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百蟲窠。屬足太陰脾經。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或屈膝,以對側手掌按其膝蓋,2-5指向膝上伸直,拇指向膝內側約呈45°角斜置,指端盡處取穴。另說在膝上二寸半(《針灸甲乙經》);在膝上三寸(《千金要方》注);在膝上一寸(《類經圖翼》)。
布有股前皮神經,股神經肌支及股動、靜脈肌支。主治月經不調,經閉,暴崩,漏下惡血,兩腿內側生瘡癢痛或紅腫有膿,氣逆腹脹,腎藏風,痃癖,陰瘡,五淋,功能性子宮出血,蕁麻疹,濕疹,皮膚搔癢,盆血。 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標準定位】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取法】正坐屈膝位,在髕骨內上緣上2寸,當股內側肌突起中點處取穴;或正坐屈膝,醫生面對病人,用手掌按在病人膝蓋骨上,掌心對準膝蓋骨頂端,拇指向內側,當拇指尖所到之處是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股四頭肌內側肌(股內側肌)。皮膚由股前皮神經分布。皮下筋膜內脂肪較厚,有隱神經和大隱靜脈行經。大腿前面闊筋膜內脂肪較厚,有隱神經和大隱靜脈行經。大腿前面闊筋膜內纖維組織較外側薄弱。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大腿闊筋膜,進入股神經支配的股內側肌。膝上內動脈起于動脈,在股骨內上髁上方緊貼骨內面深進,經半腱肌、半膜肌,大收肌腱與股骨骨面之間至膝關節前面,參加膝關節網。
【功用】調經統血,健脾化濕。
血海【主治病癥】
1.婦產科系統疾病: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內膜炎;
2.皮膚病:濕疹,蕁麻疹,皮膚瘙癢癥,神經性皮炎;
3.其它:睪丸炎,貧血,下肢潰瘍,膝關節炎。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脹,可向髕部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配伍】 配帶脈,有調經統血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
配犢鼻、陰陵泉、陽陵泉,有舒筋活絡,利關節的作用,主治膝關節疼痛。
配合谷、曲池、三陰交,有疏風清熱涼血的作用,主治蕁麻疹。
【文獻摘要】
《甲乙經》:若血閉不通,逆氣脹,血海主之。
《大成》:暴崩不止,血海主之。
|
|