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鄴城懷古:問真相難在何處 我們在考察完西門豹祠之后,又趕往河北臨漳縣的古鄴城遺址。這個地方現在位于京珠高速公路的西邊。現在已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鄴北城和鄴南城均于北周末年毀于戰火之中。遺址現大部分被漳河淹沒,地表上僅存一些殘缺不全的城垣遺址及高出地面的金鳳殘臺和銅雀臺的東南角。 圖片說明:魏武帝曹操雕像 鄴北城始建于春秋齊桓公時期,戰國時屬魏,西門豹曾為鄴令,投巫治河。兩漢時為魏郡的郡治所在地,東漢末為冀州牧袁紹駐地。官渡之戰后,曹操擊敗袁紹,攻占鄴城,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為魏公,此時鄴城得到大規模營建,城垣東西七里,南北五里,外城有七個門,城內筑宮殿、衙署、苑囿等,并以城墻為基修筑了三座高大的臺榭(金鳳、銅雀、冰井)。曹操在鄴城居住十六年,使這里成為當時北方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著名的建安文學就誕生在這里。 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定都洛陽,鄴仍為五都之一,稱鄴城為北都。西晉時,鄴城多為皇室鎮守。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后趙(公元329— 350年)、冉魏(公元350—352年)、前燕(公元357—370年),北朝時的東魏(公元534—550年)、北齊(公元550—577年),均以鄴城為國都。銅雀臺為三臺主臺,是曹操與鄴下文宴飲賦詩,與姬妾宮女歌舞歡樂之所,曹植曾在此寫成《登臺賦》。鄴下風流曾是許多研究建安文學的人所向往的。元代詩人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三十首》中感嘆:“曹劉坐嘯虎生風,四海無角兩雄。可憐并州劉越石,不教橫槊建安中。”以三曹與建安七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與文化,才是留給今人最珍貴的精神遺產。想到這里,我又覺得關于曹操墓的探索并不是很要緊的,最重要的是曹操與他那個時代的精神文化,所以來之前,布置幾位博士生好好寫幾篇曹操與漢末人生觀,以及關于建安文學的論文。 古鄴城的現在大部分地方屬于河北臨漳,現在的安陽是后來從行政區域上劃為河南省的,過去也是鄴城的一部分。因此,要了解曹操的生平及其墓葬情況,不能光從安陽方面來入手,必須同時從河北方面來觀察。事實上,對于古鄴城與曹操墓的研究,早在八十年代,河北邯鄲方面就開始了。 所謂“隔河爭曹操”之說不一定正確,但對于我們的研究來說,至少應當同時聽聽兩方面的意見,然后再加以綜合分析、得出結論也不遲。 圖片:作者在河北臨漳縣的鄴城遺址 圖片說明:作者所拍鄴城遺址展覽館內關于宋代西門豹廟碑記影印件 圖片說明:鄴城遺址內的三臺勝境 我們參觀了鄴城遺址,看了看建安風骨的展覽,不大的一間展屋,其中陳列的建安七子的塑像水平實在不敢恭維,其中徐幹的“幹”寫成了“翰”。但是關于三臺的展覽卻很全面,其中將曹操在鄴城的活動,以及三臺的變遷展示了出來。還有一些關于西門豹祠的史料記載,我感到有許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于是做了采集,買了一些圖書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