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位于墨西哥南端的尤卡坦半島上。大約初建于公元 3 世紀。建筑綜合了瑪雅人的建筑技巧和托爾特克人的雕刻裝飾。 1.漫談奇琴伊察瑪雅文化從危地馬拉太平洋沿岸一直延伸到墨西哥南端尤卡坦半島,從公元3世紀末一直延續到公元1 6世紀西班牙人占領墨西哥時為止,至今仍然是人類社會的一大奇跡,人們對它神秘的過去還知之不多。 在尤卡坦半島神秘的城市中,最引人注目、不易忘懷的是顯赫一時的“羽蛇”城奇琴伊察。法國著名的瑪雅史學家雅克·蘇斯坦爾認為,“奇琴伊察”就是“伊察人之井邊”的意思。所謂“伊察人”,就是在5世紀左右從危地馬拉佩騰地區和墨西哥中部地區來到尤卡坦半島,建立了瑪雅新王朝,并把自己的首都定在奇琴伊察的瑪雅人。在瑪雅人來到之前,這里居住著托爾德加人。他們是墨西哥的土著印第安人中的一個部族,也曾經創造過燦爛的文化。瑪雅人來到尤卡坦半島后,融和了托爾德加人的文化,創建了奇琴伊察的瑪雅-托爾德加混合文化。瑪雅史學家把它稱之為瑪雅古典時期的后期瑪雅文化。他們崇拜的就是“羽蛇神”和雨神。聳立在奇琴伊察城中心的一座顯要的建筑物就是羽蛇神金字塔。所以奇琴伊察也被瑪雅史學家稱之為“羽蛇”城。 奇琴伊察是瑪雅人的一個重要據點。在南北近四千米的“羽蛇”城里,神廟、宮殿、街道、祭壇、廣場等都建筑得井井有條,這表明,當時的瑪雅人有著良好的社會組織。公元987年,托爾特克族占據了這座城市,作為他們的首都,瑪雅文明受到了沖擊。在公元11~12世紀期間,奇琴伊察處于鼎盛時期。托爾特克族人建筑了非凡的石殿、柱廊和府第,把瑪雅文明和托爾特克文明交織在一起。占地兩萬平方米的廣場四周排列著的1000根近23米高的圓柱,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附近是圓柱支撐的廳堂、下陷的庭院、有列柱的游廊和金字塔形的神廟。大約在1224年,奇琴伊察的瑪雅勇士們趕跑了托爾特克人,重新占據了該城。這里成為統治者托比辛·昆沙柯多新的首府。“昆沙柯多”在托爾特克語中為“羽蛇神”,瑪雅語中稱之為“古古柯”。俯視全城的金字塔廟就是為他建造的。奇琴伊察作為權力中心的時期并不長,在遭到尤卡坦半島上另一強大的部落—瑪雅藩的進攻后不久,大約在1224年,奇琴伊察地區就被遺棄了。現在人們所見到的奇琴伊察的大片遺跡,既不全屬于瑪雅風格,也不純粹是托爾特克風格,而是糅合了兩種文化思想模式的錯綜復雜的混合體。 2.圣井在奇琴伊察這塊只有季風才能帶來雨水的干旱土地上,建筑物圍繞著一口口巨大的水井向外擴展。“羽蛇”城里有兩口直徑60米的天然大水井。瑪雅人把其中的一口水井作為飲水和灌溉農田之用,而把另一口水井奉為“圣井”,用來祭祀雨神。在干旱年代,活人被扔入井內,以期感動雨神,緩解旱情。已有不少作為供品的貴重金屬、玉石和宗教圖像從井中打撈上來。許多被投入井中的人似乎還只是孩子,至少那些被扔入井后即被淹死的人絕大多數是孩子。那些在井中數小時后仍存活的人則被救起,并受到禮遇,他們被認為已與雨神交談過了。許多從井內發現的物品屬于特爾托克時期以后的年代,所以有理由認為,在以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這口井一直被視為神圣的地方。 3.羽蛇金字塔羽蛇金字塔建在一座老的金字塔上面,并將其完全覆蓋,四周各有91層臺階。金字塔的設計和尺寸都頗為奇特:臺階和階梯平臺的數目分別代表了一年的天數和月數。52塊有雕刻圖案的石板象征著瑪雅日歷中52年為一輪回年。這座建筑物的方向定位顯然經過精心考慮。這些階梯朝著正北、正南、正東和正西。在春秋兩季伊始,日落時分,邊墻受陽光照射,光照部分在邊墻上形成一系列的等腰三角形,與生長于該地的響尾蛇身上的圖案極為相似。陽光照在上面,逐漸由筆直變為波浪形,彎彎曲曲形成七段等腰三角形,邊同蛇頭,宛如巨蟒從塔頂向大地游動。斜陽和底部的羽蛇神的頭部,象征著蘇醒的羽蛇神正爬出廟宇,能顯示出劃分季節的特殊效果。 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