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全身發冷與正常涼感的區別及處理方法 答:1. 全身發冷的原因 全身發冷是指練功過程中或練功后,出現全身由內向外發冷、震顫的一種偏差現象,重者猶如身處寒冬。出現這種偏差與練功者體質有明顯關系。常因身體陽氣不足,練功時意守過緊,在大腦中出現冰雪等幻景引起。 2. 全身發冷與正常涼感的區別 練功后或在放松入靜過程中,人體可以出現各種各樣的感覺,有些人也出現涼的感覺,這是正常反應的涼感,必須與練功偏差的發冷予以區別。 正常反應的涼感是在練功以后,調動了人體內氣、激發經氣運行、驅散寒邪外散的一種表現,常見于患有風、寒、濕、痹諸癥的患者。雖有涼的感覺,但練功者體內舒服。練功一段時間后,涼感逐漸消失,身體日漸康復。 而屬于全身發冷的,一般為寒氣較重,影響練功的正常進行,不經糾治難以消失。 需要說明的是,正常涼感的出現,如果過于追求,有可能導致全身發冷的偏差出現。所以在練功中出現涼感不要追求,以防出現偏差。 3. 全身發冷的糾治方法 (1)自我糾治 ①練功時意想下丹田有一個火球,將熱氣散發全身。 ②默念字句法。嘴里自然默念「哄」(音hong)字,之后可發出聲音,使聲帶振動,將聲波傳至全身,真氣隨之運行全身,寒邪自出。 (2)幫他人糾治 ①氣功點穴法。對氣海、足三里、夾脊、命門等穴位采用點陣手法,將熱氣通過經絡穴位送至患者體內,使其全身發冷得到糾治。 ②外氣導引法。首先,醫者用勞宮穴對準患者下丹田發氣,使其丹田發熱。然后,從患者背部沿督脈及兩側膀胱經,由下至上拉氣6—9次。督脈總督一身之陽氣,膀胱經為太陽經脈。督脈及膀胱經的真氣得到溫熏則全身陽氣充足,寒氣自然消失。 二十七、全身煩熱與練功正常熱感的區別及處理方法 答:練功時由于特定姿勢與呼吸、意念的調整,使末梢血管擴張,肢體血容量增加,會出現四肢或全身皮膚溫熱的感覺。實驗也證明,練功中意守部位體溫可提高2 – 4℃(攝氏度)以上。這是練功中的正常效應,必須與全身煩熱的練功偏差予以區別。 正常熱感一般沒有燥熱、心神不寧等現象,自我感覺比較舒服。而練功偏差的全身煩熱,呈全身難受,伴有煩躁、心神不寧等現象,影響練功的正常進行。兩者不難鑒別。 1. 全身煩熱產生的原因與癥狀 全身煩熱是指練功以后或練功中出現身體煩躁、心煩意亂或五心煩熱的偏差反應。引起全身煩熱的原因有: (1)練功中放松不好,雜念較多,想入靜而又靜不了,致使心情急躁、心情緊張,出現全身煩熱現象。 (2)練功中呼吸用力過度,或練某些硬氣功而憋氣時間太長,出現心情煩躁、全身煩熱、不安等偏差現象。 (3)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患者或身體陰虛的患者,在練功中緊張或呼吸用力,尤其易出現全身煩熱、心神不安等現象。 2. 糾治方法 (1)自我糾治法 ①出現全身煩熱不要緊張,嚴重者可暫停練功,待煩熱消失后再練。 ②進行放松練習,可以消除煩熱現象。 ③意念導引法??梢砸庀氡?,或意想甘露從頭緩緩淋到腳,以全身感到清涼為度。 ④默念字句法??煞磸湍睢负恰梗ㄒ?/span>he)字,亦可發出聲音,使聲帶振動。發音要緩、長、細、勻,同時意想真氣下沉丹田,以全身清涼、舒適為度。 (2)幫他人糾治的方法 ①氣功點穴法。常用的穴位有:大椎、由池、外關、肺俞、涌泉等。每次選用2 – 3個穴位,每個穴位氣功點穴治療3 – 5分鐘。 ②外氣導引。發功者將內氣運到右手勞宮穴部位,對準患者大椎穴發氣,然后由大椎沿督脈至尾閭向下拉氣,一共拉氣6次。 二十八、氣沖胸肋與逆行周天的區別及處理方法 答:一般情況下,小周天運行路徑是指氣從下丹田出發,經會陰,沿督脈上行到百會,然后下降,經任脈下行至下丹田。但有些功法練到一定程度以后,會出現反方 向的氣行周天,即:氣從下丹田出發,沿任脈上行到百會,然后沿督脈下降,經尾閭、會陰再至下丹田。這種逆行周天法,必須與練功中出現氣沖胸肋的偏差予以區 別。 氣沖胸肋的偏差反應,是因練功不當或突受外部驚嚇引起。它發作不定時,不練功不會出現;出現時常伴有胸悶、胸肋疼痛等癥狀。一般出現在練功初期。而逆行周天是練功中的正?,F象,在練功有一定功夫后才出現,可以自行控制,不練功時一般不出現,沒有其它伴隨癥狀。 1. 氣沖胸肋產生的原因與癥狀 氣沖胸肋是在練功時有氣流從小腹向上,沿任脈上沖胸部和肋部反復發作的一種偏差反應,常伴有胸悶、疼痛等癥狀。嚴重者將影響工作、生活、學習。引起氣沖胸肋的主要原因有: (1)練功中意念火候不強,丹田內氣沿任脈上沖,不能自控而走竄胸肋。 (2)練功中呼吸掌握不當,憋悶時間過長,可導致氣沖胸肋而不散。 (3)大怒之后自我強迫練功,也可導致氣沖胸肋。大怒傷肝。肝經布于胸肋,肝經內部紊亂不能自控,導致氣竄胸肋不止。 (4)練功入靜以后突然受到外來驚嚇,神不守舍,氣機紊亂,導致內氣走竄胸肋,不能制止而出現偏差。 2. 糾治方法 (1)自我糾治法 ①意念導引。雙腳站立呈自然狀態,兩膝微微彎曲,兩腳略寛于肩,意想空中清氣從頭、面部向下緩緩流至腳尖,每次練15 – 20分鐘。 ②外形導引法。采用站式或臥式,雙手握于胸前,掌心輕貼皮膚,沿肋骨分布方向向兩側分指導引,動作要輕、緩,然后再由膻中穴沿任脈向下導引至下丹田,每次做15 – 20分鐘。 ③拍打法治療。雙手沿胸前肝經分布到任脈運行方向輕輕拍打,以通經活絡,推氣運行。 (2)幫他人糾治法 ①氣功點穴法。常用的穴位有:膻中、中脘、期門、章門、神厥、氣海、大椎、涌泉等穴。每次選擇2 – 3個穴位。每個穴位點穴治療3 – 5分鐘。 ②外氣導引法?;颊吒臑樽交蚺P式。發功者將內氣運至手掌或指尖,對準患者膻中穴發氣2 – 3分鐘,然后沿任脈向下導引至下丹田。一共導引6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