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管樂器是用黃銅制造的管狀吹奏樂器,是以嘴唇的振動,激起管中空氣的振動而發音的。銅管樂器包括短號、小號、圓號、長號、大號和各種薩克斯號。早期的銅管樂器,是沒有活塞裝置的,因此管子的長度不能改變,低音區只能吹大三和弦中的音,高音區才能吹出完整的音階來。吹不同調的音樂,要用不同調的樂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以后,短號、小號、圓號、大號和各種薩克斯號都裝有三個活塞,按下活塞,可以降低一個至六個半音;因此從低音到高音,都可以吹出半音階來。有的樂器,還有第四個和第五個活塞,可以改調或校正音高。長號則用套管的自由伸縮,也可以吹出全部半音階來。 小號(Trumpet)和短號(Cornet)是高音銅管樂器,音色輝煌嘹亮,富于英雄氣概,適合于吹奏號角之音和進行曲式的旋律。 羅西尼的《威廉·退爾》序曲中的號角之音,是用E調小號吹出的。這個曲子也是歌劇的序曲,歌劇以十四世紀瑞士的民族解放斗爭為題材,這段號角之音意味著斗爭的勝利。 在威爾弟的歌劇《阿伊達》的第二幕第二景中,埃及大將拉達美斯率領了埃及軍隊凱旋歸來。走在行列前面的,是兩組小號吹奏手,吹著凱旋進行曲。第一組吹的是降A大調,當第二組登場時,忽然改為B大調;調性色彩的鮮明對比,造成了振奮人心的效果。 在十九世紀初葉以前,小號還沒有活塞,和軍號相似,稱為自然小號。在這種小號上,只有高音區才能吹出完整的音階。所以在十八世紀作曲家的作品中,號常常吹得很高。 短號和小號相似,但號管較短。音域和小號相同,音色較柔和,不中小號光輝,因此在交響樂隊中比小號用得少。 圓號(Horn),又稱法國號,是一種中音銅管樂器,管身卷曲成圓形。音域較廣,包含三個半八度。音色柔和,富于表現力。它既可以吹旋律,又可以吹和聲,可以和木管樂器和弦樂器配合得很好,是用處最廣的銅管樂器。在韋伯的歌劇《自由射手》序曲中,開頭一段描寫靜穆的森林景色的民歌型主題,是由四個圓號吹出的。圓號的音色常常使人想起獵人所吹的號角,所以許多圓號所吹的音樂,都和森林的形象有關。 近代裝有活塞的圓號,可以在同一樂器上吹出全部半音階來,因此也可以自由轉調。 柴科夫斯基《第五交響曲》第二樂章開頭,由第一圓號獨奏的抒情主題,是D大調;當進入第二主題時,轉到了升F大調。第一主題的前半部分在弦樂器的伴奏下,由圓號吹出婉如歌的曲調,表現出真摯、親切而深有感慨的情懷;后半部分由圓號和音簧管互相對答。在第二主題中,圓號的聲部襯托著雙簧管的旋律,表現出對光明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從D大調移高大三度,進入升F大調,調性色調頓時明朗起來。 圓號吹奏者把右手伸進圓號的喇叭口,可以使音降低,稱為“阻塞音”。如把右手完全塞進,則音色朦朧而有金屬聲,稱為“閉塞音”。還可以把梨形的“弱音器”放進喇叭口,可以獲得類似“閉塞音”的音色。各種銅管樂器都可以加“弱音器”。除了圓號以外,最常用弱音器的是小號。 長號(Trombone)是一種附有伸縮管的中音和低音銅管樂器,俗稱“拉管”或“伸縮喇叭”。有中音、次中音和低音三種,最常用的是次中音長號。長號的音色莊嚴有力,適合表現深厚、雄渾的感情。 大號(Tuba)是最低音的銅管樂器,音色低沉渾厚,常吹和聲中的低音,吹旋律的時候比較少。 大號是薩克斯號的一種。薩克斯號象上一講中所講的薩克斯管一樣,是巴黎樂器制造家阿多爾夫·薩克斯所創制的。薩克斯號有高音、中音、次低音、低音等一系列高低不同的樂器。大號就是低音薩克斯號。薩克斯號主要用于銅管樂隊,除了大號以外,在管弦樂隊中很少使用。 打擊樂器(Percussion)是敲打發音的樂器,種類很多,有金屬制的,有皮革制的,也有木制的;有能夠發固定音高的,也有不能發固定音高的。樂隊中的打擊樂器,大多用來加強節奏,或造成色彩上和戲劇上的效果,用打擊樂器演奏旋律,或把它作為獨奏樂器使用的比較少見。 鼓(Drum)是樂隊中常用的打擊樂器,有定音鼓(Timpani)、大鼓(Tom-tom)、小鼓(Tabor)和鈴鼓(Tambourine)。但只有定音鼓是有固定音高的。定音鼓能發出微妙的弱音,也能發出雷鳴般的強音。定音鼓的形狀象半個大圓球,鼓身用銅做成,鼓面蒙獸皮。它可以通過松緊鼓皮周圍的螺旋或腳踏機械裝置調整音高。在管弦樂隊中,通常用一組定音鼓。在樂曲中,定音鼓除了加強節奏外,有時也可以演奏旋律。例如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二樂章開頭,是一個八度下行的音調,在不同高度上多次反復,第一次和第二次由弦樂器奏出,第三次由定音鼓奏出,第四次由木管、銅管和弦樂器奏出。 理查·斯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一樂章《日出》里,為了表現日出的輝煌,先用銅管樂由遠自近吹出引子,然后由定音鼓敲出了最強音,重復兩次后管樂齊鳴,仿佛太陽從徐徐升起,突然沖出地平線光芒萬丈。 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第三樂章“田野風景”的末了,用四個定音鼓來描雷鳴,是很形象化的。英國管吹出牧歌的曲調,但回答它的只有遠處的雷聲,這就是這一段音樂所表達的意境。 定音鼓可以加弱音器,就是用一塊絨布蒙住鼓皮,鼓槌打在絨布上,從而減弱它的音量。 大鼓和小鼓沒有固定音高,是用來加強節奏的打擊樂器。在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中,當合唱主題變為軍隊進行曲時,先由大管、低音大管和大鼓反復著低音,作為前奏。當木管樂器和圓號吹出旋律時,以及后來出現人聲時,又加進了銅鈸(Cymbals)和三角鐵(Triangle);這時大鼓和銅鈸加強了每小節的強拍。 小鼓不象大鼓用來加強強拍,它的主要用處是在弱拍上打出細小的節奏。 舞劇《紅色娘子軍》序曲中,先由號角吹出引子,定音鼓、銅鈸、小鼓打出節奏,在小鼓一串細小的打擊音后由弦樂奏出娘子軍主題,低音弦樂和小鼓的節奏型音型伴奏著。最后在一片高昂的音樂聲中,由定音鼓和大镲(銅鈸)的伴奏下奏出一個長音,結束了序曲。 鈴鼓是羊皮手鼓的周圍裝著許多小銅片,用手打擊鼓面或搖動鼓身時,小銅片也叮鐺地響起來。它也是沒有固定音高的。 在柴科夫斯基《意大利隨想曲》中,當奏完了前四個主題,簡短地再現了第二主題,迎來了全曲的最高潮——優秀的塔蘭臺舞曲后,再次出現了第三個主題,不過這個主題在一個新的調性中出現,鈴鼓奏出細小而歡快的節奏,定音鼓敲出強烈的重音更加輝煌。 在金屬制的打擊樂器中,鐘琴和鋼片琴都是有定音的。鐘琴由一系列長短不同的鋼條或鋼管排列而成,敲擊時發出鐘的聲音,清脆而明亮。在柴科夫斯基的舞劇《胡桃夾子》第二幕“游藝舞”中的“茶會”,也就是《胡桃夾子》組曲中的《中國舞曲》中,可以聽到鐘琴的曲調。 鋼片琴是一種有鍵盤的打擊樂器。形狀象直立的小鋼琴,用許多有固定音高的金屬片排列在一個木制的共鳴箱上面,用槌敲擊而發音。它可以打出鋼琴上最高的四組音。聲音柔和悅耳。柴科夫斯基在《胡桃夾子》第二幕糖梅仙子和糖漿公子雙人舞的第二變奏舞,第一次用鋼片琴奏出甜蜜、幽雅而纖巧的音樂。鋼片琴可以象鋼琴一樣演奏和聲。在這個曲子中,鋼片琴是主要的樂器,中間還有一段鋼片琴的華彩段。 三角鐵、鑼(Gong)和銅鈸都是沒有定音的金屬打擊樂器。三角鐵是用鋼條彎成三角形,用鋼棒敲擊發聲,音色清澈,象銀鈴的聲音。鑼和銅鈸是中國樂器,富于戲劇性的效果。 在木制打擊樂器中,木琴(Xylophon)是有定音的,它用一系列長短不一的木條組成,敲擊時發出輕快的高音來。 響板是沒有定音的木制打擊樂器。它是一種西班牙樂器,用兩片貝殼形的木片互相拍擊而發聲,原來是用來伴奏舞蹈的。在比才的歌劇《比才》第二幕中,女主角卡門對著青年軍人霍塞打著響板載歌載舞。在這首沒有歌詞的舞蹈歌曲中,卡門的“啦啦啦啦”的歌聲是用響板伴奏的;后來遠處傳來了軍營中的歸隊號,因此又和軍號聲結合在一起。 ——編選自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上海人民廣播電臺音樂廣播講座,錢仁康先生編著《音樂欣賞講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