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原名于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1980年在《上海文學》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里開始》《太陽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他在詩作當中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以《紀念碑》等政治抒情詩和古代神話組詩《太陽和它的反光》贏得社會矚目。
江河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星星變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詩作。(朦)朧詩是新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這首《星星變奏曲》在詩歌主題、創作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代表作]
《沒有寫完的詩》
一、 古老的故事
我被釘在監獄的墻上
黑色的時間聚攏,一群群烏鴉 從世界的每個角落從歷史的每個夜晚 把一個又一個英雄啄死在這堵墻上 英雄的痛苦變成石頭 比山還要孤獨 為了開鑿和塑造 為了民族的xing格 英雄被釘死 風剝蝕著,雨敲打著 模模糊糊的形象在墻上顯露 殘缺不全的胳膊手面孔 辮子抽打著,黑暗啄食著 祖先和兄弟的手沉重地勞動 把自己默默無聲地壘進墻壁 我又一次來到這里 反抗被奴役的命運 用激烈的死亡震落墻上的泥土 讓默默死去的人們起來叫喊 二、 受難
我的女兒就要被處決
槍口向我走來,一只黑色的太陽 在gan裂的土地上向我走來 老樹枯gan的手指 臉上痙攣的皺紋 我和土地忍受共同的災難 心摔在地上 女兒的血濺滿泥土 孩子的淚水在我臉上流著 孩子的眼淚也是咸的 冬天,一條條小河在冰凍 河流停止了歌唱 姊妹、女兒和妻子 衣襟被撕破,頭發飄落 浪花飛濺巖石 我的頭發像一片大海 父親、丈夫、兒子 手在頭發的海洋上顛簸 骨節沉悶地響著 船舶、森林粗獷地生長 三、 簡短的抒情詩
像在夢中
我成了女孩子 來到這世界 吱吱叫著的石子路 踩碎影子 我赤腳跑來 血滴融進 露水 一顆顆紅瑪瑙閃動起伏的xiong脯 為了嫩綠的心 黎明時開放 我把青春純潔的騷動獻給了革命 手臂潔白的橋 尋找太陽 不再怕星星在水中顫抖 書脊的林子,夜的摸索 我變成一顆星星 不再顫抖 四、赴刑
欺騙的風蒙住窗子
屠殺在進行 我不能躲在屋子里 我的血不讓我這樣做 早晨的孩子們不讓我這樣做 我被投進監獄 手銬、腳鐐深深嵌進我的肉里 鞭子在身上結網 聲音被割斷 我的心像一團火在嘴唇上無聲燃燒 我走向刑場,輕蔑地看著 這歷史的夜晚,這世界的角落 沒有別的選擇,我選擇天空 天空不會腐爛 我只有被處決,否則黑夜無處躲藏 我是在黑夜中誕生,為了創造出光明 我只有被處決,否則謊言就會被粉碎 我反對光明不能容忍的一切,包括反對 沉默 周圍擠滿了被驅趕來的人群 黑壓壓地擠滿被奪取光澤的人們 我也站在這群人中 看著自己被處決 看著我的血一滴一滴地流盡 五、沒有寫完的詩
我死了
子彈在身上留下彈坑像空空的眼窩 我死了 不是為留下一片哭聲、一片感動 不是為了花朵在墳墓上孤獨地開放 民族的感情已經足夠豐富 草原每天落滿露水 河流每天流向海洋 這久遠的潮濕的感情 難道被感動的次數還少嗎 …… 我被釘死在墻上 衣襟緩緩飄動 像一面正在升起的旗幟 《星》
記得小時候,孩子們
弄臟的銷售 揉皺的紙練習本的方格子墻上 我涂抹一片又一片 藍 一顆又一顆星星 歪歪斜斜又大又亮 如今我很少想起那最初的星星 合歡樹葉合上的時候 情人的眼睛,和 孤島上飄浮的聲音 我來到海邊 尋找海洋把月亮鋪成的小徑 一個人走向另一個地方 一大片銀白的bo浪向我展開 遙遠地響著 許許多多細小的山峰微微閃動 小鳥似的點點繁星徐徐飛起 所有的魚群都已離去 月亮又小又孤獨 像一段被人遺忘的小小的回憶 我站著經歷死亡 身邊 幾塊巖石 幾只木船 一動不動// 幾千年海和手的勞動 一陣陣狂風一陣陣洶涌 僅僅留下 巖石,硬殼似的 船。實在而空洞 一顆又一顆星零零碎碎地死在早晨 似乎還帶著希望 我也被留在這里看星星 尋找那顆又大又亮的 把我帶走 回到無邊的地方 任xing地燃燒 每個夜晚都站在那兒 笨拙而又明亮 《星星變奏曲》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夜里凝望 尋找遙遠的安慰 誰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詩 每個字都是一顆星 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得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 誰不喜歡春天 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如果大地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尋求星星點點的希望 誰愿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蓋心頭 誰愿意,看著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 喜歡火 涌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時候--升起 照耀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祖國啊,祖國》
在英雄倒下的地方
我起來歌唱祖國 我把長城莊嚴地放上北方的山巒 象晃動著幾千年沉重的鎖鏈 象高舉起剛剛死去的兒子 他的軀體還在我手中抽搐 我的身后有我的母親 民族的驕傲,苦難和抗議 在歷史無情的眼睛里 掠過一道不安 深深地刻在我的額角 一條光榮的傷痕 硝煙從我的頭上升起 無數破碎的白骨叫喊著隨風飄散 驚起白云 驚起一群群純潔的鴿子 隨著鴿子、憤怒和熱情
我走過許多年代,許多地方 走過戰爭,廢墟,尸體 拍打著海浪象拍打著起伏的山脈 流著血 托起和送走血紅血紅的太陽 影子浮動在無邊的土地 斑斑點點——象湖泊,象眼淚 象綠蒙蒙的森林和草原 隱藏著悲哀和生命的人群在閃動 象我的民族隱隱作痛的回憶 沒有一片土地使我這樣傷心,激動 沒有一條河流使我這樣沉思和起伏 這土地,仿佛疲倦了,睡了幾千年
石頭在惡夢中輾轉,堆積 緩慢地長成石階、墻壁、飛檐 象香座,象一 枝鍍金的花朵 幽幽的鐘聲在枝頭顫栗 抖落了一年一度的希望 葬送了一個又一個早晨 一座座城市象島嶼一樣浮起,漂泊 比霧中的船只還要迷惘 大片大片的莊稼在汗水中成熟 仿佛農民樸素的信仰 沒有什么 留給醒來的時候
留給晴朗的寂默 也許 煩惱和血xing就從這時起涌火藥開始冒煙 指針觸動了彎成弓似的船舶 絲綢朝著河流相反的方向流往世界 象一抹余輝,溫柔地織出星星 把美好的神話和女人托付給月亮 那么,有什么必要 讓帝王的馬車在紙上壓過一道道車轍 讓人民象兩個字一樣單薄,瘦弱 再讓我炫耀我的過去 我說不出口 只能睜大眼睛 看著青銅的文明一層一層地剝落 象gan旱的土地,我手上的老繭 和被風抽打的一片片誠實的嘴唇 我要向緞子一樣華貴的天空宣布 還不早晨,你的血液已經凝固 然而,祖國啊
你畢竟留下了這么多兒子 留下勞動后充血的臂膀 低垂著——漸漸據緊了拳頭 留下歷史的煙塵中一面面反叛的旗 留下失敗,留下旋轉的森林 枝丫交錯地伸向天空 野獸咆哮 層層疊疊的葉子在北方 涔飄落 依舊濃郁地復蓋著南方 和沉重的莊稼一同翻滾 鳥群呼啦啦飛起 祖國啊,你留一些這樣美做好的山川 留下渴望和責任,瀑布和草 留下熠熠爍的宮殿、古老的** 一群群喘息 的灰色的房屋 留下強烈的對比、不平 沙漠和曲曲折折的港灣 山頂上冰一樣冷靜的思考許多年的思考 轟轟隆隆響著,斷裂著焦爭地變成水 投向峽谷,深沉,激蕩 與黑壓壓的巖石不懈地沖撞 涌向默默無聲地伸展的土地 在我民族溫厚的xing格里
在淳樸、釀造以及酒后的痛苦之間 我看到大片大片的羊群和馬 越過柵欄,向草原移動 出汗的牛皮、犁耙 和我的老樹一樣粗慥的手掌之間 土地變得柔軟,感情也變人堅硬 只要有群山平原海洋
我的身體就永遠雄壯,優美 象一棵又一棵樹一片又一片濤聲 從血管似的道路上河流中 滾滾而來——我的隊伍遼闊無邊 只要有深淵、黑暗和天空 我的思想就會痛苦地升起,飄揚在山巔 只要有蘊藏,有太陽 我的心怎能不桃出,走遍祖國 樹根和泥淖中跋涉的腳是我的根據
苦味的風刺激著我,小麥和煙囪在生長 什么也擋不住 即使修造了門,筑起了墻 房子是為歡聚、睡眠和生活建造的 一張幫窗口象碰出響聲的晶瑩酒杯 象閃著光的書籍一頁一頁地翻動 繁殖也不意味著擁擠和爭吵 只要有手,手和手就會挃在一起 哪怕是沙漠中的一串鈴聲,鈴鐺似的 椰子樹脖子上搖動的椰子 燙手的空氣中,沙灘上疲倦的網 同樣是我的希望 寒冷的松針以及稻子的芒刺 是我she向太陽的陽光 太陽就垂在我的肩上,象櫻桃,象葡萄 癢酥酥的,象汗水和吻流過我的xiong脯
烏云在我的叫喊和閃電之后 降下瘋狂的雨象垂死的報復 落下陰慘慘的撕碎了的天空
那么,在歷史中 我會永運選擇這么一個時候 在潮油濕和空曠中 把我的聲就壓得低低地低低地 壓進深深的礦藏和xiong膛 呼應著另一片大陸的黑人的歌曲 用低沉的喉嚨灼熱地歌唱祖國 解讀《星星變奏曲》 一、整體把握
江河是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星星變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詩作。朧詩是新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這首《星星變奏曲》在詩歌主題、創作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了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這首抒情詩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詩意、春天、溫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但詩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顯現的不是陽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閃現的點點光明,寄托了詩人在現實中執著追求的理想。全詩由兩個基本對稱的詩節組成,每一節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具有一氣呵成的氣勢。整首詩都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來抒情寫意,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顯示詩人對光明的渴求。
第一節的前四行,寫人們抬頭凝望星空,把星星當做遙遠的安慰,這是因為黑暗籠罩了大地。由“如果”引領的這一條件句,構成對黑暗現實的強有力的否定。以下十二行,是由“誰不愿意”“誰不愿意”“誰不喜歡”開頭的三次反問,各引出一組遞進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寫出詩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個富有詩意的世界,一個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個像春天般溫馨迷人的世界。
第二節使用了與第一節同樣的結構、相近的句式和遞進式的比喻,但它的前十二行由“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肯定式,變為“誰還需要……誰還會……誰愿意……誰愿意”的否定式,在內容上由對光明的向往轉向對現實的否定,隨著意象的變換,詩中的情境也由溫馨美好轉為寒冷嚴酷,從而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這一節前四句與上一節前四句一樣,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設句式,一起構成對現實的否定,并由正面表達對自由的企盼轉而從反面加以表達。由“誰愿意”以下八行,寫出現實的寒冷與苦難。在這個現實世界里,詩人一年又一年總在寫著苦難的詩,夜晚被凍僵,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被風吹落。這些描寫與第一節的氛圍構成強烈的對照。最后四行,則又恢復了第一節用過的“誰不喜歡……”的肯定句式,表現詩人為追求光明而獻身的決心:詩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時候,燃燒自己,代替它們照亮黑暗的大地。
這首詩的主題,表達的是對黑暗冰冷的現實的否定,抒發了對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雖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堅定的希望,這在朧詩中非常有代表xing。在藝術上,它也頗能體現朧詩的一些特點。如不直接表現或呈現思想感情,而總是借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地表現經驗等。譬如,用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來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凍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星星等來代表黑暗冰冷的現實世界等,這使得這首詩含蓄朧,意境優美。這種表現方式,和我國古代的詩詞非常相像。
二、問題研究
/1.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變奏曲,是音樂術語。變奏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過裝飾、改變時值或節奏、改變音符進行方向或次序、改變和聲或調xing色彩等手段,使音樂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以變化的面貌出現,謂之變奏。系統地運用變奏手法作成的樂曲稱“變奏曲”,其結構為“變奏曲式”。
《星星變奏曲》一詩的上下兩節,共同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來表現追求光明的主題,并且結構對稱,基本句式、修辭手法和一些用語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樣的韻律。但詩的下一節與上一節相比,情境、意味發生變化并形成強烈對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語也有所變異。這種情形就如同音樂,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又以變化的面貌出現,使上、下兩節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所以,詩題叫“星星變奏曲”,可謂名副其實。
/2.“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顫抖,是人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束縛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