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段養生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在心頭,便是人生好時節。 這首宋代有名的禪詩,看上去是寫一年四季景色的,其實是寫人生各階段的心境的。如果心態平和,沒有是非,那么人生每一個階段都是美麗的。 人的生命可以分成多少個階段?多少個周期? 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人的精氣神是不是都一樣? 人在年老的時候,還能不能保持天真,保持旺盛的精力? 在《黃帝內經》中,黃帝和岐伯展開了一場精彩的對話。岐伯對此做了非常精彩的回答。 生命的周期 人的生命有沒有周期?有沒有節律?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人會覺得自己的體力、情緒或智力一時很好,一時又很壞,這是什么原因呢?現代科學家研究發現:生物體內存在著生物鐘,它自動地調節和控制著人的行為和活動。人從他誕生之日起,直至生命終結,他自身的體力、情緒和智力都存在著由強至弱、由弱至強的周期性起伏變化。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生物節律,或生物節奏、生命節律等。我們這里所談的體力、情緒和智力"三節律",其實只是人體生物節律的一個部分,其他如人在一天24小時內感官敏銳程度、溫度、血壓等有規律的周期性變化,也是人體生物節律的一部分。 20世紀初,德國和奧地利的科學家經過長期臨床觀察發現,人體生物節律中體力周期是23天,情緒周期是28天,智力周期是33天。 人的體力、情緒和智力的周期性變化,都可以用曲線來表示。這三條曲線都是從出生日算起,起點在中線,先進入高潮期,再經歷臨界期,而后轉入低潮期,如此周而復始。曲線處于中線以上的日子是高潮期,相反,處于中線以下的日子是低潮期(高潮期和低潮期的天數是相等的),而和中線相交的那130天則是臨界期。在體力高潮期,人的精力旺盛,體力充沛,而在低潮期,則疲勞乏力,無精打采;在情緒高潮期,人的心情舒暢,情緒高昂,而在低潮期則心情煩躁,情緒低落;在智力高潮期,人的頭腦靈敏,記憶力強,而在低潮期,則遲鈍健忘,理解力差。在生物節律的臨界期,身體處在不穩定的過渡狀態,此時人的有關能力和機體協調性較差,做事易出錯,身體易患病。 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們的古圣先賢就發現了人體一生的生命周期。西方科學家只是發現體力、情緒和智力的節律周期,《黃帝內經》則發現了人一生五臟氣血的盛衰和腎氣盛衰、生命力、生殖力盛衰的周期。 關于生命周期,《黃帝內經》提出兩種觀點,一種是以"十歲"為周期,一種是以"七歲"(女)和"八歲"(男)為周期。這兩種周期表面上看好像不統一,有矛盾,實際上是從不同角度區分人生的階段。 10歲,是從五臟六腑氣血的盛衰觀察出來的人的生命周期。 7、8歲,是從腎氣和天癸的盛衰觀察出來的人的生命周期。 從五臟六腑氣血的盛衰觀察人的生命周期 《靈樞·天年》中,以10歲為一周期將人的一生劃分為十131個階段。 10歲時,五臟(心肝脾胃腎)之氣已經穩定了。血氣、血脈都暢通了,氣血也流動了,這流動之氣主要活動在人體的下部,所以10歲小孩子的特征是喜歡"走"。這個"走"不是現代漢語當中的走,而是小跑的意思。這也說明了小孩子喜歡小跑的原因。 20歲時,是人生第二個階段,血氣開始強盛,肌肉開始長得結實了,這個階段的人"好趨"。"趨"是快步走的意思,要比小跑要慢一些。從10歲到20歲的動作由小跑到快步走的轉變過程,可以看出生理的變化,精氣神的變化。 30歲時,"五臟大定",五臟之氣更加穩定,肌肉也更堅固了,血脈也盛滿了,所以就"好步"。這個"步"就是行走,喜歡行走了,這又比"好趨"更慢了一些。 40歲時,五臟六腑十二經脈都已經更加強盛了。到了極點了,所以就開始衰落了。這時皮膚開始疏松,臉面的光澤開始減退,頭發也開始斑白;雖然這個階段走路的時候還比較平穩,還沒到搖晃的地步,但已經是"好坐"了,不喜歡走動了。這表示人體開始衰老。 從小跑到快步走,然后到普通的行走,直至喜歡坐,這整個過程是一個慢慢衰老的過程。 人生到40歲的時候,開始有了衰老的跡象,還是外在的衰老。而從50歲開始,人真正地衰老了,從五臟開始衰老了。 50歲時,五臟就開始衰落了,先是肝氣開始衰落,肝液開始薄了;所謂"肝膽相照",接著膽汁的分泌物也就慢慢地減少;并且,眼睛跟肝臟是有關系的,肝開竅于目,因而,眼睛開始看不清楚。 60歲時,心開始衰落,心氣不足了,心里開始經常擔憂、悲傷,血氣也開始松懈、外散,所以人就"好臥"了,因為血氣不足所以就喜歡躺著。 70歲時,脾氣開始虛弱,皮膚開始枯萎。 80歲時,肺氣開始衰落,魄開始離散。因為肺是藏魄的,所以80歲的人就會經常說錯話。 90歲時,腎氣就衰竭了,四臟的經脈都空虛了。 到100歲時,心肝脾肺腎五臟氣血全都虛弱了,這個時候看上去形體還在,但實際上神氣已經離去。 以"十年"為生命的一個周期,是以五臟氣血的盛衰來劃分的。從動作上看,一開始10歲的時候是小跑。到后來是快走,然后是一般的走,接著喜歡坐,到最后喜歡睡了。 而50歲以后,進入衰落期,從五臟六腑功能衰落的順序上看,是按肝、心、脾、肺、腎順序衰落的。這個順序剛好是五行相生的順序。 人體生命周期,人體臟腑衰落過程不但與五行有非常密切的關系,而且反映了天人合一的生長和衰落的周期規律,是非常有意思的。它不但是生命過程的寫照,還體現了中國哲學的博大精深的含義。我們的先祖們早就發現地球上的事物都是從下往上長的,《周易》六十四卦都是從下往上長的,《黃帝內經》說人五十歲以前的成長也是從下往上長的,氣血由下往上,表現為小跑、快走、慢走、好坐、好臥。五十歲以后,人體的衰落又是按照五行相生的次序逐漸衰落的。 這讓我想起古希臘神話傳說---斯芬克斯之謎。斯芬克斯是一個怪獸,長的是人的頭,獅子的身子。怪獸給大家出了一個謎語,誰猜中了,就把誰放走;如果猜不中,誰就要死。這個謎語是這樣的:"什么東西早晨是四條腿,中午是兩條腿,133到晚上又是三條腿?"眾人都猜不出來,都被處死了。最后俄狄浦斯王答出來了,他的答案就是"人"。人小的時候四條腿,因為在地上爬;到后來兩條腿,可以站起來走了;年老的時候,三條腿---多了一個拐杖。 這個傳說也是從人的行為、動作上來區分人生命的各個階段,但是區分得比較粗,而《黃帝內經》中岐伯把人的走路分得很細,從中發現生命的周期,人走路的形態、動作的快慢和敏捷度其實都反映了人的五臟六腑氣血的盛衰,也就是精氣神在各個階段的盛衰。 孔子的生命周期以及孔子的養生之道 《論語》記載了孔子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73歲孔子去世。在孔子的一生中,基本上是以十歲為人生的一個階段。我們不談孔子一生的事跡,不談孔子一生的使命,一生的傳道過程。 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從人體氣血盛衰的角度來分析,這也反映了孔子一生的身體、心靈的變化過程,其實也正是我們所有人的心身演變周期。不同的生命階段、生命周期應該怎樣養生呢?讓我們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