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完全解決之道[連載]
最近,從書店里看到一本書,叫作《不用藥物治失眠》,對于向我這樣被失眠折磨了這么多年的老醒友來說,真是如獲至寶。22元搞定。回家研究。恩,果然不錯。拿來與大家分享。由于俺打字速度比較慢,只能每天抽出時間給大家傳一點,著急的朋友可以到書店去買,呵呵。 第一講: 失眠的定義 失眠是以難以入睡、睡眠表淺和早醒為特征的一種最常見的睡眠障礙,是睡眠障礙領域內近百種疾病中的常見癥狀之一。
通俗一點來講,失眠就是到了該睡覺的時間,自己也很想睡,但躺在床上又很難入睡(超過30分鐘不能入睡者即為很難入睡),即使勉強入睡,也容易驚醒或反復憋醒,而且每次醒來的時間超過了30分鐘。
以上是失眠最主要的表現,除了上述表現之外,失眠還會給你帶來很多“痛苦”。比如,每天早晨起床后的許多不適癥狀及精神表現,如頭暈目眩、心悸氣短、體倦乏力、不思飲食、膽怯恐懼、急躁易怒、胸脅脹滿、惡心口苦、腰酸腿軟、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工作與學習效率下降等。
如果上述這些情況在你身上發生,并持續至少3周以上,對你的生活和工作產生了負面影響,醫生就會告訴你:你患了失眠癥。
那么,到底有多少人患上了失眠癥呢?有一組數字我們可以看一看。這是世界衛生組織在2003年做的一項調查,結果發現失眠癥的發患者數相當多(見下表)。而且,在這些患病的人當中,中老年人的比例還相當高。國外的統計資料表明,老年人失眠者可高達70%。由此可見,失眠已經成為嚴重危害人們群眾生活與健康的重要問題。
失眠的表現
在失眠的諸多癥狀中,難以入睡最為多見,其次是睡眠表淺和早醒,有些人還會表現為睡眠感覺缺乏,就是沒有想睡覺的感覺。通常以上情況是并存的,只是在程度上有輕重之別而已。
以上是失眠的主要癥狀,當然它也會帶來一些“副產品”,其中,對失眠產生的恐懼和對失眠所致后果的過分擔心就是其一。而這種恐懼和擔心又常常使失眠患者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就寢時,緊張、焦慮、擔心更加明顯,于是,就愈加睡不著。清晨起來,你會感到身心憔悴、疲乏無力。如果這種情況持續1周,你會變得急躁、恐懼、緊張、注意力不集中,嚴重時還可能出現定向障礙(就是指一個人對時間、地點、人物以及對自己本身狀態的認識出現了障礙)或共濟失調(是指肌力正常的情況下運動的協調障礙。肢體隨意運動的幅度及協調發生紊亂,以及不能維持軀體姿勢和平衡),并可能出現幻覺、妄想等嚴重的精神障礙。連續失眠還會使人白天精神萎靡或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進而影響到社會功能。
那么,我們怎么來判斷什么是入睡困難?什么又是早醒呢?在醫學上,它們都有嚴格的定義,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地講一講。
(1)入睡困難:是指入睡潛伏期即從上床開始到進入睡眠狀態的時間超過30分鐘。
(2)睡眠不實:是指覺醒的次數過多和(或)時間過長,如果出現以下幾種情況,我們就可以判斷是睡眠不實:①全夜超過5分鐘的覺醒達到2次以上;②全夜覺醒時間超過40分鐘;③覺醒時間占睡眠時間的10%以上。
(3)早醒:醒來時間比平時正常的醒來時間提前30分鐘。
(4)睡眠不足:一般指成人一天的睡眠總時間不足6.5個小時。
失眠的病因
失眠是一種最常見的睡眠紊亂,幾乎每個人都有過失眠的經歷。那么,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人患上失眠呢?失眠的原因很復雜,歸納起來,大概有如下幾點。 1.生理因素 人類在工作一天后,夜晚來臨時,漸漸進入夢鄉,經過6~9個小時的睡眠,天亮時又蘇醒過來,這樣日復一日,就是人類的睡眠─—清醒周期,又稱“日節律”。有些人白天睡得過多,晝夜規律紊亂,到了夜間就會出現入睡困難或睡眠時間過短,呈現失眠狀態。對此,要進行自我調整,克服白天貪睡的不良習慣,逐漸恢復睡眠的正常節律。也有些人是因為生活節奏過快、熬夜、上夜班等,破壞了正常下丘腦的生物鐘節律,使機體一時不能適應所致。 老年人的失眠,則是軀體機能全面老化的一種反映,是腦功能衰退的一種表現。由于總睡眠時間特別是深睡眠時間的減少,老年人松果體素和生長激素的分泌也明顯減少。此外,由于夜間睡眠差,白天睡眠增多,掌管生物鐘的視上核功能也在減退,這就會進一步引起正常的覺醒-睡眠節律發生變化,繼而導致覺醒-睡眠節律失調。 2.心理因素 中醫學認為,情志過度是許多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黃帝內經》中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且“悲傷肺”、“怒傷肝”、“思傷脾”、“喜傷心”、“恐傷腎”,而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七情劇變,可由他臟傷及于心,心傷而心神不寧則不眠。 現代心理學把人類的基本情緒概括為喜悅、憤怒、恐懼、悲哀等四種。當這四種情緒反應過度時,可造成心慌、激動和過度緊張的狀態,這種狀態可導致大腦皮層的功能紊亂,繼而引起失眠以及失眠伴隨的疾病。 心理因素對睡眠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生活中負性生活事件的沖擊,如親人亡故、夫妻離異、失業、公司倒閉、股票起落等,或長期處于緊張的工作狀態之中,導致神經系統的功能異常,造成大腦的功能障礙,從而引起失眠。 (2)睡前強烈希望有一次良好的睡眠,由此而過分焦慮不安,反而造成入睡困難。 (3)過分擔心失眠對健康的危害,在經過幾夜失眠后,這種擔心更加強烈,而將注意力都集中在失眠問題上,使精神進一步緊張和焦慮。“怕失眠,想入睡”,本意是想睡,但這種情況本身就會使腦細胞興奮,結果就會導致失眠越來越重。 3.環境因素 有的人對環境的適應性強,有的人則非常敏感、適應性差,環境一變就睡不好覺。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養成了某種與入睡相伴隨的行為習慣,如長期看電視入睡,形成了對電視的依賴,一旦沒有電視可看就發生失眠,這種失眠又稱入睡條件性失眠。二是不良環境因素對睡眠造成了直接影響,即真正的環境性失眠。外在因素如嚴寒、酷暑、房屋拆遷、遷入新居、馬路邊居住等,臥室內噪聲、強光、溫度過冷或過熱、臥具不適(如過硬或者被褥過厚或過薄等)都可使人失眠。而一旦環境變化或環境因素消失,此類失眠常可自行消失。 4.藥物因素 藥物是治病療疾的有力武器,但用藥不當或某些藥物的副作用均可導致藥物性失眠。常見的能夠導致失眠的藥物有以下幾類: (1)氨基甙類藥:如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服用劑量不當時,可使腎臟清除率降低,肌張力減退,有的還可引起血液動力學的節律性障礙,這些副作用都能引起失眠。 (2)利尿藥:尤其是聯合用藥,可引起夜間多尿,頻繁起夜,因而擾亂睡眠;利尿后,排鉀過多,同樣可以導致心血管系統節律性障礙,引起失眠。 (3)抗心律失常藥:如雙異丙吡胺和普魯卡因酰胺等均可影響睡眠的質量。 (4)抗高血壓藥:如甲基多巴、可樂寧等,它們不但可以引起失眠,還可以產生抑郁綜合征;有些抗高血壓藥物用量不當,常能造成夜間低血壓,這同樣可以引起失眠。 (5)抗膽堿能藥:特別是治療帕金森氏病的藥物以及三環類抗抑郁劑和阿米替林等,可引起夜間煩躁不安和精神錯亂等而導致失眠。 (6)糖皮質激素:如強的松、氟美松、強的松龍等藥物,大劑量運用時,可引起機體的興奮性增高而導致失眠、多汗等癥狀。 (7)安定類藥:安定類藥用量不當,偶可導致老年人的睡眠倒錯,即白天鎮靜,全身活動減少,攝入液體量減少,進而導致夜間煩躁不安和精神錯亂。 那么,如何防止藥物性失眠的發生呢?首先,用藥前應先熟悉該藥的作用和副作用,能不用的盡量不用,或選用作用相同而副作用小的;其次,盡量避免聯合用藥,必須聯合應用時,要詳細檢查各種成分的交叉作用;最后,老年患者同時用藥以不超過三種為宜。總之,只要掌握合理用藥的注意事項,避免藥物性失眠是完全可能的。 5.生活習慣因素 習慣不良性失眠是指由于生活習慣不良所致的失眠,如睡前大量吸煙、飲酒、喝茶或咖啡等刺激性飲料會擾亂正常睡眠;或者在睡前劇烈運動,過于興奮,說話時間過長等,這些都會導致精神興奮,增加入睡難度,而使睡眠質量下降。 6.疾病因素 人吃五谷雜糧,生病在所難免。失眠與很多疾病有關,但多是這些疾病的伴發癥狀,若疾病得到控制,失眠一般也能得到改善。了解能引起失眠的疾病,對更好地改善睡眠是大有裨益的。 那么,哪些疾病會引發失眠呢?歸納起來,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 (1)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腦外傷、腦腫瘤、松果體瘤、腦血管疾病、帕金森氏病、偏頭痛等。 (2)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等。 (3)泌尿系統疾病:慢性腎功能衰竭時候的睡眠,常常是短而破碎的,只有腎透析或腎移植才能有效地解決。尿毒癥還可以因毒物在體內蓄積,不可逆地損傷中樞神經細胞而使睡眠紊亂。另外,糖尿病、尿崩癥、泌尿系統感染引起的尿頻也都會引起失眠。 (4)過敏性疾病:如皮膚瘙癢、鼻塞等常常會干擾睡眠。 (5)消化系統疾病:如潰瘍病、腸炎、痢疾等造成的腹痛、燒心、惡心、嘔吐、腹瀉及發熱等癥狀,也會明顯地干擾正常睡眠。 (6)循環系統疾病:如心絞痛、高血壓、動靜脈炎癥等,特別是心力衰竭的患者,當平躺睡覺時會喘得更厲害,必須坐著才能睡覺。 (7)精神心理疾病:如憂郁癥患者常伴有失眠,特點是清晨2三點醒來,再也難以入睡。躁狂癥患者晚上根本不想睡覺,精力無窮,活力無限,不斷地往外跑,無法安靜入睡。其他如精神分裂癥、老年癡呆、焦慮癥、強迫癥、邊緣性人格障礙等也常伴有失眠出現。 由此可見,引起失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在出現失眠以后,你應該仔細查找原因,并注意改變和消除這些原因。同時,要注意學習有關失眠的醫學知識,掌握一些能促進睡眠的方法,如養成按時就寢、按時起床、不戀床的好習慣,學會自我放松的心理療法等。對于心理因素所致的失眠,應盡量從習慣、行為和心理上進行調整,少用安眠藥物。
失眠的危害
人的一生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任何人都離不開睡眠,沒有正常的睡眠,就無法維持其他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睡眠對人體健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是絕對不可缺少的。 失眠癥的后果有不同的表現,程度也有輕有重。一個晚上的失眠除了有疲勞的感覺,還會有其他的異常表現,如第二天的整體表現差,精神運動(如反應時間)和心理運動表現均降低(如焦慮、煩躁、注意力不集中等)。而長期的睡眠不足則可以造成一系列的機體損害,如注意力、判斷力、記憶力及工作能力的下降,煩躁,情緒改變,心悸和視覺障礙(眼睛發癢、燒灼感,出現幻覺等),對疼痛的敏感性升高,有時還會出現精神失常。 不良睡眠除了可誘發上述心理反應,還與感冒、糖尿病、肥胖、中風、心臟病和癌癥的發生密切相關: (1)長期的睡眠不足,會使神經內分泌系統的應激調控系統被激活,并逐漸衰竭而發生調節紊亂。機體的各類代謝產物不能被及時排出體外,導致免疫功能明顯降低,易患感冒,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2)如果連續兩個晚上不睡覺,血壓會升高;如果每晚只睡4個小時,其胰島素的分泌量會減少,導致糖耐量降低,而連續一周出現失眠,就足以使健康人出現糖尿病的前驅癥狀。睡眠時間嚴重不足,還可導致胰島素抵抗,從而造成肥胖。 (3)長期睡眠不足,可使血管硬化加速,管徑變窄,嚴重影響臟器供血,增加心臟負擔,可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4)長期的失眠,還會誘發一系列心身疾病,如出現消瘦、心動過速、腹瀉、便秘、血壓升高、消化道潰瘍、焦慮癥、陽痿、性欲減退等,甚至可引起自殺。 (5)因為腦垂體分泌生長激素多是在睡眠狀態中進行的,因而失眠對生長發育也會造成不良影響。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人才的流動,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勢必會給人們造成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壓力,從而影響到人們的睡眠。因而,失眠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現代社會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因此,積極治療失眠對于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及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它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失眠的治法
談起失眠的治療,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覺得很頭痛,因為失眠往往是一個綜合性因素導致的軀體疾病,因此,治療起來具有相當的難度,單一的方法往往是治標不治本。
概括起來,失眠癥的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大類。藥物治療可區分為中醫中藥治療和鎮靜催眠類的西藥治療,而非藥物治療則包括食療、針灸、按摩、運動療法、音樂療法和心理咨詢等。
西醫治療失眠的原則是首先找出引起失眠的原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對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或老年人腦抑制功能減弱所致的失眠,應與全身強壯療法或給予改善神經細胞代謝的藥物進行治療;因精神刺激等外因所致的疾病,如神經衰弱、癔病、抑郁癥等引起的失眠,應消除精神刺激或勸導患者正確對待,進行恰當的心理治療。經上述處理后,患者的失眠癥狀改善不明顯,可給予適當的催眠藥物,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睡眠—覺醒節律。
催眠藥物一般被稱為安眠藥,是治療失眠癥用得最多的藥物。市場上有各種各樣的安眠藥,普通人難以正確選擇,所以一定要按照醫生的建議用藥。小劑量短時間使用安眠藥是治療失眠的重要手段之一。雖然藥物對于失眠的起效較快,但安眠藥的最大不足之處就是有依賴性與成癮性,可抑制呼吸,使記憶力減退,次日早晨出現頭昏、困倦、精神不振、思睡等延續效應。因此要嚴格遵從醫囑,不能濫用。
中醫治療失眠強調辨證論治,在四診合參的基礎上,辨病因、辨臟腑、辨虛實。實證宜瀉其有余,如疏肝解郁、降火滌痰、消導和中;虛證宜補其不足,如益氣養血、健脾補肝益腎。在瀉實補虛的基礎上安神定志,如養血安神、鎮靜安神、清心安神等。中醫中藥治療失眠注重的是整體調節,需要一段時間的調養,但是只要堅持,就會受益匪淺。
非藥物治療適用于各種類型的失眠癥,包括各種行為干預療法、按摩療法、心理調節療法、運動療法等,都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總之,失眠癥是由多種因素所引起的復雜病癥,特別是對有各種易患因素、惡化因素及持續因素的慢性失眠癥而言,任何一種單一的治療手段均難以取得好的療效。因此,應在對病情進行全面評估和準確診斷的基礎上制訂綜合的治療計劃,以徹底消除失眠,保住健康。
自我按摩助眠法 穴位按摩
1.掐揉三陰交穴
穴位簡說:三陰交穴位于小腿內側,足內踝上緣三寸處,踝尖正上方脛骨邊緣凹陷中。(配圖)三陰交是肝脾腎三經交會穴,可用于治療神經衰弱、眩暈、失眠。《針灸甲乙經》中說:“驚不得眠……水氣上下,五臟游氣,三陰交主之。”
按摩手法:用兩手拇指指端壓在兩側三陰交穴上,先按后揉,按摩時間為3分鐘,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宜。
2.掐揉神門穴
穴位簡說:神門穴在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神門穴是手少陰心經的原穴,可用于治療心痛、心煩、驚悸、怔仲、健忘、失眠、癡呆、癲狂癇等心與神志病證,也可以用來治療高血壓、胸脅痛等。
按摩手法:用兩手拇指端交替按揉對側的神門穴各1分鐘,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宜。
3.掐揉百會穴、風池穴
穴位簡說:(配圖)百會穴位于人體頭頂正中心,可以通過兩耳角直上連線中點來簡易取此穴。百會穴位居顛頂部,其深處即為腦之所在,且百會為督脈經穴,督脈又歸屬于腦。可見,百會穴與腦密切聯系,是調節大腦功能的要穴。頭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而百會穴則為各經脈氣會聚之處。百會穴性屬陽,又陽中寓陰,故能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穴,對于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起者非常重要的作用。百會穴可以治療失眠、健忘、驚悸等癥。
風池穴(配圖)位于后頸部,枕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相當于耳垂齊平處。風池穴的主治疾病為:頭痛、頭重腳輕、眼睛疲勞、頸部酸痛、落枕、失眠。
按摩方法:用拇指在百會穴上旋轉按揉1分鐘,或進行點壓按摩,然后兩拇指按揉風池穴1分鐘,最后用屈曲的食指橈側在眉棱、前額處各點壓10次。
4.拍打涌泉穴
穴位簡說:涌泉穴為人體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為腎經的首穴。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說:“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所以,涌泉穴在人體養生保健、防病治病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按摩方法:每晚睡前洗腳后,端坐在床上,先用右手掌拍打左腳涌泉穴120次,再用左手掌拍打右腳涌泉穴120次,力度均以感到微微脹痛為宜。
局部按摩 1.額部按摩
按摩原理:印堂穴在額部,當兩眉之間,位于督脈上,可用于治療頭痛、頭重、鼻衄、鼻淵、小兒驚風、前額疼痛、失眠。現多用于神經性頭痛、急性結膜炎、鼻炎、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高血壓、失眠等病癥。
操作方法:前額及頭頂前半部的印堂穴至百會穴為一線,雙側眉中至百會穴為二線。(配圖)雙手拇指指腹先點按一線,然后點按二線。每線反復進行3遍,要點點相連,不留空隙,用力由輕到重,每線點按時間為1分鐘左右。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2.耳廓按摩
按摩原理:耳為宗筋之所聚,與經絡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人體軀干和內臟均在耳廓有一定反應部位,按摩它有助于調節全身功能。臟腑有病可以在耳廓出現陽性反應點,對耳廓實施手法按摩,可達到治療臟腑疾病的目的。
操作方法:捏揉心、腎、神門反應區,以指甲推緣中、皮質下。操作要持久,力度稍重。
3.頭部按摩
按摩原理:“頭為精明之府”,“諸陽之會”。對頭部進行按摩,能夠直接刺激連接大腦皮層的血管系統,促進腦部血液循環,疏通經絡,升清陽之氣,對失眠有較好的療效。
操作方法:先用右手拇指輕揉百會穴200次,再用雙手拇指由印堂至上星至百會交替推5~6次,(配圖)共4分鐘。然后雙拇指自印堂起向內外依次點揉睛明、魚腰、絲竹空、太陽、四白等穴(配圖),共3分鐘。繼而右手五指均勻張開,中指按定印堂穴,其余四指對稱按定魚腰及頭維穴(配圖),通過腕關節及前臂的擺動,均勻地向后擺推至風池穴,并點按風池穴,反復4~5遍。
4.推擦腰腎
按摩原理:腎主收藏,腎的功能正常對于保持良好的睡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按摩方法通過對腰腎進行按摩,能有效改善腎臟功能,從而間接起到改善睡眠的作用。
操作方法:將兩手掌面相對搓熱,用兩手掌根及掌面貼附在腰的兩側,自腎俞穴至大腸俞穴(配圖)進行上下往返推摩,以腰部有溫熱感為宜。
5.仰臥揉腹
按摩原理:揉腹被古代養生家稱為摩生門、摩臍腹。現代醫學認為,揉腹能強健腹部肌肉,促進血液及淋巴液循環,增強胃腸蠕動,加強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吸收功能,防止習慣性便秘和慢性胃腸炎。由于揉腹還能刺激末梢神經,使毛細血管開放,促進機體代謝,因此,揉腹還能減肥健美,改善睡眠,防止腎炎、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疾患,尤其對于因為“胃不和”而造成的“臥不安”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操作方法:每晚睡前,仰臥床上,意守丹田,先用右手按順時針方向繞臍稍用力揉腹,一邊揉一邊默念計數,共計120次,再換用左手逆時針方向同樣繞臍揉120次。
6.踏豆按摩
按摩原理:腳和人體是息息相關的,人體的12條正經中有6條都和腳有關。另外,人的一只腳上就有33個穴位,還有60多個反射區,代表著人體的各個部位。在足底反射區中對失眠有治療效果有這樣幾個,它們分別是前額、三叉神經、腦垂體、失眠點。在進行踏豆時,就分別刺激了這些穴位和反射區,因此,踏豆按摩能夠很好地治療失眠。
操作方法:綠豆500克,置鐵鍋中用文火炒熱,倒入臉盆中,雙腳洗凈擦干,借盆中綠豆余溫,用雙腳蹂踏綠豆,邊踩邊揉。每晚睡前1個小時開始蹂踏,每次踩踏30分鐘左右。
7.推擦胸部
按摩原理:推擦胸部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推擦來刺激巨闕穴。巨闕穴屬任脈,位于臍上六寸,前正中線上,(配圖)具有和中降逆、寧心安神的功能,可以治療心煩失眠、噯腐吞酸、胸悶腹脹、胃痛腹瀉等病癥。另外,胸腺是淋巴系統的中心器官,位于胸部正中的上縱隔和前縱隔內,胸腺中間部分的前面緊貼胸骨。據報道,推擦胸部還可以調節胸腺的功能,而胸腺分泌的激素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因此,推擦胸部又有助于抗感染、防癌和延緩衰老。
操作方法:用一手的手掌平放在同側胸部的乳頭上方,斜行向下推擦,途經前胸正中兩乳頭之間,推向對側的脅肋部。也可以用右手按在左乳部上方用力擦到右大腿根處,再用左手按在右乳部上方用力擦到左大腿胯根處。此動作以左右各推擦12~24次為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