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孫中山妙對張之洞 清末洋務重臣張之洞,是同治二年慈禧太后欽定的“探花”,自然是才華橫溢。張之洞性情乖僻,其言其行多與常人迥異。他常自鳴不凡,愛作詩出聯,在湖廣總督任上曾寫過一首七絕,其詩曰: 南人不相宋家傳,自詡津橋警杜鵑。 辛苦李虞文陸輩,追隨寒日到虞淵。 詩中說的是南宋的皇帝們常不愿啟用南方人做宰相,但南宋幾個著名忠臣李綱、虞允文、文天祥、陸秀夫卻都是南方人。張之洞以此影射清廷的滿漢畛域之分,表達自己不受朝廷重用的怨忿之情。他自感個人功績在當朝無人可出其右。 張之洞常以長者自居,雖禮賢下士,但初見那些后生輩時,愛賣弄自己的文采,時而出個上聯加以刁難。 相傳,當年梁啟超先生到武昌講學時,曾慕名拜訪張之洞。一見對方乳腥未干,這位晚清“探花”便開始倚老賣老,他緩緩道:“聽說先生才高八斗,學富五車,老夫倒想請教請教。我出過一上聯,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下聯,想請你對個下聯。”張之洞的上聯是: 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 先生來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聯中的“四水”是指“江淮河漢”這四條中國的大江大河。而“江”按傳統慣例專指中國第一大河長江,故言“四水江第一”。“四時”則指“四季”,夏在四季中排序第二,所以說“四時夏第二”。同時它們又構成“江夏”二字。因而上聯寓意是:你這小子來江夏拜見我老人家,咱們兩人在當今中國,究竟“誰是第一?誰是第二?”潛臺詞自然是“老夫第一”。 此聯出得很刁,但梁啟超何許人也,轉個背即念念有詞地對出一下聯: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 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這里的“三教”即儒、道、佛,“三才”指天、地、人,“儒人”則指讀書人。梁啟超說的是:我這個讀書人尚知曉尊敬前輩,是故“何敢在前?”但以真才實學來看,我小子可能還略高于你老人家,所以只有當仁不讓地“何敢在后?” 梁啟超巧避鋒芒,不卑不亢,不失分寸,對得既工仗又得體。一向清高的張之洞碰了一個軟釘子,便連聲叫絕,執禮甚恭。 無獨有偶,早年孫中山從國外回來時也曾去拜會張之洞。孫中山當時遞呈了一張“學者孫文求見之洞兄”的名帖。張之洞見后很不高興,心里直嘀咕:“一個平民布衣,竟敢與我這封疆大吏稱兄道弟,簡直不知天高地厚。”于是便在那帖子背面寫了一個上聯: 持三字帖,見一品官,儒生竟敢稱兄弟! 然后叫門房把名帖還給孫中山。孫中山一看便知這位張大人瞧不起自己,便討來筆墨,對了一個下聯: 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亦可傲王侯! 孫中山的下聯可謂針尖對麥芒,說得直截了當。張之洞看后一驚,心想此人不僅行文不俗,而且流露出一股少有的豪邁之氣,日后定當有大作為,便馬上禮請入衙。 無論是梁啟超還是孫中山,都是人中之龍鳳。或許只有他們才能讓自恃清高的張之洞有所信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