方于民!讓經方這個民族的瑰寶,抹去身上的灰塵,擦去玄學的色彩,在為民治病防病的實踐中煥發其永不褪色的光芒! 97、麻黃桂枝同用未必出汗,要看患者體質、疾病等因素。
98、經方是中醫之本,是中醫之魂。學中醫,從經方入手,初若難,既則易;若從后世雜方入手,初若易,繼則大難! 99、白芍對腹痛便秘者,或大便干結如栗者有效。 100、對女性的性功能障礙,用葛根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當歸芍藥散、真武湯、陽和湯等均有一定效果。 101、我用四逆散治療尿頻,是跟范中林先生學來的。此方確實很靈!有的患者尿頻腹痛,欲尿而不能,有的必打開水龍頭聽流水聲方能尿出。 102、我讀《傷寒論》,從不死背,只是經常翻。所謂的翻,就是檢索,就是按我所需研究的問題來查閱。最多的是按方檢索。將許多方的條文聚集在一起,看看這張方到底如何使用?仲景當年是如何用的?再查查現代人是如何用的?再看看我的臨床是如何用的?這如何用?不僅僅是方證的識別,還包括用量、煎服法、劑型等。《傷寒論》的條文是臨床事實,是真實的記錄,但不是全面的典型的系統的記錄。需要我們透過這些片段去破譯整體,通過局部去了解全局。《傷寒論》不是教科書,而是醫案類的臨床實錄。但善讀者,能夠通過這些條文理解張仲景治病用藥的思路和方法,也能夠繼承前人的用藥經驗。 103、慢性腎病有不少內有瘀血,可以考慮使用桂枝茯苓丸加牛膝等。 104、 Re:“第一篇 那腫瘤網友是炙甘草湯證,當用大劑量地黃阿膠麥冬!臨床用藥,最忌先入為主,哪有不辨寒熱陰陽,先以一扶陽橫于胸中,而能開出張張對證之方的?特別是現在不少年輕網友,臨床不多,僅憑只言片語,就以為中醫道理已經通曉,見怕冷就是陽虛,疲勞就是氣虛,不知道熱深厥亦深,郁久氣必短!察其舌多暗紅,切脈象多弦滑,且其神不靡,膚不枯,肉不萎,如此這般,何虛之有?何寒之有?據我經驗,年輕人大多氣血充旺,如無心腎肝等重要臟器的重證大疾,本無須大劑溫補,更沒有必要長期大量使用姜附等溫熱大劑。 105、麻黃服用以后,是會出現盜汗現象。患者有反饋,我自己也有體會。 106、答“復發性麥粒腫,反復發作該用什么經方治療?”:桂枝茯苓丸加大黃。 107、對方證的認識,很多人都誤認為是方與癥狀的等式。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至少是不全面的。證,是證據,是安全有效使用中藥的證據。這個證據,有兩部分構成,第一,是疾病,包括現代醫學診斷的疾病,也包括古代中醫認識的古病名,也包括尚未認識的一些癥候群與綜合征,甚至是一些癥狀。第二,是體質。其中有遺傳特征,也有體質狀態,但目前中醫對體質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望聞問切的層次。所以說,方證的認識,要高于對病用藥和對癥狀用藥的模式。 108、桂枝湯可以治療自汗,也可以治療清涕不止。 109、小柴胡湯合當歸芍藥散治療橋本氏病,是本人經驗,發現對女性的甲狀腺病最有效果。 110、應該說所有苦寒藥都有偏性,苦與寒,就是偏性。俗話說,是藥三分毒,如果不對癥地長期服用有偏性的藥物肯定對健康不利。這是歷代相傳的經驗。 112、中藥的用量問題最為復雜,涉及到的因素很多。用仲景方,用量可按一兩等于5克(3-6克)的標準換算。這是我的經驗。 113、“學中醫難,自學中醫更是難上加難”,這是實話。為什么?不是因為中醫深奧,而是中醫不規范。多少年來,許多中醫界的能人們都在為建立中醫的規范而努力。張仲景是其中最杰出的,他通過《傷寒雜病論》建立起來的經方醫學體系是最科學的,當然也是最實用的。數千年來,許多醫家從此入門,從此發揮,從此而成大醫。這是中醫發展史上一個重要事實。但是,《傷寒雜病論》的原文對于初學者來說,是比較難讀,這難讀,是難在簡略。要攻克這個難關,不在于如何解釋條文上,而在于如何應用經方上。不用經方,何讀《傷寒》?只有在臨床上,才能體會經方的魅力,才能掌握中醫治病的真訣。經方大家曹穎甫就是這樣成功的。 114、有毒藥物的使用是提高中醫臨床療效的重要途徑之一。大凡名中醫,均能用好毒藥,也就是說,名中醫是在安全有效地使用有毒藥物上具有獨特經驗的醫生。張仲景就是使用麻黃附子烏頭甘遂的高手。如果只能用點菊花枸杞太子參麥芽山楂雞內金,如何去應對臨床大病重癥? 115、醫乃大道。道,就是一種情懷,一種理想,一種追求,一種人生的態度。
醫生這個職業,本來就是為看好病,為救人命。但后來,醫生被當成掙錢的職業,但又掙不了大錢,于是,很多開方醫生變成賣藥的人。特別是市場化的時代,賣藥人當然吃香,因為掙錢比開方人容易的多。所以,我覺得入門時,大家要想好,如為錢,應該去考商學院;如為興趣,則去考醫學院。而醫學中,學中醫尤其難,因為不規范,所以,花的時間和精力更多,倘沒有興趣,那趁早改換門庭。 中醫看病是對人的,每個患者都是一個科研題目,如果沒有研究的激情,就無法做好中醫。現在的中醫不是連生存都無法保證,就是被市場逼到商人的圈子。逮到一個病人,中藥西藥、湯藥成藥、內治外治一齊上,就是用湯藥,也方大藥多藥貴,力求經濟效益。這樣做的結果,錢能多掙一點,但是,從學術的角度看,那是一條死路!因為,經驗無法總結,學術無法傳承! 歷來中醫的生存,主要通過診金以及適量的藥物回扣來實現。診金的獲得,必須得到社會的公認,這對青年中醫來說,是十分困難的。而昧著良心的藥品回扣,許多人也不愿意拿。這確實是很大的社會問題。中醫不解決經濟效益問題,將發展無力。我建議要將各級政府認定的名中醫按公務員待遇,至少與特級教師評級。社會要設立中醫發展基金,對有發展前途的青年中醫予以資金扶持。 中醫一定要求名,沒有名的中醫必然窮。當年上海灘上的名中醫們,許多都是有錢人,風光體面。如丁濟萬先生,如徐小圃先生等等。但成名,必須要有真本領,有過人的醫術,還要有過硬的行醫藝術。還有,利用媒體,加強宣傳,在當今社會也不可缺少。不要以為,中醫一定要老才能成名,那是老皇歷!思想必須解放! 讓中醫能體面地、有尊嚴地從事醫療活動,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116、郝老師講得很通俗,把張仲景治病的原則給講得淺顯易懂,中醫界需要很多郝老師這樣的人!大道至簡,中醫很多理論和觀念完全可以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去解釋。 117、溫膽湯是傳統的壯膽安神藥,適用于心理創傷后應激障礙。大震災以后,許多人經歷了強烈的精神刺激下,往往出現失眠、噩夢、胸悶、心悸、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精神抑郁等等。這就是中醫所說的“心虛膽怯”。這種情況,最適宜使用的方是溫膽湯。 118、服藥期間舊病的癥狀變嚴重的情況是有的,不要緊張,不是藥物的問題,是機體抗病能力調整中的正常反應,繼續服用,病情就能控制了。感覺麻辣的原因很多,有的是藥物中干姜、桂枝以及柴胡的,但也有是患者舌覺過敏有關的。 119、石膏方的使用,必須堅持有是證用是方的原則,《溫病條辨》提出的白虎湯“四禁”可供參考。“若其人脈浮弦而細者,不可與也;脈沉者,不可與也;不渴者,不可與也;汗不出者,不可與也。”這為正確使用白虎湯指出了重要的客觀依據。 120、當代中醫的學術生命,不是在痛苦的現實中脫胎換骨,就是在痛苦的現實中灰飛煙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