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臟腑病證辨治概要
[概述]
臟腑病證的概念:
臟腑病證是指臟腑在發生病理變化時反映于臨床的癥狀和體征。由于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有所不同,故表現的病證也多種多樣。根據各個臟腑不同的生理病理辨析病證,這就是臟腑辯證。臟腑辯證是辨證論治的核心。
肺
[臟象與病能]
一. 主氣
1. 司呼吸,開竅于鼻:肺為宗氣出入之所,氣機升降之樞,吸入清氣,呼出濁氣。肺氣通于鼻,肺氣不利,升降失司,則可出現咳嗽,氣喘,鼻塞流涕,嗅覺不利等癥。
2. 司聲音:肺為:“聲音之門“,與喉相連,聲由氣而發,病則聲音失常,發為失音。
3. 合皮毛而衛外:肺主一身之表,調節衛氣,輸布陽氣于體表皮毛,煦澤肌膚以衛外。若肺衛調節失常,衛外功能減退,可出現自汗,易于感冒,或皮膚憔悴,干槁等。
二.通調水道
“肺為水之上源”,肺氣宣發、肅降則能布散津液,下輸腎與膀胱。如通調失常,水液停滯,可發為痰飲、水腫等癥。
三.主治節
肺氣能輔佐心臟,治理調節血脈的營運,百脈皆朝會于肺。若肺氣不利,治節失常,氣病及血,心氣虛弱,血脈不利,可見咳血,紫紺,心悸肢腫等癥。
[辨證論治]
一. 辨證原則
肺系疾病的辨證應分虛實。虛證有陰虛、氣虛、氣陰兩虛;實證有風、寒、熱、
痰、飲、瘀等證。
二. 辨主癥
1. 辨咳嗽
|
暴咳 |
久咳 |
病機 |
邪郁阻于肺,肺失宣肅,肺氣上逆而作 |
|
病程短,外感所致,每多夾有表證。一般分風寒風熱等不同證型。 |
病程長,內傷所致,多伴它臟形證,常因感受外邪發作或加重。一般可分痰濕、氣火、陰虛、氣虛等不同證型。 |
2. 辨喘
|
實喘 |
虛喘 |
病機 |
肺氣升降出入失常 |
|
由外邪、痰濁壅肺,肺氣失于宣降所致。多呈急性發作,呼吸深長有力,氣粗聲高,脈數有力。 |
由于久病體虛,精氣損傷,肺不主氣,腎不納氣所致。病程遷延不已,病情時輕時重,呼吸短淺難續,氣怯聲低,脈來微弱 |
3.辨痰
|
外感之痰 |
內傷之痰 |
病機 |
肺氣失于敷布,津液停聚而成 |
|
|
病程短,多伴表證,有風寒、風熱、痰熱、風燥等不同。 |
多屬久病,反復纏綿,有肝火、脾濕、寒飲、陰虛之別。 |
4.辨咳血
|
實熱證者 |
虛者 |
病機 |
火盛傷絡,絡損血溢,火陰虛火旺,灼傷肺絡所致 |
|
|
咳痰帶血,血色深紅,或咯血量多。 |
常為陰虛所致,癥見干咳痰少,痰中帶血,血色鮮紅,時作時止。 |
5.辨失音
|
暴咳 |
久咳 |
定義 |
語聲嘶啞,或喑而不能出聲者為失聲 |
|
病機 |
屬外感時邪阻遏肺氣,會厭開合不利所致。多為猝發,亦稱為“暴喑”。常伴有風寒、風熱表證 |
屬內傷,因陰精內耗,咽喉、聲道失于滋潤,以致發音不利。大多由漸而成,又稱為“久喑”。 |
三.治療原則
肺實者,宜疏痰驅邪利氣。偏于寒者宜溫宣,偏于熱者宜清肅。肺虛者,應辨其陰虛、氣虛而培補之。陰虛者,補氣養肺;氣虛者,補益肺氣;氣陰兩虛者,治當兼顧。
二. 證治分類
㈠虛證
|
肺氣虧虛 |
肺陰虧耗 |
氣陰兩傷 |
癥狀 |
咳嗽氣短,痰涎清稀,倦怠懶言,聲低氣怯,面色蒼白,自汗惡風。舌淡苔白,脈細弱 |
嗆咳氣逆,痰少質黏,痰中帶血,口干咽痛,發音嘶啞,午后顴紅,潮熱盜汗,心煩少寐,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而數。 |
喘促短氣,咳嗆痰少,質黏,煩熱口干。舌紅苔剝,脈細兼數 |
治法 |
補肺益氣 |
滋養肺陰 |
益氣養陰潤肺 |
方藥 |
補肺湯加減 |
沙參麥冬湯、百合固金湯加減 |
生脈飲加減 |
㈡實證
|
癥狀 |
治法 |
方藥 |
風寒 束表 |
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肢節酸楚,鼻塞流涕,或咳嗽頻頻,氣急喘促,咳痰稀白痰粘量多。舌苔薄白,脈浮而緊。 |
疏風宣肺散寒 |
三拗湯、麻黃湯加減 |
風熱 襲肺 |
發熱汗出,鼻流濁涕,咳聲洪亮,咳痰黃稠,大便干結,小便黃赤。苔薄黃,脈浮數 |
疏風清熱肅肺 |
桑菊飲、銀翹散加減 |
風燥 傷肺 |
咳嗽痰少,或帶血絲,咳時胸部隱痛,口干而渴,唇燥咽痛。舌質紅,脈細數。 |
疏風清肺潤燥 |
清燥救肺湯加減 |
痰濕 蘊肺 |
咳嗽反復發作,痰黏色白,稠厚量多,或胸悶氣短。舌苔濁膩,脈濡緩或濡滑 |
健脾燥濕化痰 |
二陳湯加減 |
痰熱 郁肺 |
咳嗽氣粗,痰黃質稠 量多,咯吐不爽,或有腥味,或吐血痰,胸脅脹滿,咳時痛著,或有身熱,口干欲飲。舌苔薄黃而膩,脈滑數 |
清熱化痰肅肺 |
清金化痰湯加減 |
氣火 犯肺 |
咳嗆氣逆,咳甚咯血,面赤咽干,常感痰滯咽喉,咯之難出,胸脅脹痛,口干且苦,。舌苔薄黃少津,脈弦數 |
清肺降火平肝 |
瀉白散加減 |
寒飲 伏肺 |
咳嗽氣喘,喉中痰鳴,咳痰稀薄多沫,胸悶氣短,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脈沉弦或沉緊 |
溫肺化飲 |
小青龍湯加減 |
痰瘀 阻肺 |
咳嗽痰多,色白或黃,質稠,喉間痰鳴,喘息不能平臥,胸部膨脹,憋悶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心悸不寧,唇甲紫紺。舌質暗,或暗紫,苔膩或濁膩,脈結滑 |
滌痰祛瘀,瀉肺平喘 |
千金葦莖湯加減 |
㈢兼證
|
肺脾氣虛 |
肺腎陰虛 |
癥狀 |
咳嗽日久,氣短,痰多稀白,面色晄白,倦怠無力,食少腹脹,大便溏,甚則面浮足腫 |
咳嗽氣逆,動則氣促,反復咯血,失音,口干,潮熱,盜汗,遺精,腰酸腿軟,形廋。舌質紅,脈細數 |
治法 |
補肺健脾益氣 |
滋養肺腎,清降虛熱 |
方藥 |
參苓白術散加減 |
百合固金湯加減 |
心
[臟象與病能]
一. 主血脈
心是血液運行的動力,脈為血液循行的隧道,營血行于脈道之中,全賴心氣心陽的推動,使之周流全身,濡養機體。心病則可致血脈運行失暢,氣血瘀阻,而出現心悸、怔忡、真心痛等。心主血脈的令一個表現為“其華在面”,故當心血不足時,則面白少華。
二. 藏神
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中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在正常 情況下,心的氣血旺盛,則精神充沛,思維敏捷;若心有病變時,則可導致精神神志異常,而出現失眠、健忘、昏迷、癲狂、癇,厥等病證,同時也可以引起其它臟腑功能活動的紊亂。
三. 開竅于舌
舌為心之苗,故心病可反映在舌體和舌功能的異常。如色淡白無華,紅絳少津,紫瘀不澤等變化,或舌體強硬,口舌糜爛腫痛等癥,均與心的病變有關。
[辨證論治]
一. 辨證原則
心病的辨證應分虛實。虛證有陽虛(包括氣虛)和陰虛(包括血虛)兩類,亦可陰陽兩虛并見。實證為痰、火、水飲、瘀血等病邪的阻滯,也可相兼為病。
二. 辨主癥
1. 辨心悸、怔忡
|
虛證 |
實證 |
病機 |
氣血陰陽虧虛,不能濡養心臟,而致心神失寧 |
痰火、水飲、血瘀等邪導致心神不安 |
2. 辨真心痛
此證由氣血瘀滯,心脈痹阻不通所致。病理性質多屬本虛標實,但以實證為主。辨證應辨清寒邪、痰濁、瘀滯、陽虛的不同。
3. 辨昏迷、虛脫
昏迷:是指意識消失,神志不清的癥狀,多屬邪實閉證,可見于溫熱病。真心痛等疾患的嚴重階段,臨床應辨清熱閉、痰閉、寒閉。
虛脫:表現為神志煩躁不安而意識尚清,面色蒼白,四肢逆冷,大汗淋漓,呼吸短促,甚者神志昏昧不清,脈細微欲絕,多為陰陽衰竭,尤以亡陽為主。
4. 辨水腫
由于心陽不振而致脾失轉輸,腎失蒸化,氣不化水,水液內停而為飲,或泛溢于肢體形成水腫,其腫以下肢為甚,并可延及腹部,甚至全身皆腫,面唇紫紺,頸脈動,胸悶心慌,短氣不足以息。
5. 辨失眠、健忘
兩癥常相兼見。多因心脾兩虛,心腎不交,或痰熱上擾,導致陽不能入陰。
三. 治療原則
虛證分別用溫陽、補氣、滋陰、養血法。實證宜予清火、滌痰、化飲、行瘀法。若熱陷心包者,當清心開竅。心神不安者,宜鎮心安神。虛實夾雜,又須兼顧調治。
四. 證治分類
㈠虛證
證型 |
癥狀 |
治法 |
方藥 |
心氣虛 |
心悸氣短,動則為甚,自汗,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胸部悶痛。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 |
益氣養心 |
養心湯加減 |
心陽虛 |
心悸而有空虛感,惕然而動,喘促陣發,面浮肢腫,形寒肢冷,或心痛暴作,脈來遲弱或結代。若陽虛欲脫,則可出現面色蒼白,唇青肢厥,甚或汗出,脈沉細微欲絕等危象。 |
溫補心陽 |
參附湯、四逆湯加減 |
心血虛 |
心悸怔忡,雖靜臥亦不減輕,健忘,失眠多夢,面色晄白無華,頭昏目眩,神疲乏力,舌質淡紅,脈細弱或結代。 |
養血寧心 |
歸脾湯加減 |
心陰虛 |
悸煩不寧,寐少夢多,驚惕不安,口干舌燥,或舌瘡發,面赤升火,手足心熱,盜汗。舌紅少苔,脈來細數。 |
滋養心陰 |
天王補心湯加減 |
㈡實證
證型 |
癥狀 |
治法 |
方藥 |
心火 熾盛 |
心悸陣作,煩熱躁動不安,寐多惡夢,面赤目紅,口干苦,喜涼飲,口舌糜爛腫痛,小便黃赤灼熱。舌尖紅絳,苔黃或起芒刺。脈數有力。 |
清心瀉火 |
朱砂安神丸、導赤散加減 |
痰濁 痹阻 |
胸中窒悶而痛,或胸痛放射到肩背,咳喘,痰多,氣短,形體偏胖。苔濁膩,脈滑 |
通陽泄濁,豁痰開竅 |
瓜蔞薤白半夏湯加味 |
痰迷 心竅 |
神志呆鈍,表情淡漠,神識失常,胡言亂語,哭笑無常,或呈現一時性昏厥,甚或昏迷。舌苔膩或黃膩,脈弦滑 |
豁痰開竅 |
溫膽湯加減 |
心血 瘀阻 |
心悸,胸悶而痛,多為鈍痛或絞痛,痛引肩背及臂臑內側,口唇及指甲紫紺。舌質暗紅,或見紫斑點,脈細澀,或三五不調,或促結 |
活血通脈 |
血府逐瘀湯加減 |
水飲 凌心 |
心悸,眩暈,胸悶,肢冷,尿少,下肢浮腫,咳喘,惡心吐涎,舌苔白滑,脈弦滑 |
化飲(利水)寧心 |
苓桂術甘湯加味 |
熱陷 心包 |
高熱煩躁,神昏譫語,直視狂亂,面赤,斑疹,口渴。舌質紅絳,苔黃脈數。 |
清心開竅 |
安宮牛黃丸 |
㈢兼證
證型 |
癥狀 |
治法 |
方藥 |
心脾 兩虛 |
心悸氣短,頭暈目眩,睡眠不熟或失眠,面色萎黃,精神疲倦,飲食減少,大便或溏,婦女月經不調。舌苔薄白,質淡紅,脈細 |
補益心脾 |
歸脾湯加減 |
心腎 不交 |
心悸健忘,虛煩少寐,顴紅面赤,頭暈目花,耳鳴,夢遺,腰退酸軟,口干,舌質紅脈細數。 |
交通心腎 |
交泰丸加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