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和優良傳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精神動力。一個民族需要民族精神,一個時代需要時代精神,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結合。新時期我們仍然需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首先我們應了解愛國主義的內涵。 一、愛國主義的科學內涵 (一)愛國主義的內涵 愛國主義體現了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情感,反映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是人們對自己故土家園、種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的統一。它是調節個人與祖國關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則和法律規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七子之歌》, 1925年3月,身在美國紐約的著名詩人聞一多有感于時事,把被帝國主義掠走的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大,比喻為七個與祖國母親離散的孤兒,并寫出了七塊土地對祖國母親的眷戀,澳門便是七子之首。從這種深切的呼喚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什么叫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可以體會到詩人對自己祖國的感情,這就是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的基本要求: 1.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毛澤東在他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是這樣概括我們祖國的偉大形象的: “我們中國是世界上最大國家之一,……在這個廣大的領土之上,有廣大的肥田沃地,給我們以衣食之源;有縱橫全國的大小山脈,給我們生長了廣大的森林……秀麗的長江像一條系在祖國母親腰間的藍色飄帶,鋪展于云山天海之間;奔騰的黃河似一條生機勃勃的飛龍,舞動于錦繡大地之上”。例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毛澤東對祖國的山河進行了熱情的謳歌,如此壯美的祖國,怎能不深深激蕩起我們熾熱的情感?試想,當我們泛舟西湖,欣賞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美麗景色時,當我們置身戈壁,感受那“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廣袤遼闊時,當我們登臨泰山,領略那“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磅礴氣勢時,我們的心中怎能不油然升起一種“江山如此多嬌”的情懷呢?在很早的時候我們的前人就把祖國大地稱為“神州”,這是對祖國的熱愛。所以愛國主義首先是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2.愛自己的骨肉同胞:我們祖國之所以可愛,不僅僅因為她擁有幅員遼闊、物產豐富、山河壯麗的國土,更重要的是因為她擁有世世代代生存在這片國土上勤勞、勇敢、善良、智慧的億萬人民。各族人民是偉大祖國之本,是偉大祖國的創造者,祖國和人民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熱愛祖國最根本的是熱愛那些創造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各族人民,所以鄧小平在1981年英國出版的《鄧小平文集》序言中情真意切地寫道:"我榮幸地以中華民族一員的資格,而成為世界公民。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3.愛祖國的燦爛文化: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或許會背井離鄉,或許會彼此隔絕,但對祖國燦爛文化和歷史傳統的認同總會把人們的心連在一起,愛祖國的燦爛文化就應該認真學習和真正了解祖國的歷史,深入了解祖國優良的歷史文化傳統。 4.愛自己的國家:人們在談論愛國主義時,常常容易把“國家”和“祖國”當作同等概念來理解。實際上,在階級社會里,國家和祖國的涵義并不完全重合。祖國由國土、國民和國家機器等基本要素構成。國家則指階級社會中,為了維護社會共同體的秩序、安全、主權和穩定,而由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實施階級統治的強大政治機構。一個國家的政治前途如何,直接關系到國家與民族的榮辱興衰,因而愛國主義就必然包含著愛國家的政治內容。 因此世界各國均對自己的國民,尤其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美國人也講愛國主義。美國人崇尚肯尼迪的一句名言:“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些什么,先問你能為國家做些什么!”他們富有很強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總是自恃“我作為一個美國人是幸福的,是值得驕傲的”。他們不僅一貫對國民、包括對兒童灌輸這種思想,還采取多種形式不斷強化。就拿國旗來說,每逢節日、慶典或集會,家家戶戶,包括汽車上都掛著國旗。2001年“9.11”事件后,國旗的銷售量大幅度地增加。他們在很多產品,包括開心果、杏仁等小商品包裝上都印有美國國旗的標志,連兒童的電子游戲,都有組合國旗的類似項目。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傳統源遠流長,自古以來,愛國的思想和行為就受到人們的褒獎和景仰。 愛國主義又是具體的,歷史的,在不同的歷史時代和文化背景下所產生的愛國主義,總是具有不同的內涵。愛國主義的豐富性和生命力,正是通過它的歷史性和具體性來表現的。 那么,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愛國主義主要包括那些內容呢? 二、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崇高美德。千百年來,愛國主義像一條源遠流長、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哺育和陶冶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操,深深地融入我們的民族意識、民族性格和民族氣概之中。中國人民正是弘揚了愛國主義傳統,才維護了中華民族的統一,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 1、熱愛祖國,矢志不渝 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3、維護統一,反對分裂 4、同仇敵愾,抵御外辱 三、愛國主義的時代價值 (一)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繼往開來的精神支柱 (二)愛國主義是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紐帶(三)愛國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力 (四)愛國主義是個人實現人生價值的力量源泉 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它隨著歷史條件和歷史階段的變化而發展變化。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隨著各民族面臨的不同歷史任務而具有不同的時代內容和時代價值。 古代愛國主義的時代內容是創建文明統一的中國。中國古代曾經歷了漫長的封建時代,在封建社會階段,愛國主義總是同反對分裂、反對民族壓迫、反對統治階級內部昏庸腐朽和封建專制的斗爭相聯系。 近代愛國主義的時代內容是拯救危亡困境中的中國。鴉片戰爭以后,各國列強運用軍事、政治等各種高壓手段,把中國由一個封建主權國家逐步推入半半封建社會的深淵。面對強大的敵人,中國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的愛國者,在捍衛祖國的獨立和主權的斗爭中,把強烈的憂患意識與堅定的民族自信心、抵抗外國侵略者的斗爭精神與向外國學習的虛心態度、熾熱的報國之志與積極探索救國之路結合起來。 當代愛國主義的時代內容是建立獨立自主的新中國。現代愛國主義注入了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新鮮血液,使新民主主義革命從一開始就是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相結合的社會運動。當代愛國主義的時代內容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現階段,愛國主義主要表現為獻身于建設和保衛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事業,獻身于促進祖國統一的事業。當前,我國改革發展進入了關鍵時期,全國各族人民正在按照黨的十七大描繪的藍圖,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意氣風發地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扎扎實實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更需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本節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認識到了愛國主義的科學內涵,理解了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高擎的一面旗幟,同時對愛國主義的時代價值也有了理性的認識,明確了當代青年的歷史責任。 第二節 新時期的愛國主義 一、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和擁護祖國統一 1.、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的一致性 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首先體現在對社會主義中國的熱愛上,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每個公民必須堅持的立場和態度。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的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的立國之本。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先進的社會形態,其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削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經過長期革命斗爭得出的正確選擇,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愛國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傳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對于生活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廣大中國人民來說,愛祖國,也就必然愛社會主義。 2、.愛國主義與擁護祖國統一的一致性 愛國主義與擁護祖國統一的一致性不僅是對生活在中國大陸的中國公民的要求,而且是對全體中華兒女包括港澳臺同胞以及海外僑胞的基本要求。在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發展史上,維護祖國統一,反對祖國分裂是中華兒女愛國情懷的重要體現,也是對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及民族感情的認同。 案例:《課堂上的交鋒》 課堂上的交鋒 一位原為記者的中國留學生,赴法國巴黎大學就讀,第一堂對話課時就受到了教授的“挑戰”。教授:“作為記者,請概括一下你在中國是如何工作的” 留學生:“概括來講,我可以寫我愿意講的東西。” 教授精心設計了一個陷阱:“我可以知道您來自哪個中國嗎?” “先生,我沒聽清楚您的問題。” “我是想知道,您是來自臺灣中國還是北京中國。” 霎時,全班幾十雙不同顏色的眼睛一齊掃向了中國留學生和一位臺灣同學。中國留學生沉靜地說:“只有一個中國,教授先生,這是常識。”隨后,那位臺灣同學在教授和同學們的注視下也重復一遍說:“只有一個中國,教授先生,這是常識。” 教授似乎不甘心,提出一個更大難度的問題:“我實在愿意請教,中國富強的標志是什么,這兒坐了二十幾個國家的學生,我想大都有興趣弄清楚這一點。”中國留學生站起來,一字一板地說:“最起碼的一條是:任何一個離開祖國的我的同胞,再不會受到像我今日承受的這類刁難。” 教授離開了講臺走向中國留學生,一只手放到他的肩上,輕輕地說:“我絲毫沒有刁難你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一個普通的中國人是如何看待他們自己國家的問題的。”然后他大步走到教室中央大聲宣布:“我向中國人脫帽致敬。” 是的,這個世界對中國的評價就是從我們自己的表現得來的。我們自尊,自強,并且深深的熱愛自己的國家,才能贏得世界人民對中國和中國人民的尊重。 二、愛國主義與經濟全球化(重點掌握)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國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形式,是國際社會活動的獨立主體。只要國家繼續存在,愛國主義就有其堅實的基礎和豐富的意義,我們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必須堅定地捍衛自己國家的利益,這就更需要愛國主義的支撐。不能籠統說由于經濟全球化的出現,民族國家的時代就完全過去了。發達國家之所以對超越民族國家界限感興趣,是因為這一界限對它們的跨國公司來說,更像資本積累的消極界限除非它們面臨更強大的發達國家的欺壓。至于發展中國家之所以對民族國家界限不能忘情,乃是因為這一界限是它們發展的有力屏障和積極推動者。因為一個具有堅定的民族國家意識、獨立自主地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勢政府是第三世界國家擺脫依附地位的先決條件。既然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要占到全世界人口的4/5,并且他們或遲或早都要走上現代化的道路,都要借助民族國家充當其發展的有力屏障,那么,西方學者預言“民族國家時代已經過去”的論斷,未免言之過早。當前世界經濟結構在某些環節上,存在著全球化對民族國家傳統思維和行為模式的沖擊;但在更多的環節上,甚至可以說在總體上,依然是民族國家的觀念和意識支配著人們的行為模式。這是因為國家之間的利益差異和對立并沒有因全球化而消失。且不說美國的霸權主義日益激發、加深著伊拉克、古巴、利比亞、南聯盟等發展中國家的領導者和人民的民族國家意識,就是在發達國家內部,美國與歐洲聯盟各國之間的種種利益差異與矛盾,也時刻刺激著歐洲國家人民對美國的不滿情緒,從而不時發出“經濟愛國主義”的呼聲。 目前我們所處的時代仍是全球化趨勢與民族國家觀念并存的時代。只要民族國家的界限和利益依舊存在,那么對民族國家的觀念和意識以及立足于其上的倫理價值取向——愛國主義就必須給予足夠重視。如果說,作為工業發達國家的法國尚且提倡“經濟愛國主義”,我們作為發展中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面對強手如林的險惡國際環境,就更不能不講愛國主義了。三、愛國主義與弘揚民族精神 1、所謂民族精神,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為本民族大多數成員所認同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規范、精神氣質的總和。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中,愛國主義始終貫穿著民族精神的核心作用。正是出于對自己故土家園、骨肉同胞和燦爛文化的眷戀與熱愛,中華民族才能創造燦爛的中華文明。案例: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使我們的祖國成為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對東方以至世界文明發展起到了舉世公認的巨大推動作用。中國造紙、印刷、火藥和指南針的四大發明促進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例如:隨著世界第八奇觀——秦始皇兵馬俑一、三、二號坑的陸續發掘,令考古學家和各方面科學家感到詫異的不解之謎越來越多——一把被數百公斤重的陶俑壓彎的劍,當發掘者搬開俑時,彎劍竟慢慢地復原了。二千多年前,鐵的冶煉才出現不久,當時的秦人是怎么鑄出這把千年彈性不變的劍的?發掘出的秦俑佩帶的兵刃鍍有一層鉻。現代科技表明,鍍鉻需要電不說,而鍍鉻工藝是美國人1937年發明的,德國人在50年代才申請到專利。二千多年前的秦俑兵刃上的鉻又是一個謎。 發掘出的彩繪秦俑,其顏料均為天然礦物質,紅者朱砂,黑者碳黑,白者磷灰石,唯有紫色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經現代科學鑒定,這種紫色顏料的成份是硅酸銅鋇,可是在自然界中從未發現過,而是本世紀80年代才由人工合成。這又怎么解釋?歷史證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智慧的具有偉大創造力的民族。他們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了維護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捍衛民族的尊嚴和利益,中華民族同侵略者展開了殊死的搏斗,對侵略者無比的痛恨,對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的賣國敗類極端鄙視,對為國家和民族作出貢獻的民族英雄無比崇敬。熱愛祖國是貫穿中國歷史發展的一條主線,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2、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創造和培育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南泥灣精神”、“延安精神”、“大慶精神”、“北大荒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新的民族精神。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偉大實踐,不斷豐富民族精神的內涵,使民族精神得到大力弘揚。 四、愛國主義與弘揚時代精神 改革創新居于時代精神的核心地位,是中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我國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中國共產黨永保蓬勃生機的法寶。改革創新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創新。創新的希望在于青年,同學們要樹立創新意識、發揚創新精神,確立與時代進步潮流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努力走在全社會創新的前列。 本節小結:通過本節的學習,同學們對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關系,愛國主義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的重要性,以及愛國主義與弘揚民族精神的關系有了正確的認識。 第三節 做忠誠的愛國者 一、自覺維護國家利益 1、自覺維護國家利益,就要承擔起對國家的義務 2、自覺維護國家利益,就要維護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 3、自覺維護國家利益,就要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促進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 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偉大的中華民族就一直保持著統一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后,各族人民第一次真正成為國家的真正主人。因此,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維護民族團結,促進祖國統一,這不僅是每個中國人的職責和義務,也是每個中國人正確處理個人對民族、個人對國家,民族對民族、民族對國家的新時期愛國主義的重要內容。 一個真正的愛國者,在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大是大非上,應始終以祖國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為前提,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堅決反對一切損害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錯誤的言行。新世紀的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更應在思想和行動上自覺維護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三、以振興中華為己任 我們應該看到,愛國主義不僅僅是口號和激情,更是扎扎實實的行動,大學生要把愛國之情化為報國之志、強國之行,投身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去。增強愛國的深厚情感。 新世紀的大學生應通過多種途徑,努力培養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并將這種愛國主義情感發展為愛國主義情操,做到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確立報國的崇高志向。大學生要在培養真誠的愛國主義情感的基礎上,確立報效國家的遠大志向。要立報國之志,應該對祖國有正確的認識,包括對祖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深刻認識。知國才能愛國,知之深才能愛之切。有了對悠久歷史、燦爛文化,歷經劫難而不倒,始終不屈不撓進取奮斗的中華民族歷史的認識;有了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迎接挑戰,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的現實中國的認識;有了對偉大祖國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正在進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踐的認識,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就會形成為祖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志向。培養建設祖國的聰明才智。青年大學生,要在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中有所作為,必須要掌握過硬的本領,掌握建設祖國和保衛祖國的基本才干和技能。有了報國本領,才有了實現報國之志的條件,也才能實施報國行動。堅持報效祖國的積極行動。大學生要以振興中華為己任,必須將報國之志落實到行動中,樹立主人翁觀念,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積極投身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本章教學小結: 以上我們介紹了愛國主義的基本內容,古今中外,人們都把自己的祖國比作母親,對她懷著極其深厚的感情,英文中的“祖國”的單詞是“motherland”,字面含義就是“母親之國”;對“母親之國”的熱愛,是人類的一種共同的情感。我們對我們的祖國母親懷著感恩之心,我們每一個同學都應把感恩之心化為效國之志,為祖國母親的繁榮富強作出自己的貢獻。實踐互動教學:: “知我中華,愛我中華”三分鐘演講會 活動目的:通過演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偉大祖國的無限熱愛之情。操作步驟: (1)每個學生在圍繞“知我中華,愛我中華”的主題,進行思考和醞釀,然后完成一篇三分鐘演講稿。(2)以班級小組或寢室為單位,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分組交流,推選出其中若干篇有代表性的演講稿,再次進行補充修改。 (3)利用上課時間,組織一次三分鐘演講比賽,由各小組或寢室推選代表進行演講,最后評出一、二、三名給予獎勵。 問題探索: 做堅定的愛國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