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咳喘(慢性支氣管炎)劉渡舟醫案: 柴某某,男,53歲,1994年12月3日就診?;伎却嗄?,冬重夏輕,經過許多大醫院均診為“慢性支氣管炎”,迭用中西藥治療而效果不顯。就診時,患者氣喘憋悶,聳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則加重,不能平臥,晨起則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惡寒。視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脈弦.寸有滑象。 斷為寒飲內伏,上射于肺之證,為疏小青龍湯,麻黃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細車6克,半夏14克 白芍9克 甘草10克。服7劑咳喘大減,吐痰減少,夜能臥寐,胸中覺暢,后以《金廈》桂苓五味甘草湯加杏、夏、姜正邪并顧之法治療而愈。(《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1996:18—19) 按語: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惡寒,舌苔水滑,為寒飲內擾于肺,肺失宣降所致。與小青龍湯證機相符,服本方則使寒邪飲去,肺氣通暢而咳喘自平。 二、百日咳陳玉銘醫案: 林某某,女,7歲。劇烈陣咳,數十聲連續不絕,咳至面色青紫,腰背彎曲,涕淚俱下,須吐出粘痰方告平息。過一二小時,咳聲復起,如此反復發作,一晝夜二三十次,綿延月余,累服地霉素等無效。臉有浮腫,食欲不振,嚴重時咳嗽則吐,舌白喉干,脈緊而滑。因擬小青龍揚與之:麻黃1.5克,桂枝3.4克 細辛1.5克 半夏3克 五味子2克,百部3克。守方不變,共服7劑痊愈 按語,痰飲內停之喘咳,其辨證眼目是咳至吐出粘痰方息,面有浮腫,舌白脈緊而滑等,故與小青龍湯溫化之,投之神效。 三、肺脹(肺炎)熊曼琪醫案: 張某某,女,26歲,1986年9月22日診?;颊甙颂烨敖加螝w來,當晚即發熱、頭痛,服感冒靈后癥減。次日發熱38.5℃,伴咳嗽、氣促、頭痛,即到當地醫院診治。血常規;白細胞12,600/立方毫米,中性82%,淋巴16%;胸透現有下肺炎。肌注青、鏈霉素,口服四環素等藥一周末效。來診時發熱38.8℃,頭痛,神疲乏力,咳嗽轉頻,氣促、胸部憋悶,脹痛,痰多質稀,舌淡、苔心微黃,脈浮滑略數。予小青龍加石膏湯: 炙麻黃、甘草、干姜、桂枝備6克,細辛5克,石膏(打碎先煎半小時)45克,五味子l0克,法半夏、杏仁、芍藥各12克,苡仁15克。 服一劑,熱減,咳喘皆減,胸部仍覺悶病,連服三劑,熱退神爽,咳喘已平,胸病亦消 ,唯口淡,偶有稀白痰;前方去石膏,續進3劑,諸證若失,唯納食欠佳。胸透雙肺野清,下肺炎病灶影完全消散;白細胞6,800/立方毫米,中性68%,淋巴z6%。予陳夏六君丸調理善后,病去人安。(新中醫l 989;(4>: 按語:本案感受外邪,胸悶咳喘,痰多質稀,脈浮滑數內飲,兼有郁熱,故用小青龍加石膏法取效。 四、胸痹(冠心病)劉景棋醫案: 馬某某,男,59歲,1979年5月18日初診。胸憋氣短,微咳,心前區經常疼痛,背部發涼疼痛巳四年。發作時,出汗,口渴,服硝酸甘油片后始能緩解,電圖檢查為心肌勞損。舌紅苔薄白,左脈沉弦,右沉。印象:胸痹。辨證:飲犯胸鷹,胸陽被遏。治則:解表散寒,溫化痰飲*處方:麻黃9克,桂枝9克 白芍9克,甘草9克,干姜9克,細辛9克,半夏9克,五味子9克,一劑。服藥后稍有煩躁,兩小時后緩解,心前區疼痛亦隨之消失。年后復查末加重。 (《經方驗犯987;18》按語: 寒飲相搏,阻于胸府,胸陽痹阻,而病胸痹。用小青龍湯溫化寒飲,治本之措也。據報道,冠心病患者表現有痰飲證候者,本方有較好療效。 五、懸飲(胸膜炎、胸腔積泊)熊曼琪醫案: 陳某某,女,59歲,美國華僑,1986年9月l7日診。咳喘痰多反復發作四月余,伴胸痛一周,入院前曾在美國多方求治數家醫院,用多種抗菌素及止咳藥無效,咳嗽漸甚,痰多質稀,近一周伴石側胸脅疼痛,咳嗽氣促,病情加重,故專程從美國回相國治療。診時神疲乏力,咳嗽痰多,質稀色白,臥則氣短,右胸脅疼痛,咳唾轉側左側亦有引痛,口渴喜熱飲,舌談偏暗、苔白略滑,脈細滑。體溫37.1。一37.5℃,脈搏:96—100次/分,呼吸:22次/分,血壓:100/60毫米汞柱。右胸稍隆起,叩診過清音,左下肺呈濁音;右側語額強,左側語顫減弱,雙肺呼吸音減弱,以左側為甚;有下56聞及濕性哆音。痰培養:肺炎雙球菌;白細胞11,400/立方毫米沖性77%,淋巴22%。胸透及x光片示:雙肺紋理增粗,左胸膜增厚粘連,左肋膈角變鈍,見有移動性液體,左膈活動受限,右肋膈角稍鈍,密度增高,左上肺陳舊性肺結核。 中醫診為懸飲。屆飲停胸脅,脈絡受阻,肺氣不利。治懸飲,常用十棗場類方?;颊卟【皿w虛,恐不堪峻逐,故擬溫肺化飲,給予小青龍湯加減: 炙麻黃、五味子、桂枝各10克,干姜、炙甘草各6克,細辛3克,法半夏、杏仁各12克,白芍、桃仁、云茯苓、絲瓜絡各15克煎服,每日1劑。 服藥3劑,咳嗽、胸痛等癥明顯減輕,咯痰少,可平臥。以此方加減進服20余劑,呼吸平順,臥起行走自如,咳嗽、胸痛等癥均愈,出院時查各生理常數均正常。為鞏固療效,帶本方數劑,加用理中丸以調理善后。(新中醫19893<4=:18= 按語:懸飲之證,多用十棗湯收功。然本案患者病久不愈,正氣不支,攻之必不堪任,因證屬寒飲內停,故徑用小青龍湯溫肺化飲,競收全功。 六、汗出張育清醫案: 吳某某,女,49歲,1986年9月18日初診。患者自汗已三年,不分冬夏,稍動則汗出浸衣,甚以為苦,醫作表衛不固,迭進益氣固表藥,乏效。診得患者汗出清冷,背部常有惡寒感,頭暈,乏力,口中和,胃納一般,二便自調,舌苔薄白滑,脈沉弦。證屬飲邪阻肺,治節失職,汗孔開合失司。 治擬溫肺化飲,小青龍湯加味:麻黃、細辛各3克,桂枝8克,白芍12克,干姜、五味子各7克,茜草5克,麻黃根、法半夏各10克。服2劑,汗出減少。再進2劑,自汗止。續服玉屏風散,以善其后。 按語:自汗以衛陽不因者多,然本案久服益氣固表之劑乏效,因究肺主皮毛,汗出不時,乃廢理開閱不利之故。今肺有飲邪內阻,治節失職,不主宣發,致汗孔開合失常。予小青龍瀝溫肺化飲,以絕病本,加麻黃根一味,不僅收斂止汗治標,而且與麻黃相配,一開一圃,以助廢理開因復常。辨治得當,頑疾盡拔。 七、嘔吐(幽門不全性梗阻)王新昌醫案: 趙某某,男,48歲,1985年9月4日初診。半年來經常在飯后2—3小時發生嘔吐,吐物為涎沫夾雜食物殘渣,遇寒加重,時發時止,伴院腹悶脹,吸氣納呆,消瘦乏力,頭暈心悸。舌質淡紅,苔白稍膩,脈沉細。鋇餐透視:胃蠕動增強.幽門鋇劑通過緩慢。西醫診為幽門不全性梗阻。 病機為寒犯胃腑,水飲內結,宜溫陽化飲:桂枝9克,白芍12克,甘草6克,干姜8克,麻黃6克,細辛3克,半夏15克,五味子9克,枳殼12克,厚樸12克。兩煎臺和約250毫升,一日分3—4次空腹服之。3劑后嘔吐基本消失,惟腹脹明顯,上方加炒萊服子30克仁6克,連服6劑,諸癥盡愈。半年后隨訪,未再發作。(河南中醫1987;(5):45)按語: 本案嘔吐雖無表證,但卻遇寒加重,伴院悶納果,苔白膩,脈沉細,本寒飲伏聚于胃皖之證,放每受外寒引動而發,以小育龍湯溫化內伏之寒飲,則嘔吐得止。 八、遺尿黃道富醫案: 龔某,男,66歲,1991年4月26日初診。素有慢性氣管炎及習慣性便秘史。3個月前有口鼻氣臭,頭目昏眩,心下痞滿不舒,咳吐涎沫不止。4月3日始小便次數增多,夜間遺尿,有時達3—4次,經多處治療無效。近日又因外感風寒,咳嗽加重,不能乎臥,遺尿一夜達8次,形體消瘦,面色毗白,喘息氣急,唇口發紺,咳吐白色泡沫痰涎。舌淡,苔白厚滑,脈浮弦。證屬外感風寒,寒飲犯肺。 洽宜解表蠲飲,擬小青龍湯。處方:麻黃、桂枝、甘草各5克,姜半夏、白芍各10克,細辛、五味子、干姜各3克,水煎分2次熱服。3劑后,身微汗出,咳喘大減,夜間遺尿減至3次。原方連進7劑,諸癥皆消。續服腎氣九月余善后,隨訪年余未復發。(新中醫19935(9),46)按語:素有寒飲內盛,復加風寒外引,外寒內飲,郁遏于肺,肺失宣肅,不能通調水道,令膀胱開合失司,而致遺尿。用小育龍湯溫肺以固腎,化飲以制水,為下病上治之法也。 九、痛痹(類風濕性關節炎)朱瑩醫案: 王某,男,31歲?;贾w關節疼痛2年余,曾在當地醫院診斷為“風濕性關節炎”,經中西藥治療,效不明顯,時輕時重,于1990年6月12日來我院就診。經詳細檢查: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癥見雙手腕、手第一指關節、右腳歷骨處腫脹、疼痛,活動受限,遇冷水后加重,二便調,舌淡紅,苔白潤,脈弦細。 此乃痛痹之頑證,著力溫通除濕,以小青龍湯化裁:麻黃6克,生姜15克,赤白芍各15克,細辛10克,姜半夏10克,五味子10克,桂枝15克,羌活12克,獨活12克,附子12克(先煎),木瓜15克,木防己10克,炙甘草12克,6劑,1日l劑。服藥后,關節腫脹明顯減輕,繼服16劑,病愈,以后末再復發。(甘肅中醫學院學報U92;<3=,36—37 按語:本案為寒氣勝之痛痹,從其舌脈之象,又知有飲邪內停,寒飲搏擊,侵于經絡關節而發痛痹。用小青龍湯在于溫寒化飲,寒去飲化則經脈自通。當然.本方雖溫散有余,但祛風通經不足,故加二活、附子、木瓜、防己等以彌小青龍之不足也,終令病愈??梢姡∏帻埛侵辉掠诤嬁却?,經過辨證加減,其用廣泛。 [補述]劉渡舟教授指出,臨床運用本方要抓住幾個關鍵環節: (一)辨氣色:寒飲為陰邪,易傷陽氣,胸中陽氣不溫,使榮衛行澀,不能上華于面,患者可見面色黧黑,稱為“水色”;或見兩目周圍有黑圈環繞,稱為“水環”;或見頭額、鼻柱、兩頰、下巴的皮里肉外之處出現黑斑,稱為“水斑。”(按語:此或為該種體質的人,久患) (二)辨咳喘:或咳重而喘輕,或喘重而咳輕,或咳喘并重,甚則倚息不能平臥,每至夜晚加重(遇寒加重或者夜里加重)
(三)辨痰涎:肺寒津冷,陽虛津凝,成痰為飲,其痰涎色白質稀;或形如泡沫,落地為水.或吐痰為蛋清狀,觸舌覺冷。 (四)辨舌象:肺寒氣冷,水飲凝滯不化,故舌苔多見水滑,舌質一般變化不大,但若陽氣受損時,則可見舌質淡嫩,舌體胖大。 (五)辨脈象:寒飲之邪.其脈多見弦象,因弦主飲??;如果是表寒里飲,則脈多為浮弦或見浮緊;若病久入深、寒飲內伏,其脈則多見沉。 (六)辨兼證;水飲內停,往往隨氣機運行而變動不居,出現許多兼證,如水寒阻氣,則兼噎;水寒犯胃,則兼嘔;水寒滯下,則兼小便不利;水寒流溢四肢,則兼腫;若外寒不解,太陽氣郁,則兼發熱、頭痛等癥。以上六個辨證環節,是正確使用小青龍湯的客觀標準,但六個環節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兩個主證者,即可使用小青龍湯。 臨床45例病案的癥狀并列表進行統計,統計病例的性別、年齡、主癥、或然癥、舌象、脈象等項目。結果:小青龍湯證癥狀中癥狀出現率占前三位的分別是咳嗽、痰多、喘息;或然癥有發熱、干咳、口渴、噎阻、小便不利、少腹滿、水腫7個。結論:小青龍湯證癥狀的多樣性主要表現在或然癥上,在主癥上表現不突出。 案一: 趙某,26歲。新產滿月,由并州返忻州。途中感受風寒,致嬌臟失卻清肅之令、肺氣壅遏而咳嗽不休。雖經多方醫治,均未中病,遷延已逾月余。倦怠神疲,日漸消瘦,自疑肺結核而來就診。經胸透,心、膈、肺未見異常,求服中藥。望其面色萎黃,略顯浮腫,形態畏冷,時已至夏,頭仍雙巾。舌質淡紅,苔白滑。詢知惡寒,無汗,夜間鼻塞,咳喘氣短,痰涎清稀,且泛白沫。胃納不馨,時嘔吐清水,二便正常。診得脈象沉細。觀其脈癥,知為風寒束肺,支飲停結。治宜辛溫發散,宣肺化飲。 擬小青龍湯加味:麻黃6g桂枝6g 白芍6g甘草4.5g半夏10g茯苓10g細辛3g五味子3g生姜6片 二劑 藥后汗出津津,當晚咳嗽大減,二劑后咳逆全止?;颊叩秒]望蜀,因乳汁不足,要求同治,遂擬六君子湯加味治之。 按:小青龍湯證病機,系外有表寒,內有水飲,致肺失宣降,通調失職。臨床以冬春較多見,然炎夏之際恣意飲冷,貪戀空調,或泳池久浴,雨淋露襲,及久服、過服清涼藥、消炎藥,皆可形成小青龍湯證。臨床有久咳不愈者,雖無惡寒發熱之表證,但喉癢即咳,咳痰不爽,日輕夜重,口渴不思飲,或喜熱飲,舌苔白滑,脈弦緊者,亦小青龍湯之適應證也,切不可早用寒涼,冰伏其邪。干姜、細辛、五昧子用量以3~5g為宜。三者不可或缺,曹穎甫視三藥為一藥,深得仲圣之真諦也。(文章出處: 臨證實驗錄)
小青龍針對的是什么癥狀呢?是感冒后,在心下有水氣。怎么來理解呢?就是在胸腔里有大量的水不能及時的轉化掉。本來水應該往下走,肺就是一個冷卻器,水氣遇冷應該變成水往下走,或者是變成水蒸汽通過汗液排泄掉。但現在這兩條路出現了問題。由于受風寒,皮膚毛孔都關閉了,汗液不能排泄;皮膚就影響肺的功能,水也不能順利地往下走了,于是就聚集到心下這個部位。 水氣停留在心下這個部位,不能被機體正常的運化,不能轉化成正常的津液,所以就津液不足,出現口渴的現象。有的時候還有小便不利的情況,小便少,是因為這個水在心下停留,導致了膀胱的功能失調。 其他表現出來的癥狀就是干嘔、發熱、口渴,氣喘、咳嗽、痰多(這個痰是比較稀的痰,白色或者沒有顏色),有時候咳嗽的不能睡覺。有時候病人臉色很黑,面部有水腫的現象。 現在這種情況比較多,一個原因就是輸液造成的。本來受了風寒,應該發一下汗,把風寒趕出來就好了,但是病人卻去輸液了。這樣風寒隨著輸液一起往體內走,首先影響的就是胸腔這個部位。所以好多人感冒了去輸液,然后可能就不發燒了,但是面色很蒼白,胃口也不好,怕冷,特別是咳嗽長期不好,有時候會綿延1個多月。這個時候用小青龍湯效果非常好。 處方:麻黃3、桂枝5、炙甘草5、白芍5、半夏5、細辛6、干姜5、五味子6。煮藥的方法和以前是一樣的。 這個方子雖然叫小青龍,不過也比較猛,一般說應用不要超過5副。因為這個方子比較燥熱,所以不能經常吃,有的時候病人要是吃的多了,有可能出現鼻子出血的問題,不過這個方子的量里面有些藥物都降低了。里面的細辛稍微多一點,但是如果少了的話,治療咳嗽效果就不好了。藥店里的賣中藥的常常墨守陳規,一般超過3g他就不賣給你了。有一句俗話,叫做細辛不過錢,其實原來指的是在散劑中用的,做湯劑的時候量這么少可能就沒有療效。 小青龍湯在宏觀上的現象就是身體體表有寒,里面有水氣。也就是說外有寒,里有水。對于老年性慢性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如果符合這個原則都可以用,都會有很好的療效。 以前有一個朋友,也是在12月份,感冒了,當時天氣比較涼,肯定受的是風寒,一感冒馬上就去醫院里輸液,后來燒慢慢的退了,但是咳嗽是越來越厲害,咳嗽的不能睡覺,臉憋的通紅,再去做檢查,成肺炎了。于是換上更高級的抗生素,一輸好多天,肺炎好象有越來越厲害的表現。后來電話問我,我當時在外地出差,就開了這個小青龍湯。先讓他用了3副,等我回來問他,說吃完一副咳嗽就開始好轉,三副藥吃完了去檢查,肺部的炎癥就吸收的差不多了,然后過兩天就慢慢的恢復了。 上面這個是本來受風寒感冒了,輸液的時候液體在體內運化不了,這個水都存在胸腔了,所以檢查的話肯定是不正常的。 如果風寒感冒的時候,去吃銀翹片或者其他的治療風熱感冒的藥,也會造成這種情況,原理是差不多的。
另外也有另一個朋友,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老咳嗽,特別是到了晚上,一聲接一聲的咳嗽,根本不能睡覺。正好我到這里來,就在一起吃的飯,她當時連話都說不出來了,嗓子都啞了,非常的憔悴。診斷后就開了2副小青龍的加減方。晚上她回去就吃,結果第一副藥吃了不到20分鐘,聲音就恢復正常了。很高興地給我打電話,說:沒有想到你還很神呢。
[原文]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040) 心下有水氣:心下確指上腹胃脘部,此泛指里。 水氣即水飲病邪。心下有水氣,即里有飲邪。 噎:咽喉部梗阻不暢的感覺。噎,音耶。 [提要] 表寒里飲證治 [釋義] 太陽傷寒兼水飲內停的證治。 本條的述證特點,是病證概念、病機和臨床表現三者并用。 “傷寒表不解”——是為病證概念,反映本證以太陽傷寒證為基本證候,故諸如惡風寒、發熱、無汗、脈緊等當為其必具之癥。 “心下有水氣”——是為病機,指出本證有里停水飲的病機。 故綜合上述分析,本證當是太陽傷寒兼里停水飲證,亦即表寒里飲證。 “干嘔,發熱而咳”及其以下——是為臨床表現,可綜合如下: 病因病機:外感風寒,內停水飲 證候: 1.主證: 發熱、惡寒,無汗,脈浮緊——“傷寒表不解”——風寒束表,衛陽被遏,營陰郁滯 干嘔——水飲橫犯胃腑,胃氣上逆 咳喘——寒擊水飲,上逆犯肺 2.或然證:水飲之性,變動不居,隨氣機之升降,而橫溢旁流,隨其侵犯之處而表現不同。 口渴——飲停于內,氣不化津,津不上承 下利——水飲下趨,浸漬大腸 噎——水飲內停阻礙氣機 小便不利,少腹滿——水飲內停,膀胱氣化失職,輕則小便不利,甚則見小腹不適,撐急感 注:對本條證候的分析,亦可由水飲之邪影響三焦,導致三焦決瀆失常進行分析: 飲溢上焦——咳喘 飲留中焦——干嘔 飲流下焦——小便不利,少腹滿 治法:辛溫解表,兼溫化水飲 方藥:小青龍湯
[注家] 汪仞庵: 發熱、惡寒、頭痛、身痛屬太陽表證。仲景書中,凡有里證兼表證者,則以“表不解”三字賅之。內有水飲,則水寒相搏,水留胃中,故干嘔而噎;水寒射肺,故咳而喘;水停則氣不化,津不生,故渴;水漬腸間,故下利;水蓄下焦,故小便不利而少腹滿。……水氣內漬,所傳不一,故有或為之證。(《醫方集解·發表之劑》) 尤在涇:傷寒表不解,而心下有水飲,飲寒相搏,逆于肺胃之間,為干嘔發熱而咳,乃傷寒之兼證也。夫飲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或壅于上,或積于中,或滯于下,各隨其所之而為病。而其治法,雖各有加減,要不出于小青龍湯一法。(《傷寒貫珠集·太陽篇上》) [原文]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041) [提要] 補述太陽傷寒兼水飲內停的證治 [釋義] 本條承接上條,補述太陽傷寒兼水飲內停的證治。 一、本條屬倒裝文法,“小青龍湯主之”應接在“發熱不渴”之后。 二、本條言“傷寒,心下有水氣”,上條說“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可見二者病機一致,即皆為風寒外束,內停水飲。因此咳而兼喘,仍為寒飲犯肺,肺失宣降所致,而發熱一證,則為風寒引起。故治法、方藥亦同。 三、上條與本條一共出現了三個“渴”字,應當如何理解? 1.第40條言“或渴”,此條言“不渴”——說明口渴一證非為必具之證,水飲內停之中,若影響氣化,而致津不上布,則可能出現口渴,反之則非;即使在本條之中出現了口渴,因飲為陰邪,其渴也不甚。此為上述證候之中的兩個“渴”字。 2.本條“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提示服小青龍湯后,病人由口不渴變為口渴,則為病愈之佳兆。然而為什么又出現口渴呢?因為服藥之后,小青龍湯溫解之余,一時津液輸布不周,故可出現此證。此渴必飲水不多,非邪從熱化,大渴引飲可比。待病愈之后,氣機通暢,正氣恢復,自能水津四布,口渴自除。 [注家] 尤在涇:內飲外寒,相得不解,氣凌于肺為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如上條之證也,是必以小青龍湯內消水飲為主矣。若服湯已渴者,是寒外解而水內行也,故為欲解。小青龍湯主之六字,當在發熱不渴下。或問:水飲之證,或渴或不渴云何?曰:水積于中,故不渴也。其渴者,水積一處,而不得四布也。然而不渴者常也;其渴者,變也。服小青龍湯已渴者,乃寒去飲消之常道也。(《傷寒貫珠集·太陽篇上》) 錢天來:發熱不渴者,因心下有水氣,故雖發熱亦不渴也。服湯,謂服小青龍湯也。服湯已而渴,則知心下之水氣已消,胃中之寒濕已去。但以發熱之后,溫解之余,上焦之津液尚少,所以反渴也。前以有水氣,故發熱不渴,今服湯已而渴,故知寒水去而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句,當在發熱不渴句下,今作末句者,是補出前所服之湯,非謂寒去欲解之后更當以小青龍湯主之也。(《傷寒溯源集·太陽篇》)
[小結] 表寒里飲證治 基本病機:風寒束表 衛閉營郁 寒飲內停 病理特征:腠理閉塞 表寒里飲 臨床脈證:發熱惡風寒 無汗脈浮緊 咳嘔小便不利 基本治法:發散風寒 溫化寒飲 基本方藥:小青龍湯 組 成: 麻黃,去節 芍藥 細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各三兩,去皮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樓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一雞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蕘花不治利,麻黃主喘,今此語反之,疑非仲景意。 功效:辛溫解表,兼溫化水飲 徐靈胎:此方專治水氣。蓋汗為水類,肺為水源,邪汗未盡,必停于肺胃之間,病屬有形,非一味發散所能除,此方無微不到,真神劑也?!秱擃惙健?/span> 臨床應用:小青龍湯用藥辛溫發散,溫化水飲,為治療外寒內飲之良方。若表寒內飲,自是其的對之證。若寒水內蓄而無表寒者,亦屬其適應范疇。故而本方之具體運用,對寒飲咳喘者,無論表證有無,皆可用之。 研究者認為,本方應用的辨證要點是:①咳嗽,喘息,痰多而清稀;②惡寒,特別是背部有明顯的寒涼感;③干嘔,甚則嘔吐清水,多因咳而誘發;④苔白滑,脈浮緊或弦滑、細滑、弦細;⑤不渴,或發熱,一般發熱不高。上述諸項,不必悉具,只要具有①、②、④項即可。 350例古今醫案統計結果表明,本方被廣泛用于中、西醫各科疾病的治療中,中醫以肺系疾患、西醫以呼吸系統疾病居多。其中,具有中醫病名診斷者26種,咳嗽、喘證、風寒感冒占85%;兒科則常用于肺癆、百日咳;婦科常用以治療帶下證、乳咳;更常用于各類水腫病的治療。具有西醫病名診斷者31種,最常用于治療急慢性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肺結核、肺氣腫、肺心病。日本漢方醫則常用以治療急性腮腺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此外,亦用于治療癲癇、青光眼等病。可以認為本方治療各種疾病的應用指標為:喘,咳嗽,咯痰,發熱,惡寒,胸悶,舌淡或淡胖,苔白或膩或滑,脈浮、弦、滑等。(《傷寒論方證證治準繩》) 小青龍要解決那個寒水之泛濫停滯,就需要用溫藥將這些水氣給散掉,比如用了干姜、細辛、半夏等,散掉的水氣提供兩個出路,一個就是麻黃桂枝的達表,一個就是五味、芍藥的下收,從下走,溫藥也有分工,干姜就把胸中的寒水給散了,細辛到陰分里面,半夏防止這些水氣上逆,就解決了條文中的“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這些癥狀,因為這些癥狀,都是因為水氣到處停滯給造成的,不同的部位就會出現那個問題。這些藥的藥力都比較強,所以用甘草給守一下,緩一下,同時把中氣給固了。那么這個方子我們就可以記下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