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維新變法大家都不陌生,這是有康有為和梁啟超發起的政治改良運動,康有為和梁啟超雖然身負才學,但都不是朝廷中人,只得到光緒帝的支持顯然不夠,所以他們需要拉攏朝臣,而張之洞便是其中一位。張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維新變法自然需要他的支持,于是梁啟超就前去拜會,當他來到張府時,按例先送去拜帖,然后等到張大人傳自己進去,不料梁啟超的拜帖上出了岔子。 原來梁啟超在拜帖末寫“愚弟梁啟超頓首”,張之洞看完后很生氣,因為當時張之洞已經61歲,而梁啟超才25歲,一個后生晚輩,竟然敢跟自己稱兄道弟,這還了得?于是張之洞寫了一幅上聯,讓下人送到梁啟超面前,上面寫:“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無禮稱愚弟。”意思是說我乃當朝大員,你個狂小子太無禮,在我面前稱愚弟。梁啟超看后,立馬寫了一幅下聯:“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俠士有志傲王侯。”梁啟超心想,既然你認為我狂傲,那我就展現心中大志給你看看,張之洞看到他的下聯,于是決定請他進府一談。 不過張之洞心里,對梁啟超仍舊沒有好感,這個狂傲小子到底是什么人,梁啟超進來之后,兩人還沒聊幾句話,張之洞便說,我這里有個上聯,以江夏這個地方為題,我想不出下聯,你要不要來試試?梁啟超不動聲色,張之洞便亮出上聯:“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仔細一看這個對聯,非常不得,里面蘊含很深的境意。四水中長江排第一,而四季中夏天派第二,張之洞住在江夏,那么誰是第一,誰是第二?(四水是指:長江、淮河、黃河、漢水) 梁啟超想了想,頓時便對出下聯:“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三才指:天才、地才、人才)梁啟超的下聯隊長很工整,而且以自己為標本,回答出上聯的問題,誰也不敢稱第一,也沒有誰是第二,相當于反將了張之洞一軍。張之洞看梁啟超那么快對出下聯聽后,對這個年輕人的才學自然非常佩服,但對于維新變法,他還是持有保留意見的,畢竟他是朝中大員,需要考慮各方面的情況。 后來康有為和梁啟超發動變法,果然朝中許多勢力反對,最終連慈禧太后都怒了,于是囚禁光緒帝,康有為和梁啟超逃亡,戊戌六君子被斬首,而張之洞正是有先見之明,沒有趟這趟渾水,才躲過一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