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詞創作中的“領”與“悟”〕 龍沙雪
歌詞作為一種文化形態,經過無數歌詞作家的努力,如今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科學文類與科學體系。為了傳承和繁榮歌詞創作,音樂院校開設了音樂文學專業,刊物開辟了歌詞理論和技法的專欄,這些舉措無疑都是在教授和傳播歌詞技巧。凡是學習歌詞創作的人幾乎都受過這種師傳、書傳、詞傳的過程。可見歌詞創作是要學習的,是不能否認向別人學習的。當然,這種學習有的是系統的,有的是零碎的,有的是通過別人的一次或者幾次改詞的過程,通過別人的一次或者幾次的講解的過程才能學習到的。但是,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寫歌詞無需老師也不用別人指導,只靠“悟性”。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確實搞創作的人要有“悟性”,“悟性”是指一個人的聰明與天質,“悟性”代表一個人對一種事物的感悟程度。我們學習寫歌詞確實有個“悟”性的問題。
說到“悟性”我們大概誰也比不上孫悟空,這個猴子的“悟性”可是獨一無二的了。但是,我們絕不能忘記他是在被他的那個不知名的師傅在頭上打了一戒尺,才開始有了“悟性”。由此我就想到這個“悟”字前面那個“領”字,也就因為有了那個“領”字,方能成為一個詞——“領悟”。
不能否認,有的作者“悟”性很強,能夠在別人的言談中,在別人的歌詞作品中“悟”到一些東西,寫起來從個別形態上也蠻像那么回事。但是,“悟”,不是萬能的,“悟”,絕不能代替學習,也不可能“悟”,到歌詞的全部特征和深刻的內涵。因為歌詞有自己的科學體系,不學習,靠“悟”,是悟不出有多少種類、有什么曲格、詞格。
聽到別人的言談、閱讀別人的作品,讓人修改過歌詞,這本身已經是有意無意的被師授,被“領”過,哪怕是一句或者一字,不是有“一字之師”之說么?!可見,我們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不可能只是自己悟出來的道理,前人的成果就是師傳,這個傳就是“領”,加上自己聰明的天質和敏銳的文思-----“悟”,也就全面了。因此“領”和“悟”應該是一個統一體,不能分開來認識和解釋。
由此可見,我們初學歌詞的人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盲人摸象,這樣,才能不斷得到別人的幫助,這樣才能進步,才能寫出形態各異,內容豐富的好作品。
〔歌詞的題目〕 歌詞的題目是歌詞的名片。一首感人的歌詞首先應該有一個好題目,因此,在我們寫歌詞的不是先考慮內容,而是先確立題目。立題、立題,這是歌詞立意所必須的,絕不是寫完了內容再考慮題目。 其實,一個成熟的詞作者,在采集生活、感受生活、提煉生活進入創作的同時,題目就確立了。例如:《好日子》有了這個題目,就一定會想到好日子怎么個好法,它和以往的日子有什么不同?于是說明這個題目的“陽光的油彩抹紅了今天的日子”、“生活的花朵是我們的笑容”語言就會油然而生了。歌詞的題目是歌詞的靈魂。一個好的歌詞題目,總是這個歌詞的最具情感內核的部分,也只有這個題目的內涵是最能打動人的,讓人們感動。《希望的田野上》這個題目,一定是詞作家在被時代、被生活、被改革開放的新農村、新景象感動后提煉出來的,于是就會帶動出“一片冬麥(那個)一片高粱,十里(喲)荷塘十里果香”、“禾苗在農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聲中成長”,這樣的內容。看到這首歌詞,就會覺得《希望的田野上》這個題目,是這首歌活靈活現的靈魂。 歌詞的題目是歌詞的翅膀。一個好的歌詞題目就像歌詞的翅膀,能帶動歌詞起飛,能飛入人們心中,能飛入人們夢中。有的時候,人們不一定記住歌詞的全部,但是只要記住歌詞的題目,這個歌曲就不會消亡。試想,我們有許多優秀的歌曲,例如《血染的風采》,它的大部分歌詞人們不一定記的全了,但是響亮,生動,感人的題目總會飛翔在人們的記憶中。 總之,寫歌詞,題目很總要,也很吃功,我們也一定要把它作為寫詞的主要功課來做,這樣,你歌詞的題目就會變成傳世的格言、變成人們的座右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