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基本方法
1. 體式 ① 可用站式(參考金剛十二式動功站式)。 ② 可用坐式。蓮花式,高僧式,吉祥式,對稱式,安逸式皆可(見后面體式學通論,基本體式)。 2. 調身 ① 緊閉肛門(忍大小便狀) ② 舌頂上腭 3. 拙火引動 ① 雙目微閉,留一點光亮感,取似睡百睡之態,全身放松,眼觀鼻尖,由鼻尖觀心輪,由心輪觀臍下四指,小腹內,有一黃色“呀”字,燃燒發熱。 ② 調整呼吸。全身放松,待呼吸平和,乃用鼻輕輕吸清氣一息,待飽滿,同時小腹上提內收,吸氣足,猛從咽部咽下一口氣,如咽硬物叫撮息,將撮入之風氣送往小腹內,緊緊壓住,緊閉谷道,不呼不吸,是為此火。鼻中漏隙,則仍用鼻吸隨時之,一氣下來,必令全身發熱,憋氣當盡全力。 實在憋不住時,仍不能一氣吐出,吐快了,心氣頓散,上氣發虛,更不能松弛,一松弛,督脈氣能突然失洪,必使頭暈目眩,眼冒金花身體大虛,憋到一定時候,原先姿勢必由靜生動,想做幾下什么動作,或拍打,緊握兩拳,然后漸漸發聲吐氣,同“嗨”“嘿”“哈”“呀”等音,這些音皆能使頭部氣能下潛小腹作功點,合氣益沖。 這在道家氣功里,叫武火急烹法,在瑜伽術里,叫住風息歸真法,目的是引動腹內真息,胎息,打通全身滯礙之處。 撮息與撮息中間需略有休歇,使心臟狂跳,漸緩,呼吸又趨平和時,再行下一次撮息,閉息。 如上法閉上三到七遍,全身經脈大通,小腹內“呀”字黃色火焰引動腹暖氣洋洋,開始作主自己運動,此際宜放松,只保持初時姿態式,呼、吸微微,細、勻而長,仍不時行輕微撮息,閉氣,以打通尚有淤滯之細微脈結。 小腹風火相合,被引動的標志,漸是: ① 小腹內有跳動感。 ② 有熱、脹感,愈脹愈充實。 ③ 熱氣滾動感。 ④ 熱氣鼓蕩感。 ⑤ 強烈鼓蕩感,開合,漸漸大起大伏,強于肺呼吸,漸漸肺呼吸停止胎息產生,全身漸發熱,發脹,有的觸地的部位,交叉相扣壓的部位疼痛。 到此,宜時時放松,意念不能太集中于小腹,可想象全身在一個碩大的太陽里面,下丹田在太陽的中心,拙火起于斯,歸于斯,此意乃為關鍵,不忘我,不把能放開去,不一次次反復放松,則疼痛、麻、脹等感覺,就可令修持者中途輟功。 此法照樣需飽和性訓練,昔日密法修持者,皆遠離塵世,無牽無掛,日日專心致志修練,還覺冥色漸薄,也不知東方之既白,故七日之內,暖意遍身,樂不可支,當無限之欣喜,諸障消于無形,身心常渙散,如煙如云,飄飄然如存若亡,然癡然,忽身之悸動,如需電至,陽氣潛也,忽心之豁然,如閃電過,性靈開也;忽丹田生異香,知俗物之惡臭,忽熱能行周天,明法界之莊嚴,于是乎,圣心初具自以超凡脫俗,實則有倨傲之態,初之法藏者也,道家稱鬼仙成就。 待三月至一年,下觀身體,處處朗然,中有紅色圓珍珠一顆或呈菩薩佛身一個,(皆根性及修持目的而定),忽大忽小,忽出忽入,最后,于小腹中寂然不動,又從丹田中生丹,佛頂生佛,菩薩身內生菩薩,或由丹田中生人(自我,真我一個,)居于心輪神室,從此一煉下丹,輒神意皆注入心中,心中引動全身氣,脈波涌起伏,又漸至物我兩忘,不時更有電閃,悸動之感,心亦隨之而定,此處道家乃稱人仙成應。知人心,解人意,定我心,為助人濟世計,亦控他心。 又行功以年,其中流遷變化莫計,乃至出現輕功,上舉則身輕若燕,步履則腳下生風,下跳則輕,若棉絮而降,點地則細弱柳枝可乘,又可令水生堅地,此際,心智大增,神異萬方,盡享法藏之樂,生諸法相,多賴,此際,而流漣諸法,畢生不破。 以致招搖過市,濫用法術,誤人誤已,功過相抵,上進不得,無異紅塵,也在此際。 若心懷菩提之志,行合佛門規矩,久之,練功活躍部位必然轉移,下丹田風波不興,中部心輪無樂,無喜,惟眉間輪活躍異常,循真理而無殃,此為天仙至矣,道家稱透關,若夫再透六竅,禪順行逆行自如,又將九竅相連,再將九竅與身內中、小各竅漸進同修,則是藏密瑜伽最上乘功夫,實證之三藐菩提,阿羅漢之身,若初修時發佛心,依大乘佛法,以我身心供養十方三世,諸佛菩薩之身心,更兼廣行善德,方證菩薩十地,登活佛之位,最后獲即身成佛之果。 上面提到飽和訓練,是依于客觀知覺:1.每次練功必自然收功,達到最佳功效。2.每遇想念功的念頭產生,每遇小腹內暖信子活動,發熱發脹,跳動,翕合,則必然隨時練功。 現代社會中,人們奔波于衣食、住行,不可能如古人那樣精進,會失去很練功的機會,故難以獲得究竟成就,但法力非一成不變,只要有大志成就者,必有機會?,F在許多成就大的人都在塵世之中,他們所證,也大都經歷過這么一個過程,所以,只要堅定修法,心懷大志必能成功。 在現在的條件下,還是要把握住機會,暖信子,另外,就是應當注重時間,每天晚上子時練一次功——好好練一次——飽和訓練。 為什么要在子時練功呢?因為下丹田的暖信子是任、督二脈從中脈分出后在此地的交匯點,陰陽兩飽相合;所謂鴻蒙未判,而最強烈的時間,應當是在子、午二時,一般人是陽氣虛弱,子時生陽,午時生陰精,故多半都當在子時煉,而有的陽性較旺,陰精不足,表現為性情急躁,智(知覺)勝于慧(理解),靈感多而力怯的人,又宜著重于午時修煉。 經驗表明,飽和訓練又宜不飽和訓練相結合,例如:早晨時間不夠,可以練上十來分鐘,發心保持并增長此功能,待中午大練,如中午時間也不夠,也宜如此練。黃昏再如此練,直到晚上子時,一練時功效甚高。 飽和訓練又宜于運用疊加效應:第二個周期應以頭一次為基礎效應。 練與養也應當結合,平時可以加一點意念于修練部位,但不可太盛。 以上所述均是對上根之人而言。所謂上根,指身體先天精、氣、神充足,尤其是眉間性光較明亮,閉眼想觀看什么就能想到什么形象者,此外,中根,下根之人,難以為此直登大通,須分別對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