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敘事研究攜教師走向 專業成長之路 在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教育的發展對教師素質的關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師專業化發展要求高素質的教師不僅是有知識、有學問,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專業追求;不僅是高起點,而且是終身學習、終身自我發展、自我更新;不僅是學科的專家,而且是教育的專家。實施新課程,學校在促進學生發展的同時,也應當促進教師發展,應當把教師的專業成長作為學校的中心工作之一。 讓全體教師成為“研究者”,教師就必須進行教學科研工作,目前我國基礎教育的教學科研的重點是進行校本研究。校本研究研究什么?怎樣進行校本研究?怎樣在校本研究中探求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教學研究、校本研究的困惑與對策 實施新課程,校本課程、校本管理、校本培訓、校本教研等以校為本、校本發展的問題逐漸成為人們談論的熱點話題。隨著以校為本、校本發展教育理念的確立,中小學的“科研促教,科研興校”的意識越來越強,科研熱情越來越高,科研需求越來越大。 但是,長期以來,中小學對教育科研缺乏正確的認識,導致中小學教育科研出現了種種不良的現象: 一是“空掛名現象”。有些學校,課題組成員多,研究的人少,一個課題組成員有十多人或十十多人,但真正參加研究的人員極少極少。二是“擺花瓶現象”。一些學校申報了很多課題,甚至號稱教師“人人有課題”,開題時也搞得冠冕堂皇,但實施時卻無從入手,“虎頭蛇尾”,課題不得不被擱置起來。三是“課題來源錯位”,課題不是由一線的老師從問題中提煉出來的,而是專家從研究的需要中提出來的,要解決的問題可能就不是教師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而是專家們要印證的問題。四是“教研理念的錯位”。重視“量”的研究而輕視“質”的研究,追求“教育規律”、“教學模式”的研究,而放棄教師個人化“問題”的解決。沒有充分認識到中小學教師與專業人員不同,他們的研究不是或主要不是指向新規律的發現、新理論的生成,而是立足于解決自己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二、教育敘事研究本是最實際最有效的校本研究 20世紀80年代,加拿大的幾位課程學者倡導:教師從事實踐性研究的最好方法,是說出和不斷地說出一個個“真實的故事”。這種研究方法已被逐漸運用于教師的教育教學經驗研究中,它比較容易被一線教師所掌握和使用,不像量化研究那樣需要教師有較高的專業知識技能。 教育敘事研究是教師了解教育和向別人講述其所了解的教育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它比較容易被一線教師所掌握和使用,不像量化研究那樣需要教師有較高的專業知識技能。教育敘事研究的基本特點是教師以敘事、講故事的方式表達對教育的理解和解釋。它不直接定義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規定教育應該怎么做,它只是給讀者講一個或多個教育故事,讓讀者從故事中體驗教育是什么或應該怎么做。它是教師(研究者)通過對有意義的校園生活、教育教學事件、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的描述與分析,從而發掘或揭示內隱于這些生活、事件、經驗和行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教育信念,從而發現教育的本質、規律和價值意義。它的最大意義恐怕就在于真正能使教師成為研究的主體,使教師人人都可參與教育研究,使教師有話可說,有事可寫,使教育研究從專家手里回到教師手里,從神秘走向世俗,從根本上解決長期以來教育研究與教育行動分離,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脫節的狀況。教育敘事研究是全體教師都能進行的一種教育研究模式,是教師從“匠型”向“研究型”過渡的有效途徑,是教師從普通教師成長為研究者、學科專家、教育專家的天梯。正因如此,上海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黎加厚教授極力推崇教師開展“教育敘事研究”。 校本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教育經驗的學習,是教育經驗中真正起重要作用的隱性知識的學習,從而讓每個教師的成功經驗成為所有教師的共同財富,實現知識共享。 教育敘事提供了一種表達個體經驗的方法,于是,包含于教師教育經驗之中的隱性知識就有了表達的可能:通過敘說故事,呈現經驗,并且穿透經驗得以詮釋與解讀其內在的教育意義。也許這樣的故事并不完美,但是是真實的;也許這樣的經驗比較平凡,但它能告訴你教師個人對教育世界的深刻認識。 教育敘事研究不僅是一種研究的方法和經驗意義的表達方式,更是一種思維方式。一方面通過教育敘事來盡可能地展現教育的真實,以便使教育研究與真實的教育經驗形成內在的關聯;另一方面把教育敘事提升為教育經驗的意義探索,教育敘事不是一種形式或者是為了表述人類經驗而附加的東西,相反其關注的是教育教學中“究竟什么是教育?”“如何進行教育?”等,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敘事所涉及的不再是經驗的表述,而是經驗(包括個體和集體經驗)的本質,以便通過教育敘事研究而提供一種經驗的理論方式。 在教師的教育敘事中,講故事者是“我”,故事的主人公也是“我”,這兩個“我”都是自我不同的側面,這兩個“我”以對話形式相互使用,敘事與思考幾乎是共生的,教師在講述自己的教育實踐以及某些教育問題的解決過程時,本身已在思考或反思。因此,敘事過程既是“主體我”以“客體我”為主人公來構造故事,也是“主體我”對“客體我”的審視和反思,由于教師的反思總是以某種教學理念來省察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師個人化的教學理論以及教學行為將因此而發生變化,教師的研究也將由此而獲得新的思考空間。教育敘事使教師集研究者與實踐者于一身,不必只成為別人的研究工具了。 三、校本教研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的重要途徑 校本研究重要目的之一是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是提升教師個人的實踐智慧,擴展與積累融于感覺、情緒、經驗、心智中的隱性知識。這種“實踐智慧”、“隱性知識”往往是高度個性化、情境化的,是鑲嵌于實踐活動之中難于以正規形式言傳的。它的生存總是與個體所處的情境聯系在一起的,而教育敘事研究的價值有賴于故事發生的真實場景,這就為實踐智慧、隱性知識的生存準備了條件。 校本科研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的重要途徑,因為教師校本科研不但可以提高教師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同時也可以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一個課題就像是一個培訓班,它在創造可持續發展成果的同時,通過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科研與培訓活動,培養了一批教育科研骨干,涌現出一批學科帶頭人,進而帶動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再次,校本科研有利于促進學校全面的可持續的發展。由于在校本科研中教師是主體,以教育教學中的具體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學校的發展為根本目的,因此,它能更好地調動起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更能發揮教師的主人翁精神,更能使教師正視學校的問題,關注學校的問題,解決學校的問題,從而為學校的發展注入了不竭的動力,這就有利于學校的不斷發展。 四、我們對敘事研究的實踐與探究 2006年,為了讓更多的教師能真正的參與到教育科研中來,面對眾多教師對教育科研的不熟悉、不熱情的困境,以及有熱情而無能力尷尬局面,我們在思索,如何帶領廣大教師走上專業成長之路?如何讓教師加入到“終身學習”的大潮之中? 我們關注到了江蘇的教育共同體,關注到了江蘇一帶的教育敘事研究,關追蹤到了加拿大的幾位課程學者的觀點,開始了最初的教育敘事研究。 2007年,區教研室開展大規模的校本教研活動,我們適時的把這種觀點出來,正式開始了《利用教育博客進行教育敘事研究》課題的研究工作。剛開始的研究,我們追求的是教師的有感而發,追求的是教師真正的講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原創的教育故事,好就是我們說的“原生態的教育故事”。因為有這種思想引導,研究進程有些“慢”,組織有點“散”,效果有點不太明顯。 2009年,省教研室專家領導深入我校,對博客課題進行指導,一針見血的指出了上述問題,我們課題組也組織了專題討論,覺得應該在保持原來真實的、原創的、有感而發的、講我自己的故“原生態的教育故事”的優勢的同時,再添加一些“聚合”性專題的活動,促使教師快速的在專業成長道路上前進。 為此,我們的課題組經過考慮,并經過學校課題領導小組批準,對課題研究作了下列修改: (1)擴大課題組規模,讓更多的教師參與到課題中來。 (2)聘請專家做我們的課題指導與顧問,我們聘請了中央均衡生產所課程專家王曉霞女士做我們的課題顧問與指導。 (3)定期開展具有網絡特點的“聚合”性專題活動,讓課題組成員在一定的時期內圍繞同一主題撰寫博文,并相互評價。每期活動安排專人進行活動小結,就博文觀點、評價觀點、參與活動態度等進行評價。并請課程專家王曉霞女士對每期“聚合”性活動進行“專家點評”。 2009年10月,我們圍繞新課程開展“聚合”性的專題活動,三次活動的主題分別是:“新課程理念下好課的標準是什么?新課程理念下怎么進行有效的備課?”;“新課程中教師角色與教學行為應該如何轉變?新課程實施中怎樣才能真正的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新課程實施中如何確定和實施三維目標?如何用新課程理念來指導我們的課堂教學?”。 2010年,我們將利用教育案例進行“聚合”性專題活動,目前暫定為精選《 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好學生》一書中的精彩案例進行專題討論。相信這些精彩的案例能夠感動課題組成員,也會通過他們的博文感動全體老師。 莎士比亞告訴我們“世界就是一個舞臺”。我們深信,在教育這個舞臺上發生著許許多多平凡的和不平凡的故事,這些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發生、出現、遭遇、處理過的各種事件,不是瞬間即逝、無足輕重、淡無痕跡的,它會長久地影響學生和教師的教育教學和生活。從這些事件中,我們能夠學到很多東西,得到很多啟發,甚至會產生心靈的震撼。因此,對真實的教育世界進行敘事研究,無論對學生、教師、教育研究者來說,還是對社會來說,都具有深刻的意義。這也正是教育敘事研究的意義所在。 教師必須樹立專業成長意識,做到“德高為師、學高為師、技高為師,身正為范”。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不能只是“一桶水”,而要變成源源不斷的“自來水”,這就要求教師改變自身的專業成長方式,努力達到“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的要求,認識到“學習是教師成長的保鮮劑”,我們只有不斷學習,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在每一個專業成長的環節上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努力追求每個目標的實現,誠心體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無止境”的境界與樂趣,才能達到體驗“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自豪感和幸福感的境界。 2009年10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