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雅人的祭祀活動,一般在金字塔頂部的神廟中進行,那么祭祀雨神的“圣井”又是怎么一回事? ??■瑪雅文明誕生于中美洲的熱帶叢林中,降水應當豐沛,為何還要求雨? ??■這種藍色染料究竟是如何制作出來的?又是如何讓色彩長久“保鮮”的? ??前不久,有國外媒體報道,美國科學家已經發現了瑪雅人使用的藍色染料的成分。據了解,瑪雅人推崇和喜愛藍色。他們將藍色同其宗教中的雨神聯系在一起,在祭神求雨時,會將作為祭品的人和物都染成藍色,然后扔進稱為“圣井”的祭祀池中。另外,在瑪雅人的壁畫和其他物品上,也都發現過這種藍色染料的痕跡。科學家發現,這種不易退色的染料成分,一種是靛青植物的提煉物,一種是被稱為坡縷石的黏土礦物。但這兩種成分如何被制成一種穩定鮮艷的染料,目前仍是個謎。 ??對于瑪雅人使用的藍色染料的研究,也帶給了我們新的疑惑:瑪雅人的祭祀活動,一般在金字塔頂部的神廟中進行,那么祭祀雨神的“圣井”又是怎么一回事?瑪雅文明誕生于中美洲的熱帶叢林中,降水應當豐沛,為何還要求雨?而這種藍色染料究竟是如何被制作出來的?又是如何讓色彩長久保持的…… ??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素有“瑪雅世界”之稱,瑪雅文化遺址星羅棋布。其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便是奇琴伊查。北京大學歷史系林被甸教授介紹說,“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圣井,根據現在所掌握的資料,只有奇琴伊查才有。”而奇琴伊查正是因圣井而得名。按照瑪雅語,Chi的意思是“口”,Chen的意思是“井”,Itza代表定居于此的“伊查人”部落(伊查人是瑪雅人的一支),合起來就是“伊查人的井口”。 ??2005年5月,林被甸教授來到尤卡坦半島,對瑪雅文化進行實地考察,奇琴伊查是他的首選目標。“圣井”位于著名的庫庫爾坎金字塔正北方,金字塔有堤道直通圣井。同高大的金字塔和雄偉的武士廟相比,圣井很不起眼。井口最寬處約60米,水色渾濁發暗,上面漂著浮萍,與其說是口井,不如說是池塘更加準確。井周圍被植物所包圍,在一片蔥郁的綠色中,很難引人注意。只有旁邊一塊小碑上的文字,在提醒著人們這里曾經作為祭池的神圣。 ??雖然叫井,但“圣井”卻非人工挖掘而成,它是自然形成的。尤卡坦半島多為珊瑚質石灰巖層,土壤疏松,降水都滲入地下,當地表塌陷時便形成了這種與地下河相同的天然井。這樣的井當地有兩口,除了用來祭祀的“圣井”,另一口則用于灌溉和飲用。 ??據了解,“圣井”的首次發掘是在1904年,當時,人們在井底發現了一個14英尺厚的藍色沉淀層,卻未能知道它的來源。現在,科學家們認為這個藍色沉淀層可能就是經年累月被拋入井中涂有藍色的供奉品留下的。另外,挖掘還發現了大量的工藝品以及人的骸骨,這些都是當時祭祀求雨時的祭品 叢林文明為何要祭神求雨? ??熱帶叢林總是給人以潮濕多雨的印象,因此人們不禁會問叢林文明為何要祭神求雨? ??“之所以要求雨,是因為尤卡坦地區比較干旱”,林教授說,“瑪雅地區的植被分兩種,一種是熱帶雨林的高大喬木,分布在中部和南部一帶,比如危地馬拉,那里的降水比較充沛;而在北部的尤卡坦半島則十分干旱,雖然樹木也很多,但多為灌木,長得相對矮小。由于干旱的緣故,這里的瑪雅人對水有種崇拜,因此雨神是他們主要的信仰對象之一,有些像我們中國古代的河神。” ??據介紹,瑪雅是一個農業民族,主要以種植玉米為生,所以瑪雅文明又被稱做“玉米文明”。但是,瑪雅農業技術落后,幾乎靠天吃飯。玉米耕作比較粗放,對勞動力投入要求比較低,據估計,通常年景下,一個勞動力只要干七八十天活,全家就能過上溫飽的日子。因此瑪雅人有大量時間和勞動力可以用來建造金字塔等大型工程,并從事文化方面的研究。可以說,農業是瑪雅文明的基礎。 ??但如果遇上旱澇天災,糧食歉收,不僅直接影響到瑪雅人的生存,其文明的根基也會動搖。11世紀以后,瑪雅文明中心開始逐漸向北部的低地平原,奇琴伊查也一度成為后古典時期瑪雅文明的中心。尤卡坦北部低地幾乎沒有地表河流,玉米生長全靠雨水滋養,因此雨神查克(Chaac)的地位上升,一時凌駕于其他眾神之上,“圣井祈雨”也開始盛行。而在瑪雅宗教中,雨神是和藍色聯系在一起的,藍色受到推崇便不難理解。那么,瑪雅人的藍色染料是如何制作的?而且長久“保鮮”? ??對于美國科學家認為染料中含有靛青植物葉中的提煉物的觀點,林教授表示認同。他說,靛藍這種植物在美洲比較普遍,瑪雅人用它來提取藍色是很正常的。而對于藍色染料中另一種物質坡縷石,中國染料工業協會秘書長田利明認為,之所以含有這種成分,有可能是將它作為一種助劑來使用,起到增加色彩牢度、抗氧化的作用。而相關的資料顯示,坡縷石可作為染料的懸浮劑填料,具有不掉色、著色力強、耐擦洗、色彩鮮艷、生產成本低等優點,還可作紡織行業的涂布刮漿。這也印證了田利明的觀點。 ??至于兩種物質是如何制成瑪雅藍的,多年從事染料研究的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系趙德豐教授認為,受當時生產力水平的限制,這兩種物質很可能不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而是簡單地混合在一起,作為染料使用。藍色的主要來源是靛藍草,而黏土則有可能是通過燒制來取無機染料,然后和在靛藍草中提取的藍色混在一起。 ??瑪雅藍為何能長久保持穩定鮮艷?美國科學家認為,有可能是一種叫做“柯巴脂”的物質,在融合靛青提煉物和黏土礦物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使得瑪雅藍比其他自然顏料更為鮮艷持久。但田利明和趙德豐都認為,與陽光和空氣隔絕,是色彩得以保持的最主要原因。趙德豐說,染料退色,90%以上都是由于陽光照射后發生氧化反應造成的。如果壁畫是位于陽光照不到的位置,色彩就能夠比較好地保存。而在圣井的池底發現的藍色泥層,是因為水隔絕了空氣和陽光,使色彩無法發生氧化反應,因此得以比較好的保全。 ??盡管瑪雅藍制作的謎團尚未解開,但主要成分的發現,讓人們離最終的真相又近了一大步,相信最終的答案就在不遠的將來。而隨著科技的進步,這個神秘文明的真實面貌,也定會逐漸呈現在人們眼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